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太阳病

太阳病 太阳病是一种病六经病之一,出自《伤寒论》。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多由外感风寒所致。病包括太阳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太阳血证。其症状是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浮等太阳病是六经病之一。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多由外感风寒所致。病包括太阳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太阳血证病理机制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其人卫不和,卫失固外阖之权,表疏泄者为......
目录

疾病介绍

太阳病是六经病之一。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多由外感风寒所致。病包括太阳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太阳血证

病因

病理机制

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

(1)其人卫不和,卫失固外阖之权,表疏泄者为中(即伤风,不是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卫郁滞不通,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热者为温病

发热,汗出,恶缓(表虚)。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渴,不恶寒(里热)。

伤寒温病,均屑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浮”,但其鉴点是:

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浮数,发热微渴,微恶寒舌质红绛。

2.太阳:分为二型

(1)邪气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

(2)热结下焦瘀血,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血证

蓄水发热,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浮数。

血证:小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沉结。

点:蓄水是膀胱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症状。蓄膀胱分,故只有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症状

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缓者,为中。”“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阴阳俱紧者,伤寒。”

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浮等,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二类。经证表的病变;腑太阳不解而传于膀胱起的病变。

鉴别

太阳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初客体表,正气始抵抗的阶段,称为太阳经证,包括太阳伤寒太阳两种候;若外入腑,则为太阳,包括太阳蓄水太阳血证两种候。

并发症

太阳病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太阳病兼里虚不足,如阴阳两虚中悸而烦者,治宜以建中汤。如亏乏,力不继,结代,动悸者,治以甘草汤。

预防

太阳病应该如何预防?

太阳伤寒。为袭表,正阳被郁,阴郁滞所表现的候。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痛、疼痛、无汗而喘、浮紧。治宜辛温发汗,麻黄汤。 ②太阳。为外感后,卫不和所表现的候。头痛发热,汗出,恶浮缓。治宜解肌调和卫,桂枝汤。 ③太阳蓄水。为太阳邪气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所表现的候。见发汗,汗出,烦渴,或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浮。治宜通阳水,五苓。 ④太阳血证。为太阳瘀血结于下焦所表现的候。见少急结或硬满,精神如狂,甚则发狂,小便自利。治宜泻热破结,汤或抵当汤

治疗

太阳病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1.太阳经证治法

(1)中:为太阳表虚,是卫强弱,卫不和,治疗中只需调和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表发汗不足以祛外出,可用麻黄汤。

(3)温病:为热津伤,《伤寒论》未出治,个人意见:当以辛凉轻透为,可用银翘

2.太阳治法

(1)蓄水:系膀胱气化而致水气停蓄,五苓(茯苓猪苓桂枝泽泻白术)具有化气利水的功能,故为蓄水

(2)蓄:系瘀血热结下焦,应攻瘀逐,可据轻重缓急,选用汤。

3.太阳病兼治法

(1)太阳气逆作喘,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治之。

(2)太阳病兼项强几几(即拘急不舒),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葛根汤,实用葛根汤。

(3)太阳病兼热郁(热,烦躁渴),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实用大青龙汤。

(4)太阳水饮(干呕软),如表实无汗,下有水气发热恶寒无汗喘咳干呕的,治以小青龙汤。如太阳水气僻积胸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下及胁部鞭满痛,干呕短气表证已解的,用枣汤(芫花甘遂大戟大枣)攻之。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膀胱七

下一篇 太阳与少阳合病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