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治则

治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法则,包括治疗原则和法两个容。从整体观念出发,在阴阳说指导下,将四诊所得的,进分析、归纳。作出的辩,然后情制订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法。治则是临遣药的依据,其容颇为丰富,千百年来一直在防治疾病上发挥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中医有一整套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治疗原则理论。如未病先防、治病求本、扶正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等。其中包含着许多辩法思想,在临床治疗上起......
目录

未病先防

中医对疾病的预防非常重视,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论述。《 素问·四气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治未病容包含两面,一是未病先防,一是既病防变。未病先防,键是取决于人体正气充沛与否,即人体抗病能力强弱。在同一条件下有人得病,有人不得病,这就是“正气不可干”的道理。因此,人们就需要加强 精神修养,注意理卫生,顺应四时候变化,饮食有,力戒偏嗜,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从而提高抗病能力,才能不易发生疾病。另外,在 传染病流的季里,还可采用药物进消毒防病,如用雄黄、艾苍术等熏烟以防疫疠。

既病防变,指对病要积极地进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诚如《金匮要略》所说:“夫治未病者,见之病,知,当先实”。既病早治、注意防变对于控制或减少疾病的发展与恶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治病求本

基本简介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其本”。即谓治疗疾病时,必须针对造成疾病的本原因进治疗。这是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任何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总是通过若干症状和体征表现出来。但是这些显于外的征象,还不是疾病之本质。医者必须透过现象找到疾病之本质所在,亦即找出疾病发生的本原因,然后针对其本质进治疗。只有从本上除去了发病原因,疾病的各种症状才会得以彻底消除。如头痛这个症状,它可由外感血虚肝阳上亢、湿瘀血等多种原因起,治疗就不能简单地采取对症治疗,而应在辩基础上,找出病因,针对其病因而分采用解表、养、 平潜阳燥湿化痰、活化瘀等法进治疗,即为 治病求本。运用这一原则时,必须正确掌握“ 标本缓急”、“正治反治”这两种情况。

标本缓急

标与本,是中医治疗疾病时用以分析各种病的矛盾。分清次,解决要矛盾的治疗理论。标,即现象;本、即本质。标与本是互相对立的两个面。标本的含义是多面的。从正面说,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从疾病而说,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从病位外而分,脏为本,体表为标;从发病先后来分,原发病(先病)为本。继发病(后病)为标。总之,本含有面和要矛盾的意义;标含有次要面和次要矛盾的意义。

疾病的发展变化,尤其复杂的疾病,常常是盘错结,矛盾万千。因此,在治疗时就需运用标本的理论,借以分析其次缓急,便于及时理的治疗。标本的原则一般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和 标本同治三条。

急则治其标,指标病危急,若不及时治之,会危及患者生命,或影响本病的治疗。如胀满、大出、剧痛等病,皆宜先除胀、止、止痛。正如《 素问·标本病传论》所说:“先热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小大不利,治其标。”待病情相对稳定后,再考虑治疗本病。

缓则治其本,指标病不甚急的情况下,采取治本的原则。即针对病因、病治疗,以解除病之本。如 阴虚发热,只要滋阴养液治其本,发热标乃不治自退。故《 素问·标本病传论》说:“先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先调之,乃治其他病。”

标本同治,指标病本病同时俱急,在时间与条件上皆不宜单治标或单治本,只可采取同治之法。如 不纳的喘咳病,本为 气虚,标为失肃降,治疗只宜益,肃平喘,标本兼顾。

疾病的标本系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因此,在临中要认真观察,注意掌握标本转化的规律,以便正确地不失时机地进有效的治疗。

正治反治

在临实践中,可以看到多数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质是一致的,然而有时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质不一致。出现了假象。为此,确定治疗原则时就不应受假象的影响,要始终抓住对本质的治疗,于是便产生了“正治”与“反治”的法则。

正治,是指疾病临床表现与其本质相一致情况下的治法,采用的法和药物与疾病的征象是相反的,又称为“ 逆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者热之, 热者之, 温者清之, 清者温之, 者收之,抑者之,者润之, 急者缓之, 坚者软之, 脆者坚之, 衰者补之,强者泻之”。此皆属正治之法。大凡病情发展较为正常,病势较轻,症状亦较单纯者,多适用于本法。

反治,是指疾病临床表现与其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的治法,采用的法和药物与疾病的征象是相顺从的,又称为“从治”。《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大凡病情发展比较复杂,处于危重阶段,出现假象症状时,多运用此法,其具体应用有: 热因热用用、 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热因热用用”,就是以热治热,以。前者用于阴之极反见热象,假热的患者;后者用于热极反见象,真热假的患者。二者治疗的实质上仍然是以热治,以治热。

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即指以填补扶正之法治疗胀满塞等候,以通利泻下之法治疗 泄利漏下等候。前者适用于脾虚不足而不健运者,后者适用于积滞或瘀结而致腹泻或漏者。二者治疗的实质上亦为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此外,还有 反法,即于温热方药中加少量凉药,或用寒证药以 冷服法;方药中加少量温热药,或用热药以热服法。此虽与上述所讲不同,但亦属反治法之范畴,多用于极、热极之时,或有热格拒现象时。正如《 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治热以,温而之;治以热,凉而之。”如是,可以减轻或防止格拒反应,提高疗效。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据 治病求本的原则演变出来的两种治疗法。

同病异治

是指同一疾病由于病或机体反应性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疾病本质,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法。例如,同是 痢疾,但疾病的病湿热寒湿的不同,所采用的治疗法,也就不同;属 湿热痢的,采用 清热利湿法治疗,属 寒湿痢的,则采用温中燥湿法治疗。

异病同治

是指在不同的病变过程中,如果病理相同,本质是相同的,都可采用同样的治疗法。如久泻久痢子宫垂,肛。下垂等多种病症,只要它表现出 中气下陷,均可使用 补中益的治疗法以升提下陷的中气

综上所述,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其实质都是 治病求本。它可以体现出中医的治疗法是建立在辨证论治原则的基础上的。

扶正祛邪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正气邪气斗争的过程。正气充沛,则人体有抗病能力,疾病就会减少或不病;若正气不足,疾病就会发生和发展。因此治疗的键就是改变正力量的对比,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使疾病向痊愈面转化。可见各种治疗措施皆离不“扶助”与“祛”这两面。

扶正

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或其它疗法,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以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的。这种“扶正以祛”的原则,适用于正气虚为的疾病,是《径》“ 虚则补之”(《 素问·三部九候论》)的运用.临床上据不同的病情,.有益、养滋阴壮阳等不同法。

就是使用药物或其它疗法,以祛除疾病,达到去正复的的。这种“祛扶正”的原则,适用于 邪气盛为的疾病,是《》“ 实则泻之”(《素问·三部九候论》)的运用。临床上据不同的病情,又发展有攻下、 清解、消导等不同法。

运用扶正这一原则,要认真细致地观察 正消长的盛衰情况,据正在疾病过程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分清次、先后,灵活地运用。单纯扶正仅适用于正虚为者;单纯祛仅适用于盛为者;先祛扶正则适用于盛而正不甚虚者;先扶正后祛则适用于正虚而不甚者; 扶正与祛并用则适用于正虚实者,即所谓“ 攻补兼施”,当然亦需要分清是虚多实少,还是实多虚少?若虚多则应以扶正兼以祛,实多则又以祛兼以扶正。总之,要以“扶正不留,祛不伤正”为原则。

治疗原则

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疾病的发生、发展深受其影响。另外,人体之诸因素。如年龄大小、体质强弱、情志变化、饮食起居的调摄等皆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系。因此,治疗疾病必须根据季、地区以及人体各面的不同而制定相应适宜的疗法。这就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

因时制宜

因时制宜,指不同季治疗用药要有所不同。《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用温远温, 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即谓夏之季用药应避免过用温热药,严冬之时用药应避免过用凉药。因酷炎炎, 腠理开泄,用温热药要防开泄太过,损伤津;严冬凛冽,腠理致密,阳藏,用凉药要防折伤阳,故皆日“远”之。

因地制宜

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来考虑不同的治疗用药。如我国西北地高,病多寒证必须慎用,而温热则为常用;东南地区地卑热,雨湿绵绵,病多湿热温热必须慎用,化湿乃为常用。

因人制宜

指治疗用药据病人的年龄、性、 体质、生活习惯等之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成人药量宜大,儿童则宜小;形体魁梧者药量宜大,形体弱小者则宜小;素体阳虚者用药宜偏温,阳盛者用药宜偏凉;妇人、带、胎、产之特点,用药与男子则更有异。

以上三者是密切相而不可分割的,它既反映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整体系,又反映了人的整体间的不同特性。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有效地治疗疾病。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破头风

下一篇 造口旁疝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