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心肌梗塞并发心室间隔穿破

室间隔穿破是急性梗塞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在急性梗塞致的心脏穿破中位于室间隔者约占10%。因急性梗塞死亡病例的病理解剖资料中,室间隔穿破的发生率为1.3~2.0%。1847年Latham报告首例病人,1957年Cooley施外科缝补术获得成功。梗塞并发室间隔穿破是由什么原因起的?本病是急性梗塞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故急性梗是本病的唯一病因室间隔穿破需与乳头梗塞,......
目录

病因起发

梗塞并发室间隔穿破是由什么原因起的?本病是急性梗塞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故急性梗是本病的唯一病因

鉴别诊断

室间隔穿破需与乳头梗塞,断裂致的二尖瓣不全相鉴。两者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相似,但急性二尖瓣不全常水肿的临床症状;产生的杂音常位于尖区传导到腋部,很少伴有震颤电图检查常显示后外侧征象;右导管检查在室水平无左至右分流;微嵌压显示房压力增高;压力线呈现高尖的V波。  

病理改变

室间隔穿破病例透壁梗塞范围一般比较广泛。室间隔穿破的发生时间一般在梗塞后2周左右,最短者24小时,最长者23天。室间隔穿破的部位最常见(60%)于室间隔的前,靠近尖区,由于冠状动脉前降支高度狭窄或梗阻致前壁全层梗塞。穿破部位在室间隔的后者约占20%,由于冠状动脉后降支病变致下壁梗塞。前降支和后降支均有梗阻性病变时,则室间隔可多处发生穿破,先后间隔数日出现。室间隔穿破的病例常伴有乳头梗塞或功能失常,产生二尖瓣不全。室间隔穿破的径小者仅数毫米,大者可达3~4cm。穿破处边缘组织不整齐,破孔径愈大则左至右分流量愈多,产生的流动力影响愈为严重。  

临床表现

室间隔穿破的要临床表现是在梗塞后数日至2周呈现粗糙的全收缩期心脏杂音。杂音通常位于胸骨左缘下,可传导到腋部。约半数病人伴有震颤。一部分病人在始呈现杂音前感觉剧烈胸痛室间隔穿破后急剧产生室水平左至右液分流。穿孔径大,分流量多者可迅速呈现急性力衰竭,患者面色苍白,四肢冷,搏细弱,压降低,尿量减少,呼吸困难。约50%病人因病情严重短期可死于力衰竭和休克

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显示管影纹增多。 电图检查可显示梗塞的部位。右导管检查在室水平可发现氧含量增高,流量常超过体流量1倍以上。动脉压及微嵌压升高。选择性室造影有助于明确室间隔穿破的位置和数,了解室功能状况和判明有无二尖瓣不全及其轻重程度,但不宜用于病情严重的病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有助于了解冠状动脉分支病变的数和程度,对判定是否需要同期施冠状动脉分流移植术可提供重要资料。超声动图及超声冲多普勒检查以及核素扫描也有助于判定梗塞的部位和程度。

治疗措施

室间隔穿破造成急骤的流动力改变,严重威胁病人生命,常在发病后短期致死亡。起病后25%的病例于24小时死亡,50%的病例在1周死亡,70%于2周死亡。发病后生存1个月以上者仅有20%。唯一的治疗法是施手术,缝补破,纠正流动力紊乱。但手术时间的选择需权衡利弊,争议颇多。

室间隔穿破后,性坏死的组织需历时6~8周能完成纤维性愈过程,此时施手术由于病情已较稳定,破孔周围的纤维组织又比较牢固,持线能力较强,手术成功率较高。但大多数病例未能生存到发病后2个月。因此宜尽可能提前施手术治疗。然而发病后早期手术,手术死亡率较高。Brandt等于1979年总结105例病人,发病后3周手术者,术后早期死亡率为41%,发病后3周以上施手术者,则术后早期死亡率仅为6%。Buckley等于1971年报道5例病人,于发病后10日手术,术后4例生存。Gaudiani等总结43例病人的治疗验,认为病人的室功能状态是影响术后早期死亡更为重要的因素,手术前呈现源性休克者,早期死亡率最高。此外,高龄和室间隔后部穿破也都使手术死亡率增高。

于外科治疗的时机,前的倾向性意见是据病情,区对待。一部分病例室间隔穿破后未产生严重的流动力改变,表现为量未明显减少,无源性休克征象,没有压力升高的症状功能良好,尿量未减少,液生化检查尿素氮和酐含量正常者,可严密观察病情,继续科治疗,延迟到发病3周后手术死亡率降低时进外科治疗。对于大多数室间隔穿破病例,由于发病后流动力发生急骤改变,环系统功能迅速恶化,呈现源性休克压升高,功能减退,体液平衡失调等症状时,则必需尽早施外科手术。虽然室间隔穿破后早期手术死亡率较高,但只有采取外科治疗,才有可能挽救一部分病人的生命。病情发展到呈现重度休克,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其它脏功能衰竭时,则应列为外科治疗

室间隔穿破病情危急需尽早施手术治疗的病例,宜插入Swan-Ganz飘浮导管,通过测定压力和氧含量明确诊断后,立即进动脉气囊反搏,暂时改善心脏功能,防止病情迅速恶化,并在动脉气囊反搏的支持下施外科手术。

手术操作

室间隔穿破缝补术需应用体外环结低温,并采取多种保护措施。前胸中线切,纵向锯胸骨,切心包,显心脏,确定室间隔梗塞部位。全身肝素化后,于房或上、下腔静放入导管动脉插入给导管,连接于人工机,始体外环。用生理盐水作

心脏局部深降温,于动脉放置阻断钳,在钳子近段动脉注入冷心脏停搏液后即可进心脏操作。缝补梗塞后室间隔穿破应采用室切,而不宜采用缝补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室切途径。因为室切不仅室间隔穿破区域显不满意,未能妥善纠治梗塞起的反常活动,或饼存的室壁,而且室切损伤正常的,切断来自冠状动脉分支的侧支环,进一步损害供。Brandt等和David等报道室切缝补室间隔穿破的病例,术后38~41%室水平再度发生左至右分流。室间隔穿破部位最常见于室间隔前部靠近尖区,次之位于室间隔后部,亦可局限于尖区。室间隔穿破部位局限于尖区者,由于梗塞区域较小,缝补术的操作技术比较简易,手术效果最好。缝补室间隔后部穿孔操作技术难度最大。

尖区室间隔穿破缝补术:尖部梗塞区切进入室腔,显室间隔穿破部位,切除室间隔病变区的坏死组织和左、尖区梗塞的组织。在室间隔室面用涤纶织缝补穿破区。缝线应放置在离穿破区较远的正常的室间隔组织处,并在室面衬垫小块织,再缝左、尖部切,切两侧各衬垫以长条涤纶织,或用织缝补尖部切。缝尖部切的缝线应穿过缝补室间隔的下部。

室间隔前部穿破缝补术:在室前壁梗塞区中部作与前降支平室切,显室间隔穿破部位,切除室间隔室壁坏死的组织,然后室间隔的大小作直接缝或织缝补术。破较小者可将室间隔的后缘用带垫的间断褥式缝线与左、室前壁作直接缝术,缝针应稍远,贯穿健康的组织。破较大,直接缝后缝线张力过大者则需用涤纶织缝补室间隔,再缝室切

室间隔后部穿破缝补术:室间隔后部穿孔显比较困难,操作难度较大。将心脏心包膜腔托出并抬高后,切室后壁梗塞区,显室间隔穿破区,如室间隔较小,则在切除室间隔室壁的坏死组织后,将破的后缘与室壁用带垫褥式缝线作间断缝,再缝室切。破较大者则室间隔需用涤纶织缝补,织覆盖在破室侧,再用另一块织缝补室切。需同期施冠状动脉分流移植术的病例则在始体外环之前取出一段备用的大隐静室间隔修补术完成后,先作大隐静-冠状动脉分支端侧术。待取除动脉阻断钳,停止体外环后,再部分钳夹动脉壁,作动脉-大隐静术。

治疗效果

过去室间隔性穿破外科治疗的早期死亡率达35%左右。近15年来由于采用室切途径和手术前后应用动脉气囊反搏支持心脏功能,早期手术死亡率已下降到25%以下。术后5年生存率为75~89%,功能明显改善。术后随诊约10~25%的病人室水平仍有残余的左至右分流或室间隔缝后再次裂破,分流量较多者需再次施手术。

相关词条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