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泡桐果

泡桐果蒴果卵形或长,长6-10cm,表面粗糙,有类状点,近先端处灰黄色,系星状毛;果皮厚3-6mm,表面粗糙,有类状点,近先端处灰黄色,系星状毛;果皮厚3-6mm,木质;宿萼5浅裂。种子长6-10mm。微,味微甘苦。:毛泡桐。为玄参植物泡桐或毛泡桐果实治:化痰;止咳;平喘。慢性支和炎;咳嗽。1.泡桐乔木,高达30m。树皮褐色,幼叶柄花序各......
目录

植物原形态

1.泡桐乔木,高达30m。树皮褐色,幼叶柄花序各部及幼果均 被黄褐色星状 绒毛。 叶柄长达12cm;叶片长卵状 心脏,长可达20cm,先端长渐尖或锐尖头, 基部心形全缘花序狭长几成,长约25cm;小聚伞花序3-8朵,头年秋天生蕾,先放;总花梗花梗近等长; 花萼,长2-2.5cm,5裂达1-3,裂卵形,果期变为狭三角花冠管状漏斗白色有紫斑,长达10cm,筒直而向上逐渐扩大,上较狭,2裂,反卷,下3裂,先端均有齿痕状齿或凹头; 雄蕊4,二强,隐藏于花冠; 子房2室,花柱细长,弯。 蒴果木质,长,长6-10cm,室2裂。种子多数,扁而有翅。期2-3月,果期8-9月。

2.树干多低矮弯,树冠伞。小、果多长毛。卵形或广卵形花序为广蕾近球,萼深裂,被毛不落,花冠钟状,鲜紫色蓝紫色。蒴果,外被 乳头状腺,粘手。分布于 黄河流域至 长江流域各省,以 陕西河南西部为要产区。

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气管炎用鲜泡桐果8大两,水去渣,浓缩成流膏为1日量,3次分服,10天为一疗程。治疗1341例,有效率为81%;其中临床控制率为7%,显效为25%。如配 百部桔梗、 青果、 猪胆汁组成复方治疗,疗效有所提高。本品对咳嗽、 咯气喘罗音减少均有一定效果,而以止咳、化痰效果比较明显,见效较速,有的1日以即见效。副作用要为恶心头晕腹痛腹泻鼻咽干等,一般在3~4天后可自消失。

功能未发现不良影响。

药用

采收和储藏:夏、 秋季采摘,晒干。

性味:味苦;性微

用法用量:服:汤,15-30g。

摘录:《中华本草》

药理作用

1.止咳作用:小服毛泡桐果泡桐果 乙醇提取物均有明显的止咳作用( 二氧化硫或 氨水咳法)。

2.祛作用:麻醉犬服毛泡桐果气管分泌量并不增加。小腔注射泡桐果乙醇提取物则有明显祛作用(酚红法)。泡桐叶沫提出物亦有祛作用。

3.平喘作用:豚腔注射毛泡桐果泡桐果乙醇提取物都有明显的平喘作用(组织胺喷雾法)。但后者对离体 豚气管平滑及离体兔肠却有兴奋作用,高浓度时对兔肠呈抑制作用。

泡桐果图册4.抗菌作用:泡桐果在试管对几种常见呼吸道 细菌并无抑制作用。泡桐花果实(未注明品种)的注射液(醇提取后用 沉淀去杂质制成)体外 试验时对 金黄葡萄球菌及 伤寒杆菌、 痢疾杆菌、 大肠杆菌、 绿脓杆菌、 布氏杆菌等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5.对大慢性气管炎的实验治疗作用:大吸入二氧化硫成慢性气管炎,泡桐果乙醇提取物1.5g生药/kg/日,共20天,可见治疗组动物气管杯状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柱状 上皮细胞增生与鳞状上皮化生的程度较对照组似有减轻,炎性变化也略有减轻的趋势。对心血管的作用:白泡桐果乙醇提取物2g/kg灌,对离体豚、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麻醉兔、狗1g/kg 腔注射,产生 压下降,并导致兔的电图异常,如室性早搏、房室传导滞等。

毒性

毒性:小泡桐果乙醇提取物半数致死量为21.4g生药/kg。大服2g生药/kg/日,共21天,一般情况及体重均无异常,病理检查未见中毒性病态改变。麻醉兔服2g生药/kg,压、 呼吸无明显变化,腔注射1g生药/kg则压下降,电图可见传导阻滞室性早搏。麻醉犬腔注射1g生药/kg,除压降低外,电图无明显变化。离休 兔及豚心脏灌流均见明显抑制,后者且可见律不整及传导阻滞。在家兔急性、亚急性毒性试验中,泡桐果无毒性病理改变。家兔灌服泡桐花(未注明品种)浸膏2.5g生药/kg、 肉注射或 静注射1.5g生药/kg(注射,制法如前述),间隔6小时,给药两次,一般情况及食欲、体温、 白细胞等均无明显变化。毒性:白泡桐果的乙醇提取物小的半数致死量为21.4g/kg。

鉴别

性状鉴

泡桐果蒴果,长3-4.5cm, 直径2-3cm,表面红褐色黑褐色,常有粘质 腺毛,先端尖嘴状,长6-8mm,基部,自至基部两侧各有棱线1条,常易沿棱线裂成2瓣;表面淡棕以,光滑而有光泽,各有1纵隔。果皮革质,厚约0.5-1mm。宿萼5中裂呈 五角星,裂卵状三角。果梗扭,长2-3cm。种子多数,着生在半肥厚的中轴上,细小,扁而有翅,长2.5-4mm,微,味微甘,苦。均以个大,裂少,带宿萼者为佳。

显微鉴

(1)泡桐果皮横切面与毛泡桐不同处为果皮外侧有 石细胞,单个在或4-8个成群,并有多数细小 维管束在;石细胞5-8层, 果皮纤维2-4层。

(2)毛果皮横切面外果皮为一列表皮细胞,有人柄的分枝状毛和腺毛腺毛的腺头为多细胞,有两种:一为扁,由3-6个细胞组成;另一国棒,由5-9个细胞组成;腺柄均为2-5个细胞。果皮为11-13层薄壁细胞,维管束在于侧,下为2-5层石细胞,胞腔较大,纹孔明显。果皮由4-6层横向排列紧密的纤维组成,纤维呈长梭

(3)毛泡桐种子横切面种皮外层为2-4列薄壁细胞,并有延伸呈10-12个棱状突起,左右两侧处有数十层 薄壁细胞排列成去状,细胞长层为一层黄色细胞, 基径向壁和切向壁显着增厚。胚乳细胞长,3-4列。子叶细胞类表, 胚乳子叶细胞中充满 糊粉粒和脂肪油。

理化鉴

取样品粗粉(20)2g,用20ml75%乙醇浸泡过夜,滤过,。取滤液1ml,加碱式试液1-2滴,毛泡桐立即产生共同色沉淀,泡桐产生淡黄淀。取滤液1ml,加镁粉少许, 盐酸2-3滴,水加热,毛泡桐产生樱红色泡桐色反应。

原植物

特性

泡桐对热量要求较高,对大气干旱的适应能力较强,但因种类不同而有 一定差异。对土壤肥力、土层厚度和疏松程度也有较高要求。在怕水淹、粘重的 土壤生长不良。地下水位不足2米时,生长也差。土壤 pH以6~7.5为好。泡桐生长迅速,7~8年生即可成材。在北地区,以兰考泡桐生长最快。楸叶泡桐次之,毛泡桐生长较慢。不同种类的生长过程有所不同。如兰考泡桐的高生长有明显的阶段性,能由定芽或潜伏成强壮的徒长自然接干。栽植后过2~8年,自然接干向上生长。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一般能自然接干3~4次,个能自然接干5次。第1次自然接干高生长量最大,可达3米以上,以后逐渐降低。 胸径的连年生长量高峰在4~10年。材积连年生长量高峰出现在7~14年,这种高峰出现的时间早晚和数值大小,取决于土壤条件和抚育管理措施。

泡桐是一种喜光的速生树种,原产于 中国, 春季先大,是不明显的,略有香味,盛时满树花非常壮观,落后长出大密而大,树荫非常隔光。是良好的绿化和道树种。但泡桐不太耐,一般只分布在海河流域南部和黄河流域,是黄河故道上防风固沙的最好树种。

泡桐生长非常迅速,十几年树龄泡桐要比同龄杨树直径大一倍,但生长时间长了, 树干会出现中空。由于生长迅速,所以木材材质轻软,容易加工,但也耐酸耐腐,防湿隔热。

栽培

泡桐在中国栽培历史悠久。 北宋陈翥所著《桐谱》一书,比较全面地记载了古代劳动 人民在泡桐栽培桐木利用面的丰富验,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1949年以后泡桐造林获得很大发展。

泡桐育苗法有插、播种、留等,以插育苗最普遍。苗□地应选用排灌便、土壤通气良好、地下水位在1.5~2.0米以下的砂壤土壤土,重茬地不宜。 苗木长度以15~20厘米,粗度以1.5~4.0厘米为好。株1.0×1.0米或1.0×1.2米。在苗木生长发育过程中加强水肥管理和防治病虫害

一般随整地随造林,采用状整地,深1米,长、宽各1米。据造林的的和管理水平确定理的造林式和造林密度。在路旁、渠旁、河旁,可成栽植,株可为3~5米;在条件较好的地区,株间还可栽 紫穗槐等。在宅旁、村旁可带状或块状栽植,初植造林密度4×4米。实粮食作物-泡桐间作时以桐为间作型,初植造林密度5×5米,每亩26株;以粮为间作型,造林密度5×40米,每亩3株;桐粮并重的间作型,造林密度5×10米,每亩13株。造林一般在秋季落后到第2年 春季发前进。有的地区进 秋季带栽植,也可取得较好效果。

高干培育

①平茬法。在造林后第1年进或于第1、第2年连续进,时间多在冬初。法是用利刀在靠近地面处将断,随即用土埋好;翌年待萌条长到10~15厘米时将生长最好的留下,其余全部去掉。

②抹法。在春季栽植后,待长高至3~5厘米时,在靠近苗木端处保留一个健壮,其余 侧芽全部除去,使养分集中于保留生长发育

③自伤接干法。在春季发前半个月,在树干最上部用刀砍,促使成徒长,从而使干接着向上延续。

④剪梢接干法又称平头法。在定植后的当年或次年春季,将干枯的梢剪除,然后培育一个健壮,促使其迅速向上生长

病害虫

泡桐病是较为普遍的病害,有的地区发病率高达80~90%,病原为类菌原体。幼树发病后,多在干或上部丛生小如 扫帚或 鸟窝。防治法包括选用无病母树的作为繁殖材料,及时修除病树,选用抗病良种等。害虫有 大袋蛾为害部, 毛黄鳃金龟的幼虫食苗木皮。

"hasImageCarousel":null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肺栓塞和肺梗死

下一篇 泡桐木皮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