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和解少阳

治疗术语。系和法之一。治疗外感热病少阳半表半里之间的法。症见往来热,胸胁苦满口苦干,眩,心烦喜呕,不欲饮食,弦等。柴胡汤。拼音hé jiě shǎo yáng和法之一,为疏通表里,治疗 少阳病的治法。 少阳病为 伤寒 六经病之一,由于 少阳半表半里之间,正分争,治疗既要透解半表之,又要清泄半里之,还要防深入,因此不可用汗、吐、 下法,只有用 和解少阳法才......
目录

名解

拼音

hé jiě shǎo yáng

简介

和法之一,为疏通表里,治疗 少阳病的治法。 少阳病为 伤寒 六经病之一,由于 少阳半表半里之间,正分争,治疗既要透解半表之,又要清泄半里之,还要防深入,因此不可用汗、吐、 下法,只有用 和解少阳法才能取效。 和解少阳法适用于少阳病,热往来(恶寒发热交替出现),胸胁胀痛,食欲不振心烦呕吐恶心口苦干, 眩,舌苔薄白,弦等。疟疾黄疸及妇女产后、 期感冒而见上述候时,也可用本法。常用柴胡黄芩青蒿半夏等药。代表柴胡汤。 少阳病热重兼湿热往来,热重轻,胸胁胀痛,吐酸苦水或呕吐黄涎,舌红苔白腻,滑数,用蒿芩和解少阳,祛湿化痰和解少阳法常与其他法配使用。如 少阳病兼见表证发热,微恶寒, 肢烦痛者,与解表用,柴胡桂枝汤, 和解少阳,兼以解表;兼见实热热往来, 胸胁苦满呕吐不止,郁郁微烦, 痞满而硬,大便秘结或 协热下利者,与 泻下用,柴胡汤,和解少阳,通下里实;兼邪气内陷见胸满烦惊、 谵语者,与重镇安用,柴胡龙骨牡蛎汤,和解泻热,重镇安

其他相关

和解少阳是汉代张仲景治疗 伤寒病见 少阳的一种法,以 柴胡汤为代表。初中医的人,不论在》时,还是在习《伤寒论》时,总感到“ 和解少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的具体涵义颇为费解。须反复讨论,才会有所领悟。今将“ 少阳”和“ 柴胡汤的应用”两个面讨论的笔记整理如下。

何谓少阳

伤寒论》以“三阳”、“ 三阴”为六经提纲。少阳是“三阳中的一种候类型。为何分为“三阳”、“ 三阴”呢?《伤寒论》原文云:“ 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明显指出:“发热”一症是“三阳的共同点,也是阴证阳证键。为了说明少阳,只须把“三阳”加以区,“三阳”者,太阳、阳明、少阳也。三阴从略。

太阳发热恶寒, 头项强痛,浮。通称为表证。若恶寒,无汗,浮紧者,谓之表实证,治宜发汗解表,用麻黄汤。若汗出怕浮缓者,谓之表虚,用桂枝汤。若发热渴,饮水欲呕, 小便不利者,为 蓄水,又称为 太阳,用五苓利之。

阳明发热恶热烦躁,汗多,大渴饮,洪大者,为 里热,又称阳明经证,用白虎汤清之。若进一步潮热谵语腹痛,大便秘结数日不沉实有力者,为里实证,又称阳明腑,用汤攻之。

少阳: 往来热, 口苦干,眩, 胸胁苦满痛,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 喜呕,弦者,为 半表半里,用 柴胡汤 和解之。

伤寒明理论》云:“邪气在表者,必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 和解则可矣。”

伤寒来苏集》云:“太阳表,头痛 项强为提纲。阳明里, 家实为提纲。少阳半表半里之位,仲景特揭 口苦干、 眩为提纲。奇而至当也。盖三者,不可谓之表,又不可谓之里,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处,所谓半表半里也。三者能,……恰枢机之象。”

陆九芝云:“少阳气化相火,故以相火病为提纲。凡 往来热、 胁痛耳聋、咳、悸、呕、渴,但见一症,即是相火之病,亦皆为少阳之纲。”

从“三阳辨证少阳的含义:(1)从表与里的发病部位分:太阳表证,阳明里证少阳 半表半里半表半里,不是一半表证,一半里证;而是“不不外”、“不表不里”的另一群候。(2)遵《》“ 太阳,阳明为少阳为枢”的理论,少阳介乎太阳与阳明二者之间。(3)依经络路线分:太阳于身后,阳明于身前,少阳于身侧。(4)从发病趋势上看:太阳多为发病初起时,正能胜;阳明为发病高峰期,正激烈相争;少阳正相持,不相上下,待机转变而已。

三阳证治鉴别表

三阳

热型

脉象

部位

治法

病热

太阳

发热恶寒

项强

向上向外,正能胜

阳明

发热恶热

烦、渴、便秘

洪大或沉实

清、下

向下,正激烈相争

少阳

往来

胁痛口苦

半表半里

和解

可表可里,正相持

小柴胡汤的应用

张仲景用 柴胡汤为 和解少阳,今从该的处用药和它的临床变化应用上分析,对和解少阳的具体含义,可得到进一步了解。

柴胡汤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7味药组成。它用柴胡黄芩,善于 清解邪热少阳,这是 和解少阳药。半夏生姜,乃半夏汤,为和止呕的基础人参甘草大枣,三者为扶正之品,综而成扶正

原书的适应证

(1) 伤寒五六日中, 往来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 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中痛,或胁下硬,或 下悸, 小便不利,或不谒,身有微热,或咳者。(2)尽, 腠理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分争, 往来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高痛下,故使呕也。(3)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颈项强, 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4) 伤寒十三日不解, 胸胁满而呕, 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 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芒硝之。(5)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 胸胁满不去者。(6)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白苔者,可与 柴胡汤。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和法

下一篇 化湿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