军团病
疾病病因
军团菌为需氧的多性革兰阴性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其传染源是水源和空调系统,通过空气传播。根据细胞壁组成、生化反应和DNA杂交研究,军团菌和过去已知的病原菌无关,故构成单独一个科。军团菌科仅有一个属,即军团菌属。我国已定型者有Lp1,Lp3,Lp5,Lp6,Lp9等。引起疾病者主要是嗜肺军团菌(Lp)和麦氏军团菌;嗜肺军团菌有15个血清型,约90%属血清Ⅰ型。军团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军团菌可产生多种酶和毒素,包括蛋白酶、磷酸酯酶、脱氧核糖核酸酶、β内酰胺酶以及细胞毒素,可能与毒力有关。军团菌的生长可得到一些自由生活原虫的支持,或在其体内寄生,如阿米巴。原虫和军团菌相互作用,且原虫可改变军团菌的毒力。
流行病学
易感人群
2010年7月12日,英国健康防护局的研究发现,司机罹患退伍军人症的几率是一般人的5倍,主因可能是,车辆的雨刷水箱加一次水,往往要很多天才会用完,箱底常留有残水,因此易变成孳生病原的温床。而据英国的统计,约有超过20%的退伍军人症病例,是通过汽车雨刷水箱感染的。
发病季节
感染者约有5% 的人会发病,潜伏期平均约五至六天,致死率达5%—30%,流行于夏、秋二季。
地域特点
英国:2010年感染退伍军人症的患者死亡率超过15%,尤其是50岁以上有慢性病者,更容易遭到不幸。
中国台湾:台湾退伍军人症通报的病例虽然不多,但医学界认为有很多病例并未被诊断出来,因为至少有一半的退伍军人症感染和肺炎有关,台湾每年有不少老人肺炎死亡病例,其中可能有不少是未被诊断出的退伍军人症病例。
疾病症状
常见症状:高热、寒战、肌肉酸痛、胸痛、失眠、恶心与呕吐、咳嗽、头痛、腹泻、休克、胸腔积液、腹痛
1.肺炎型:潜伏期一般为2~10天,前驱症状为乏力、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于1~2天内突然发热,可达40℃以上,多呈稽留热。病程早期即可出现多系统受累症状。绝大多数患者有咳嗽,起初为干咳,半数患者转成非脓性黏稠痰或略带脓性痰,痰中常含少量血丝,个别可咯血。少数患者有胸痛,呼吸困难较为多见。肺部可闻及细湿啰音。继之可出现明显肺实变体征。约25%有恶心、呕吐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有的腹泻为惟一首发症状。神经症状多见于急性期,包括不同程度意识障碍、肌张力增强或阵颤、步态不稳等,可有暂时性肢体软瘫,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多数病例体温于8~10天下降,肺炎等全身症状随之好转。但重症病例可发生心、肝、肾功能损害,甚至功能衰竭致死,亦可迁延并发肺脓肿等。
2.非肺炎型(庞蒂亚克热):此型为该病菌感染的轻型,潜伏期为5~66小时,半数为36小时左右。发冷、发热起病,体温一般不超过39.5℃,伴头痛、肌痛等。呼吸道症状不严重,半数患者仅轻度干咳及胸痛,部分咽喉干痛。个别可有腹泻、清水样便或者失眠、眩晕、记忆力减退、意识蒙眬、颈强直、震颤等神经系统表现,均较轻。非肺炎型的病程3~5天自愈。
疾病检查
检查项目:尿液分析、肝功能检查、脑脊液常规检验(CSF)、胸部平片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白细胞计数升高,多在(10~20)×109/L之间,中性粒细胞增多,可见核左移;呼吸道分泌物(痰液或气管内吸取物)革兰染色不能发现大量占优势菌群、仅见少量中性粒细胞。
血清学检查:(1)间接荧光抗体法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且≥1:128,或者恢复期单份血清效价≥1:956者可以诊断本病,多于3周末(少数6周)血清抗体效价可达诊断标准。本法阳性率约80%。(2)直接荧光抗体法:由已知抗体检测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致病菌,阳性率可达50%,可做早期诊断。
疾病鉴别
疾病并发
病情急促和猛烈,若不及时医治,会死於肺炎及其他并发症。军团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呼吸衰竭,休克以及急性肾脏衰竭和多器官衰竭,无例外地需要抗生素治疗才能恢复,而且通常在数周或数月之后才能完全恢复,偶尔会出现严重渐进性肺炎或肺炎治疗无效,在极少数情况下还可发生大脑后遗症。军团病造成的死亡率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最初抗微生物治疗的适宜性,感染军团病的环境以及宿主因素(在发生抑制免疫反应的病人中,疾病通常更为严重),病例死亡率在不接受治疗的呈现抑制免疫反应的病人中可高达40–80%,通过适当的病例管理并取决于临床症候和征兆的严重程度可减少到5–30%,对能够形成免疫反应者,死亡率通常在10-15%的范围之内。此外还可并发腹膜和胰腺炎,肺梗死,脑水肿等。
疾病预防
军团病的病死率约为15%,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有基础疾病或免疫缺陷者病死率亦高,死亡原因多数为呼吸衰竭,其次为休克和急性肾功衰竭,如能早期诊断及给予有效治疗,病死率可以降低。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
(一)饮水消毒:加氯或煮沸可杀灭本菌。
(二)对于空调系统应予关闭,进行消毒清洗,对于供水系统,湿润器材,喷雾器等进行卫生管理,以控制暴发流行。
(三)免疫菌苗正在研制中。
疾病治疗
首选大环内酯类或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利福平等也有效。青霉素类、氨基糖甙类、头孢菌素类对本病无明显疗效。此外,维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呼吸衰竭时人工呼吸器的应用、休克时血管活性药物和其他抗休克措施、急性肾功能衰竭时的透析疗法均为重要的治疗措施。
相关事件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