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醒脾

治疗术语。指用芳香健脾药健运脾以治疗湿困,运化无力的病。 “醒脾”一词最早见于唐代,醒脾中医常用治则之一,但中医工作者对其认识尚不统一。从醒脾沿革,探求醒脾法的实质,旨在推动中医词术语规范工作。.《中医大辞典》解释:"醒脾就是芳香化湿健脾药物,祛除湿,健运脾,以治疗湿困,运化无力的病";《中医词术语选释》认为"是治疗脾气运化无力法".显然两种解释迥异,前者针对标实......
目录

解释

.《中医大辞典》解释:"醒脾就是芳香化湿健脾药物,祛除湿,健运脾,以治疗湿困,运化无力的病";《中医词术语选释》认为"是治疗脾气运化无力法".显然两种解释迥异,前者针对标实本虚证,强调芳香化湿健脾药物的作用,后者针对脾气寒证,未提及芳香药.就醒脾术争论,

文献

笔者进了如下思考与同商榷.1醒脾沿革芳香药入药的记载源于《》:"治之以兰,除陈也."王注:"兰,谓兰草也……言兰除陈久甘肥不化之者,以辛能发故也."现代者公认:"兰草,即佩兰之类药草,具有芳香化湿醒脾辟浊的作用."."醒脾"一词最早见于唐?孙思邈:"黑豆少食醒脾,多食损.",可见从其诞生起就是以治则术语出现的.最早以"醒脾"命为"醒脾",见于《活幼议》卷十四(元?曾世荣,刊于1279年),由木香全蝎天麻人参,白茯苓白术炙甘草,白附子僵蚕组成,用于婴孩,,.吐泻不止,困昏沉,默默不食.明?王肯堂专为"中积"也设有"醒脾"(《治准》幼科卷九),由人参茯苓藿香白术丁香,砂仁,炙甘草,制南星构成."醒脾"一词在明?李时珍《本草纲》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如:"甘松芳香,甚郁,少加药中,甚醒脾."李时珍详细阐述了芳香药与"醒脾"的系,认为"土爱暖喜芳香",以芳香药醒脾乃应其所喜,这一术观点多为后世医家认同.张纯在《医衷中参西录》中创立"醒脾升阳汤",药用生黄芪白术桑寄生,川续断山茱萸龙骨,牡蛎,川革薜,甘草脾气虚极下陷之小便失.解中说:"于术色黄香,乃浙江于潜所产之白术也,色黄则属土,香则醒脾,其健补脾之功迥异白术."进一步拓展为凡"香则醒脾".这一观点在后世得到了普遍认同,《药性考》在生条下云:"醒脾,滑肠",又谓"润止嗽,悦".6版《中药》在"药性理论第二五味附:芳香药性"中也沿用了"悦",但在各论中,包括"化湿药"章用"醒脾",未再提及,由此可见其著者认为"醒脾"等同于"悦".《温病》第六章温病的治疗之专收稿日期:2007—05—09作者简介:袁成业(1963一),男,江苏扬州人,副任医师,副教授,士,从事中医,中西结消化科临床,科研及教工作.题阅读中提出病后补虚法,其中用了"芳化醒"一说:"即针对温病湿热胃气不醒而采用的治法.湿温后仍有余胃气不醒之,症见身热已退而脘闷不畅,知饥不食,薄白微腻.代表如薛氏五芦根汤."但是在下篇原著简介薛生白《湿热病篇》第9条"薛氏五芦根汤"条下仍然用了"醒脾".作为教课书应当讲究应用术语的严密性,在同一版教材,甚至同一本教材的前后应用词术语不统一有失权威性.2醒脾求真醒:睡眠状态结束或尚未入睡:如梦醒.醉,麻醉或昏迷志恢复正常状态:醒.泛指头由迷糊而清楚:醒悟.觉醒,清醒,提醒,猛醒.明显,清楚:醒,醒眼.醒【动】(声.从酉,星声.酉与.本义:醒.醒能述以文.——宋?欧阳修《醉翁亭记》今宵醒何处.——宋?柳永《雨霖铃》又如:醒石(可以醒的石头);醒汤(可以醒的羹汤);醒药(醒的药);醒狂(不醉而狂).中医治则中用"醒"的如醒,醒等,无论中毒神昏也好,各种实邪塞机窍也好,均属标实证或标实本虚证,其用药离不芳香,或芳香辟秽开窍之味.醒脾,醒,醒之醒在意上是相同的.湿困,积扰,难以发挥其健运升清之态;所犯,清窍为所扰,无以复其辨物明鉴之能.中医治法有其相通之处,如针灸上的"醒针"法,就是通过不断的或间断的针来候气行气,恢复经气的运.因此恢复其动态也谓之醒,气味芳香则能走窜,垂钓技巧中有"醒钩"之说,就是通过移竿拖线来钩晃饵诱.总之,《中医词术语选释》的解释是醒脾法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依据其所"醒脾"义,药用: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草果木香陈皮,厚朴,苏梗,生姜大枣,属一家之言.《中医大辞典》的解释,因该具有权威性,且更为理.脾脏体阴用阳,运化升清,喜而恶湿,在志为思,在窍为.湿脾脏病理因素,《医求是》云:"则升",脾气升运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体干而不被痰饮水积湿所困.若脾气虚衰,运化水液的功能障碍,痰饮湿生,即所谓"湿","生积";水湿生成之后,又反过来困遏脾气,致脾气不得上升,或外湿侵入困遏脾气脾阳不振,称为"湿".因此治疗上祛除病理因素是键,或健脾运脾与祛除病理因素同使,祛除病理因素令脾气得舒,符》"逸者之","结者之"的治疗原则;健脾运脾也有利于祛除病理因素,可杜病理因素再生之源.

"hasImageCarousel":null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