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放线菌病

由放线菌起的慢性化脓性疾病。病变好发于面颈部及胸部,以向周围组织扩展成瘘管并排出带有硫磺样颗粒的脓液为特征。大量、长疗程的青霉素治疗对大多数病例有效,亦可选用四环素红霉素、林可霉素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同时还需外科脓肿及手术切除瘘管。此病无传染性。注意口腔卫生可预防本病。起人类放线菌病常见的病原菌要是放线菌属中的以色列放线菌,牛型放线菌和赖氏放线菌,还有蛛网膜菌属的丙酸蛛网菌和双歧......
目录

病理病因

起人类放线菌病常见的病原菌要是放线菌属中的以色列放线菌,牛型放线菌和赖氏放线菌,还有蛛网膜菌属的丙酸蛛网菌和双歧杆菌属的艾氏双歧杆菌,放线菌属于原核微生物,具有发育良好的菌丝和孢子,但菌丝多无隔,呈单细胞结构;菌丝和孢子未见到态固定的细胞核,只有核质体细胞质中;细胞质中无线粒体绿体等细胞器细胞壁的化组成与细菌类似(要为肽聚糖类的化成网状复体)而与真菌显著不同;核质体要成分为DNA,而无真核生物染色体特有的成分-组蛋白;对溶菌酶和抗生素青霉素敏感,而对抗真菌药物耐受,由于放线菌可产生菌丝和孢子,很象真菌,且因为它们所起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真菌病难以鉴,因此,传统的习惯和临床需要,将放线菌病放入真菌病,这些病原菌为厌氧菌或微需氧,常是人体中的一个正常菌丛,特口腔中常可见到,如有外伤,外科手术后即可发生感染,感染后常并细菌感染,损害由中逐渐通过窦道,向周围蔓延,侵犯皮肤,皮下组织肉,筋膜骼及脏等处,可通过消化道和气管传播,极少数是通过

临床表现

1、面、颈部放线菌病最常见,可先在寄生而发病,病原菌可由龋齿脓肿、扁体病灶等处入侵,好发于面颈交界部,表面皮色暗红棕红,以后脓肿,局部样坚硬,脓肿穿破成许多排脓窦道排脓中常见“硫磺颗粒”,病变可扩展至颅、颈、肩和胸等处,波及咀嚼时可致,后期可致其下膜炎及骨髓炎。   

2、放线菌病 病原菌口腔吞食侵入肠黏膜而致病,也可由胸部病变直接波及,好发于回盲部,如急性、亚急性或慢性阑尾炎表现,局部肿块样硬度,后则穿破壁成瘘,脓中可见“硫黄颗粒”,可伴发热盗汗、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也可波及部其他脏器如等,或波及椎卵巢膀胱胸腔或侵及中枢神经系统。   

3、胸部放线菌病 病原菌呼吸道进入而致病亦可由相邻部放线菌病直接波及常犯门或底,呈急或慢性感染表现,如不规则发热胸痛咳嗽咳痰盗汗消瘦等,波及胸膜可致胸膜脓胸,可成排脓瘘管,脓中有“硫磺颗粒”,X线显示实变,其中可有透亮区,可伴胸膜黏连和胸腔积液,亦可波及心包心包炎。   

4、放线菌病 较少见,约占5%~8%,分两型:   

(1)局限型:包括厚壁脓肿肿等,多见于大脑,亦可累及第三脑室、颅后窝等处,起颅压升高,神经受累可致头痛恶心呕吐复视、视盘及出等,管造影及CT检查可见占位性病变尚可见压迫动脉大脑中、前动脉近端变窄。   

(2)弥漫型:呈单纯膜炎或脓肿,也可呈硬膜外脓肿颅骨骨髓炎等。   

5、皮肤型放线菌病 由皮肤直接接触病原菌而致病,可位于躯体各部位,初起为皮下结软化后破溃成窦道,可向四周扩展呈卫星状皮下结,破后成瘘管脓中有“硫磺颗粒”。病程慢性。亦可侵入深部组织,局部因纤维化,瘢痕成而很硬。

疾病检查

1.病原菌检查

(1)直接镜检颗粒压革兰染色,可见蓝色菌丝团块及棒状体。脓液涂也可能找到细小且短的分枝样菌丝,抗酸染色阴性。注意奴卡菌抗酸染色为阳性,链丝菌有孢子

(2)培养较困难,颗粒必须多次用无菌盐水洗涤,以除去细菌,然后用消毒玻璃棒压碎,划线接种于浸液琼脂上,至CO2厌氧菌缸中,37℃可。

2.组织病理

早期局部有白细胞浸润,成小脓肿,穿破成窦道,各窦道可互通。体筋膜胸膜、横骼等均不能阻止其发展。化脓区附近可有慢性肉组织增生,可有淋巴样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等浸润,局部组织还可呈玻璃样变性,致硬样,脓肿可见“硫磺颗粒”,HE染色中央呈均质性,周围有栅栏状短棒样细胞。

疾病诊断

典型临床表现,影像特殊表现,脓液中找到硫磺颗粒,诊断不难。应注意,面颈、胸和壁出现状发硬,应疑及本病。各瘘管窦道排出脓液找到“硫黄颗粒”应深入检查。一些不明原因的瘘管、窦道应进一步查菌。此外还可结合病检查和组织病理进一步确诊。

诊断鉴别

本病应与结核,肿脓肿脓肿骨髓炎,阑尾炎,真菌性足菌肿葡萄状菌病,奴卡菌病等鉴溃疡性皮肤结核:多见于儿童,好发于颈侧,腋下,胸部及沟,皮损早期为黄豆大小的皮下结,可移动,质硬,无痛,与皮肤粘连,继之出现干样坏死,破溃,成瘘管,愈后留有萎缩性短痕,组织病理检查为结核性肿性改变。

并发症

面、颈部放线菌病,后期可致其下膜炎及骨髓炎。放线菌病,也可波及部其他脏器如等,或波及椎卵巢膀胱、胸腔或侵及中枢神经系统。胸部放线菌病,可伴胸膜黏连和胸腔积液亦可波及心包心包炎。放线菌病,局限型,尚可见压迫动脉大脑中、前动脉近端变窄。弥漫型,也可呈硬膜外脓肿颅骨骨髓炎等。皮肤型放线菌病,亦可侵入深部组织,局部因纤维化瘢痕成而很硬。

治疗

常采用药物、手术及支持疗法等综治疗措施,尤其对重症和泛发病例在抗生素足量应用后,预后一般较好。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规则和足量疗程用药面、颈部放线菌病预后良好。其他类型者适当治疗后,可减少畸等后遗症。

1、系统治疗 大量、长程青霉素治疗对本病有效,注或静滴200万~1200万U/d,其他林可霉素、四环素氯霉素链霉素磺胺类利福平等亦有一定疗效。多烯类和唑类等抗真菌制对本病无效。   

2、局部治疗 所有浅部病灶及窦道脓肿等均应切除或切流。   

3、中医治疗 则宜清热解毒,软坚结,托里排脓。用消疮饮加减。如成瘘管可象牙面3~6g/d,以托出死骨,并可外用回阳熏药熏瘘管处熏后以红药捻沾紫色疮膏,捅入瘘管以化腐提表,促进愈

预后及预防

预后:抗生素的问世已使各种式的放线菌病预后大为改观现在治愈率很高,畸和死亡皆不常见。

预防:注意口腔卫生,及早治疗病变牙齿周和扁体疾病。呼吸道、消化道炎症和溃疡灶应及早处理,以免成慢性感染病灶。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青葙子

下一篇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