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肺吸虫病

并殖吸虫病(paragonimiasis)又吸虫病,为一种称人兽共患疾病。临床表现要有发热咳嗽胸痛咳痰等,因病变多发生在部故又称吸虫病。本病流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大洋洲许多国家。本病病原体属于吸虫纲,复殖,并殖科,并殖属。1.成虫:虫体肥厚,生活时为暗红色虫体状随其蠕动伸缩而改变,大小长为7~12mm,宽为4~6 mm,厚为2~4 mm,静止时则为短,2.虫卵:......
目录

病原学

本病病原体属于吸虫纲,复殖,并殖科,并殖属。
1.成虫:虫体肥厚,生活时为暗红色虫体状随其蠕动伸缩而改变,大小长为7~12mm,宽为4~6 mm,厚为2~4 mm,静止时则为短
2.虫卵:状变异较大,一般为长卵,人者大小为80~118x 46~60um,金黄色,前端稍宽,有一扁平的卵盖,后端稍窄小,卵壳多厚薄不匀,左右亦多不对称,对盖端多有不同程度之增厚,少数可成小结,卵有一大细胞及10余个卵黄细胞。
3.生活史:本病为一自然疫源性(或人兽共患病),其自然终末宿为猫,犬科多种动物,已知者有家猫、野猫、虎、豹、猞猁、狮、家犬、狼狐、猪、獾等,其他已报告者尚有猪、野猪、鼬、貂、水獭等,人亦是重要的终末宿,但各地区感染度不一。
虫卵随终末宿或粪便排出到水中或潮湿土壤(卵在干时亦迅速死亡),其中细胞发育,在25~30~C约3周成毛蚴,毛蚴在水中游动迅速,在20~25℃时可生活24小时左右。当其找到适的第一中间宿淡水螺时,则钻入其体,毛蚴侵入螺体后在淋巴间隙的约一个多月发成胞蚴,胞蚴长,两端较狭窄,其体细胞多个,大约一个月后,其细胞逐渐成为母雷蚴,母雷蚴由胞蚴体破出,并向螺之部移动,成熟之母雷蚴体含有早期子雷蚴十余个。子雷蚴离母雷蚴并在螺继续发育,再一个月左右逐渐成熟,其体含有20余个尾蚴,成熟之尾蚴即由此逸出。尾蚴逸出螺体后在水中能生存1~2天。
卫氏并殖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为多种淡水蟹及蝼蛄类,在我国已实者有9属,21种。
人被感染除去直接食入外,尚可因食具、手被活囊蚴所污染而食入。此外被囊蚴污染的河水或溪水亦可被感染。
据试验在蟹体的囊蚴,加热处理,摄氏55℃30分钟才死亡,70℃时则需10余分钟才死亡,如将其浸泡在10%盐水中72小时后约有40~50%存活。浸泡在绍兴(含约12.2%)72小时约有48~87%仍存活。

流行病学

吸虫病的流取决于当地存在的该病的贮存宿、转续宿、第一及第二中间宿,且当地居民有吃生或不熟蟹类的饮食习惯。

(一)地理分布:在我国分布较广,达18个省市自治区,即黑龙江、吉林、辽宁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台湾云南湖南、湖北、河南四川贵州、广州、广东等。
(二)流
1、传染源:凡在中、粪便中能够检出虫卵的动物和人均可作为此病的传染源而传播疾病。
2、传播途径和感染式:要是因人们吃生或不熟的带有吸虫囊蚴的溪蟹或蝲蛄而感染,也可因吃生或不熟的带有吸虫童虫的猪、野猪、鸡、等转续宿的肉而感染。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发病机制

吸虫囊蚴当被吞食后,约30~60分钟即在上段小肠胆汁等消化液的作用而脱囊脱囊后尾蚴穿过肠壁到达腔,在幼虫先钻入,稍稍发育,约一周后再逸出到。可暂时侵入肝脏或穿透横到达胸腔,在胸腔生活数日至十几日后侵入肺实质,并在定居发育,约60~80天后即成熟排卵。

虫体虽大多穿过横进入胸腔,但亦可继续在,侵犯肝脏脾脏囊肿。虫体亦可直接沿神经侵入椎管在脊髓囊肿,破坏或压迫脊髓,造成截瘫。窜向下可侵及膀胱或沿沟管到阴囊索及阴囊病变,有的虫体可穿过至皮下组织,并到处游走成为游走性皮下结

病理改变

有些虫体可以在纵隔游窜,进入心包致成心包炎。或沿纵隔管向上到达颅底,再颅底孔进入颅始多侵犯颞及枕要病变为虫体穿及暂时居留而成互相沟通新旧不一的隧道及脓肿,在多可找到虫体或虫卵,时间久后也可成为具有厚壁之脓肿,其壁也可部分钙化,有时虫体可向或底囊视丘处穿,甚而穿入侧脑室起种种严重症状甚或死亡。如侵入脊髓截瘫,虫体侵犯小脑者较少见。虫体偶可侵入到眼眶致成视力及眼球运动失常。

临床表现

早期可有腹痛泄、食欲不振、皮疹、发热胸闷咳嗽等。因本虫可以侵犯全身各处,依侵犯部位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

(一) 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与感染程度密切相,最短可于食蟹后4小时发病[3],多数在15~30天[2]。

(二) 急性并殖吸虫病:初发症状腹痛腹泻食欲减退,继之出现畏寒发热,稍后出现咳嗽胸痛咳痰症状。胸部X线检查可见到部病变、胸腔积液等。

(三) 慢性并殖吸虫病:大多数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发现时已进入慢性期。症状胸痛咳嗽咳痰症状,并伴有乏力、消瘦盗汗等。

(四) 临床类型:

1、胸型这是卫氏并殖吸虫病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要表现为胸膜症状胸痛胸腔积液咳嗽,咯果

2、中枢神经型(或脊髓型) 常同时有胸型并殖吸虫感染,症状亦由于侵犯部位而异临床表现亦多样化。症状为头部间歇性胀痛,有的剧烈者可伴有恶心呕吐,是由于颅压增高膜受侵所起。其次为癫痫样发作(可呈现小发作或大发作类型)及瘫痪,可侵犯一个肢体也可为半身。有时表现为膜炎样症状,剧烈头痛呕吐颈强直,因部受损部位的不同,可出现偏盲、失明、各种类型盲症(精神盲、色盲、文盲等)或失语症等。脊髓型者虽属少见,可先出现知觉异常,如下肢麻木感、刺激感,继而发生一侧或双侧下肢瘫痪小便失等,小脑受损者较罕见。

3、皮下型多与其他型并存,约有3%~20%患者出现皮下结,大小为1~3 cm(直径)多位于部至大腿间,亦可见于胸、部或出现于四肢及面部。

4、肝脏型:多以乏力、发热肝脏肿大为要表现,末梢检查可见沉加快,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5、其他:心包型,多见于儿童,胸部X线检查见心包积液。阴囊肿块型等。

诊断鉴别

凡有前述各种症状,诊断不明而又来自本病的流地区者,特是有生吃螃蟹或蜊蛄史者均应考虑有本病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否在当地吃过各种可以做为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的蟹类,吃的法(生食及半熟食被感染的机会更多);是否生吃过可以做为延续宿的动物肉(如猪、野猪、鸡等)。

化验检查及其他检查

查找并殖吸虫虫卵

(1):典型并殖吸虫病胸型患者的是果样,直接涂镜检很容易查到虫卵,但在早期或轻症者,常只在有小块或丝,则最好直接取带部分阳性率较高。如虫卵过少可以采用留12~24小时,加10%氢氧化钠溶液消化后沉淀浓缩检查,阳性率可以提高,同时也可以作虫卵计数。查同时亦应注意如有菱形结晶及多量嗜酸性粒细胞也有诊断意义。

(2)粪便及液:儿童或老人不会或无力常将下,此外偶有在肠壁上先有并殖吸虫囊肿,破溃排卵到肠腔。均可采取粪便或液用浓缩集卵法检查,可查获虫卵。

(3)其他患胸型者常可由胸水查到虫卵;型者常可由液中查到虫卵;受侵入者则可能由尿找到虫卵,查找虫卵同时亦应注意菱形结晶及嗜酸细胞。对于可疑之皮下结可试验穿刺取穿刺物做涂查找虫体、虫卵及菱形结晶嗜酸性粒细胞等。

免疫检查清抗体检测。

x线检查:对诊断胸型,中枢神经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但可以做到诊断定位还可以据病变性质说明病理变化及观察药物疗效。

其他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增加,分类中是酸性粒细胞增多。沉可以加快。

(2)胸水渗出性。常有嗜酸粒细胞,固醇及脂肪小滴,有时可以到找虫卵。

(3)液 急性期变化明显,白细胞增加,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蛋白质增多。

诊断

发现、颅等部位病变时应与肿、炎症、结核等疾病鉴。鉴法:询问流史;虫卵检查;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疾病治疗

各种类型的并殖吸虫病的治疗原则相同,即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

1.病原治疗:吡喹酮为治疗吸虫病及其他各种吸虫病的广谱特效药。吸虫病的治疗量为80~100mg/kg/日,疗程3日。

2.对症治疗:包括高颅压、癫痫等。

疾病预后

该病只要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疾病预防

1.加强健康宣教。

2.积极治疗病人。

3.不随地吐、随地大小便。

4.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5.做好粪便管理。

疾病护理

1.休息

2.有咳血症状时要记录出量。

3.有高颅压的患者在静点滴醇时要注意速度。

4.对于有癫痫的患者,要有人陪护。

专家观点

1、在很多论著中对于该病都包括手术治疗,但在本人近年诊治的患者中,无论是颅病变,还是部、肝脏病变,服杀虫药治疗均取得痊愈的治疗效果,预后良好。

2、在近年也遇到数例患者因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及影像检查发现部病变、颅病变而被误诊多年,后颅手术之后才明确诊断;甚至有患者被切除。而实际上,只要对该病有所了解,询问流史,对嗜酸性粒细胞的增高加以鉴,就完全可以避免手术。

3、本人常外出旅游,曾在一些河蟹产区见到当地绝大多数的饭店都有醉蟹、卤蟹等食品。建议大家不要生吃这类菜品,我的一位患者只是吃了一就患了吸虫病。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恢刺

下一篇 火针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