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老年人心力衰竭

力衰竭又称为功能不全,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病理表现,为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征。力衰竭发病时,在静液回流正常情况下,由于收缩力下降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使量绝对或相对低于全身组织代谢的需要,导致流动力神经-体液活动失常,临床上可出现动脉系统灌注不足、和(或)体环静的各种症状与体征,从流动力而言,由于心脏舒缩功能障碍,使腔压力高于正常(左室舒张末......
目录

症状特征

老年人力衰竭由于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单凭临床表现很难做出早期诊断,因此,有必要进客观的仪器检查,如放射性核素室功能检查,超声动图,导管检查等,综分析以得出正确的诊断。

症状力衰竭功能分级接近正常,左室功能低下者常有以下特点:既往有冠病,梗死病史,而功能没有恢复至原有的生理水平,由于患者逐渐降低其运动量或生活活动能力,或未恢复至原来的体力活动,故可无任何功能限制感觉。

不典型症状:常诉不适,乏力,易疲劳,活动后轻度胸闷,或慢性咳嗽,但否认衰的其他典型症状,无明显呼吸困难,无端坐呼吸,无水肿和胸,腹水

症状力衰竭时,因环淤衰竭和环淤的左力衰竭的不同,临床表现的症状和体征也不尽相同,无论出现哪一侧力衰竭,如未能及时纠正,另一侧迟早会出现衰竭,现将衰竭和衰竭分述如下。

1.衰竭

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是以环淤,因环淤压升高,活量减低,弹性减退,顺应性降低,且也阻碍毛细管的体交换,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症状

(1)疲劳和乏力:可出现在力衰竭的早期,平时即感四肢乏力,活动后进一步加剧。

(2)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是患者自觉症状,也是呼吸费力和呼吸短促征象的综表现,患者呼吸困难严重时表现为胸闷促,助呼吸参与呼吸动作,以及翼扇动等,源性呼吸困难须与神经呼吸困难相鉴,后者又称为叹式呼吸,常于一次深呼吸后即觉舒适,且很少有呼吸增快者,源性呼吸困难也需与酸中毒呼吸困难,后者的呼吸加深,但病人本身并不觉得呼吸特费力。

劳力性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衰竭患者的早期症状之一,这是随病人体力活动而发生的呼吸困难,休息后可减轻或消失,造成劳力性呼吸困难的原因是:

A.体力活动时机体需氧增加,但衰竭的左不能提供与之相适应的输出量,机体缺氧加剧,CO2储留,刺激呼吸中枢产生“气急症状

B.体力活动时,率加快,舒张期缩短,一面冠灌注不足,加剧缺氧,另一面左室充盈减少加重

C.体力活动时,回心血量增多,加重,顺应性降低,通气做功增大,病人感到呼吸困难

②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衰竭的典型表现,患者在白天从事一般活动时尚无呼吸困难的表现,夜间初入睡时也能取平卧位,但睡眠中突然因呼吸困难而惊醒,必须坐起后刻,症状逐渐缓解,严重者呼吸困难气喘明显,并有哮鸣性呼吸声,咳嗽反复不止,咳出带黏液样,必须端坐较长时间后,气喘可渐渐消退,如患者白天入睡,阵发性呼吸困难也可在昼间发作,阵发性呼吸困难之所以发生在入睡后是因为:

A.存储在下肢或水肿液于卧位时转移至容量中,使静回流增加,因之加重

B.睡眠神经系统接受传入信息的反应均减弱,故非达到相当程度时,不足以使病人惊醒。

端坐呼吸端坐呼吸衰竭较有特征性的表现,轻者仅需增加1~2个枕头即可使呼吸困难缓解,严重时,患者呈半卧位或坐位才能避免呼吸困难,最严重的患者需要坐在床边或椅子上,两足下垂,上身前倾,双手紧握床沿或椅边,借以助呼吸.减轻症状,这是端坐呼吸的典型体位,端坐呼吸提示患者力衰竭程度较重,在继发衰竭后,由于右量减少可使相对减轻,因而呼吸困难可减轻,端坐呼吸要原因是平卧位时加重,活量降低和胸腔有效容积减少。

A.体位性容量的改变:平卧位容量较直立时增加(可多达500ml),而端坐时身体上部容量可能部分地(可达15%)转移到脏及下肢,使回心血量减少,因而减轻了环的淤

B.体位性活量的改变:正常人平卧时,活量只降低5%,而衰竭患者,因,顺应性降低等,平卧时可使活量明显降低,平均降低25%,当端坐位时活量可增加10%~20%。

C.膈肌位置的影响:当患者有肝大腹水或胀时,平卧位可使膈肌位置升高更明显,阻碍膈肌运动,减少腔有效容积,从而加重呼吸困难,端坐体位可减轻,从而使病人呼吸困难减轻,这是因为:

a.端坐时部分液因重力系转移到躯体下半部,使减轻。

b.端坐时膈肌位置相对下移,胸腔容积增大,活量增加;特衰伴有腹水肿大时时,端坐体位使被挤压的胸腔得到舒缓,通气改善。

c.平卧时身体下半部的水肿液吸收入增多,而端坐位则可减少水肿液的吸收,减轻。

(3)咳嗽咳痰及声音嘶哑:力衰竭时气管气管黏膜亦淤水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可起反射性咳嗽咳痰增多,有时可于力衰竭发作前成为症状咳嗽多在劳累或夜间平卧时加重,于咳或伴,频繁的咳嗽可增高环压力和影响静回流,诱发阵发性呼吸困难和加重气急,也使室负荷加重,急性水肿时则可咳出大量红色,尤在平卧位时更为明显,二尖瓣狭窄房增大或动脉扩张,动脉等均可压迫气管气管咳嗽咳痰及声音嘶哑,梗死,时容易气管炎或气管肺炎均可咳嗽咳痰

(4)咯血力衰竭时,压力升高时可传递到气管黏膜下静而使其扩张,当黏膜下扩张的静破裂时便可咯血,淤毛细管破裂时也可咯血咯血量多少不定,呈鲜红色,二尖瓣狭窄可有咯血(气管小静破裂或),水肿梗死可有咯血或咳红色沫样

(5)发绀:严重力衰竭患者的面部如耳垂及四肢末端可出现暗黑色泽,即发绀二尖瓣狭窄起的发绀,在两侧面颧部较明显,成二尖瓣面容,急性水肿时可出现显著的外周性发绀发绀的产生要是间质和(或)水肿影响通气体交换,使血红蛋白氧不足,中还原血红蛋白增高。

(6)夜尿增多夜尿增多力衰竭的一种常见和早期的症状,正常人夜尿与白昼尿的比例是1∶3,白天尿量多于夜间,力衰竭患者的夜尿增多,夜尿与白昼尿的比例倒置为2~3∶1,其发生机制可能与以下几个面有

①夜间平卧休息时功能有所改善,量增加,且皮下水肿液部分被吸收,使灌注流增加有

睡眠时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管阻力减小,脏滤过率增加,正常管阻力受交感神经管紧张素系统活性调,在直立位和运动时管阻力增大使脏水钠滤过率降低,而卧位时管阻力减小使水钠滤过率增加,这种体位性调的变化在正常人并不明显,而在力衰竭病人由于环中去甲上腺素浓度及素活性增加而变得特明显。

(7)胸痛:有些病人可产生类似绞痛样胸痛,原发性扩张型肌病患者,约一半病人可发生胸痛,这可能与扩张和肥厚的心脏膜下缺

(8)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有失眠焦虑噩梦,重者有幻觉谵妄,后者伴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力障碍,进一步发展为反应迟钝昏迷,若单独由力衰竭起,常提示疾病的终末期。

(9)动脉栓塞症状:原发性扩张型肌病患者有4%在作出诊断时,有过体环栓塞的病史,追踪观察发现,未抗凝治疗的力衰竭病人有18%将会发生体环栓塞,临床表现为源性体环栓塞的病例,85%栓塞部位是在网膜

2.衰竭:衰竭要表现为体环压增高和淤,从而导致各脏器功能障碍和异常,体征明显,症状相对较少。

(1)症状衰竭的症状要是肠道,脏,肝脏等淤起的症状

肠道症状肠道淤可导致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胀便秘及上腹胀痛等,疼痛常呈钝痛或伴沉重感,可因上肝脏触诊而加重,通常慢性淤起疼痛,而慢性淤急性加重时,病人可产生明显上腹胀痛,恶心呕吐,厌油需注意与心脏用药如洋地黄奎尼丁胺碘酮起的副作用鉴,在力衰竭加重时,厌油可导致源性恶病质,这是一种预后不好的征象,通常提示疾病的终末期。

区疼痛:肝脏肿大及包膜发胀刺激神经起疼痛,早期要感右上饱胀不适或沉重感,随着慢性淤加剧,渐感区隐痛不适,若为急性肿胀或慢性淤急性加重时,区疼痛明显,有时可呈剧痛而误诊为症,如急性炎,胆囊炎等,深吸,劳累,紧束带及肝脏触诊等可加重疼痛。

夜尿增多:慢性脏淤功能减退,卧位时流相对增加及皮下水肿液的吸收,使夜尿增多并伴有尿比重增高(多在1.025~1.030),可含少量蛋白,透明或颗粒管型,少数红细胞,浆尿素氮可轻度增高,有效抗力衰竭治疗后,上述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可减轻或恢复正常。

呼吸困难:若衰竭是继发于衰竭时,因衰竭后,有室排量减少,减轻,反可使衰竭的呼吸困难减轻,但若有室衰竭因排出量明显降低而恶化时(可以看作力衰竭的终末期表现或继发性动脉高压),呼吸困难反会变得很严重,而孤立的衰竭病人也可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如下因素有

A.房及上腔静压增高,可刺激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

B.氧含量降低,无氧代谢相对增加产生的酸性代谢产物可刺激呼吸中枢兴奋。

C.胸水腹水及肿大的肝脏会影响呼吸运动。

⑤其他:少数较严重的室衰竭病人,因环淤,缺氧或利尿药的应用诱发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等,也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头晕,乏力,烦躁不安,嗜睡,谵妄等,如果右室流出道严重阻塞(如严重动脉高压,动脉狭窄),右室每搏量不能随需求而增加,活动时可使头昏加重,甚至可出现与室流出道梗阻相似的晕厥症状衰竭病人因产热增加,而流缓慢使热减慢,可出现低热,体温一般<38.5℃,力衰竭代偿时会退热,高热提示感染或梗死。

(2)体征:老年人力衰竭体征少,无特异性,常见体征为湿啰音部轻微凹陷性水肿动过速等,老年人常有慢性气管炎,老年性或阻塞性肿,部听诊有湿啰音,长期卧床或衰弱的老年人出现力衰竭时水肿部位多见于骶部而非下肢,正常老年人稍有劳累即可出现动过速,而不一定存在力衰竭,典型的体征包括交替,第三或第四音,颈静怒张,心脏杂音,界扩大,肝大腹水等,现将左,衰竭的典型体征分述如下:

①除原有心脏病的体征外的体征:

A.心脏扩大:一般衰竭尤其是慢性过程时均有心脏扩大,以室扩大为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心脏扩大有紧张源性扩大和源性扩大,力衰竭早期,在一定范围,随着纤维的拉长,的收缩力量和搏出量相应增加,此时的心脏扩大属于紧张源性扩大,它是一种有效的可以立即发挥作用的代偿式,但在力衰竭后期,纤维进一步拉长超过一定限度,其收缩的有效功率却下降,从而失去了代偿的意义,这时的心脏扩大称源性扩大,心脏扩大并非是力衰竭发生前所必有,在某些慢性缩窄性心包炎,限制型肌病急性梗死,快速或缓慢性律失常的突然加重,以及瓣膜或索破裂等,可于心脏扩大前发生力衰竭。

B.舒张期奔马律:也并非是衰竭所必有,但出现此体征则是诊断衰竭的重要,尤其是新近出现者,结临床症状,对判断衰竭意义更大,故有人称之为“心脏呼救声”,据其发生的时间及机制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a.舒张早期奔马律:又称第三音奔马律,实质上是增强的病理性第三音,发生于室充盈早期,位于第二音后0.13~0.16s,音调低,在尖区或其侧,尤其让病人左侧卧位于深呼末最易听清,当率增快超过100次/min时,病理性第三音与第一,第二音一起,组成的三音韵律,犹如奔跑的马蹄声,由于发生于舒张早期,称之舒张(早)期奔马律,提示室舒张期负荷过重,是常见衰竭或急性室扩大的重要体征,生理性第三音可在健康的青少年听到,但绝少发生在40岁以后的成人,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力衰竭患者,故需结临床判断其意义。

b.舒张晚期奔马律:也称为第四音奔马律,系由病理性第四音与第一,第二音组成的三音律,它发生在舒张晚期,第一音之前,呈低频,低振幅,低音调,用钟式听诊器在尖区或其侧易听到,左侧卧位及呼过程中最响,其有常变化的特点,随功能改变时隐时现,正常房收缩可在音图上描记出来,但听诊一般不易听到,只有当室顺应性下降时才可听到,但当伴发房颤动,二尖瓣狭窄等使房收缩无力液流入室受限时多消失。

c.四音律和重叠性奔马律:四音律又称车头奔马律,是指病理性第三音和第四音同时出现,即在舒张期有两个音,与第一,第二音一起组成四音律,若率在100~110次/min时易听到,其奏似车奔驰时车轮碰撞轨的声音,故又称车头奔马律,若率进一步增快至120~130次/min,舒张期缩短,病理性第三,第四音近于重叠,尤其并一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延长)时,房收缩落在室快速充盈期,加速了室的快速充盈,使第四音与第三音重叠变响,于舒张中期出现非常响亮的单一声音,称重叠性奔马律,若压颈动脉窦使率变慢时,重叠奔马律又会分,恢复四音律。

C.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力衰竭患者出现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常常提示环阻力增加,动脉高压,在衰竭时,毛细管压升高并扩张淤动脉常常发生保护性收缩和痉挛,借以减轻和防止水肿发生,但另一面,动脉的收缩和痉挛又进一步造成动脉压增高,长期的痉挛可使动脉硬化和管腔变窄,导致动脉高压更明显,使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当衰竭进一步加重而导致收缩力明显减弱时,室排空时间延长,此时动脉瓣的可滞后于动脉瓣(正常时第二音的动脉成分稍后于动脉),结果可产生第二音逆分裂,呼时更明显,吸时可减轻或不明显。

D.前区收缩期杂音:一部分力衰竭患者,因室扩张而使房室瓣环扩大或乳头移位而导致二尖瓣不全,收缩期反流性杂音,杂音多表现为全收缩期吹样杂音,响度在二级以上,位于前区或尖靠侧,向左腋下传导。

E.交替:部分力衰竭患者可出现交替,触诊外周动脉可感到律正常但强弱交替出现,有的只是在测量压时才能发现,当测压中逐渐放时,在收缩压下0.66~4.0kPa(5~30mmHg)时,可能只听到动脉搏动音的一半或动脉搏动强弱交替出现,病人取坐位并将手腕高至肩部水平时易于发现交替,交替的出现常常提示严重的肌病变,如原发性肌病,左室流出道梗阻,冠病和严重压,大多数患者伴发第三音和动过速,多为持续性,也可为阵发性,力衰竭纠正后,交替可能消失,交替的产生的机制可能与室舒张期充盈程度不等有室舒张期充盈较多时,量亦较多,搏强而有力;室舒张期充盈不足时,搏可强-弱交替出现。

交替需与频发的过早搏动鉴,交替的较弱搏动不提早出现,反而可略为延迟,过早搏动起的搏交替常常提早出现。

F.湿啰音衰竭患者常常出现湿啰音的典型体征,通常于吸时可用听诊器听到两侧底部湿啰音,如果湿啰音只发生在一侧的病人,常常以右侧多见,但多数力衰竭患者的湿啰音发生在两侧,即具有对称性的特征,若力衰竭时啰音只局限于左侧,要注意排除发生左侧梗死的可能。

湿啰音发生在左侧或右侧的可能也与病人喜欢左侧或右侧卧位的习惯有,当衰竭持续时间延长或加重时,湿啰音也可从底向上发展,检查病人时,注意记录湿啰音的范围和程度对观察病情的进展和判断疗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G.胸水:约1/4的衰竭患者可出现胸水

H.陈-施呼吸:又称为潮式呼吸或周期性呼吸,在严重的力衰竭患者可出现陈-施呼吸,其特征是患者的呼吸呈逐渐增强和逐渐减弱的周期性改变,即由逐渐减弱到停止后再逐渐增强加深,达到峰后,又逐渐减慢,变浅,直到再停止,历时30~60s,又重新下一个周期,其发生机制是由于严重力衰竭时环时间延长,和低氧血症导致缺氧,水肿,亦可功能失调所致周期性呼吸,二氧化碳潴留时间延长时,刺激呼吸中枢的通气反应增强,起过度换,但因同时伴有前(大脑皮质及丘神经细胞集群)对换刺激的敏感性降低而出现过度换后的呼吸暂停,呼吸暂停期间,二氧化碳潴留又使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增高直到超过呼吸中枢的刺激阈值,接着呼吸过度又始。

陈-施呼吸偶尔也可发生于正常个体睡眠时,然而持续的陈-施呼吸常提示严重力衰竭和,或神经系统疾病,脑病起的代谢性功能失调会损害呼吸神经的反射机制和起周期性呼吸。

②对于衰竭患者,除了原有心脏病体征外,还可出现:

A.心脏增大:单纯衰竭时,室和(或)房扩大,但衰竭多继发于衰竭,故心脏多呈全扩大,右室扩大伴肥厚时,可见剑突下明显搏动,前区触诊有性搏动感,若有明显动脉高压伴右室活动增强,可在胸骨左缘第2,3肋间触及动脉的振荡感,并可在胸骨左下缘和剑突下或前区(室扩大时),闻及舒张期奔马律,吸时增强,若室扩大明显,可起相对性三尖瓣不全,在三尖瓣听诊区可闻及收缩期吹样杂音,吸时增强,郎已,尖区传导,但不超过左腋前线,力衰竭控制后杂音减弱,此外,三尖瓣反流明显时,大量流再收缩期返流到房,加重环淤,在收缩晚期起颈静及上腔静搏动和肝脏扩张性搏动,并因量降低而反射性窦性动过速。

B.静充盈,怒张与搏动:颈外静等表浅静异常充盈或怒张是衰竭的重要体征,严重者可伴有搏动,其发生机制在于环淤所致,衰竭时,量降低,室舒张末压升高,房压亦随之升高,而腔静房之间无瓣膜,故房压力增高可逆传入腔静系统,起上,下腔静压升高,导致颈外静,手下静等表浅静充盈或怒张,严重衰竭病例可出现颈静,肢端表浅静的搏动,但平卧位时,因颈静极度充盈而膨胀,搏动不明显,一般应使患者取45°半卧位观察,颈静的充盈程度可反映房压力的高低,对右侧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判断有一定价值。

C.肝大,压痛,颈静回流征阳性:肿大和压痛是衰竭患者最早出现和最重要的体征之一,衰竭患者均可出现肿大和压痛,肿大的速度越快,压痛越明显,肝大以剑突下较明显,有时右肋缘触诊不满意或不能触及,肝脏触诊应与界叩诊结,因为肝脏下垂时,下极可延伸到右锁骨中线肋缘下,但在锁骨中线从上界到下界的离仍保持在9~11cm,肝脏质地与肝脏肿大的时间有,长期慢性衰竭患者可致源性硬化,使肝脏质硬和边缘锐利,而急性衰竭肝脏急性淤肿大时,肝脏质软和边缘较钝。

肝大通常先于皮下水肿之前发生,但恢复较慢,甚至在其他症状体征消失之后才恢复,慢性衰竭患者,当衰竭代偿之后,肝大可减轻但不能恢复到正常。

用手掌压迫淤肿大的肝脏半分钟,可使回流至下腔静房的量增加,但因衰竭不能代偿增加回心血量,使静压力进一步增高,表现颈静充盈更明显,称为颈静反流征阳性,这也是右力衰竭的要征象之一,但亦可见于渗出性或缩窄性心包炎,另外,这种颈静反流对鉴颈部的动脉或静的搏动有用,但对潜在的力衰竭并不一定可靠,因为相对正常而言,它只能定性,不能定量;再者颈静压可随胸腔压力变化而变化。

D.低垂性水肿:低垂性水肿衰竭的典型体征,发生于颈静充盈及肝脏肿大之后,多数病例是在继发性衰竭时发生,而孤立的衰竭,皮下水肿可为首发体征,力衰竭在起外周凹陷性水肿之前,必须先有较大量细胞外液的聚积,一般认为水肿出现前,体重已增加10%左右,即体液潴留超过5kg以上时即出现水肿,正常成人组织间隙里的水分约7kg,而力衰竭时其水分可增加到15~20kg,力衰竭时,水分要潴留在细胞外间隙,管外及间隙腔,而容量及细胞水分只略有增加。

水肿液易聚积在流体静水压最大的部位,即身体的低垂部位,直立位时凹陷性水肿常首先在足,脚及胫前出现,下午明显,夜间恢复,随着病情加重,使细胞外液扩充,水肿渐向上发展,卧床患者,则以骶尾部和大腿水肿较明显,在无端坐呼吸的病人,因为可平卧,水肿可发生在上和手部,但极少累及面部,除非婴幼儿患者,全身性水肿可以发生在未治疗的慢性力衰竭患者的晚期,水肿可波及生殖器,胸腔部,四肢和头部,但极少有液体潴留超过45kg者,慢性水肿可导致较低部位皮肤,特前部皮肤的红斑,硬结,色素沉着,这些病人也易于患皮下蜂窝组织炎。

E.胸水胸水可发生于任何原因起的力衰竭,大多数出现于全力衰竭患者,且胸水往往是双侧性的,单侧胸水时以右侧多见,双侧胸水时往往右侧液量较多,胸水的蛋白质含量(约2%)较皮下水肿液的蛋白质含量(0.2%~0.5%)高,与渗出性胸膜炎所致的胸腔积液较难鉴,但力衰竭起者,其细胞数较少或正常。

F.腹水腹水可见于慢性衰竭或全力衰竭的晚期患者,腹水成分与胸水成分基本相同,在某些衰竭患者中可有明显腹水而外周水肿不明显,原因可能是外周管收缩后使侧压(侧压指静容量对静管壁的压力)降低,而管扩张使侧压升高,有利液体外渗,缩窄性心包起的腹水出现较早而持久,且腹水量显著而外周水肿轻微,常源性硬化

G.心包积液:要发生在久病而严重的衰竭患者,固有力衰竭导致体环静压力升高,使心包生理性液体淋巴管或静回流至右受影响,从而心包积液,一般为中小量,很少达到心包填塞程度。

H.发绀:多数衰竭患者都有不同程度发绀,尤其在病和先天性心脏病伴右向左分流者,发绀较明显,衰竭患者发绀气喘明显,而衰竭患者气喘发绀明显,衰竭继发于衰竭后,呼吸困难可减轻,但发绀反可加重,衰竭的发绀多为周围性,在四肢指()端,面颊及耳垂等处,局部温度低,按摩或加温可使发绀消失,而全力衰竭时发绀呈混性,尚可累及黏膜(口腔黏膜)及躯干皮肤等。

I.奇:某些扩张型肌病患者发生力衰竭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包积液,在吸时腔静心血量及室搏出量增加不明显,另外,吸时胸腔呈负压,管容量增加,使心血量和室搏出量减少,导致吸搏减弱;呼管容量减少,使较多液自管流入左,致室排增加,搏变强,从而产生奇,此时应注意与心包填塞的奇相鉴心包填塞时,因吸时回心血量不能增加,致静压升高,而力衰竭患者在吸时,胸腔呈负压,有利于静回流,故静压有所降低,所以,观察吸时的静压变化有助于鉴

J.其他:个严重的衰竭病例,因精神焦虑肠道淤导致的厌食,蛋白吸收障碍,水电解质失衡及利尿药的过度应用等,会导致消瘦源性恶病质

3.力衰竭发展的进程分类

(1)急性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病情进展迅速,量在短时间急剧下降,甚至丧失,发生急性力衰竭时,心脏功能往往来不及代偿,多见于:

急性弥漫性严重损害;

②急性心脏或充盈受阻;

③急性心脏容量负荷增加;

④严重的律失常;

慢性力衰竭的急性恶化,临床上常表现为急性水肿源性休克晕厥心脏骤停等,是需要临床医师实施紧急救治的急重症。

(2)慢性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病情进展缓慢,往往过两个阶段:

①代偿期:心脏通过动用各种代偿机制使输出量尚能满足或基本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病人可在较长时间没有力衰竭的症状

②失代偿期:历代偿期后,即使动用了各种代偿机制,输出量也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此时可出现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4.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分类

(1)左衰:左衰指室代偿功能不全而发生的力衰竭,临床上较为常见,以环淤为特征。

(2)右衰:单纯的右要见于源性心脏病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以环淤要表现。

(3)全衰竭(bilateral heart failure):即衰竭与衰竭的并存在,亦称双侧力衰竭。

这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类力衰竭,衰竭与衰竭可同时发生如急慢性弥漫性炎时左,右同时受损,累及左右室的广泛梗死;也可先后发生如衰竭时环淤,压力升高,最终可导致衰竭;衰竭时一面因环淤,压力上升,同时右输出量减少也可影响左室功能,并发衰竭,因此,临床上所见到的力衰竭常常是全衰竭。

5.力衰竭时机械性能改变分类

(1)收缩性力衰竭(systolic heart failure):要是因收缩功能减退,心脏不足所致的力衰竭,临床上大部分心脏疾病所致的力衰竭均以收缩功能障碍为,收缩性力衰竭在所有力衰竭中大约占70%。

(2)舒张性力衰竭(diastolic heart failure):要指因舒张功能异常,室在舒张期充盈不足和(或)障碍所致的力衰竭,影响室松弛性能的疾病如压病,肥厚型肌病等,影响室顺应性能的疾病如淀粉样变性限制型肌病等均可导致舒张性力衰竭,据报道,单纯舒张性力衰竭在所有力衰竭中大约占30%,舒张功能不全性力衰竭常有以下特征:

①有压,冠病(包括绞痛和梗死),肥厚性肌病动脉瓣狭窄等基本病因;

心脏大小正常或轻度扩大而有水肿征象;

③LVEF>45%;

④左房先扩张的力衰竭,超声动图上左室正常(LVDD 3.0~5.0cm),室壁厚度正常或增厚;

电图上T波倒置;

⑥正规的抗力衰竭治疗无效,必须注意,大多数力衰竭兼有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障碍。

(3)混力衰竭(mixed heart failure):是指收缩与舒张功能障碍并存共同导致的力衰竭,应该说,临床上所见的力衰竭大都为混力衰竭,只是收缩与舒张功能障碍程度在混力衰竭中的轻重有所不同,尤其是所谓单纯的收缩性力衰竭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舒张功能障碍,因此,临床上很难区分是单纯收缩性或是单纯舒张性力衰竭。

6.功能的分级 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力衰竭程度的分级系统是纽约心脏协会1964年通过的力衰竭分类标准,也称纽约功能分级(NYHA分级),其据是患者活动受限程度,国将有症状力衰竭分为3度或轻,中,重3类,与拟YHA功能分级的对应系是:一度力衰竭相当于功能Ⅱ级,二度力衰竭相当于功能Ⅲ级,三度力衰竭相当于功能Ⅳ级,这种分法简明扼要,实用,但有一定局限性,如它排除了功能为Ⅰ级的无症状力衰竭,用NYHA功能分级标示力衰竭的程度则基本包含了无症状力衰竭,使用范围更广。

7.力衰竭的分级及诊断标准

(1)功能分级:

美国纽约心脏会(NYHA)分级法:

Ⅰ级: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不出现疲劳,乏力,心悸呼吸困难绞痛等症状,无力衰竭体征。

Ⅱ级:体力活动稍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但一般体力活动时(如常速步3~4km,上三楼及上坡等)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绞痛等症状力衰竭体征如率加快,肝脏轻度肿大等。

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症状,轻微体力活动(如常速步1~2km,上二楼等)即出现心悸呼吸困难绞痛等症状肝脏肿大,水肿等体征。

Ⅳ级:不能胜任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仍有疲乏,心悸呼吸困难绞痛等症状脏淤,显著水肿等体征,久病者可有源性硬化表现。

该分级法简便易用,但受观因素,药物治疗等的影响较大,1994年美国心脏病协会标准委员会对上述分级作了修订,除原有的Ⅰ~Ⅳ级功能外,又增加了实验室的客观评价,包括电图,超声动图,核素心血管造影,运动试验等,据实验室检查分成A,B,C,D四级;

A:客观检查无异常;

B:轻度异常;

C:中度异常;

D:重度异常。

(2)泵衰竭分级(Killip分级略增补):

急性梗死泵衰竭分5级:

Ⅰ级:无力衰竭征象,但PCWP可升高,病死率为0%~5%。

Ⅱ级:轻至中度力衰竭,啰音范围小于两野的50%,可出现第三音,奔马律,持续性窦性动过速或其他律失常,静压升高,存在的X线征象,病死率10%~20%。

Ⅲ级:重度力衰竭,啰音范围大于两野的50%,可出现急性水肿,病死率35%~40%。

Ⅳ级:出现源性休克压<90mmHg(12.0kPa),少尿(<20ml/h),皮肤湿冷,发绀,呼吸加速,率>100/min,病死率85%~95%。

Ⅴ级:出现源性休克及急性水肿,病死率极高。

(3)力衰竭诊断标准:

美国心脏病协会建议的力衰竭诊断标准如下:

室衰竭:诊断依据:

A.X线发现室突然增大,和(或)两门有蝶云雾状阴影。

B.成年人无二尖瓣不全时,室区听到第三音或奔马律,或触及交替

C.无动脉瓣或二尖瓣病变时,心血管造影有室扩张,在仰卧位休息时(或基础状态)心脏指数<2.6L/(min·m2)。

D.无动脉瓣或二尖瓣病变时,或室无明显肥厚时,出现下列变化:

a.休息时室舒张末期压(LV EDP)>1.3kPa(10mmHg),或房平均压或毛细管楔嵌压(PCWP)>1.7kPa(13mmHg),休息时心脏指数(CⅠ)<2.6L/(min·m2)。

b.仰卧位时,下肢做适当运动,室舒张末期压(房平均压或毛细管楔嵌压)上升超过1.8kPa(14mmHg),氧耗量每增加100ml,而排出量增加不超过800ml,或搏量不增加。

c.室增大伴有水肿

d.动脉瓣狭窄或不全时,X线检查室大小有突然变化,表明当运动和休息时,瓣膜本身受累能使流量降低,以及室肥厚室舒张末期压升高,而洋地黄类可使这些生理异常逆转,可作为左力衰竭诊断的依据。

E.在二尖瓣狭窄不全时,室舒张末期压上升,表明在休息或运动时,因瓣膜本身的损害,导致房压力或毛细管楔嵌压升高及体流量下降,同样,在二尖瓣狭窄时,即使房增大,亦不能作为室衰竭的诊断标准,但当出现奔马律或交替时,则可诊断室衰竭。

具备上述条件之一者,均可诊断为室衰竭。

室衰竭:

A.X线发现室突然增大和(或)上腔静扩张及搏动异常。

B.成年人室区听到第三音或奔马律,吸时增强。

C.在动脉有交替

D.无动脉瓣或三尖瓣疾病时,心血管造影有室扩张,卧位休息或基础状态时,心脏指数<2.6L/(min·m2)。

E.无动脉瓣或三尖瓣损害或室无明显肥厚时出现下列变化:

a.当病人在仰卧位休息和基础状态时,测量室舒张末期压(或房平均压)上升超过5mmHg(0.7kPa)和心脏指数<2.6L/(min·m2)。

b.在仰卧位适当作下肢运动时,室舒张末期压(或房平均压)上升超过(0.7kPa)5mmHg,以及氧耗量每增加100ml,排出量增加不超过800ml,或搏出量不增加。

c.室增大时,发现有环淤,如颈静怒张,肝大,收缩晚期肝脏搏动,颈静逆流征阳性,下肢或全身水肿等。

F.在三尖瓣狭窄不全时,室舒张末期压升高,表明在休息或运动时,由于瓣膜本身的病变诱发房压力上升和流量下降。

G.动脉瓣狭窄或不全时,心血管造影发现室扩张或X线检查室突然增大。

对这一标准应指出,在休息和运动时,室舒张末期压升高和流量降低,仅仅由于瓣膜损害以及瓣膜损伤所致的肥厚起,而不是单纯由室衰竭所致。

具备上述条件之一者即可确诊。

8.室舒张功能障碍性力衰竭诊断标准

1995年5月大连第三届全国力衰竭术会议修订的标准:

(1)诊断依据:

①有肯定的室CHF的临床表现:伴有易起舒张功能障碍的心脏病,如压病,冠病,肥厚型肌病动脉瓣狭窄,淀粉样变等;但无瓣膜反流,异常分流存在。

②体检无界扩大或仅轻度增大。

③胸部X线检查示明确的影正常或稍大。

电机械图检查:A.收缩功能指标正常;B.舒张功能指标异常;室等容舒张期(ⅠRP)延长(>100ms),快速充盈期(REP)缩短(<110ms),缓慢充盈期(SFP)延长(>250ms)。

⑤超声动图检查:M型或二维超声动图检查示室舒张末期径(LV EDD)无增大或稍大,室壁增厚或正常,室射分数(LVEF)正常(>50%)径缩短率>25%,二尖瓣EF斜率降低。

⑥多普勒超声动图检查:A.室收缩功能参数正常,B.室舒张期快速充盈与房收缩期流二尖瓣流速度之比,即E/A<1,其他舒张期充盈参数异常。

⑦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检查:室射分数(LVEF)正常,峰值射率(PER)正常(>2.5EDⅤ/s)高峰充盈率(PER)降低高峰充盈时间(TPFR)延长,前1/3充盈率(1/3FR)减少。

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A.室射分数正常;B.舒张期室压力下降速率(-dP/dt)减慢,舒张期室容积与压力系(△P/AV)增大。

(2)判断法:

①符前6项者,可作临床诊断(在基层医疗单位,符前5项者,亦可作临床诊断)。

②符前6项加7或8任1项,可确定诊断。

若具备1~5项诊断标准,而E/A>1,不能排除室舒张功能障碍性力衰竭的诊断,必须结年龄,临床表现,室前后负荷,二尖瓣结构和功能情况及其他舒张期充盈参数综判断,尤其应注意重度室舒张功能障碍的E/A比率为正常化。

临床实践表明,仅仅诊断为力衰竭是不够的,还必须进病因诊断,力衰竭往往是多病因性的,如冠病,压病,病,糖尿病,退心脏病等常见疾病中可同时出现几种疾病而成为力衰竭的原因。

心脏在各种心血管疾病或其他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损害,但可在一定的限度处于代偿状态,常常在某些诱发因素的作用下促发力衰竭,因此,诊断力衰竭患者的诱因对实施有效治疗十分必要。

病理病因

力衰竭的病因与诱因有时难以区分,且可相互转化,如压病所致的力衰竭,其原发病因压,而发生力衰竭后,压又可成为力衰竭的诱因;又如贫血所致的力衰竭,贫血力衰竭的病因,而在力衰竭状态下,贫血既可是力衰竭诱因,也可成为进一步导致力衰竭的病因,因此,认真识和及时处理力衰竭的病因与诱因,具有同等重要的临床意义。

病因

力衰竭的病因很多,有外的,也有原发或继发的,力衰竭的病因分类法也不少,本节拟以国卢兴教授提出的分类法并结临床介绍一下力衰竭的各类病因

(1)原发性舒缩功能减弱:

①弥漫性和局限性损害:

A.肌病扩张型肌病常常累及整个心脏,表现为广泛的肌病变,心壁变薄,腔扩大,也有以一侧病变为或临床上仅发现一侧病变者,扩张型肌病心脏功能的影响常常使收缩舒张功能均减退,且以收缩功能减退更显著,肥厚型肌病病理改变是肥厚,使舒张受限,病变晚期也可影响收缩功能,限制型肌病要是室的充盈受限,使心脏不能有效舒张。

B.炎:各种原因如病毒性,湿性,细菌性或其他结缔组织病所致的炎均可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损害,使舒缩功能减弱。

C.梗死:缺心脏发生梗死后,由于有效组织数量减少和舒缩不协调可使舒缩功能减弱,特是前壁大面积梗死者更为显著。

D.纤维化:各种原因所致的纤维化,均可使舒缩功能减退,如缺心脏病中有一种因长期慢性缺成的纤维性病变,即表现为变硬,收缩与舒张功能障碍。

E.中毒:各种有害的物理因子如因胸部肿接受放疗;化因子如使用抗肿药物,律失常药物与吸毒等;生物因子如有害微生物感染释放毒素均可使发生局限性或弥漫性损害,从而使舒缩功能下降。

F.异常物质沉积:如淀粉样变性,有糖原,色素等异常物质的沉积,可使顺应性降低,影响舒张功能。

②原发或继发代谢障碍:

A.缺缺氧:原发或继发性缺氧可使能量代谢障碍,影响舒缩功能。

B.维生素B1,B12缺乏:维生素B1缺乏时,由于丙酮酸不能通过氧化羧转变为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环,可使ATP生成障碍,能量缺乏并导致力衰竭,维生素B12缺乏可因严重贫血使供氧减少,负荷加大并诱发力衰竭。

C.电解质紊乱:体的重要离子如钾,钠,钙,镁,氯等异常增高或降低均可直接影响心脏的电,机械功能和的正常代谢,进而导致力衰竭。

D.酸碱平衡失调:严重酸碱中毒也可显著影响舒缩功能。

E.分泌障碍:各种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糖尿病等均可通过多种不同机制影响舒缩功能,导致力衰竭。

(2)心脏长期负荷过度:

①压力负荷过度:

A.导致左心系统压力负荷过度的常见疾病:压,动脉瓣狭窄,动脉缩窄,肥厚性梗阻型肌病等;

B.导致右心系统压力负荷过度的常见疾病:动脉高压,动脉瓣狭窄,栓塞,慢性阻塞性疾患及二尖瓣狭窄等。

C.导致全心系统压力负荷过度的疾病液黏稠度增加。

②容量负荷过度:

A.导致左室容量负荷过度的疾病:动脉不全,二尖瓣不全,室壁;

B.导致右室容量负荷过度的疾病:动脉不全,三尖瓣不全及房,室间隔缺损等。

C.导致双室容量负荷过度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贫血,动-静瘘等。

压力与容量负荷过度均可导致力衰竭。

(3)心脏舒张充盈受限:使心脏在舒张期充盈受限制的疾病有心包填塞,缩窄性心包炎及桶状胸心脏移位等,这类疾病在大多数情况下,本身无舒缩性能的减弱,且随着原发病的治愈,力衰竭的症状与体征亦随之得到控制,故有人认为这类疾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力衰竭的病因,但它们同样可因室舒张期充盈不足,使输出量减少,室舒张时受纳静回流障碍导致酷似力衰竭的症状与体征,且心脏活动的长期受限最终亦可使舒缩功能减弱,故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类疾病仍应归属于力衰竭的病因

(4)静回流不足:急性失或大量体液丧失与渗出所致的容量减少和急性小动脉,小静扩张(虚脱)均可导致静心血量不足,量减少,出现类似力衰竭的症状与体征。

(5)律失常:快速型律失常如房,室及房室交界区的各种动过速,频发的过早搏动及室扑动,颤动等,和缓慢型律失常如房室传导阻滞,左右束支传导阻滞等均可因其发生的快慢,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对心脏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力衰竭。

诱因

大多数老年力衰竭都有诱发因素,这些诱发因素对力衰竭的影响,往往大于原有心脏病,故纠正或控制诱因,是防治老年人力衰竭的重要环

(1)感染:感染是诱发和加重力衰竭最常见的因素之一,尤以呼吸道感染多见,占所有的诱因的一半,患肺炎的老年人9%死于力衰竭,还有泌尿系统肠道系统及道系统感染等,感染常常伴有发热发热时交感神经兴奋,外周管收缩,心脏负荷增加;感染可率加快,耗氧量增加,心脏舒张期充盈时间缩短,供减少,从而加重氧的供需矛盾;感染时病原微生物所释放的毒素可直接损害并抑制收缩力;呼吸道感染还可因气管气管收缩和痉挛,影响道的通气体交换,使供氧减少,管床收缩则可加重右负荷;如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还可能导致湿炎及瓣膜的损害,所有这些均可能诱发或加重力衰竭,由于发热率快,室充盈不足,量下降,毛细管压升高,导致急性左衰,呼吸道感染易发生低氧血症,使缺氧促发力衰竭。

(2)过度劳累与情绪激动也是诱发和加重力衰竭十分常见的因素:过度劳累可加重心脏负荷,一旦超过心脏的代偿能力,即可诱发力衰竭;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类物质增多,可率加快和外周小管收缩,继而诱发力衰竭。

(3)律失常:律失常尤其是快速型如各种动过速和频发的过早搏动可诱发和加重力衰竭,其机制是:

率加快,耗氧量增加;

室充盈时间缩短,舒张期充盈量降低,使量减少;

率加快还可减少冠灌注量,影响,缓慢型律失常如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征等,也可因率过慢使输出量减少和房室收缩的协调性破坏而诱发力衰竭,也可先有力衰竭后发生律失常,后者又使力衰竭加重,心脏由代偿转化为失代偿。

(4)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平衡失调亦为力衰竭的常见诱发因素,它们可通过影响心脏的电,机械功能,干扰代谢或直接抑制收缩力等机制诱发衰。

(5)失贫血:失可使静心血量减少,室充盈不足,量减少,减少;失还可起反射性率加快,耗氧量增加,贫血率加快,量代偿性增加,心脏负荷加重,血红蛋白携氧能力降低可使出现慢性退性改变,这均为失贫血状态下诱发或加重力衰竭的机制。

(6)输输液过多过快:老年人心脏储备能力下降,输液输过多或过速,输入钠盐过多,可使心脏负荷在短期迅速增加并诱发力衰竭。

(7)药物影响:洋地黄类制,β-受体阻滞药及一些律失常药物等即使是正常量时也可能使力衰竭加重或诱发。

(8)伴发其他疾病:力衰竭患者若伴发其他疾病如液,分泌疾患及肿,严重缺氧,养不良等,或心血管系统除力衰竭外还有其他疾病并存,均可使力衰竭加重,治疗效果变差。

(9)麻醉与手术:力衰竭患者接受麻醉与手术并不少见,科如接受各种诊断性检查(导管气管镜,肠镜等)和治疗性手术如射频销蚀治疗动过速,安装临时或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瓣膜球囊扩张成术,PTCA等均可影响心脏功能,诱发力衰竭,外科紧急手术如创伤救治,脏器破裂修补和择期手术如胆囊切除,肿摘除等均需实施麻醉并历整个手术过程,麻醉与手术中凡影响心脏活动的因素均可能诱发或加重力衰竭。

发病机制

慢性力衰竭的基本病理生理改变,为收缩力减退所造成的室收缩期残余量的增加与室舒张期压的升高,临床表现的发生是续发性代偿性的改变,如静量增加和体细胞外水分增加,细胞是执心脏收缩功能的基本单位,当发生缺中毒和炎症时,首先起细胞膜的损害,破坏,胞质容物漏出,细胞肿胀,随之细胞溶解,死亡,梗死起的细胞损伤是一种性坏死,当缺再灌注后,被挽救免于死亡的细胞,虽然恢复了液供应,但其舒张功能尚不能及时恢复,这种无功能状态的谓之顿抑这种无功能状态是冠病人阻塞解除后发生力衰竭的重要原因。

疾病诊断

力衰竭必须与下列疾病相鉴

1.性哮喘与急性气管哮喘发作的鉴 气管哮喘发作类似于源性哮喘,性哮喘左室扩大不明显或缺如时,需与急性气管哮喘发作鉴,其要鉴点是:气管哮喘常有自青少年起的长期反复发作史或过敏史或呼吸系感染反复气管哮喘发作史,应用解痉药物如氨苯碱等有效,抗力衰竭治疗则无效;部以哮鸣音,可有细,中湿啰音,具有贮性,常有胸腔过度膨胀,双侧膈肌下移且固定,部叩诊可呈过清音,由于该病常反复发作因而患者常有永久性肿征象,性哮喘有基础心脏病史和征象,年龄较大,多伴劳累性促,部细湿啰音,多局限于底部,贮不显著,两底叩诊仍呈清音或变浊,此外,还可用呋塞米进利尿治疗鉴性哮喘呋塞米静注射后病情可好转,气管哮喘则无变化。

2.衰竭与气管炎的鉴 老年病人尤其表现为哮喘性气管炎者也和急性衰竭相似,本症常有明显的上呼吸道感染史,啰音在且以干性啰音,无器质性心脏病病史和征象,气管炎治疗可奏效。

3.衰竭与间质性肺炎的鉴 亦多见于老年人,起病急骤,呼吸窘迫,发绀湿啰音等,本症在胸上有斑点状纹理增多,提示存在间质炎症;抗力衰竭治疗无效而应用激素可奏效。

4.衰竭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征的鉴 急性呼吸窘迫综征的病人可平卧,但有明显的低氧血症,吸氧不能纠正;有过度换征象,分析PaO2,PaCO2均降低,起病早期往往有显著增快的呼吸(>28次/min)和率(>120次/min),有特殊的发病原因,但无发绀部听诊清晰无啰音,胸部X线亦无阳性发现。

5.慢性右力衰竭与肾病硬化的鉴 这些病变均可出现双下肢水肿腹水肝大等表现,但一般都有各自不同的病史特点,而且常无颈静怒张可资鉴,但应注意慢性右力衰竭可以继发源性硬化

6.右力衰竭与上腔静征的鉴 上腔静征因可颈静怒张有时需与右力衰竭鉴,右力衰竭一般有有心脏病病史及右力衰竭的心脏症状和体征,上腔静征通常有颈胸部肿病史,可有典型的广泛性面及上肢水肿,右力衰竭一般无,导管检查可发现上腔静征无右房右室压增高。

7.慢性右力衰竭与缩窄性心包炎 慢性心包缩窄的劳累性呼吸困难部胀满出现早,且很常见,逐渐表现体环静压增高的征象,酷似慢性力衰竭,同时,缩窄性心包炎也是右力衰竭并不常见的病因,因其治愈可能性很大,识此型力衰竭极为重要,缩窄性心包炎常见于青少年,可无急性心包炎病史,腹水肝大往往比下肢水肿明显,心脏一般不大,尖搏动减弱,部分病人呈负性尖搏动,音弱,压差小,约半数病人有奇,常有Kussmaul征,表现为吸时颈静膨隆更为明显或压力增加,并可出现心包叩击音,使用硝酸甘油则可使之消失,X线检查见右缘僵直,可见心包钙化影,超声检查可发现心包增厚,僵硬及粘连,导管检查可见右室充盈受阻线,呈现为舒张早期下陷,后期呈平台,成所谓平号征,临床诊断实难确定而又实属需要时可胸探查。

8.慢性右力衰竭与大量心包积液 心包压的增高亦可压迫心脏,使静回流受阻,出现静系统淤征象,大量心包积液多有下列较特征性表现可资鉴

(1)扩大的心脏浊音界可随体位改变而有明显的变化。

(2)音低弱遥远,尖搏动减弱或消失。

(3)有积液所致的压迫征,如大量积液压迫脏所致的Eward征,在左肩下区叩诊浊音伴管性呼吸音

(4)压迫气管神经食管导致干咳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和困难等。

(5)有时可闻及心包摩擦音,二维超声动图可见积液所致的无回声区,不但可明确诊断,还可估计积液量。

检查方法

环时间测定:左者至环时间延长,多在20~30s(正常值为9~16s),右衰者时间延长,可>8s(正常4~8s),同时有左衰者,时间亦可明显延长,单纯右室衰者,环时间应在正常范围。

1.X线检查

心脏的外和各房室的大小有助于原发心脏病的诊断,胸比例可作为追踪观察心脏大小的指标,的程度可判断左衰的严重程度,慢性左衰时可见胸膜增厚,或有少量胸腔积液;间质水肿时在两野下部肋角处可见到密集而短的水平线(Kerley B线);水肿时,门阴影呈蝴蝶状,右衰者继发于左衰者,X检查显示心脏向两侧扩大,单纯右衰者,可见右房及右室扩大,野清晰;也可见上腔静阴影增宽,或伴有两侧或单侧胸腔积液

2.电图

可有房,室肥大,律失常,梗死等基础心脏病变,V1导联上P波终末负电势(Ptf-V1)与楔压有一定系,在无二尖瓣狭窄时,Ptf-V1<-0.03mm·s,提示早期左衰的存在。

3.超声动图

测定左室收缩末期,舒张末期径,并计算出射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和平均周径缩短率,可反映左室收缩功能,测量收缩末期室壁应力(半径-厚度比)/收缩末期容量指数比(ESWS/ESVI),是超声动图测定整体左室功能较为确的指标,可在不同的前,后负荷情况下反映左室功能,测定二尖瓣前EF斜和冲多普勒技术测量快速充盈期和房收缩期二尖瓣流速度(E/A)或流速积分(ETVI/ATVI)的比值,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左室舒张功能,超声动图是一种评估老年人力衰竭室功能可靠而实用的办法,其优点是价,快速,适宜床边应用,Morgan等应用超声动图测定老年人室射分数,并结临床表现,诊断老年人力衰竭,结果表明,70岁以上老年人左功能不全现患率为7.5%,超声动图测定左功能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在82%的老年人中测定的室射分数是可靠的,而临床症状及体征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超声动图测定室舒张功能亦较可靠,Gardin等应用多普勒超声动图测定老年人室舒张功能,结果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室舒张早期充盈最大流速随增龄而减少,房性充盈最大流速随增龄而增大,而且二者在女性显著大于男性,提示老年人室舒张功能随增龄而减退。

4.运动耐量和运动峰耗量测定 运

动耐量试验能在一定程度反映心脏储备功能,正常值:运动做功量6~10METs,运动时LVET增高>5%,运动时最大氧耗量>20ml/(min·kg),AT>14ml/(min·kg)。

5.放射性核素与磁共振显像(MRI)检查

核素心血管造影可测定左,室收缩末期,舒张末期容积和射分数,通过记录放射活性-时间线,可计算出左室的最大充盈速度和充盈分数以评估左室舒张功能,MRI能更确地计算收缩末期容积,舒张末期容积,搏量和射分数,MRI对右室的分辨率也较高,故能提供右室的上述参数。

6.创伤流动力检查

应用导管和温度稀释法可测定毛细管楔嵌压(PCWP)和量(CO),心脏指数(CⅠ),在无二尖瓣狭窄,无管病变时,PCWP可反映左室舒张末期压,PCWP正常值为0.8~1.6kPa(6~12mmHg),PCWP升高程度与呈正相,当PCWP>2.4kPa(18mmHg)时即出现;>3.3kPa(25mmHg)时,有重度;达4kPa(30mmHg)时,即出现水肿,CⅠ正常值为2.6~4.0L/(min·m2)当CⅠ<2.2L/(min·m2)时,即出现低排症状群。

并发症状

可并发上呼吸道感染,严重者可发生昏迷衰竭可致源性硬化等。

用药治疗

近几年来,力衰竭的治疗观念已发生了令人瞩的变化,不仅要能缓解病人的症状,改善一些临床和实验检查指标,而且要能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力衰竭的治疗中,要注意有效和安全两个面,从有效性的角度,必须要求:

①减轻心脏负担:适当休息使精神和体力均得到休息,并适当应用镇静;

②排出体多余的液体:应用利尿药和限制钠盐摄入量;

③增强收缩力:适当应用正性力药物;

④减轻心脏的前负荷和后负荷:应用扩张管的药物;

⑤改善室舒张功能:减轻前负荷利尿和硝酸酯类,减慢率,延长舒张期时间(β-受体阻滞药),逆转左室肥厚(ACE Ⅰ);

⑥消除力衰竭的病因和诱因,从安全的角度,要知道力衰竭的治疗是长期的,病人的状况复杂多变,药物应用的种类多,故治医师应时刻将安全放在首位,各种治疗措施要不增加死亡的危险度,不增加耗氧量,无促律失常作用,不压过低和不造成电解质失衡(如低钾,低镁,稀释性低钠血症等)。

1.一般治疗

老年人力衰竭的病因复杂,必须通过各种检查手段探明起力衰竭的多种病因及其先后顺序,尽量采用病因的疗法,如需要手术者应尽早施手术治疗,去除各种诱发因素,如控制部及泌尿或消化系感染,纠正贫血养不良,改善,降低心脏前后负荷,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等,加强支持疗法,给予理的饮食,护理(包括医院及家护理)对老年人力衰竭的治疗会起到积极作用,具体如下:

(1)休息:对于力衰竭的治疗多张限制患者的运动,休息可减少身体所需要的流量,增加流和冠状动脉供,有利于静回流和增强收缩力,改善功能,力衰竭Ⅱ级应严格限制体力活动,力衰竭Ⅲ级应卧床休息为,但是,也不张长期卧床,否则,去适应状态对患者的恢复和预后不利。

(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低热量和低固醇;注意补充多种维生素;浆蛋白低下者蛋白摄取量≥1.0~1.5g/(kg·d);限制钠盐摄入量,力衰竭的要临床表现,是由于静毛细管淤与体细胞外水分增加所造成,由于水肿的液体是生理食盐水,故在细胞外水分潴留的同时有钠盐的潴留,对于无症状及轻度衰病人来说,如体无钠盐的潴留,就不可能有水分的潴留,钠摄入和排出的控制,是防止体液体滞留的键因素,因此,钠摄入量的控制有无比的重要性,正常人每天食盐的摄入量为10g左右,无症状及轻度充力衰竭患者的每天摄入总量应限制在2g以下(等于氯化钠5g),也就是说,每天饮食中只能加极少量食盐油(每天可加食盐1~2g),长期维持低钠饮食可使患者感到轻松,舒适,从而减轻心脏负荷,使心脏功能有机会得到改进;所有等级的力衰竭患者均要戒烟;严重力衰竭者止饮

(3)镇静的应用:焦虑烦躁时可适当服用地西泮(安定)2.5mg,3次/d,以保充分休息。

(4)锻炼:有研究提示,反复而适量的锻炼,不仅可以提高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量,而且还可以提高骨的氧能力,一般认为,运动强度以不使患者率超过170次/min为宜;运动时间以10min为基数,并据患者耐受能力逐次延长,不致诱发急性功能不全为宜,此法值得临床推广。

(5)液体摄取量:钠过低(<130mmol/L)可能由于利尿药作用,也可能由于素-管紧张素激活而产生强烈的渴感,液体摄取量须限制在1.5L/d以下,防止稀释性低钠血症

(6)其他:力衰竭患者的治疗并不一定要吸氧,有人报道,重度力衰竭患者,氧疗反而可使流动力恶化,有人张病人应接种抗流感和抗肺炎球菌感染疫苗,以减少感染机会,但前国的情况还难以普遍推广。

2.药物治疗 老年人慢性力衰竭用药时要注意老年人的生理特征,

管扩张药:老年人多有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应用管扩张药的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压,勿使压骤然下降,以免重要器官液灌注不足,量宜小(可从常用量的1/3或1/2始),并逐渐加至治疗量,

利尿药:老年人慢性力衰竭在管扩张药基础上用利尿药,老年人因功能减退,容量减少,应避免突然过度利尿导致低钾,容量突然减少致液浓缩发生栓,梗死,体位性压等不良后果,老年人排钾功能减退,应用保钾利尿药时应监测钾变化,

洋地黄:老年人小球滤过率随增龄而下降,服常规量的地高辛浆半衰期明显延长,药浓度升高,故老年人量应相应减少,地高辛一般每天只需0.125mg或更少,洋地黄中毒较常见,最常见的毒性反应是肠道症状和室性律失常,也易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力衰竭的老年患者常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同时服用几种药物,应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老年人在缺氧,甲状腺功能低下,体弱消瘦,低钾情况下,即使地高辛浓度正常(0.5~2.0mg/ml),也可发生洋地黄中毒,故老年人应用洋地黄应加倍小心,避免过量中毒

④ACE抑制药:老年人力衰竭患者可选用小量ACE抑制药治疗,但应注意:要密切监测压,以免压过低影响重要组织器官液灌注;应用中要监测功能,如酐,酐清除率,尿素氮,清钾水平,重度动脉硬化者,慎用ACE抑制药,防止功能进一步减退;避免同时用ACE抑制药和保钾利尿药,若必须同时应用,则应注意监测电解质变化,避免发生钾,

⑤β-受体阻滞药:老年人梗死后慢性功能障碍患者可应用心脏选择性β-受体阻滞药,但应从小始,阿替洛尔3.125mg或美托洛尔6.25mg,以1~2次/d为宜,逐渐增加量,定期检查电图,注意有无心脏传导障碍,率不低于60次/min为宜,并有喘息气管炎,重度肿,心脏传导障碍及重度力衰竭患者应慎用或不用β-受体阻滞药,原则上β-受体阻滞药不同维拉帕米用,

⑥镇静药:为消除患者精神紧张,恐惧,忧虑等,应给予小量安定类制,老年人应用巴比妥类,以免发生定向及精神障碍,急性左衰时应用吗啡应减小量(3~5mg/次,皮下注射),避免抑制呼吸,发生呼吸衰竭

(1)利尿药:老年人慢性力衰竭的治疗是在管扩张药基础上使用利尿药,老年人因功能减退,容量减少,应避免突然过度利尿导致低钾,容量突然减少致液浓缩发生栓,梗死,体位性压等不良后果,老年人排钾功能减退,应用保钾利尿药时应监测钾变化。

利尿药的应用:钠和水的潴留为慢性衰的要代偿机制之一,但过多的钠水潴留可造成脏器淤水肿,因而对失代偿的有明显淤衰患者使用利尿来改善症状已成为传统的治疗法之一。

利尿药种类有3种:襻利尿药,噻嗪类利尿药和潴钾利尿药。

A.襻利尿药:作用于亨氏襻的上支,该制应用后首先分泌到近小管,到达亨氏襻上支后,抑制氯,钠,钾的重吸收。

利尿药有3种:依他尼酸(etacrynic acid,利尿酸),呋塞米(呋喃苯胺酸,速尿),布美他尼(bumetanide,丁尿胺),依他尼酸服量为20~25mg/d,呋塞米(呋喃苯胺酸)为20~40mg/d,布美他尼为0.5~1mg/d,服后30min始出现作用,1~2h达高峰,持续6~8h,紧急时可稀释于葡萄糖液中缓慢静注射(10min),依他尼酸量为12.5~25mg,呋塞米(呋喃苯胺酸)为20~40mg,布美他尼为1mg,静注射后5~10min即起作用,30min后达疗效高峰。

应用襻利尿药时,需注意大量利尿可造成低钠,低钾,低氯性碱中毒;低钙,低镁血症;体位性压以及氮质血症,低钾和低镁血症可致无力痛,小腿抽筋,并增加室性律失常和猝死的危险,长期应用还可致糖增高或糖耐量降低高尿酸血症,依他尼酸(利尿酸)还可致急性耳聋,眩晕等,由于依他尼酸(利尿酸)副反应大,现已少用。

B.噻嗪类利尿药:传统认为作用于亨氏襻上支皮质段,能抑制氯和钠的重吸收,现已明实际作用于远小管的近端,前常用的噻嗪类利尿为氢氯噻嗪(双氢克脲塞,DCT),25~50mg/d,分2次服用;氯噻嗪(chlorothiazide)0.5~1g/d,分2次服;氯噻酮(chlorothalidone)0.5~1g/d,服药后1~2h始起作用,峰浓度在2~6h,美托拉宗(Metolazone)作用与氯噻嗪相似,结构磺胺类药物,该药在功能不全时亦可应用,量5~10mg/d,疗效可持续24min,传统认为该药作用于近小管,因而与襻利尿用以取得协同作用,以后发现长期应用襻利尿药后可出现远小管增厚,钠重吸收增加,而美托拉宗(metolazone)可抑制此过程。

噻嗪类利尿药的优点是:

a.可服而效佳。

b.长期服用几乎不产生耐药性。

c.使用适当不致产生严重毒副反应。

d.对压病患者尚有轻度降压作用。

噻嗪类药物长期或大量服用可起低钾症,或低钠,低氯,低钾碱中毒,因而以小量,间歇服用为佳,常采用隔天用药,或服药3~4天,停3~4天。

氯噻嗪副作用虽然一般并不严重,但功能不全患者应用会进一步减少小球滤过率,亦应起注意,此外氯噻嗪可致高尿酸血症,高钙,高糖,高脂血症过敏皮炎管炎;妊娠期应用氯噻嗪偶致新生儿黄疸

C.潴钾类利尿药:其作用在远小管的远端及集管,干扰钠钾交换,增加钠和减少钾的排出,其中酯抑制醛固酮在集管的作用,而氨苯蝶啶(triamterene)和阿米洛利(amiloride)则直接抑制钠的运转。

酯常用量为20mg,2次/d,氨苯蝶啶50mg,2次/d,阿米洛利5~10mg,2次/d,酯起效较慢,疗效高峰在服药后2~3天,这是由于始服药时小管和集管有受体上还有醛固酮存在,潴钾利尿药单独使用作用较弱,且易钾症,故常与排钾利尿使用,如患者出现乏力,淡漠,食欲减退等情况,应随时测清电解质或作电图检查,以便及时处理。

②影响利尿作用的因素:

A.任何原因起的功能减退(包括糖尿病,老龄)均影响对利尿药的反应,严重衰患者,由于肠壁水肿可影响服药物的吸收,故减少其生物利用率。

B.长期应用襻利尿药可使小管结构改变,即亨氏襻远侧小管细胞肥厚,使管腔钠重吸收增快。

C.饮食中钠摄入限制不严可使利尿药作用减弱。

D.利尿药与ACE抑制药联应用可增强利尿效果,ACE抑制药可减少襻利尿药和噻嗪类利尿起的低钾症和长期应用利尿起的低钾症和长期应用利尿起对素-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反应。

衰时水钠潴留的药物选择:

A.轻度:噻嗪类利尿药或小量袢利尿药,限制钠摄入(少盐饮食),并ACE抑制药。

B.中度:襻利尿药,限制钠摄入,并ACE抑制药。

C.重度:大量襻利尿并噻嗪类利尿药,限制钠摄入,ACE抑制药,除非有反指征,适当加潴钾利尿药。

D.顽固性水钠潴留:间歇静应用襻利尿药,联应用利尿药,静应用正性变力性药物,透析。

利尿药缓解力衰竭的“充症状,疗效确切而迅速,减少静回流,降低前负荷,又可减少耗氧,然而,静回流的减少可起低排出量综征,后者可激活神经分泌;又因组织灌注不足而诱发或加重终末器官异常,如衰竭,更重要的是,利尿药不能改善力衰竭的预后,新型利尿药的发展亦不能解决上述问题,因而,利尿药仅用于缓解症状,应特强调:只能适量利尿,避免使排出量降低。

老年病人应用利尿药治疗力衰竭时要注意:

a.对利尿药的反应个体差异极大,一面,老年患者对利尿药的敏感性降低,另一面,老年患者对利尿药的耐受性也降低,以呋塞米(速尿)为例,有的患者每周仅日服20~40mg即可获良好效果,而有的患者即使每天静用200mg也不能得到满意的疗效,因此量一定要个体化,具体化,即不仅因患者而异,而且同一患者也要随病情变化而调整,既要改善力衰竭的症状,又要避免起低容量和休克

b.为了增强利尿效果和避免利尿起的不良反应,联用药是一个理的法,最近愈来愈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较常用的是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与保钾利尿用[酯(安体舒通)和氨苯蝶啶],保钾利尿药与襻利尿药[呋塞米(速尿)和依他尼酸(利尿酸)]用或两种保钾利尿用,在联用药时,应注意各个利尿药起效时间,作用高峰时间和作用维持时间,以便理的联用,但也应注意其不良反应,权衡得失,谨慎使用,尤其是要维持电解质平衡。

c.中,强效利尿药可血尿酸和糖增高,老年病人中痛风糖尿病的病人较多,要注意及时检测血尿酸和糖,并密切观察。

(2)正性力药物:

洋地黄类药物:洋地黄治疗CHF的作用机制:

A.抑制细胞膜Na /K -ATP酶,使细胞Na+水平升高,转而促进Na+-Ca2+交换,离子浓度降低,细胞Ca2+水平随之升高,而有正性力作用,使收缩力加强,而细胞浓度降低,成为洋地黄中毒的重要原因,

B.降低交感神经系统和RAS的活性;恢复压力感受器对来自中枢的交感神经冲动的抑制作用,从而亦能对力衰竭发挥有利的治疗作用,一般治疗量下,洋地黄可抑制心脏传导系统,对房室交界区的抑制最为明显,大量时可提高房,交界区及室的自律性,当钾过低时,更易发生各种快速性律失常,

C.迷走神经兴奋作用:对迷走神经系统的直接兴奋作用是洋地黄的一个独特的优点。

洋地黄苷是衰竭心脏惟一被指定增加收缩力的服药物,地高辛抑制细胞膜Na+/K+-ATP酶活性使细胞Na+增加,从而促进Na+-Ca2+交换,细胞Ca2+浓度的增加有利于纤-凝蛋白横桥成,并刺激收缩,借此正性力效应,地高辛增加排量,减少室舒张末压和容积,晚近的研究还表明地高辛还具有附加有益的治疗机制,包括恢复异常的压力感受器功能,抑制中枢交感神经释放冲动,抑制素,管紧张素系统。

应用洋地黄的适应力衰竭无疑是应用洋地黄要适应,但对不同病因所致的力衰竭对洋地黄的治疗反应不尽相同,对缺心脏病,压性心脏病,慢性瓣膜病及先天性心脏病所致的慢性力衰竭效果较好,这类患者如同时伴有房颤动则更是应用洋地黄的最好指征,对于代谢异常而发生的高排力衰竭如贫血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维生素B1缺乏性心脏病以及炎,肌病病因所致力衰竭洋地黄治疗效果欠佳。

源性心脏病导致右衰,常伴有低氧血症洋地黄效果不好易于中毒,应慎用,肥厚性肌病要是舒张不良,增加收缩性可能使原有的流动力障碍更为加重,洋地黄属于用。

洋地黄的应用:洋地黄仍为治疗力衰竭的常用药物,对多数病人可能取得较好疗效,但老年人应用中有其特殊性:老年人对洋地黄的代谢和排泄减慢,分布容量下降,洋地黄易于体积蓄,服用同样洋地黄,老年人的浓度高于年轻人,可达1倍之多;其次老年人常易发生低钾等电解质紊乱;加之,老年人患缺心脏病多功能不全,缺氧血症多等,故老年人对洋地黄敏感性高而易中毒,因此,老年人用洋地黄时,其用法,量和一般病人应有所不同。

A.快速作用制:适用于急性或慢性CHF急性加重时,

a. 毒毛苷K(毒毛旋花子苷K),G,0.25~0.5mg静推注,5min起效,0.5~1h达高峰,

b.毛苷C(西地兰)静注射每次0.2~0.4mg,24h总量1.0~1.6mg,5~10min起效,0.5~2h达高峰。

B.中速制:适用于中度力衰竭或维持治疗,最常用的制地高辛,给药法有2种:

a.负荷量加维持量法:0.25mg,3次/d,共2~3天,以后改成维持量0.25~0.5mg/d。

b.维持量法:0.25~0.5mg/d,5个半衰期(5~7天)后可达稳态治疗浓度,此种用法可使洋地黄中毒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老年患者以选用吸收快,作用快,排泄快的地高辛为宜,对一般慢性衰患者可用维持量累积给药法,即每天服地高辛0.25mg(分2次更好),连服4~5天,地高辛即可达到有效浓度,病情较急时,第1天可服0.5mg,分2次服用,第2天再服0.5mg,即可达到有效浓度,以后0.125mg/d,必要时隔天增加0.125mg以维持之。

急性衰竭,水肿的治疗,如既往未用过洋地黄可静注毛苷C(西地兰)0.2~0.4mg,必要时1~4h后再注射0.2~0.4mg,病情好转后改地高辛维持,静注呋塞米(速尿)或依他尼酸(利尿酸),可迅速协助减轻水肿,且呋塞米尚有扩张周围小静作用,在明显排尿前即可扩张容积管,减轻,近来应用管扩张药治疗急性左衰,取得满意疗效,心脏病所致急性衰,用管扩张药降压,常可迅速见效。

洋地黄中毒:老年人洋地黄中毒症状典型者和其他年龄相同,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以及各种律失常等,但亦有不典型者,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头晕,嗜睡,志改变,中毒精神病,周或双手感觉异常,三叉神经痛等,值得注意,洋地黄应用中尚有15%~20%的中毒率发生。

洋地黄中毒的预防除上述注意用量外,有下列情况特慎用或不用:功能不全者;有电解质紊乱者;甲状腺机能减退;病态窦房结征及房室传导阻滞(需装起搏器后再用);低氧血症;急性梗死死后最初24h;单纯舒张性力衰竭如肥厚型肌病,尤其伴流出道梗阻者,预激综征患者原有阵发性室上性动过速或房颤发作患者,洋地黄可缩短旁路不应期而导致室纤颤。

多种药物治疗时,应注意可能发生的药物之间毒性增加作用,现已知胺碘酮奎尼丁维拉帕米(异搏定)及硝苯地平(硝苯啶)等药可提高地高辛浓度;去甲上腺素,上腺素,异丙上腺素,多巴胺不可与地高辛用。

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查地高辛浓度有一定价值,一般认为治疗量的地高辛清含量为1.0~2.0ng/ml,如在3.3~5.0ng/ml或更高,应考虑中毒的可能,但需注意个体之间的差异。

洋地黄中毒在停药后可渐消失,如中毒表现为快速型律失常,可补钾,镁,用1%硫酸镁葡萄糖液250ml或门冬氨酸钾镁20ml加5%葡萄糖液静滴注;对室性动过速可使用利多卡因苯妥英钠,对缓慢性律失常可用阿托品,亦可安装临时起搏器。

地高辛量问题,PROVED和RADⅠANCE资料结果分析表明,低(0.5~0.9ng/ml)与高(>1.2ng/ml)地高辛浓度病人之间,运动耐量无统计的差,提示高地高辛治疗可能不是必要的,或是有害的,大量维司立农(Vesnarinone)可改善流动力和运动耐量,却显著增加病死率;而小量治疗没有任何意义的流动力作用却改善生存率,这一现象能否也在地高辛治疗中观察到,前尚不清楚。

因此,在洋地黄治疗时,要注意其他因素的影响,据病人情况决定洋地黄用量。

②非洋地黄类正性力药物:CHF的非洋地黄正性力药物要为多巴酚丁胺多巴胺及磷酸二酯酶抑制,这些药物短期应用可改善严重症状流动力,但长时间应用则可能起病死率增加。

多巴酚丁胺多巴胺属于β-受体激动药,其作用机制:β-受体激动药与细胞膜β-受体结通过G蛋白耦联,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催化ATP生成cAMP,cAMP使L型钙通道的钙流增加,细胞钙水平增加而有正性力作用,此外浆网对钙的摄取增加细胞钙水平迅速下降,而具有正性松弛作用,另外还有外周管扩张作用。

多巴胺(dopamine,DA)是去甲上腺素的前体,本身属于天然的儿茶酚胺类,其药物为化成品。

A.药理作用:多巴胺具有兴奋α,β受体及多巴胺受体之作用,低浓度1~2µg/(kg.min)要作用于多巴胺受体(选择性兴奋DA1受体),表现为动脉肠系膜动脉冠状动脉扩张,流滤过率增加,产生一定利尿作用,特适用单独用利尿药难以取得良好利尿效果的病人;中等浓度2~10µg/(kg.min)要兴奋β受体,增加收缩力和输出量,降低外周管阻力,不影响室充盈压和率;高浓度>10µg/(kg.min),要影响α受体,由于激动β1受体与周围α受体间的阈值很窄,其高浓度的净作用是在提高输出量的同时,起强力的动静收缩,外周管阻力增高,压上升,此要适用于周围管阻力低的源性休克,该药清除半衰期仅3~5min。

B.适应

a.顽固性力衰竭。

b.心脏手术中及术后的急性力衰竭。

c.源性休克

e.力衰竭患者继发肠系膜动脉灌注不足的腹痛

f.急性功能衰竭时的利尿

C.:伴有室性律失常,嗜铬细胞的患者,用,动脉瓣狭窄时慎用。

D.量及法:用药初期以1~2µg/(kg.min)速度静滴注,之后流动力状况,每15~30min调整滴速,直至尿量,压和率达到满意的水平,当高浓度>10µg/(kg.min)发生明显心血管收缩作用时,可加用α-受体阻滞药或硝普钠;对于源性休克AMⅠ时中等浓度的量就可使量达到最大增加平均5µg/(kg.min),使流量达高峰平均7.5µg/(kg.min)。

总之据病情需要及时调整药物浓度或静滴注速度,最好用微量泵输注以获得最好的临床效果。

E.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a.多巴胺不能溶于碱性液体。

b.用药过程中注意监测压,电图及尿量。

c.该药渗出管外可造成组织坏死,一旦外渗可用酚妥拉明局部外,必要时可局部浸润注射。

d.多巴胺心脏副作用表现为动过速,室性律失常等。

e.输注浓度高或时间长可恶心呕吐等反应,甚至因外周管强烈收缩而发生肢端坏

f.长期静输注,机体可对其产生耐受性,故必要时采用间歇用药法,以利机体恢复对药物的反应性。

g.长期应用后需停药时,应逐步递减给药速度,以防压反应。

(3)管扩张药:管扩张药减轻心脏前后负荷,衰病人长期应用症状减轻,生活质量提高,运动耐量改善,AMⅠ后早期应用硝酸甘油,对缩小梗死面积,减轻室壁张力,预防室肥厚和扩大,延缓缺衰的发生非常有益,硝酸酯类药物的要作用是扩张静降低回心血量,减轻室充盈,要是改善症状

管扩张药治疗力衰竭的要作用机制是:扩张动脉减轻心脏后负荷,扩张静减轻心脏前负荷,适应

功能Ⅲ,Ⅳ级的CHF(要为衰竭)患者,无忌者均可应用,

②瓣膜反流性心脏病(二尖瓣,动脉不全),室间隔缺损,可减少反流或分流,增加前向排出量,动脉不全患者应注意不能使舒张压过分降低,以免冠状动脉灌注不足,诱发或加重绞痛,

动脉扩张药不宜应用于阻塞性瓣膜疾病,如二尖瓣,动脉瓣狭窄及其他左室流出道梗阻的患者,可用静扩张药,容量不足,压,功能衰竭。

管扩张药其作用部位分为:①动脉扩张药如肼屈嗪(肼苯达嗪),酚妥拉明等,

②静扩张药如硝酸甘油等,

③动静扩张药如硝普钠哌唑嗪等,作用机制分为:

①直接管扩张工,

②交感神经系统阻断药,

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

④钙拮抗药,管扩张药的选择:静扩张药减少静回流,降低毛细管楔压,减轻,但不增加排出量,小动脉扩张药降低后负荷,增加排出量,平衡性扩管药则兼有减轻和增加排出量的作用,现将常用的管扩张药分述如下:

①硝酸酯类:要扩张静动脉,对外周动脉作用较弱,硝酸酯类剂型较多,可通过不同途径给药,但用以治疗力衰竭者,要为服制和静注射制,小静是容积管,即使轻微扩张也能使有效量减少,降低回心血量,随着回心血量的减少,左室舒张末压及环压下降,减轻,但与应用利尿药一样,管扩张不能增加量,单纯扩张小静的药不多,临床上以硝酸盐制,硝酸甘油0.3~0.6mg下含化,2min起效,持续15~30min,可重复使用,便快捷,重症患者可用静滴注,从小始,维持量50~100µg/min,硝酸异山梨酯(消痛)2.5~5mg下含化每2小时1次,临床上对慢性衰应用更多的是服制,10~20mg,3~4次/d,缓释剂型可减少每天用药次数。

长期应用硝酸酯制可产生耐药性,是该药应用中的要问题,因而使治疗慢性力衰竭的疗效受到限制,间歇用药每天保持有12h的间歇,可减少耐药性而获得较好疗效。

硝酸酯制最常见的副作用为头胀头痛恶心率加速,压等,上述这些症状多在用药的最初几天发生,故始应用时应注意量,静滴注时尤应从小始。

硝普钠:是强效,速效管扩张药,呈暗红色,易溶于水,性质不稳定,遇光变蓝色后就失效,硝普钠动脉和静都有扩张作用,故也称均衡性管扩张药,本品虽有服制,但服后不产生管扩张作用,故用其静,静滴注后在60s即起效,但作用持续时间也较短,停止滴注后10min即作用消失,在用药始时冠状动脉肠系膜动脉动脉流可增加,继续滴注则除动脉外,其他流渐趋正常,硝普钠均衡地扩张动,静,降低管外周阻力和增加容积管贮,减低心脏前后负荷,既可降低中压,减轻,又可增加搏出量。

用法:静滴注硝普钠治疗力衰竭最为常用,通常以25~50mg溶于5%葡萄糖250~500ml,初起量为10µg/min,每5分钟增加5~10µg,直至发生疗效或有压等副作用时为止,患者对本品的敏感性个体差异较大,通常维持量为25~250µg/min,故应注意滴注速度以求压保持适当水平,最大量为300µg/min,但较少用,压偏低而情况紧急又必须用硝普钠时,可同时滴注多巴胺,应用硝普钠后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可得到缓解,给药时间的长短,则视病情而定,一般为3~4天,连续应用1周以上时应注意硫氰化物中毒,每次滴注的药液配制时间不宜超过6h,时间过长会影响疗效,该药对光甚为敏感,故必须避光使用,症状缓解停药时应逐渐减慢滴注速度,以免突然停药而出现反跳现象,反跳时室充盈压增高,搏出量减少,患者症状出现反复。

硝普钠适应:用于治疗力衰竭的适应有;

A.急性衰竭压;

B.动脉瓣或二尖瓣不全导致的力衰竭,可减少返流量同时增加搏出量,有效搏出量可增加10%~15%,但率一般不会增快;

C.重度力衰竭,正规的强利尿药等治疗基础上,力衰竭仍不能控制时,硝普钠治疗是适应之一;

D.慢性力衰竭急性恶化时,此时静滴注硝普钠常有良好的效果;E.急性梗死伴泵功能衰竭,此时流动力突出变化是左室舒张末压升高,搏指数下降,硝普钠则可增加搏出量,降低左室舒张末压,继而使室壁张力下降,减少耗氧量,与此同时由于舒张末压的降低,而改善膜下流,对冠状动脉的扩张作用,增加了;若梗死乳头功能不全,断裂,以致二尖瓣出现反流,或室间隔穿孔者硝普钠可直接使用。

A.低容量没有纠正前,应用硝普钠;

B.硝普钠在体代谢生成氰化物,在硫氢基酶的作用下转化为硫氰化物,由脏排出,故有严重功能障碍者用;

C.硫氰化物可抑制甲状腺碘浓缩功能,故甲状腺功能减低者应慎用。

不良反应;A.压:用量过大或滴注速度过快或左室充盈压不足时可出现压反应,故在首次应用时尤应仔细观察;B.氰化物毒性反应:常见的有恶心呕吐,出汗,不安,头痛等,这与输注速度快有长期或大量使用可致中硫氰酸盐浓度升高,起相应的中毒症状,如全身乏力厌食精神不安,焦虑肉痉挛,反射亢进等,为此若应用硝普有氧代谢,乳酸产生过多而导致代谢性钠持续超过72h者,最好能监测中硫氰酸盐水平,超过10~12µg时应视为中毒,过量用硝普钠时其代谢产物可抑制酸中毒,此外尚可起变性血红蛋白症,维生素B12缺乏等。

酚妥拉明(phentolamine):商品立其丁,本身也具有直接的管扩张作用,此外,在应用酚妥拉明前,先用普萘洛尔(得安)可阻断它所起的压下降和率加速现象因而认为本品尚具有β受体兴奋作用,但它也可能是酚妥拉明管作用的结果。

酚妥拉明心脏的兴奋作用,使心脏收缩力增强,率加快,搏出量增加,其兴奋作用除部分由于管扩张,压下降,交感神经反射因素外,部分则由于阻滞上腺素能神经末梢突触前膜α2受体,使去甲上腺素释放有,因此有时可律失常,与其他α-受体阻滞一样,酚妥拉明尚可促进力衰竭患者胰岛素的分泌,葡萄糖利用率增加,改善能量代谢,有助于力衰竭的治疗。

用法:静滴注最为常用,一次用量为5~10mg,先以1µg/(kg·min)速度滴注,而后增至5µg/(kg·min),最大量可达40µg/(kg·min),用量过大或注入速度过快可压下降,治疗急性衰竭或急性梗死并泵衰竭时,可采用静注射式,若无容量不足则可用5~10mg酚妥拉明,溶于25%葡萄糖20~40ml中,在5~10min缓慢静推注,对压偏低的患者,可与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联用,它们的量一般为20~40mg。

适应:各种病因所致的慢性力衰竭,都可用酚妥拉明治疗,依其流动力特征,本品尤宜用于动脉瓣或二尖瓣不全的患者;急性梗死并发泵衰竭,慢性力衰竭急性加重时,慢性源性心脏病等,也是酚妥拉明的适应,本品的应用范围虽较广,但由于它对动脉作用较强,静作用较弱,临床实际应用中其疗效逊于硝普钠,故有为硝普钠取代的趋势。

应用酚妥拉明时应注意的事项:A.使用前须观察有无低容量的存在;B.己有管扩张性压者不用本品;C.因洋地黄起室性律失常者,不用酚妥拉明,因该药有可能增加这一不良反应;D.镇静或其他降压药,可增加酚妥拉明的扩管作用,故一般不同时使用。

哌唑嗪(prazosin):该药对管平滑突触后α1受体有高度选择性阻断作用,但对去甲上腺素能神经末梢突触前膜α2受体阻断作用较弱,其结果对小动脉和静都有舒张作用,使外周管阻力降低搏出量略升或不变,对流量或小球滤过率则无明显影响,此外对心脏也有直接效应,如对窦房结有直接负性变时性,扩张冠状动脉等,哌唑嗪在扩张管,压下降时,一般不率加速,素也不会增高,这与肼屈嗪(肼苯哒嗪)有所不同。

哌唑嗪用于治疗力衰竭时,始时量宜小,首次用0.5mg,无不良反应时可增至1mg,3次/d,而后据服药后的反应,可加大至5mg,3次/d,有时可出现所谓“首现象”,表现为服第1后30~60min,出现压,头晕心悸甚至晕厥等,这可能与阻断脏交感神经的收缩管作用,使静扩张,回心血量减少有,本品一般用于力衰竭其他静管扩张治疗症状缓解后的后续治疗,有二尖瓣或动脉瓣反流患者,哌唑嗪可减少返流量。

应用哌唑嗪时应注意压反应,长期服用可出现水钠潴留,口干,倦怠,尿潴留等不良反应。

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药的应用:ACE抑制药于20世纪80年代初始应用于临床,早期用于治疗压,现已成为治疗慢性力衰竭的新型药物。

A.ACE抑制药的作用机理:

a.抑制管紧张素(AT)Ⅰ转化为ATⅡ时所需的AT转化酶,能使ATⅡ生成减少,从而使外周管扩张而不增加率和收缩力。

b.抑制缓激肽水解,使管扩张。

c.激活磷脂酶A,使生四烯酸自磷脂上断裂,促进其代谢,进而使PGE2生成增加,后者具管扩张作用。

d.能降低ATⅡ使皮质球状带释放醛固酮的作用,使水钠潴留减轻。

ACE抑制药的上述作用对治疗衰均有利,并且其抑制缓激肽水解和促进PCE2生成使对周围管的扩张作用较为持久。

B.ACE者的电解抑制治疗衰的特点:

a.能纠正衰患质紊乱,使钾,镁维持正常,从而减少衰患者因低律失常所致的死亡。

b.能纠正衰患者的神经激素紊乱,直接的管扩张药可反向性激活交感系统,而ACE抑制药在扩张管的同时无继发性去甲上腺素的增加。

c.ACE抑制药可增加游离水的排泄而有助于治疗衰时的稀释性低钠血症

C.ACE抑制药的常用制与用法:最早应用的服制卡托普利,为巯基类,以后相继生产了许多新的制,除福辛普利(fosinopril)为磷酰基类外,多为羟基类,其中已有数种应用于衰患者,并进了系统临床试验。

a.卡托普利(captopril)属巯基类,服吸收率为60%~75%,餐后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为35%~50%,故宜在餐前1h服,半衰期2h,初次量6.25mg,常用量12.5~25mg,2次/d或每8小时1次。

b.依那普利(enalapril)属羟基类,服吸收率39%~64%,吸收率不受食物影响,半衰期36h,初次量2.5mg,常用量5mg,1次/d。

c.培哚普利(perindopril)是一种新的不含巯基的长作用ACE抑制,起始量为2mg,1次/d,1周后加至4mg,1次/d,多中双盲,安慰对照临床试验,服药组NYHA分级及临床积分提示该组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临床试验还表明该制无首压反应,此外,还可改善衰患者脏和横纹流灌注。

已用于衰治疗的ACE抑制药尚有贝那普利(benazepril),赖诺普利(lisinopril),雷米普利(ramipril),折诺普利(zefenopril)等。

D.ACE抑制药的副反应:

a.严重皮疹。

b.动脉狭窄患者可产生不足症状,严重者可有失语,眩晕,视力模糊。

c.长期应用可出现钾症,功能不全者更易发生;长效制过分持久地扩张出球小动脉易导致小球滤过压降低与功能损害。

d.肉眼血尿蛋白尿

e.剧咳,甚至尿失

f.粒细胞减少。

g.味觉障碍。

h.肉痉挛。

i.红质增高,转氨酶增高。

j.猝死(停药后低钾)。

非巯基类皮疹,剧咳,味觉改变,粒细胞减少等副反应较少。

(4)β-上腺能受体阻滞药的应用:β-上腺素能受体拮抗药通常认为是CHF的反指征,但对某些CHF有过度的,有害的交感神经激活者,β上腺素能拮抗药往往是有益的,在前对于一个短期的治疗试验尚不能决定哪些病人过治疗将获得改善,哪些病人将不用β-受体拮抗药,至今尚不能肯定的是此种治疗是否将增加存活率。

1975年Wagstein首先报道应用β-受体阻滞药治疗衰患者有效,后一度被否定,但以后相继有20余项临床研究报道,多数研究结果表明,β-受体阻滞药能使患者症状得到改善,运动耐量增加,特扩张型肌病疗效较为肯定。

①β-受体阻滞药用于扩张型肌病肌病均被实有效,其可能机制如下。

A.在力衰竭病人中,由于动过速和室壁张力使机械负荷增高,通过β-受体阻滞药的应用,减少心脏做功和输出量,减少氧耗和乳酸释放,这些有益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抵消代偿性交感活力增加的副作用,长期β-受体阻滞药治疗期间,由于外周动脉适应性改变,功能的改善和代谢需求的减少,有可能更有利于能量利用,并改善

B.在缺心脏病中,儿茶酚胺起左室顺应性的降低,而β-受体阻滞药具有相反的作用,基于在特发性扩张型肌病病人起搏与运动时乳酸显著地释放,β-受体阻滞药通过改善左室顺应性而对力衰竭也会起有益的作用,这一观点与β-受体阻滞药治疗早期(头几个月)舒张功能显著改善的结果相一致,它可减少每分钟率,增加充盈和排空时间,长期治疗起显著的左室充盈压下降,由于交感神经末梢显著的儿茶酚胺释放,可对细胞产生直接的毒性作用,人类细胞钙异常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不全,交感过度激活的直接或间接作用通过受体去敏可起这些异常,亦被认为起细胞钙释放和重摄取缺陷。

C.继发于交感过度激活,衰竭β受体密度显著下调,长期美托洛尔治疗起受体上调,有研究阐明受体下调要影响衰竭的β1受体数

前β-受体阻滞药治疗力衰竭临床试验样本较小,有多少人退出试验情况不明,对病死率的影响亦还不很明确,故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不张常规应用,但有者认为β-受体阻滞药在改善力衰竭病人预后面将是有价值的,尤其是在情况严重恶化之前早期给予,其理由是对减慢处于能量饥饿状态细胞的能耗有显著益处;并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β上腺能受体激活使细胞cAMP增加,通过蛋白激酶A亦可激活转录因子蛋白而参与肥厚过程,因此减弱这一信号的治疗,对力衰竭病人将是有益的。

②β-阻滞药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A.应用β-受体阻滞药前,有明显环淤或体水肿以及近期有急性失代偿的患者需用静利尿,或加用短期正性变力性药物纠正。

B.据患者衰的程度确定起始量,衰愈严重,起始量愈小,最小美托洛尔(美多安)2~3mg,2次/d,稍轻的患者6.25mg,2次/d,然后每周递增1次,预期量为25~50mg,2次/d,在递增过程中,如患者衰加重则撤回到原来的量,并减慢递增速度。

C.用药后至少6~8周,一般在6个月左右,功能才能得到改善,短期应用大多无效。

至于哪些病人对β-受体阻滞药的效果最好以及始应用β-受体阻滞药的最佳时间和应用何种β-受体阻滞药最为适宜尚在进一步研究中。

3.急性衰竭的治疗 急性左衰起病急,以水肿要表现,治疗应迅速,果断,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力求挽救病人生命,并为进一步治疗某些病因创造条件。

(1)体位:取坐位或半卧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心血量,必要时用止带作四肢轮流结扎,但不超1h轮流放松一肢的止带,以进一步减少静回流。

(2)给氧:给高流量吸氧(6~8L/min),可用双插管法或面罩加压法,吸氧时最好使氧先通过20%~30%乙醇溶液后再吸入,以使沫的表面张力降低而破裂,有利于通气的改善。

(3)镇静药:可用吗啡5~10mg皮下或注射,以减轻烦躁呼吸困难吗啡可使周围管扩张,减少回心血量,但有呼吸抑制昏迷休克,严重部疾患者不宜用,年老体弱者减量,或改用哌替啶(度冷丁)50mg皮下或注射;地西泮(安定)5mg注射。

(4)速效利尿药:呋塞米(速尿)20~40mg静给药可大量快速利尿以减少容量,但急性梗死并发急性左衰时,因容量增多不明显,速尿应慎用,以免压降低。

(5)管扩张药:硝酸甘油下含服可迅速扩张静床,减少回心血量;亦可用硝普钠,硝酸甘油滴注,但最好在流动力监护下应用;如有压,则可与多巴胺用。

(6)茶碱:以茶碱0.25g用25%葡萄糖液稀释后缓慢静注,对解除气管痉挛有效。

(7)药物:1周未用过洋地黄者,可用毛苷C(毛甙丙)0.4mg或毒毛苷K(毒毛旋花子苷K)0.25mg稀释后静缓慢推注,以加强收缩力和减慢率,30~60min可重复1次;1周,用过洋地黄者,量酌情掌握,对伴快室率房颤或房性动过速的水肿患者洋地黄有显效,对重度二尖瓣狭窄而为窦性率者无效。

(8)皮质激素:静注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10mg可解除气管痉挛。

(9)其他:如急性水肿是由于静或输液过多,过快起,可考虑作静穿刺或切(300~500ml)以迅速减少过多的容量。

4.难治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

(1)机械环装置(mechanical circulatory assist device,MCAD): 相当一部分患者功能极差,尽管用了所有可用的药物,但仍无效果,若采用MCAD或可维持生命,如功能不全是可逆的(心脏手术后衰)短期应用即可;如功能不全为永久性的,MCAD则作为等待心脏移植的过渡措施,无心脏移植指征者不作MCAD治疗。

(2)全人工心脏(total artificial heart,TAH):是指能完全替代整个自然环功能的装置,Cooley于1969年首先将TAH作为心脏移植前的过渡植入人体,1982年Devries首次进了人类永久性TAH植入术,创了TAH的新里程碑,据报道,植入后生存期最长者已达603天,TAH要应用于治疗无效而面临死亡的晚期心脏病患者,因而可用于多种心血管疾病,如肌病,瓣膜病,扩张型肌病和先病,要用于心脏移植前的过渡及各种急性源性休克的抢救,但TAH的临床应用尚属试用阶段,其疗效远不能与心脏移植相比,故不能替代心脏移植。

(3)心脏移植(heart transplantation):自从1967年第1例同种心脏移植成功,至今已有近2万人接受过心脏移植,由于环孢素(cyclosporin)的应用,排异反应可有效地控制,移植后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明显提高,现心脏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衰惟一有效的法。

心脏移植的适应指征:

A.功能Ⅳ级的晚期衰患者:

B.年龄≤65岁。

C.理状态稳定。

②不宜进心脏移植的指征:

A.急性感染。

B.并有癌肿。

C.功能损害;不可逆肺实质疾患;不可逆高压;管疾病;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有终末器官损害者;理不稳定或精神病等。

③对供者的要求一般为意外事故死亡者,年龄要求≤35岁,无心脏病史,无恶性肿史,无严重感染,供者与受者的型应一致,淋巴细胞交叉配试验阴性。

心脏移植后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为排异反应,严重感染和移植心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心脏移植的要受供不足的限制。

5.力衰竭并发室性律失常的治疗

(1)首先积极治疗CHF,包括其基础病变,诱发因素,矫正流动力异常与代谢紊乱,纠正电解质与酸碱失衡,改善功能等,大多数患者的室性律失常可以消失或减轻,不宜急于用律失常药物。

(2)区分室性律失常的类型与低危或高危患者:低危患者特室性期前收缩无明显症状者,则治疗CHF,严密观察,不必用律失常药物,频发或Ⅱ级(Lown氏分级)以上室性期前收缩并有症状者在控制力衰竭的基础上可考虑用律失常药物,对并发NSVT者有明显症状亦可应用律失常药物,但症状者是否需要治疗尚有争议,对高危患者或者SVT则应积则应积极治疗。

(3)律失常药物在治疗CHF并发的律失常时常疗效差,副作用较多,易产生促律失常作用并加重力衰竭,因此,用律失常药物时要注意改善功能。

(4)律失常药物选择:对高危患者可选胺碘酮,因其高效,起始耐受好,负性力作用小,促律失常作用少,且易控制量,亦可使用美西律普罗帕酮(律平)或莫雷西嗪(乙吗噻嗪),病情危急可用静,病情不重用服制

(5)急性梗死并发CHF出现室性律失常,频发或成对室性期前收缩或NSVT,产生流动力障碍症状者应用利多卡因先推(50~100mg)后滴,效果不佳者可用胺碘酮滴注,注意低钾,低镁血症

(6)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的应用对减少室性律失常,改善功能有一定效应,但对预防心脏猝死的效果尚未实。

6.病因的治疗

应用有效治疗或控制病因,针对压,起的左室功能障碍,应通过降低脂水平,控制压,减肥,戒烟,防治律失常及糖尿病等干预措施,预防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发生AMⅠ时,可采用溶栓,PTCA,搭桥手术等早期再灌注,尽可能缩小梗死面积,预防左性扩大,无论对何种病因心脏病,积极而有效地避免诱发因素如急性感染,体力过劳,情绪激动,过量输液等,是预防无症状衰和力衰竭发生的最有效办法。

7.死亡

力衰竭的死亡要是进衰和猝死,也有的死于非心脏病如管意外,Bourassa等报道SOLVD的结果,80%的力衰竭患者死于心脏病,其中50%以上因衰恶化死亡,而且女性比男性多,黑人多于白人,Anderson等报道缺心脏病和瓣膜性心脏病因衰恶化而死分为61%和70%,扩张型肌病患者的猝死率为70%,因全身性疾病起的力衰竭患者约62%因非心脏病如管意外死亡,瓣膜性心脏病伴力衰竭者约21%死于非心脏病,1993年,Goldman等报道第Ⅰ和Ⅱ期管扩张药试验中力衰竭患者的死亡式,冠力衰竭患者89%死于心脏病,其中44%猝死,37%死于进衰,非冠力衰竭患者84%死于心脏病,其中48%猝死,35%死于进衰(表1)。

总之,在治疗老年性力衰竭时,应注意个体差异,老人代谢及排泄均缓慢,易药物中毒,药物用法及量应因人而异及时调整。

8.康复治疗 力衰竭(CHF)的基本病理生理改变是输出量绝对或相对不足,心脏处于超负荷状态,因而休息作为CHF治疗的常规手段一直被临床医师和患者所采用,休息可减少耗氧量,减轻心脏负荷,使症状减轻,此外,卧床休息还可加速下肢水肿的消退,增加尿量,然而长期卧床存在着不少潜在的危险,诸如可能下肢深静成,梗死,褥疮,下肢失用性萎缩,质疏松,肠蠕动减弱因而食欲下降等,近年来由于襻类利尿药与管扩张药的应用,难以控制的水肿已十分少见,CHF患者下床活动成为可能,前已不过分强调把休息作为CHF治疗的必须措施,而是尽量鼓励患者采用运动康复疗法。

正常人的运动训练可改善中性与外周流动力状态,产生一系列看似有利于心脏病患者的生理性适应过程,如改善极量与亚极量运动功能,降低脂水平,CHF时虽有毛细管楔嵌压(PCWP)增高,但研究显示运动时PCWP与最大耗氧量之间并无直接联,通气试验也表明CHF患者运动时所产生的运动终点多为双腿疲乏而非呼吸困难,因呼吸困难而运动受限患者的PCWP并不比因疲乏而终止运动的患者PCWP高,这提示CHF时运动耐力下降的要原因可能是过早地发生了无氧代谢而非所致,以下两个因素可能与此有:①运动时流量下降;②CHF时已发生结构和生化持性改变,如需氧酶含量下降,Ⅰ型纤维比例降低,线粒体密度下降及毛细管密度相对或绝对不足,进一步研究发现CHF患者早期发生的无氧代谢与流量下降之间并无系,而与的需氧酶含量呈负相,说明CHF时运动耐力的下降要是结构与生化特性异常所致,这为临床医师利用运动训练治疗CHF提供了理论依据。

(1)运动训练治疗CHF的机制:虽然药物治疗是CHF治疗的基础,但越来越多的据显示运动锻炼在CHF治疗中的重要作用,运动锻炼可明显改善室功能减退和CHF患者运动耐力,减轻劳累性症状而对室几何态与收缩性并无负面影响,运动锻炼的这种有益效应归于其对中性和外周流动力状况的改善,运动锻炼可逆转异常的结构与生化改变,增加线粒体有氧代谢酶的活性,使氧化磷酸化代谢增强,此外,运动锻炼还可使自神经功能改善,即降低过高的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副交感神经张力,率变异性改善。

(2)CHF患者的运动康复治疗:运动训练对CHF患者的益处已得到肯定,但因为患者的病因功能损害程度不一及体质上的差异,为了安全起见,运动训练之前应极量或亚极量运动试验以了解患者的功能状态与运动耐受力,判断运动训练可能带来的危险性,以便为患者制定更为切实可的运动处,除了恶化性力衰竭与利尿难以控制的严重下肢水肿不宜运动疗法外,只要病情趋于稳定,即使NYHA功能Ⅳ级也非忌,对于重度CHF患者,可先采用床边坐立法,坐于床边的椅子上,2次/d,每次10~30min,依病情改善程度逐渐增加,直至步,爬楼梯等肢体活动,重度CHF患者运动的始阶段可能出现暂时性体液潴留,这要是运动使容量增加的缘故,可使用利尿或增加利尿的用量来处理,而不必停止运动训练,若CHF症状持续恶化,则应减轻运动量或停止运动训练,直至症状消失为止,轻,中度CHF患者始常采用步运动疗法,逐渐过渡到其他量较大的运动,其他运动疗法还有要适用于轻度CHF患者的(NYHAⅠ-Ⅱ级)医疗体操,重,握力,登自车等阻力训练及气功太极拳,可酌情选用,对于存在的CHF患者,最好先管造影术了解管病变情况,据需要外科手术或管成术,然后运动康复训练,若不适宜外科手术或管成术,则采用包括中度有氧运动训练,低脂饮食,降低脂及减轻焦虑与紧张在的综性康复疗法,于CHF患者的运动强度,有的以运动时率不超过休息时率的20%为度,但有研究表明以率作为判断运动量的标准并不准确,有者提出运动强度从最大耗氧量的40%~70%始,在6~12周的时间增至最大耗氧量的60%~80%,一般2次/d,需要指出的是,前尚无一个固定的运动康复计算案适于每个CHF患者。

饮食保健

据不同的症状,有不同情况的饮食要求,具体询问医生,针对具体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饮食标准。

预防护理

加强三级预防是降低老年人心血管病发病率,病死率的本措施。

一级预防:是指控制危险因素而而从本上防止或减少疾病的发生,要包括全人群策略和高危对象的个体策略,降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应从儿童时期即始,为全面健康打下良好基础。

二级预防:对老年人坚持定期体检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疾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尤其对患者系统治疗,可减少患病率及并发症的发生。

三级预防:要是降低老年人心血管的病死率和病死率,积极展康复医疗,理医疗,家医疗护理,防止病情恶化,减少病残,延长寿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力衰竭的要危险因素有压(尤其是收缩压),糖尿病,超重,左室肥厚,心脏扩大,高龄,冠病,心脏杂音等,冠病,压或瓣膜病的病人,发生力衰竭的危险程度变化较大,要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对心脏的符影响不同有,Framingham研究中, 50%~60%的力衰竭发生在有以上危险因素的病人中,因此,认为有高危因素的人应做无创性功能,评价以了解有无功能受损。

据流调查及大量实验研究结果,前已知力衰竭的危险因素要包括以下几种:

1.年龄 各个调查结果都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大,力衰竭的发病率增加。

2.性 力衰竭的发病率以男性比女性高,佛明汉心脏研究结果表明,女性发病率与男性发病率的比率为0.6,比男性发病率低1/3。

3.压升高是力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佛明汉心脏研究结果中,70%的男性和78%的女性患者在力衰竭发病之前有压病史;还发现在年龄较轻的男性中,患压者发生力衰竭的危险性比无压者高4倍,女性则高出3倍;即35~64岁者男性压患者发生力衰竭的相对危险性为4.0,女性为3.0;在65~94岁者中,压患者发生力衰竭的相对危险性男女均为1.9;但是若伴有左室肥厚,则相对危险性明显增加,例如佛明汉资料显示,17%的男性和18%的女性患者在力衰竭发生之前有电图左室肥厚,35~64岁左室明显肥厚者,发生力衰竭的相对危险性为男性14.9,女性12.8;65~94岁患有左室肥厚者,发生力衰竭的相对危险性为男性4.9,女性5.4。

4.糖尿病 患有糖尿病者,发生力衰竭的危险性增大,35~64岁的人群相对危险性为男性4.4,女性7.7;65~94岁的人群相对危险性为男性2.0,女性3.6。

5.冠病 佛明汉资料显示,59%的男性患者和48%的女性患者在力衰竭之前有冠病史,Ertl等报道,梗死存活者5年力衰竭发生率为14%。

6.吸烟 佛明汉资料还显示,吸烟是力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在发生力衰竭之前,42%的男性和24%的女性患有吸烟史,35~64岁的人群中,吸烟者发生力衰竭的相对危险性为男性1.5,女性1.1,65~94岁的人群中,吸烟者发生力衰竭的相对危险性是男性1.0,女性1.3。

7.其他 蛋白尿肥胖等。

影响因素

1.预后影响因素 临床研究发现,年龄,LVEF,最大氧耗量,性糖尿病和房纤颤等是影响力衰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2.改善力衰竭预后的措施 改善衰的预后,需要早期预防和积极治疗导致衰的原发病,去除诱发衰的各种因素及强化衰治疗效果等。

近年来,随着分子克隆和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已提示出许多心血管病存在基因缺陷或表达异常,可以预示,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将应用基因工程和细胞生物技术来改变基因结构,调控基因表达,这样既可预防又可治疗压,冠病,力衰竭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将大大改善人类力衰竭的预后。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肋骨骨髓炎

下一篇 塞法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