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瘅
病因
症状
1.起病前1~3周有发热、因痛或腹泻病史;或原有心痹、先天性心脏病史,复患感冒、热淋,或因手术、器械检查后发病。
2.表现为胸闷,乏力,心悸,气短,多汗,或持续发热,消瘦,面色苍白,头晕,严重者可有唇甲青紫,烦躁不安等症状。
3.体检可有心脏扩大,心尖区收缩期杂音,心音减弱,心律失常,心包摩擦音等;或见皮肤粘膜瘀点,杵状指(趾),脾肿大,原有心脏杂音性质改变,甚至出现新的杂音。
饮食
预防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治疗
[辨证论治]
1.风热外袭证:发热恶风,或低热不退,胸闷心悸,或咳嗽,汗出口微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结代。解表清热。治疗秘方:A-766号。
2.气分(热盛)证:身壮热,不恶寒,但恶热,口渴欲饮,汗多,心悸心烦,气粗,大便秘结,小便短黄,面赤,舌红,苔黄少津,脉洪数。辛寒清热
3.热入心营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甚或神识模糊,渴不多饮,斑疹隐隐,或见出血,尿黄便结,舌绛无苔,脉细数。清心凉营。
4.正虚邪恋证:发热之后,余热尚存,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燥,尿少便结,舌瘦而红,苔少或有裂纹,脉细弱而数。益气养阴、清泄虚热。
检查
诊断鉴别
诊断
鉴别诊断
1.胸痹: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多具有发作性心胸疼痛,胸闷症状,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血脂多增高。
并发症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