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限制型心肌病

限制型肌病(restrictive cardiomyopathy,RCM)以单侧或双侧室充盈受限和舒张容量下降为特征,但收缩功能和室壁厚度正常或接近正常。以心脏间质纤维化增生为其病理变化,即膜及膜下有数毫米的纤维性增厚,硬化,扩张明显受限。大多数限制型肌病继发于系统性疾病如淀粉样变性病、硬皮病色病、伴有或不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疾病或由于放射治疗所致。......
目录

流行病学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肌病多见于温带地区,纤维化则好发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非洲的乌干达、布隆迪和喀麦隆,南美的巴西和委瑞拉,亚洲的印度、斯里兰卡和中国等国家均有报道,在温带地区如英国法国瑞士等国家则有发病例报道。我国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贵州省等亚热带地区,温带地区也有在病例报告。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纤维化患者约占同期原发性肌病住院患者的 3%。

疾病病因

限制型肌病病因前仍未阐明,可能与非化脓性感染、体液免疫反应异常、过敏反应和养代谢不良等有。最近报道本病可以呈家族性发病,可伴有疾病和房室传导阻滞淀粉样变性是继发性限制型肌病的常见原因。

疾病病理

在疾病早期阶段,活检可见膜增厚,膜下细胞排列紊乱、间质纤维化。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的膜明显增厚,外观呈珍珠白色,质地较硬,致使室壁轻度增厚。这种损害首先累及尖部,继而向室流出道蔓延,可伴有附壁成。患者心脏室腔可无增大,房增大与室顺应性减低有冠状动脉很少受累。在病变发展到严重阶段,膜增厚和间质纤维化显著,组织变化为非特异性。

病理生理

研究认为嗜酸性粒细胞与此类肌病系密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是部分纤维化的原因,在心脏病变出现前常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这种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空颗粒的异常,嗜酸性粒细胞颗粒溶解,氧化代谢增高,并释放出具有细胞毒性的蛋白,要是阳离子蛋白,可损伤细胞,并作用于浆膜和线粒体呼吸链中的酶成分,损伤程度取决于嗜酸性粒细胞向浸润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此外,这种颗粒中释放的阳离子蛋白还可影响凝系统,易成附壁栓。也可损伤皮细胞,抑制皮细胞生长。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炎,炎症的分布要局限于层,可由环的重新排列来解释。因此相继进入坏死和成期,最终进入愈纤维化期。 于嗜酸性粒细胞向浸润及起嗜酸性粒细胞颗粒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是某些特殊致病因子,如病毒、寄生虫等感染,而这些因子与组织具有相同的抗原簇,诱发自身免疫反应,限制型肌病。此外,部分病因未明患者,表现为室舒张期松弛障碍和充盈受限,患者的膜增厚或纤维化也原因不明,也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其中多数患者具有纤维化,此即原发性(或特发性)限制型肌病。有报道,本病有时呈家族性发病,可伴有疾病和房室传导阻滞

疾病类型

限制型肌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据美国心脏病协会最新分类,原发性限制性属于混型,大部分为遗传所致,少部分为家族遗传性。其要特征为双室大小正常或容积缩小,双房扩大,室壁和房室瓣正常,室充盈受限,顺应性降低,收缩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继发性限制型肌病包括浸润性疾患,如淀粉样变性,糖原沉积症,粘多糖增多症,纤维化,病,硬皮病等。淀粉样变性限制型肌病的最常见病因,也是在描述限制型肌病的文献中提及最多的。淀粉样变性是以细胞外不可溶性纤维蛋白异常沉积为特征所起的组织结构紊乱,正常组织被淀粉样物质浸润,导致细胞代谢异常以及细胞水肿僵硬程度增加、顺应性下降、功能受损,呈现限制型肌病的表现。

临床表现

可分为室型、室型和混型,以室型最常见。

在早期阶段,患者可无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运动耐量降低、倦怠、乏力、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症状,这要是由于限制型肌病患者输出量不能随着率加快而增加。

室型早期可出现左功能不全表现,如易疲劳呼吸困难咳嗽湿音等。室型及混型则以功能不全为,如颈静怒张、吸时颈静压增高(Kussmaul征)、肝大腹水、下肢或全身浮肿。由房颤或律失常而起的心悸也很常见;由窦房结疾病或房室传导阻滞起的晕厥和眩晕也可能发生。当二尖瓣或三尖瓣受累时,可出现相应部位的收缩期反流性杂音动脉高压的体征很常见。此外,压常偏低,压小。除有力衰竭和栓塞表现外,可发生猝死

诊断要点

室腔和收缩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

②舒张功能障碍,室压力线呈舒张早期快速下陷,而中晚期升高,呈平台状;

③特征性病理改变,如纤维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膜炎、心脏淀粉样变和硬皮病等,可确诊。

常规检查:中嗜酸细胞增多。

其他助检查:

1.电图可为非特异性,P波常高尖,QRS波可呈低电压,广泛QRS低电压强烈提示淀粉样心脏病,特是当并有左室壁增厚时。可显示梗死或肥厚图,ST段和T波改变,可出现期前收缩和右束支传导阻滞律失常,约50%的患者可发生房颤动。

2.胸部X线可能正常或显示轻度心脏增大,房扩大者影可呈球室受累时常可见

3.超声动图,表现为房扩张、室腔大小正常、收缩功能不同程度降低、重度舒张功能不全(E/A比值增高,伴二尖瓣流入速率减速时间缩短,及收缩/舒张流速率比值下降)。特征性流动力表现是室压力线出现“平”征,二尖瓣流减速时间缩短。由于其用途广泛,超声动图可能是确定室功能障碍最重要的检查手段,最后,在极少数情况下,与缩窄性心包炎的鉴诊断可能是必要的。

4.导管检查和左室造影,半数病例室压力线可出现与缩窄性心包炎相似的典型“平改变和房压升高及Y谷深陷。但RCM患者左、室舒张压差值常超过5mmHg,室舒张末压<1/3室收缩压,室收缩压常>50mmHg。左室造影可见室腔缩小,尖部钝角化,并有附壁栓及二尖瓣不全。左室外光滑但僵硬,室收缩功能基本正常。

5.活检是排除特殊疾病如淀粉样变性病和色病,确诊RCM的重要手段。肌病变的不同阶段可有坏死、成、纤维化三种病理改变。膜可附有栓,偶有嗜酸性粒细胞;膜可呈炎症、坏死、肿、纤维化等多种改变;细胞可发生变性坏死并可伴间质性纤维化改变。

6.磁共振是鉴RCM和缩窄性心包炎最准确的无创伤性检查手段。缩窄性心包炎具有限制型肌病相类似的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两种都是以室舒张受限为基本特征,但MRI高度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多参数成像的特点能够较容易通过判断心包增厚予以甄。RCM者心包不增厚,心包厚度≤4mm时可排除缩窄性心包炎;而心包增厚支持缩窄性心包炎的诊断。

鉴别诊断

1.缩窄性心包炎:限制型肌病的临床表现及流动力改变与本病很相似,两者鉴可能十分困难,必要时需通过活检来诊断。

以下要点有助于缩窄性心包炎的诊断:

①有活动性心包炎的病史;

②奇

电图无房室传导障碍;

④CT或MRI显示心包增厚;

⑤胸部X线有心包钙化

⑥超声动图示房室间隔切迹,并可见室运动协调性降低;

室压力线的特点为左室充盈压几乎相等,差值<5mmHg;

活检无淀粉样变或其他浸润性疾病表现。

2.肥厚型肌病肥厚型肌病可呈对称性或非对称性增厚,室舒张期顺应性降低,舒张压升高,患者常出现呼吸困难胸痛晕厥。梗阻型肥厚型肌病患者可闻及收缩中、晚期喷射性杂音,常伴震颤。杂音的强弱与药物和体位有。超声动图示病变要累及室间隔。本病无RCM特有的舒张早期快速充盈和舒张中、晚期缓慢充盈的特点,有助于鉴

3.肌病压性肥厚两种情况时均可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改变,且均有室顺应性降低、舒张末压升高及排出量减少等与RCM表现相似,但肌病有明确的冠状动脉病变据,冠状动脉造影可确诊;压性肥厚多有长期压升高及左功能不全的病史;此外,两者在临床上均以左受累和左功能不全为特征,而RCM则常以慢性衰竭表现更为突出。

并发症

本病常并发力衰竭、律失常、动脉栓塞和心包积液等并发症。

1.力衰竭

由于膜及膜下广泛的纤维化,导致的顺应性降低,室舒张受限,充盈受阻,出现环和(或)环淤以及组织液灌注不足等舒张功能严重受损的表现,而收缩功能保持正常或仅轻度的受损。

2.律失常

限制型肌病并发律失常与膜下的进纤维化和钙化。较常见有窦性动过速、房扑动或颤动、右束支阻滞和期前收缩等。

3.动脉栓塞

本病膜及膜下纤维化,导致室舒张受限,充盈受阻,环和环淤,易腔和周围成,一旦落可造成栓塞。

4.心包积液

本病的心包积液与膜及膜下纤维化,室舒张受限,充盈受损,环和环淤,静压力升高有。久病的患者长期养不良可伴低蛋白血症

治疗方案

治疗要是控制功能衰竭。不宜劳累,防止感染。有浮肿和腹水者宜用利尿药。应用利尿药或管扩张药时应注意不使室充盈压下降过多而影响功能。舒张功能损害明显者在发生快速房颤动时可应用洋地黄改善室充盈。有附壁栓和(或)已发生附壁栓着者应加用抗凝或抗

手术切除纤维化增厚的膜,房室瓣受损者同时进人造瓣膜置换术,可有较好效果。心脏移植治疗有效,但需在恶病质出现之前进

预后预防

预后

(1)本病病程长短不一,轻者存活期可达25年,死亡原因多为力衰竭或栓塞。一旦淀粉样发生衰,预后特差,2年死亡率为50%--70%。

(2)室室壁厚度增加及QRS电压降低、严重二尖瓣与三尖瓣不全及栓塞多提示预后不良。

(3)膜炎可因力衰竭进性加重并在数月死亡,少数可转化为慢性,而原发性RCM或纤维化的预后要取决于损害及纤维化的程度。

预防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对本病的认识水平。积极祛除病因,避免发生并发症。提高生活水平,不宜劳累,防止感染。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胸痹心痛

下一篇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