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结肠扭转

肠扭转(volvulus of colon)是指以结肠系膜为轴的部分肠襻扭转和肠管本身纵轴为中。在不同的地区发病率各不相同,中国山东以及河北等地区较多。肠扭转乙状肠扭转多见,并且以老年男性较多。肠扭转较少见,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20~40岁发病率较高。肠扭转如非粘连起者,属罕见。疾病称:肠扭转所属部位:部就诊科室:肛肠外科症状体征:腹痛肠扭转系指结肠发育异常......
目录

名称

疾病称:肠扭转

所属部位:

就诊科室:肛肠外科

症状体征:腹痛

概述

肠扭转系指结肠发育异常,如移动结肠,横结肠过长及乙状结肠冗长所起的一切工作段肠袢沿其系膜长轴旋转而造成的袢性肠梗阻。活动性盲肠盲肠及升结肠腹膜外部分被较长的系膜代替,与侧腹膜无融呈游离状,可移动至柱附近:分3度:盲肠推至柱右缘一度,柱前为二度,柱左为三度;横结肠或乙状结肠也可因肠管先天性过长,而系膜相对短,成易扭转因素。

结肠容物急骤增加的情况下,尤其突然体位改变或压增加时,过长的肠管可沿系膜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时,起机械性肠腔梗阻。一般认为180度为生理性扭转,多为单纯性肠梗阻;如整个肠段扭转至360度,则多为绞窄性肠梗阻肠扭转乙状肠扭转多见,并且以老年男性较多。肠扭转较少见,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20~40岁发病率较高。肠扭转如非粘连起者,属罕见。

疾病病因

发生肠扭转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有一段较长的可移动的结肠

2.对应的系膜相对较长。

3.游离肠襻两端的固定点要十分接近。

4.有一个适肠扭转的力存在。

一些慢性便秘的病人肠容物多、积使肠襻扩张,妊娠分娩期肠活动增强器官位置变化,先天或后天因素致远端肠管梗阻,腔手术史等,这些都是发生肠扭转的常见因素;其他可以起本病的疾病还包括肠腔蛔虫团、肠肿肠粘连、南美洲锥虫病硬皮病气囊肿症等,体位姿态的突然改变亦可起(剧烈的体育运动,如打篮球等常使身体大幅度扭转和甩动)肠扭转,但这种情况很少见。

盲肠、升结肠肠扭转,青年病人较多,有些是暴饮暴食或者是腹泻后发病,起病急;而乙状肠扭转老年病人多见,病史较长,多有典型的便秘史及反复发作史,病人对其发作的规律及缓解式多能较明确描述;而青年病人病史较短,喜运动或活动,常使乙状肠扭转在不知不觉中缓解,往往没有明确的病史及发病规律。

病理生理

乙状结肠游离度大,肠襻两端固定点相对较近,所以乙状肠扭转最常见。乙状肠扭转多为逆时针向,少数为顺时针向,乙状肠扭转多见于老年男性病人,而青年人乙状肠扭转多见于女性;肠扭转多为先天性盲肠及升结肠系膜游离肠襻冗长,当肠蠕动活跃或剧烈活动可使肠襻发生扭转,以系膜为轴常顺时针向扭转,也偶见逆时针向扭转;肠扭转常与手术粘连有

肠扭转180°~360°为非襻性肠梗阻;若扭转360°以上可襻性肠梗阻。一般情况下肠扭转360°以下,不容易影响肠管运和肠腔通畅,大于180°常出现梗阻,超过360°肠扭转后系膜的管容易受到挤压造成扭转肠襻回流障碍使肠管水肿会有性渗出液,继而动脉运不畅导致缺,甚至坏死,扭转的程度越大造成缺坏死的机会越多。另外,襻性梗阻肠、积液、压力增高也会影响运,因而襻性肠扭转梗阻往往容易发生肠绞窄,有些病人可因肠坏死出现严重感染乃至休克等,要特注意发生肠系膜环障碍后短时间即可出现肠坏死以及严重感染和休克表现。

流行病学

该病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其中以老年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9~10∶1;平均发病年龄40~90岁,是急性低位肠梗阻的原因之一,乙状结肠是其中最好发的部位,约占90%,其次是盲肠、横结肠

诊断

对有腹痛腹胀便秘症状,结合病因和病史初步判断肠扭转并不困难。肠扭转常伴有恶心呕吐,查体有腹胀表现,部压痛以及部不对称肠积包块、肠鸣音亢进、体温升高、腹膜炎体征、休克等,再结助检查一般可以作出肠扭转诊断。

并发症

病情严重时可见部呈不对称样隆起及不规则性胀的肠襻,如不能及时复位则该胀肠襻可因肠绞窄而发生肠壁坏死、穿孔、腹膜炎乃至死亡。

临床表现

肠扭转是移动盲肠的并发征,表现右侧部急性绞痛,伴呕吐腹胀、不排、排便等典型肠梗阻症状。常可在右中部或上触及压痛性肿块,部叩诊呈鼓音,可有不同程度的腹膜刺激征。肠扭转,多为功能性,表现为上急性腹痛,待排排便后好转。而粘连起的扭转,多为部炎症或手术起,症状为中上部绞痛,伴恶心呕吐便秘,并可在中上部扪及胀大肠管并有压痛。

乙状肠扭转,患者过去有多次左下部疼痛,排排便后好转或有多年习惯性便秘的病史。急性发作时,左绞痛伴恶心呕吐,左下部可触及膨胀的肠袢,并有轻压痛,可有腹膜刺激征,叩诊为鼓音。

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部平肠扭转部平可见右下部有充或含液平面的巨大肠袢,钡灌肠显示横结肠梗阻乙状肠扭转X线上可见单个胀大的双袢肠,自盆腔延至左下,占绝大部分或“鸟嘴”。低压盐水灌肠也有助于诊断,若灌入液体尚不足500ml不能再灌入(正常可灌入3000~4000ml),即可明梗阻在乙状结肠

2.纤维结肠镜检查

在扭转的相梗阻部位可见有狭窄,如扭转无绞窄可借结肠镜将扭转复位(注意不能注过多,以防增加袢肠管的压力),但如有腹膜刺激征,疑肠绞窄时,切不可镜检查。

鉴别诊断

1.结肠

盲肠、横结肠及乙状结肠直肠癌都有可能表现低位肠梗阻,但病史都较长,往往无突然腹痛史。结肠癌的肿块坚硬,边界清楚。而肠扭转则是膨胀的肠管,触诊时质地较软,边界不清,较易区。当然钡灌肠可以确诊。

2.结肠套迭

回肠套入盲肠多见,且可延至乙状结肠,发病急,呈低位肠梗阻的表现,多发生在5~6月的幼儿,症状为阵发性哭闹、恶心呕吐,有果样大便,触诊右下部空虚,右上部腊肠样肿块。钡灌肠可见钡呈杯状阴影即可诊断。成人慢性肠套迭,多为肿起,较少见,显然都易与肠扭转相鉴

治疗

一般治疗

1.食水,并肠减压。

2.输液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3.给抗生素预防感染。

非手术治疗

1.对肠扭转早期,可试纤维结肠镜复位,尤其乙状肠扭转成功率较高。

2.乙状肠扭转早期,可在明视下把结肠镜插入到梗阻处,一般肛门15~25cm,该处的粘膜如无坏死和溃疡,可通过乙状结肠镜,插入约60cm的肛管,注意插入时不应用暴力,以免穿破肠壁。肛管穿过梗阻部位后,常有稀便体猛力冲出,患者立即感到异常轻松,为复位的标志。为防止复发可保留肛管2~3日。

手术治疗 

肠扭转如非手术治疗无效,或有可疑绞窄,应尽早剖探查。探查扭转的盲肠(连同升结肠及末端回肠),如无坏死,扭转的相反向复位。然后,切盲肠外侧后腹膜,将其前缘与盲肠外侧结肠带间断缝3~5针。如盲肠扩张明显,先从两条结肠带起始端,间断浆层缝3~4针,使盲肠腔缩窄,再与外侧后腹膜固定盲肠。如让肠有绞窄坏死,应右半结肠切除,回横结肠术。若腔渗液较多,必须腔冲洗并橡皮管流,以减轻全身中毒症状;手术后还需大量抗生素治疗。

肠扭转的处理原则是若单纯机械扭转,可分离粘连后复位。如有坏死,则坏死肠管切除,横结肠对端术及必要的流术。

乙状肠扭转,若可疑肠绞窄或乙状结肠镜发现扭转梗阻的肠粘膜坏死和溃疡,则应及时手术治疗。剖探查时,如肠管无坏死则扭转复位,肛门排。肠管扭转坏死,则视病情及腹膜炎的程度,切除坏死肠段近端结肠造瘘,远端封或近远端肠。如多次复发的乙状肠扭转,应择期手术切除过长的肠管一期

注意事项

非手术治疗失败或可以有肠坏死都应该积极采取手术治疗,有的病人反复出现乙状梗阻,一诊断也可立即手术治疗。手术中要据肠管和腔污染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术式。

(1)如果手术复位后肠管运好,可以将游离肠襻固定缝,比如乙状结肠壁固定术、乙状结肠系膜固定术、乙状结肠结肠固定术、乙状结肠结肠折叠侧腹膜外固定术以及盲肠壁固定术等。这些手术并发症少,操作简单,术前或术中都能直肠肛门减压,能明显降低复发率。

(2)当发现结肠有坏死或穿孔,而且腔污染严重,或病人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可将坏死肠段切除后近端造,远端封置于造瘘切下,待二期手术。该手术可以减少因瘘带来的腔感染。

(3)术中切除坏死肠段后,如果腔污染轻,肠管不严重,可以一期,但发生肠瘘时死亡率会升高。有的者在无肠坏死的情况下实施了肠切除肠术,认为死亡率不高,而且无复发。近来有人借助于小切乙状结肠一期切除创伤小,恢复快,随访无复发。

术中要注意对坏死肠段的切除不必先复位,以免毒素及细菌入。逆栓可使未扭转肠管发生坏死,术中切除要彻底。对于巨结肠乙状肠扭转最好切除全部扩张的结肠,因单纯乙状结肠襻切除复发率高。肠扭转无论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都应照的治疗原则,加强全身支持治疗,食、肠减压、抗炎和抗治疗。注意密切观察,有时病情变化很快;手术要及时,准备要充分;要注意并发症的发生,并积极地进治疗。

预后

肠扭转及时治疗,多数预后良好,如有肠绞窄,甚至破裂穿孔则预后较差。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其死亡率较高。如肠扭转非手术治疗好转后,应进一步检查发病原因,必要时,可择期手术消除病因,以防复发。

预防

如非先天性发育因素而起的肠扭转,则针对致病因素如防止便秘,多吃高纤维素食物等进预防。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七恶

下一篇 气分证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