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又称为辨证施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法。辨证即是认的过程。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所谓辨证,就是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
目录

基本简介

辨证即是认的过程。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所谓辨证,就是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正之间的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

论治又称施治,是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法。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两部分。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法。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 , 是理论与实践相结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正之间的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论治,又称为“施治”,即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

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如脉象象),通过分析、综、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正之间的系,加以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据辩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法。

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的区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例如,感冒是一种疾病,临床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但由于发疾病的原因和机体反应性有所不同,又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的型。只有辨清了感冒属于何种型,才能正确选择不同的治疗原则,分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或清湿解表等治疗法给予适当的治疗。辨证与那种对于头痛给予止痛药、对于发热给予退烧药、仅针对某一症状采取具体对策的对症治疗完全不同,也本不同于用同样的方药治疗所有患同一疾病的患者的单纯辨病治疗。

中医认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的型。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就可以分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同病异治”即对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型,采用不同的治法。例如,麻疹初期,疹未出透时,应当用发表透疹的治疗法;麻疹中期通常肺热明显,治疗则须清解肺热;而至麻疹后期,多有余热未尽,伤及肺阴胃阴,此时治疗则应以养阴清热为。“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型,因而可以采用同样的治疗法。比如,律失常与闭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但均可出现瘀的型,治疗都可用府逐瘀汤进化瘀。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法去解决的原则,正是辨证论治实质的体现。

辨证方法

分类

临床常用的辨证法大概有以下几种,八纲辨证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

八纲辨证

中医在历史上所成的辨证分类法有多种,其中最基本的法就是八纲辨证。八纲是辨证的总纲,包括阴、阳、表、里、、热、虚、实。八纲辨证就是运用八纲通过四诊所掌握的各种临床资料进分析综,以辨病变的部位、性质、正盛衰及病症类等情况,从而归纳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虚证实证阴证阳证。比如一个患者头痛,那么首先要分清头痛的性质,是虚性头痛还是实性头痛,是外侵犯起的头痛还是脏腑本身病变起的头痛。阴和阳是八纲的总纲。当见到属于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证一般归属为阴证,比如面色皓白或黯淡,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畏寒肢冷,气短声低,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淡胖嫩,舌苔白,脉象沉迟无力。而当临床上见到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时,多为体壅盛或脏腑阳偏亢,诸如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发热渴喜冷饮、声高粗、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洪数有力这一组症状

表和里用以概括病表现部位的深浅和病势的轻重。表证病情较轻,多表现为皮肤等表浅的症状,比如鼻塞流涕,咳嗽痒;里证病情较重,多表现为脏腑等严重的症状腹胀疼痛,便秘腹泻和热是指疾病的性质。寒证大多是人体的生理机能衰退或对有害因素的适应性反映能力低下的表现,比如畏寒喜暖,涎清稀;热大多是对有害动因反应能力旺盛的表现,诸如发热烦躁涎黄稠。虚和实是人体与致病因子相互斗争状态的反映。虚证表现为正气(指一般物理机能和防御机能)不足,是全身机能或某种重要脏器功能衰弱表现;实证邪气有余(病症多表现急剧,显著,为机体与有害动因剧烈斗争的反应)。

八纲辨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六纲可分属于阴阳,八纲应以阴阳为总纲。第二,八纲病症可互相兼见,如表寒里热,表实里虚,正虚实等。第三,八纲病可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一般有阴证转阳(表示病情好转),阳证转阴(表示病情恶化),由里出表(表示病势向愈),由表入里(表示病势发展),由虚转实(预后良好),由实转虚(预后较差),热(表示正虚),寒证变热(多为实)。

津液辨证

津液是脏腑正常生理活动的产物,受脏腑支配,同时它们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一旦津液发生病变,它不仅会影响脏腑的功能,亦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反之,脏腑发生病变,必然也会影响津液的变化。津液辨证可分为辨证辨证津液辨证

辨证一般概括为气虚陷、气滞气逆四种。气虚,是指体养物质受损或脏腑功能活动衰退所出现的候。夏天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历:自汗疲乏力,头晕眩,这些症状在活动后加重,这是典型的气虚,这是因为暑湿,可以适当采取防降温的措施。当然空调并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可以用一些中药饮,如荷叶(鲜品最佳),香薷等清、益的药品。病的常见候,可概括为血虚。以为例,凡体受阻,液瘀滞,或离于而瘀阻于体起的病变候,均属症状:局部痛如针刺,部位固定,拒,或有肿块,或见出色紫暗,有块,而色晦暗,及皮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涩等。这组症状的出现多见于疾病的后期。

各种原因所致水液代谢障碍,或津液耗损候,均可称之为津液病。津液病变,一般可概括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两面。以水液停聚为例,水液停聚多由三焦等脏腑功能失常,使津液代谢发生障碍,造成水湿潴留,而、饮、水肿等病。“饮”是中医特有的病,指积存于体津液变化为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停积于不同部位而有不同的候。以溢饮为例,溢饮是由于阳不振,输布失职,水湿成饮,流溢于四肢肉所造成的一组候。症见肢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见发热恶寒而无汗,咳喘多上逆,胸满促,倚息不得平卧,浮肿多见于面部,津多而色白,苔白腻,弦紧。

脏腑辨证

这是临床最常用的辨证法,就是结八纲、津液辨证等其他辨证法,对疾病的症状、体征及有的病情资料进分析归纳,

从而确定病变的脏腑部位、性质等,并据此做出正确的治疗案。这种要用于内伤杂病,亦为其他各科辨证的基础。以为例,当我们见到心慌胸闷气短、面色淡白,虚或结带,基本断定这是的一组侯,如果是心气虚,则还有疲乏力,活动后症状加重;如果是心阳虚,还有畏寒肢冷、淡胖等症状心血虚则加上失眠多梦头晕眼花、面色萎黄;但是脏腑辨证不是简单的叠加,要四诊和参,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脏腑辨证大致可以分为单独脏病,单独腑病,脏腑兼病。腑病中以为例,灼痛消谷善饥(有强烈的饥饿感),返酸,渴喜冷饮,或有口臭牙龈肿痛出,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滑数,中医将这一组症状称为胃热。脏腑兼病就是同是出现两个脏腑的不同症状心慌健忘失眠多梦头晕健忘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溏,疲乏力,面色萎黄,既有心血虚的症状,又有脾气亏损的症状,这样同时并存的两脏候称为两虚。这样脏腑辨证像一张疏而不漏的大网,将各自独立的症状连接起来,利于临床治疗。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论治法,是东汉张仲景在《素问·热论》所谓“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的认识基础上,并结外感病的临床病变特点而总结出来的,为中医临床辨证之首创,为后世种种辨证法的成奠定了基础。六经辨证,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不同候,疾病的不同性质分为三阳三阴六个型,实际上是以阴阳为纲,三阳太阳阳明病少阳三阴太阴厥阴少阴。通俗来讲,凡是抗病力强、病势亢盛的是三阳,反之,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

外感风寒邪气,首先从皮毛和肤侵犯人体,沿着经络由表及里地传达至脏腑。发热头痛、出汗、怕脉象浮缓,这就是太阳,《伤寒论》中最典的桂枝汤”,也是初者必备的之一,是治疗太阳的有效办法。以“太阳病”为例,太阳表,为诸经脉的藩篱。太阳经脉于项,统摄卫之太阳之腑为膀胱,贮藏水液,经气化由小便排出。风寒侵袭人体,多先伤及体表,正抗争于肤表浅层所表现的候,即太阳经证,是伤寒病的初起阶段;若太阳病不愈,病入腑,而发生太阳

有蓄水、蓄之分。太阳,亦称“隆阳”,是阳旺盛之太阳的防卫作用,要靠命门温煦,以启动膀胱气化。盖阳膀胱经脉达于表,布于全身。又太阳处于他之外,故表。脏腑之俞穴均位于足太阳上,卫阳借助俞穴以统各卫的运,故太阳可统摄卫。由于太阳经气于一身之外,犹如院落之篱笆,所以称太阳六经之藩篱。“太阳”只是一个称,太阳表,表,二者系密切。太阳表是因阳布于外,而之所以表,要在于津滋养于皮毛。体表的阳津液相成,共同发挥卫外的作用。

太阳病的发生要来自两个面:一是自外入,一是病由发,且二者往往互为因果和转化。自外入者,多因卫阳不足,风寒乘虚而入,太阳首当其冲,卫气奋起抗,卫相争于表,致太阳经气不利,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发者,系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里出表。所谓由阴转阳,是指少阴病阳复太过,病转太阳之腑,因太阳少阴表里;由里出表多指阳明兼太阳太阳病以邪气实为,故其性质八纲归类属表证实证阳证

所以说,六经辨证是分正斗争系 、病变部位、病势进退缓急等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的一种辨证法,并且作为指导治疗的一种辨证法。

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的发展,也是外感热病常用的一种辨证法,它代表病深浅的四个不同层次或阶段,用以说明某些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的病情轻重、病变部位、各阶段病例变化和疾病的变化规律。这就是中医常说的“卫之后之后”的道理。温病的发展,一般是卫、这四个阶段传变的。病在卫分或分为病浅,病在分或分则为病深。那么什么是温热病呢,是中医术语之一,中医把感染性热性病统称为温热病。温热病的发病特点是,起病急,发展快、变化多、如常见的感冒、流感、麻疹肺炎、流、乙伤寒、流性出热等许多传染病、流病多属该病范畴,中医卫气营血来进辨证论治。 比如下列候:发热、恶风寒头痛身痛,体倦,咳嗽鼻塞、无汗或汗少,渴或不渴,边尖红,舌苔薄白或薄黄,浮数或浮紧。此类候属卫分候,多见于感冒、流感或其它感染性疾病的早期。

“卫”一身之表(体表的防卫力),是温热病的初期阶段。虽由于季候的不同,卫分候的表现可不一样,但都有其共同的候,如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等的表证,都有发热恶寒、热重轻、苔白、微渴或不渴、咳嗽浮或濡数等候。分病的出现多晚于卫分,高热、皮肤出,出现与某个传染病相对应的特异性病变。分病是温病继续发展的候,这一期的变化更为严重,可能出现脏出,严重的精神症状分病是温热病的危重阶段,其病变的要表现是不可逆的志不清,等多种脏器的损害则更为严重,人体反应性和抵抗力明显减弱。

卫气营血本来是人体正常组织和功能的一部份,患温热病时,卫气营血可先后发生相应的病理改变,且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故中医借用卫气营血来概括温热病四个不同阶段的候,用以说明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病位的深浅、病情的轻重、病势的进退,并为治疗提供依据。所以,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与此四者在生理上的含义是不相同的,它指的是温病由表及里、由轻至重的四个分期,也提示了人患疾病时,病理与生理的错综复杂系,是现代病理生理的雏型,也更与现代医的分病期阶段的诊断法相类似。

三焦辨证

提到三焦辨证,不得不提到它的创始人——清代医家吴鞠通。他19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他中悲愤,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立天地间”,感到为人子而不懂得医,就无法尽孝,于是他立志医。吴鞠通发奋读书,究医术,终成温病大家,是温病派的最高成就。他曾在北京检核《四库全书》,得见其中收载了吴又可的《温疫论》,深感其论述宏阔有力,发前人之所未发,极有创见,又于实情,便仔细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对天士更是推崇,但认为氏的理论“多南,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见于杂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于是他在继承了天士理论的基础上参古博今,结验,写了《温病条辨》5卷,对温热说做了进一步的发挥。

自从《温病条辨》以上、中、下三焦论述温病治以来,三焦辨证就成为温病辨证法之一。这是依据《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在《伤寒论》及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结温病传变规律的特点而总结出来的,着重阐述了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候特点及其传变的规律。

以上焦病为例。风热表证:指风热邪气,侵袭表,影响卫功能所成的候。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微渴,舌苔薄白,浮数。热:指热壅滞于郁所成的候,症见发热汗出,咳嗽气喘渴,苔黄数。心包:指温热浊病内陷心包,蒙窍,扰乱所致的候。症见发热神昏谵语舌蹇舌质红绛,苔黄或黄腻,滑而数。

三焦辨证是在阐述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化及其候的基础上,同时也说明了温病初、中、末三个不同的阶段。三焦辨证认为:温病一般始于上焦手太阴,然后传入中焦,最后终于下焦。但是,由于温病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瘟疫等不同种类。因此,它们的发病和传变规律不尽相同。如暑温初起,即可表现为中焦病。此外,三焦亦可以相兼互见。如湿温初起,多上、中二焦同时发病。

经络辨证

医刘渡舟对经络的看法是“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宝王刹就是佛庙,出现在毛端上,小中有大。为什么这样说呢?“经络之间互相联系,你连着我,我连着你,连成一,连成一体。手太阴大肠,就联系到大肠。总而言之,五脏六腑经络来联系,这样,看来孤立的事物就成了有机的客观实体,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刘老的一番话中蕴含着丰富的道理。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所反映的症状、体征进分析综,以判断病属何、何脏、何腑,并进而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及其病机的一种辨证法。划分病变所在的经络病位,源于《》,后世多有发挥。《灵枢·经脉》载有十二奇经,则以《素问·空论》、《难·二十九难》及李时珍《奇经考》论述甚详,至今仍为经络辨证要依据。经络分布周身,运全身,联脏腑肢,沟通上下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当人体患病时,经络又是病传递的途径。外从皮毛、侵入人体,首先导致经络失调,进而传脏腑。反之,如果脏腑发生病变时,同样也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络的部位,特经气聚集的腧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等。这样,便可辨病变所在的经络、脏腑。如脏病,常在俞、

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三阳。各包括经脉和所属脏腑的病变。它们的临床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脉经气不利,出现的病症多与其部位有,如太阳膀胱,可见项窝、足跟等处疼痛;二是脏腑病候经脉所属部位的症状相兼,如太阴可见咳喘气逆、胸满、侧前缘疼痛等;三是一可影响其他经脉,表现多合病症状,如有病可见脘疼痛,食后作呕等病症;足厥阴肝经受病出现的胸胁满,呕逆,飱泄,癃闭等病症。

奇经为十二正经以外的八条经脉,即冲、任、督、带、阳维、阴维、阳跷、阴跷诸奇经具有联系十二经脉,调人体阴阳的作用。奇经的病,由其所的部位和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所决定。其中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任脉总任一身之阴,冲脉十二之海,三皆起于下极而一源三歧,与足阳明少阴联系密切,所以冲、任、督脉的病常与人的先、后天真气,并常反映为生殖功能的异常,如调理冲任可以治疗妇女月经不调、不孕、滑胎流产等;温养督任可以治疗生殖机能衰退等,均为临床所常用。带脉环绕,其病常见而痛、子宫垂、赤白带下等。阳跷为足太阳,阴跷为足少阴,能使机跷健,其病多表现为肢体痿痹无力、运动障碍。阳维起于诸阳会,以维系诸阳经阴维起于诸阴交,以维系诸阴,所以为全身之纲维。阳维为病,多见热;阴维为病,多见胸、脘、阴中疼痛。

奇经十二经脉也有密切系,尤其是冲、任、督、带所见病,与尤为密切。其中“冲为海,任胞胎”,说明冲任为病,与月经、胎妊相。由于冲、任、督同起胞中,“一源而三歧”,它们均与生殖有。因此,临床常用“调理冲任”以治月经病;用“温养任督”以治生殖机能衰退等。

中府等穴位出现压痛感;又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病者,两胁下痛,。”就是由于肝经于胁肋、少的缘故。经络辨证是对脏腑辨证的补充和助,特是在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法中,更常运用经络辨证。无论是那种辨证法,都是有着鲜活生命力的祖传家宝,在现有的条件下,应该继续发扬下去。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八法

下一篇 肿瘤性息肉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