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胸痹心痛

胸痹痛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等所起的以浊、瘀血气滞凝痹阻,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要临表现的一种病胸痹痛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等所起的以浊、瘀血气滞凝痹阻,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常伴有心悸气短、呼......
目录

简介

胸痹痛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等所起的以浊、瘀血气滞凝痹阻,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多由劳累、饱餐、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病因病机

年老体虚

年老体虚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年过半百,渐衰。肾阳虚衰则不能鼓动五脏之阳,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阳之温煦、之鼓动,则滞涩不畅,发为痛;若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阴亏则旺,灼津为热上犯于脉痹阻,则为痛。

饮食不当

饮食不当恣食肥甘厚味或常饱餐过度,日久损伤,运化失司,酿湿,上犯胸,清阳不展,气机不畅,脉痹阻,遂成本病;、或化火热又可炼液为,灼为瘀,瘀交阻,痹阻而成痛。

情志失调

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虚结,运化失司,津液输布,聚而为气机不畅,脉痹阻,发为胸痹痛。或郁怒伤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灼津成气滞浊痹阻,而成胸痹痛。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病源流》认为七情除“喜之外,余皆足令心气郁结而为痛也”。由于肝气通于心气肝气滞则心气涩,所以七情太过,是发本病的常见原因。

结也是胸痹症状之一

侵素体阳虚,胸阳不振,阴乘虚而人,气滞,胸阳不展,不畅,而发本病。《素问痛论》:“而稽迟,泣而不,客于外则少,客于中则不通,故卒然而痛。”《诸病源候论腹痛病诸候》曰:“腹痛者,由腑脏虚弱,风寒客于其间故也。”《医门法律中寒门》云:“胸痹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阐述了本病由阳虚而发作,故天变化、骤遇凉而诱发胸痹痛。

病机

胸痹痛的病机键在于外感内伤脉痹阻,其病位在,但与三脏功能的失调有密切的系。因的正常功能,有赖于疏泄,运化,水等功能正常。其病性有虚实面,常常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者多见气虚阳虚阴虚血虚,尤以气虚阳虚多见;实者不外气滞凝、浊、瘀,并可交互为患,其中又以瘀、浊多见。但虚实面均以脉痹阻不畅,不通则痛为病机键。发作期以标实表现为瘀、浊为突出,缓解期要有阴阳之亏虚,其中又以心气虚、心阳虚最为常见。以上病因病机可同时并存,交互为患,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见下述病变:瘀血胸猝然大痛,而发为痛;心阳阻遏,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而表现为动悸,结代,甚至微欲绝;肾阳衰,水泛滥,凌而为咳喘、水肿,多为病情深重的表现,要注意结病种相互参照,辨证论治。

临床表现

本病以胸闷痛、短气候特征。《金匮要略·胸痹短气病》即首次将胸闷痛、短气三症同时提出,表明张仲景对本病认识的深化。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表现为胸骨后或左胸发作性闷痛,不适,甚至剧痛向左肩沿少阴部位放射,持续时间短暂,常由情志刺激、饮食过饱、感受冷、劳倦过度而诱发,亦可在安静时或夜间无明显诱因而发病。多伴有短气乏力,自汗心悸,甚至喘促,结代。多数患者休息或除去诱因后症状可以缓解。

胸痹痛以胸骨后或前区发作性闷痛为,亦可表现为灼痛、绞痛、刺痛或隐痛、含糊不清的不适感等,持续时间多为数秒钟至15分钟之。若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休息或服药后仍不能缓解,伴有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结代,甚至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为痛的候特征。

本病象、脉象表现多种多样,但因临床以气虚阳虚瘀、浊的病机为多,故以相应的象、脉象多见。

疾病诊断

1、左侧胸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灼痛、绞痛、刺痛或隐痛、含糊不清的不适感等,疼痛常可窜及肩、前咽喉脘部等,甚者可卅手少阴、手厥阴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常兼心悸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候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必要时可作动态电图、标测电图和功能测定、运动试验电图。休息时电图明显电图运动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

若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含化硝酸甘油后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相当于急性梗死,常律失常、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痛表现,应配电图动态观察及清酶、白细胞总数、沉等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镜是胸痹痛检查手段之一

1、痛疼痛部位在上脘部,局部可有压痛,以胀痛、图片灼痛,持续时间较长,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并多伴有泛酸、嗳恶心呕吐纳呆泄泻消化系统症状。配B超、肠造影、镜、淀粉酶等检查,可以鉴。某些梗死亦表现为痛,应予警惕。

2、胸痛疼痛部位在胸,疼痛随呼吸、运动、转侧而加剧,常咳嗽、咯喘息等呼吸系症状。胸部X线检查等可助鉴

3、胁痛疼痛部位以右胁部为,可有肋缘下压痛,可并厌油、黄疸发热等,常因情志不舒而诱发。胆囊造影、镜、功能、淀粉酶检查等有助于鉴

辨证论治

1、辨疼痛部位局限于胸部位,多为气滞瘀;放射至肩咽喉、脘、甚至属、手指者,为痹阻较著;胸痛痛彻者,多为或阳

2、辨疼痛性质是辨胸痹痛的虚实,在要参考,临时再结其他症状脉象而作出准确判断。属者,疼痛如绞,遇则发,或得冷加剧;属热者,胸闷灼痛,得热痛甚;属虚者,痛势较缓,其痛绵绵或隐隐作痛,喜揉喜;属实者,痛势较剧,其痛如刺、如绞;属气滞者,闷重而痛轻;属瘀者,痛如针刺,痛有定处。

3、辨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短暂,瞬间即逝者多轻,持续不止者多重,若持续数小时甚至数日不休者常为重病或危候。一般疼痛发作次数与病情轻重程度呈正比,即偶发者轻,频发者重。但亦有发作次数不多而病情较重的情况,必须结临床表现,具体分析判断。若疼痛遇劳发作,休息或服药后能缓解者为顺证,若服药后难以缓解者常为危候。

治疗原则

针对本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缓解期以本虚为病机特点,其治疗应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本虚宜补,权衡阴阳之不足,有无兼见脏之亏虚,调阴阳,调整脏腑之偏衰,尤应重视补心气、温心阳;标实当泻,针对气滞瘀、凝、浊而理气、活、温通、化痰,尤重活理气化痰。补虚与祛的都在于使流通,通则不痛,故活法在不同的型中可视病情,随。由于本病多为虚实夹杂,故要做到补虚勿忘实,祛实勿忘本虚,权衡标本虚实之多少,确定补泻法度之适宜。同时,在胸痹痛的治疗中,尤其在痛的治疗时,在发病的前三四天,警惕并预防的发生,对减少死亡率,提高治愈率更为重要。必须辨清候之顺逆,一旦发现之先兆,如疼痛剧烈,持续不解,四肢冷,自汗淋漓,萎或烦躁气短喘促,或速、或迟、或结、或代、或微欲绝等必须尽早使用益之晶,并中西医结救治。

分证论治

症状:卒然痛如绞,或痛彻痛彻,或感痛甚,心悸气短肢冷,冷汗自出,苔薄白,沉紧或促。多因候骤冷或感而发病或加重。

治法:温,活通痹。

方药当归四逆汤;以桂枝细辛,通阳止痛;当归、芍药养;芍药、甘草缓急止痛;通草通利血脉大枣健脾。全共呈温,活通痹之效。可加瓜蒌、薤白,通阳痹。疼痛较著者,可加延胡索郁金理气定痛。

若疼痛剧烈,痛彻痛彻,痛无休止,伴有身肢冷,气短喘息沉紧或沉微者,为阴极盛,胸痹痛重,治以温阳逐止痛,乌头赤石脂或冠芳香化浊理气温通开窍,发作时含化可即速止痛。

阳虚之人,虚寒生,同相召而易感,而又可进一步耗伤阳,故时临床常伴阳虚之象,宜配温补阳,以温阳,不可一味用辛之法,以免耗伤阳

气滞

症状胸满闷不适,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图片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或矢则舒,苔薄或薄腻,细弦。

治法:疏调气机,和

方药柴胡疏肝。本四逆实改壳)加香附川芎陈皮组成,四逆疏肝理气,其中柴胡壳相配可升降气机白芍甘草同用可缓急舒止痛,加香附陈皮以增强理气解郁之功,香附又为药,川芎中气药,故可活且能调畅气机。全共奏疏调气机,和功效。

若兼有脘胀、嗳、纳少等脾虚气滞的表现,可用逍遥疏肝行气,理。若气郁日久化热,心烦易怒,口干便秘舌红苔黄,数者,用逍遥疏肝清热。如胸闷痛明显,为气滞瘀之象,可失笑,以增强活瘀、结止痛之作用。

气滞胸之胸痹痛,可据病情需要,选用木香沉香降香檀香延胡索、厚朴、实等芳香理气破气之晶,但不宜久用,以免耗正气。如气滞兼见阴虚者可选用佛手、香椽等理气而不伤阴之晶。

阻  

症状胸闷重而痛轻,形体肥胖气短,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粘,恶心,咯吐涎,苔白腻或白滑,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结。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以瓜蒌、薤白化痰通阳,图片行气止痛;半夏理气化痰。常加实、陈皮行气滞,破结;加石菖蒲化浊开窍;加桂枝温阴成;加干姜细辛温阳化饮,止痛。全加味后共奏通阳化饮,泄浊化痰结止痛功效。

若患者粘稠,色黄,大便于,苔黄腻滑数,为浊郁而化热之象,用黄连汤清热化痰,因气机,可气滞瘀,另外,热与瘀血往往互结为患,故要考虑到血脉滞涩的可能,常配伍郁金川芎理气,化瘀通

,卒然剧痛,可用芳香温通止痛;因于者用猴枣,清热化痰开窍镇惊止痛。

胸痹痛,阻可酌情选用天竺黄、天南星半夏、瓜蒌、竹茹苍术桔梗莱菔子、浙贝母化痰结之晶,但由于为生之源,临床应适当配健脾化湿之品。

瘀血痹阻

症状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痛彻痛彻图片或痛,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下瘀筋,苔薄,涩或结、代、促。

治法:活化瘀,通止痛。

方药府逐瘀汤。由桃红四物汤四逆牛膝桔梗组成。以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牛膝祛瘀而通血脉柴胡桔梗壳、甘草调气疏肝当归、生地补,活而不耗理气而不伤阴

外感阳虚内寒)则收气滞瘀、气虚滞涩等都可瘀,故本型在临床最常见,并在以瘀为症的同时出现相应的兼症。兼者,可加细辛桂枝等温通之品;兼气滞者,可加沉香檀香辛香理气止痛之品;兼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补中益之晶。若瘀血痹阻重,表现胸痛剧烈,可加乳香没药郁金延胡索降香丹参等加强活理气止痛的作用。

化瘀法是胸痹痛常用的治法,可选用三七川芎丹参当归红花苏木赤芍泽兰牛膝桃仁鸡血藤、益母草水蛭王不留皮、山楂等活化瘀药物,但必须在辨证的基础上配伍使用,才能获得良效。另外,使用活化瘀法时要注意种类、量,并注意有无倾向或征象,一旦发现,立即停用,并予相应处理。

心气不足

症状胸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动则益甚,中动悸,倦怠乏力,疲懒言,面色觥白,或易出汗,舌质淡红,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细缓或结代。

治法:补养心气,鼓动

方药保元汤人参黄芪大补元,扶助心气甘草用,甘温益,通肉桂辛热补阳,温通血脉;或以桂枝肉桂,有通阳、瘀之功;生姜温中。可加丹参当归,乔

若兼见心悸气短头昏乏力,胸闷隐痛,干,心烦失眠舌红或有齿痕者,为阴两虚,可用汤,养当归、生地、熟地、麦冬滋阴人参五味子炙甘草补益心气酸枣仁柏子仁茯神

心气药常用人参党参黄芪大枣太子参等,如气虚显著可少肉桂,补少火生气。亦可加用麦冬玉竹黄精等益养阴之品。

心阴亏损 

症状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隐痛,心悸怔忡,五心烦热,干,潮热盗汗,古红少泽,苔薄或剥,细数或结代。

治法:滋阴清热,养

方药天王。本以生地、玄参天冬麦冬丹参当归滋阴而泻虚火人参茯苓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远志心气,养朱砂重镇安桔梗载药上,直达病所,为

若阴不敛阳,虚火心烦不寐,尖红少津者,可用枣仁汤清热除烦安;如不效者,再予黄连阿胶汤,滋阴,宁。若阴虚导致阴阳失和,心悸怔忡症状明显,结代者,用甘草汤,中重用生地,配以阿胶麦冬、麻仁滋阴,以养心阴人参大枣,资之本源;桂枝生姜心阳。诸药同用,使阴得充,阴阳调和,通畅。

肾阴虚,兼见头晕耳鸣口干烦热心悸不宁,膝酸软,用左归饮补益肾阴,或河车大造养阴清热。若阴虚阳亢,阳上扰,加珍珠母磁石、石决明等重镇潜阳之晶,或用羚羊钩藤汤加减。如真阴欲竭,当用大西洋参、鲜生地、石斛、麦冬、山萸肉等急救真阴,并用生牡蛎、乌梅肉、五味子甘草酸甘化阴且敛其阴。

心阳不振

症状胸闷痛较著,气短心悸怔仲,自汗,动则更甚,倦怯,面色觥白,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苔白腻,沉细迟。

治法:补益阳,温振心阳

方药参附汤桂枝甘草汤。中个参、附子大补元,温补真阳;桂枝甘草温阴成,振奋心阳,两共奏补益阳;个温振心阳之功。若阳虚痛较剧者,可酌加鹿角、川椒、吴茱萸荜茇高良姜细辛川乌赤石脂。若阳虚凝而兼气滞瘀者,可选用薤白沉香降香檀香、焦延胡索乳香没药等偏于温性的理气药物。

肾阳虚,可治疗,附子桂枝(或肉桂)补水中之,用六味地黄壮水之,从阴阳,为温补而消阴肾阳虚兼见水饮,而出现水肿、喘促、心悸,用真武汤动悸、结代,尤其是痛伴结代,如不及时发现,正确处理,甚至可致晕厥或卒死,必须高度警惕。若肾阳衰,饮停,水饮,可见浮肿、尿少、心悸、喘促等症,为胸痹痛的重症并症,应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安全,及综效应的优势,并配西医抢救手段积极救治,警惕发生猝死

预防与调摄

调情志,慎起居,适温,饮食调治是预防与调摄的重点。情志异常可导致俨腑失调,紊乱,尤其与系较为密切。《灵枢·问》云:“悲哀愁忧则动”,后世进而认为“七情之由作痛”,故防治本病必须高度重视精神调摄,避免过于激动或喜怒忧思无度,保持情平静愉快。候的晴雨变化对本病的发病亦有明显影响,《诸病源候论·痛病诸候》记载:“痛者,邪气乘于也”。

1、本病慎起居,适温,居处必须保持安静、通

2、不宜过食肥甘,应戒烟,少饮,宜低盐饮食;

3、多吃水果及富含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饮食宜清淡,食勿过饱。

4、发作期患者应立即卧床休息,缓解期要注意适当休息,坚持力所能及的活动,做到动中有静,保充足的睡眠

5、发病时医护人员还应加强巡视,观察、体温、呼吸、压及精神情志变化,做好各种抢救设备及药物准备,必要时给予吸氧、电监护及保持静通道。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下一篇 限制型心肌病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