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阴病治阳

中于阳则流于。此病始于外寒归外热,故以治风寒,治其各脏之;非止风寒而已,六淫湿,皆五脏所受,乃筋血脉,各有五脏以除之。指治疗原则。阴分偏盛偏衰的病,用调整阳分的法使阴阳恢复平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审其阴阳,以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例如水肿病,色淡,语言低怯,手足不温,小便不利或清长,沉迟,用实饮温阳健脾行气利水。②疾病症状在阴,可针刺......
目录

阴病治阳

指治疗原则。阴分偏盛偏衰的病,用调整阳分的法使阴阳恢复平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审其阴阳,以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1阴盛损伤了阳,治宜扶阳。

例如水肿病,色淡,语言低怯,手足不温,小便不利或清长,沉迟,用实饮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2针刺阳经穴位治疗

②疾病症状在阴,可针刺阳经穴位治疗。

《阴阳应象论》云∶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各守其乡,实宜决之,气虚宜掣之。夫阴病在阳者,是天外风乘中而外入,在人之上腑、脏,是人之受天外客

亦有二说∶

伤寒一说从仲景,中八者,有论;中暑者,治在小肠;中湿者,治在;中者,治在大肠。此皆六淫有余之病,皆泻在之腑。若病久传变,有虚有实,各随病之传变补泻不定,只治在腑。另有上热下

曰∶

阴病在阳,当从阳阴,必须先去络脉经隧。若阴中旺,上腾于天,致六阳反不衰而上充者,先去五脏而下,天降下,则下之病自去矣,慎勿独泻其六阳。此病阳亢,乃阴火滋之,只去阴火,只损经隧,勿误也。阳病在阴者,病从阴阳,是水谷之热,感则害人六腑。又曰∶饮食失,及劳役质,阴火乘于坤土之中,致谷气营气清气胃气、元不得上升,滋于六腑之阳,是五阳之先绝于外,外者,天也。下流伏于坤土阴火之中。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劳役饮食不继之,则元乃伤。当从三里中推而扬之,以伸元,故曰从阴阳。若元愈不足,治在上诸腑之募穴;若传在五脏,为九窍不通,随各窍之病,治其各脏之募穴。故曰,五脏不平,乃六腑塞之所生也。

又曰∶

五脏不和,九窍不通,皆阳不足,阴气有余,故曰阳不胜其阴。凡治之募,皆为元不足,从阴阳勿误也。若错补四末之,错泻四末之余,错泻者,差尤甚矣。岐伯所说,况取于天上,天上者,人之五脏六腑之,岂有生者乎?兴言及此,!若六淫上热下,筋皮肉血脉之病,错取,及诸之募者必危,亦岐伯之言下工,岂可不慎哉。

"hasImageCarousel":null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醒脾

下一篇 养血润燥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