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非何杰金淋巴瘤

非何杰金淋巴,不是单纯的一个疾病整体,从和免疫特征来看,非何杰金淋巴是单克隆扩展的结果,其组成上的优势恶性细胞可来源于淋巴细胞整个分化进展的不同阶段,保持有与其分化位点相应的正常细胞极其相似的态、功能特征和迁移式,这就决定了不同类型非霍奇金淋巴所表现在生物组织、免疫及临床表现和自然转归面广泛的差异性。(一)发病原因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1.病毒感染 非霍奇金淋巴......
目录

疾病常识

病因

(一)发病原因

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

1.病毒感染 非霍奇金淋巴有地理分布的特点,1958年在乌干达儿童中发现几例淋巴病例,同时在巴布亚新几亚也有类似的报道,后来才认识到可能是EBV病毒感染所致,1977年日本者报道以皮疹,脾大钙增高为特点的淋巴病人,后实是C型反转录RNA病毒,也称人T细胞病/淋巴病毒(HTLV-1),同时还发现HTLV-2病毒也可非霍奇金淋巴,它也是一种反转录病毒,类似HIV病毒,最近从患有AIDS的B细胞和T细胞淋巴病人体分离出一种新的疱疹病毒,被认为是人B细胞淋巴肉瘤病毒或人疱疹病毒,与EBV无任何联,1984年一项研究表明90个AIDS病人最后发展为非霍奇金淋巴,几乎均为B细胞肿,因为在HIV感染病人中B淋巴细胞会有过度增殖,但激发原因不明,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被认为是可能的原因,类似于HTLV-1感染。

2.遗传异常 通过细胞遗传研究发现,非霍奇金淋巴病人存在染色体面的异常,因而成为恶性淋巴患病的高危群体,非霍奇金淋巴最常见染色体易位表现为t(14;18)(q32;q21)和t(8;14)(q24;q32),在染色体结构中超过60%的断点集中在14q32,遗传分析的结果表明,其结构的改变与恶性淋巴之间为非随机性系。

3.免疫缺陷性疾病 严重临床免疫缺陷的原发免疫缺陷性综征(PIDS),是人类发生恶性肿的最高危险因素之一,而继发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获得性免疫缺陷性疾病,或同种器官移植和某些非肿性疾病医疗所导致的免疫持续抑制状态,造成了淋巴增生性疾病的发生明显上升,1990年国际抗癌联盟报道,对超过16000例移植,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病人的随访观察表明,非霍奇金淋巴的发病危险性增加了32倍。

(二)发病机

由于原发于纵隔的非霍奇金淋巴要是下列两类,现分描述:

1.大细胞淋巴 大细胞淋巴有时也称硬化性弥漫性大细胞淋巴,近年来应用表型及基因探针技术追踪其来源和分化单一的大细胞组成,细胞大,胞质丰富,核呈或卵染色质明显而分核仁突出,机化硬化较少,可能与肿坏死有

(1)T细胞免疫母细胞肉瘤:表现出更多的外周T细胞淋巴的特征,细胞表现为多性,从体积小核卷的淋巴样细胞到大细胞都有,大细胞胞质丰富,大而分细胞核核仁明显,基质富含毛细管后小静,有明显的细小网状纤维机化硬化虽然不很明显,见不到滤细胞淋巴所具有的粗大的互相交错结纤维束,T细胞免疫母细胞肉瘤可表达高分化T细胞抗原,但不表达TdT(早期表现型),这一点与淋巴母细胞相反

(2)伴有硬化的滤细胞:有于全身性滤细胞淋巴,它是B细胞表现型,伴有局限性硬化区,这种肿更常见于女性,好发于30岁左右(许多非霍奇金淋巴好发于50~60岁),常伴有上述腔静梗阻及淋巴症状,易在纵隔向周围浸润,细胞谱系为B细胞型,分化明显不同,从表面免疫球蛋白阴性的早期B细胞,到分化末期的浆细胞型,实际上这种肿有些是原发性胸腺B细胞淋巴,肿块位于纵隔,常上腔静征,B细胞型有侵犯性,常有更广泛的胸腔外侵袭,尽管非霍奇金淋巴出现于任何年龄组,但纵隔占位多见于年轻人,大多<35岁。

2.淋巴母细胞淋巴 淋巴母细胞是一个沿用了中的习惯用语存在已久的词,并没有表明它在淋巴细胞分化发育中的地位,“淋巴母细胞”的概念也比较混乱,狭义上仅指T细胞的一小部分,“淋巴母细胞”的共同特点如下:

①来自“淋巴母细胞”,即在成人淋巴组织中没有相对应的一种细胞,这也是与其他各类淋巴所不同的特点;

细胞皆中等大,胞质少,核染色质粉尘样细,核仁不显著,核分裂象容易找到,由于细胞的高度转换率,病变中往往可见“满天星现象”(肿组织在有细胞碎的巨噬细胞);

③常常侵犯末梢而成为病。

淋巴母细胞淋巴:40%~80%的淋巴母细胞淋巴病人表现为原发性纵隔占位,一般认为来源于胸腺组织,为具有浸润性表现的前纵隔占位,可侵犯骨髓常演变为病,淋巴母细胞淋巴的特征如下:

(1)发病时已为晚期病变,91%的病人为Ⅲ期或Ⅳ期病变。

(2)有早期骨髓损害,常发展为病。

(3)肿细胞显示T淋巴细胞抗原。

(4)早期向软膜转移。

(5)最初对放疗有反应,但大部分病人会复发。

淋巴母细胞淋巴组织上可分为扭核淋巴细胞型,非扭核淋巴细胞型和大细胞型,那些有T细胞中间分化的病人常有纵隔肿块,急性T淋巴细胞病与淋巴母细胞淋巴有相似的和临床特点,接近70%的病人有纵隔占位。

预防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键。

并发症

一般无并发症。

诊断方法

症状

常见症状

骨髓损害胸痛疲劳淋巴结肿大呼吸困难气短

原发性纵隔非霍奇金淋巴发病率<20%,在T淋巴母细胞淋巴中,纵隔淋巴结肿大是常见的首发症状,发生率>50%,与霍奇金淋巴不同的是纵隔肿块巨大,浸润性生长生长速度快,常伴有胸腔积液道阻塞,上腔静梗阻较常见于纵隔非霍奇金淋巴,其他局部表现同纵隔霍奇金淋巴,原发性纵隔非霍奇金淋巴全身症状少,无特异性,还有值得注意的是非霍奇金淋巴起病较急,平均出现症状时间为1~3个月,就诊时往往已有结外转移,表现为该部位相应的症状

1.弥漫性大细胞淋巴 这类淋巴是由中细胞,T淋巴母细胞,B淋巴母细胞等不同类型的细胞组成,好发于35岁以下的年轻人,女性较男性多2倍,75%以上的病人有症状,并且症状严重,包括气短胸痛咳嗽疲劳不适,体重下降或上腔静征。

2.淋巴母细胞淋巴 这类淋巴来源于胸腺细胞,早期可有骨髓损害,常发展为病,见于33%非霍奇金淋巴的儿童及5%的成人,发病高峰在10~30岁,男孩患病是女孩的2倍,症状严重,有的出现急性呼吸困难,发病时91%的病人为Ⅲ期或Ⅳ期的晚期病。

检查

1.X线检查 纵隔非霍奇金淋巴累及上纵隔常表现为单侧非对称性淋巴结肿大,淋巴结间界限清楚,很少有融征象,侵犯后纵隔淋巴结致椎旁线增宽,侵犯缘旁淋巴结组织使缘模糊,造成“轮廓征”阳性为非霍奇金淋巴的特异性X线改变,非霍奇金淋巴较霍奇金淋巴更常见单个淋巴结或一组淋巴结肿大,非霍奇金淋巴病变较多见,病变要在下野可见胸膜下斑块和胸膜下结胸膜下斑块在正位上表现为境界稍模糊的团块影,在切线位上表现为清晰的弧团块影,基底宽并贴于胸膜表面,病变中央区向突入,胸膜下结在正位胸上呈边缘粗糙的团块影,常邻近裂,外侧缘贴于胸膜表面,侧缘突向野表面,胸膜下斑块和胸膜下结均倾向于分而非聚集;胸腔积液十分常见。

2.CT扫描 胸部CT扫描也是常规的影像检查,胸部CT上可见不规则占位并可侵犯静造成梗阻,而部及盆腔CT可明确侵犯部位为确分期提供依据,并指导预后。

3.创伤性检查 确诊依赖于淋巴结组织活检,如果临床高度怀疑病变的存在,诊断性切除或纵隔活检非常必要。

诊断鉴

临床检查必须十分仔细,特是颈部淋巴结应仔细检查,最好站在病人身后仔细触诊,前,后,枕后,锁骨上下区,胸骨上凹均应仔细检查,部检查时要注意肝脏的大小和脾脏是否肿大可采取深部触诊法,还应注意口咽部检查及直肠指诊,确诊依赖于病理检查。

大部分肿细胞表现为弥漫性高度分化的特点,具有不充实的细胞质,较小的细胞核有丝分裂象多见,有较强的膦酸酯酶活性,肿一般位于胸腺部位,并表现出不同的症状,依靠常规透视及CT检查无法把它与其他类型的纵隔淋巴

治疗方案

治疗

就诊科室:液科 肿科 肿科 肿

治疗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愈率:外科手术治愈率约为70%

常用药品: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 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

治疗费用: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0——50000元)

治疗有赖于病人年龄及是否存在淋巴病。在儿童,以化疗为常使用LSA2-L2案。但此案只能治愈一半的患儿。非霍奇金淋巴Ⅰ期及Ⅱ期对放疗比较敏感,但复发率高。由于非霍奇金淋巴的蔓延途径不是沿淋巴区,因此“斗篷”和倒“Y”式大面积不规则照射的重要性远较霍奇金病为差,而且治疗量比霍奇金病要大。恶性度较低的Ⅰ~Ⅱ期非霍奇金淋巴可单独使用放疗。化疗的疗效决定于病理组织类型,对于中度恶性组的病人均应给予联化疗。联化疗的成功键在于:

①避免过长的无治疗间歇期;

②短时间的强化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的防治。

化疗案有COP、CHOP、C-MOPP(MOPP 环磷酰胺)和BACOP(CHOP+博来霉素)等每月1疗程,可使70%的病人获得全部缓解,而35%~40%可有较长期缓解率。新一代化疗案尚有m-BACOD、ProMACE-MOPP等,可使长期无病存活期病人增至55%~60%。新案中添加中等甲氨蝶呤的是防止中枢神经系统淋巴。更强烈的第三代化疗案尚有COP-PLAM-Ⅲ及MACOP-B,可使长期无病存活增加至60%~70%,但因毒性较大,所以不适于老年及体弱者。高度恶性组都应给予强效联化疗,因为它进展较快,如不治疗,几周或几个月病人可死亡,前治疗效果以第二代和第三代联化疗较佳。外科手术不是初始案,但为确诊而活检也是必需的。   

护理

宜:

1、宜多吃具有抗恶性淋巴作用的食物:蟾蜍、田鸡、芋艿。

2 、淋巴结肿大宜吃荸荠、芋艿、核荔枝黄颡田螺羊肚猫肉、牡蛎。

3、发热宜吃豆腐渣、无花果大麦绿豆苦瓜节瓜水蛇

4、盗汗宜吃猪心羊肚、燕麦、高粱豆腐皮。

忌:

1、忌咖啡等兴奋性饮料。

2、忌葱、蒜、姜、桂皮等辛辣刺激性食物。

3、忌肥腻、油、霉变、腌制食物。

4、忌公鸡、猪头肉等发物

5、忌海鲜。

6、忌羊肉狗肉韭菜胡椒温热性食物。

饮食保健

据医生的建议理饮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下一篇 剂型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