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叶
贮藏
入药部位
叶。
性味
味苦、微辛,性微寒。
归经
功效
主治
相关配伍
1、治咳嗽,喉中有痰声,枇杷叶五钱,川贝钱半,叭旦杏仁二钱,陈皮二钱。为末,每服一二钱,开水送下。(《滇南本草》)
2、治肺热咳嗽,枇杷叶9g,桑白皮12g,黄芩6g,水煎服。或蜜炙枇杷叶12g,蜜炙桑白皮15g,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3、治风热咳嗽,枇杷叶、苦杏仁、桑白皮、菊花、牛蒡子各9g。煎服。(《安徽中草药》)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
炮制
一、采集加工:全年皆可采收,以夏季采收者为多。采下后晒至七八成干,扎成小把,再晒至足干。此法所得成品不易破碎,质量较好。亦有拾取自然落叶晒干者,其色较紫。
二、炮制方法:1、枇杷叶,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绒毛,用水喷润,切丝,干燥。生品常用于肺热咳嗽。
2、蜜枇杷叶,现行,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枇杷叶丝中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放凉。每枇杷叶100kg,加炼蜜20kg。蜜枇杷叶多用于肺燥咳嗽。
形态特征
枇杷,别名卢橘(广东)。常绿小乔木,高约10m。小枝粗壮,黄褐色,密生锈色或灰棕色绒毛。叶片革质;叶柄短或几无柄,长6-10mm,有灰棕色绒毛;托叶钻形,有毛;叶片披针形、倒披针形、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12-30cm,宽3-9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渐狭成叶柄,上部边缘有疏锯齿,上面光亮、多皱,下面及叶柄密生灰棕色绒毛,侧脉11-21对,圆锥花序顶生,总花梗和花梗密生锈色绒毛;花直径1.2-2cm;萼筒浅杯状,萼片三角卵形,外面有锈色绒毛;花瓣白色,长圆形或卵形,长5-9mm,宽4-6mm,基部具爪,有锈色绒毛;雄蕊20,花柱5,离生,柱头头状,无毛。果实球形或长圆形,直径3-5cm,黄色或橘黄色;种子1-5颗,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1.5cm,褐色,光亮,种皮纸质。花期10-12月。果期5-6月。
生长环境
鉴别
一、药材性状:叶呈长椭圆形或倒卵形,长12-30cm,宽3-9cm。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上部有疏锯齿,基部全缘。上表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红棕色,有光泽,下表面淡灰色或棕绿色,密被黄色茸毛。主脉于下表面显著突起,侧脉羽状。叶柄极短,被棕黄色茸毛。革质而脆,易折断。气微,味微苦。以完整、色灰绿者为佳。
贮藏方法
药理作用
现代应用
治疗蛲虫病。
相关论述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