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厥阴病

六经病之一。从候分析,属于六经阴阳胜复热错杂的情。治宜清上温下乌梅为治疗厥阴病的代表厥阴病发者,当辨析其热以决定治法。厥阴病之,由阴阳不相承接所致。如热传入厥阴,症见烦满消渴卷囊缩,谵语便秘,手足乍温乍凉,沉有力者,可用大承汤急下之。病六经病之一。候描述详见《伤寒论·辨厥阴并治》。从候分析,属于六经阴阳胜复热错杂(多为上热下)的情......
目录

基本概述

《伤寒贯珠集》六经病之一。候描述详见《伤寒论·辨厥阴并治》。从候分析,属于六经阴阳胜复热错杂(多为上热下)的情。《伤寒指掌》指出:“此皆厥阴自病之热,并非伤寒传经之热。盖厥阴相火,其消渴盛水亏也;上撞中疼热,肝火也;饥不欲食,食即吐蚘,木克土中空虚也;下之即利,土受木贼,不再利也。”治宜清上温下乌梅为治疗厥阴病的代表厥阴病发者,当辨析其热以决定治法。见《伤寒贯珠集》:“伤寒微而中于阴也。”属阳虚,症见逆、恶寒、下利、微,治宜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等回阳救逆血虚,症见手足逆冷,细欲绝,则宜养为大法,用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等。从厥阴病的胜复情况,可以判断疾病的预后。张仲景曰:“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者,必发微,前热者后必深者热亦深,微者热亦微。”厥阴病之,由阴阳不相承接所致。故吴仪洛谓:“厥阴,其热深矣。热深多发皆属阳,因阳与阴不相承接,故致也。厥阴发热阳邪出表则易愈,多热少则病进,热多少则病退”(《伤寒》卷四)。如热传入厥阴,症见烦满消渴卷囊缩,谵语便秘,手足乍温乍凉,沉有力者,可用大承汤急下之(见《伤寒括要》卷上)。

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厥阴之为病,消渴上撞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伤寒微而,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时安者,此为藏。”

伤寒发热四日,反三日,发热四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

伤寒四日,热反三日,复五日,其病为进,多热少,阳退故为进也。”

概括:厥阴病在临床上可归纳为四类:

(1)上热下消渴上冲中疼热为上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下寒证

(2)胜复:为四肢逆与发热交错出现。

(3)逆证:就是四肢冷,轻者不过腕,重者可越过肘膝。

(4)下利吐:热利下重为湿热下利;下利谵语实热下利;下利清谷虚寒下利。干呕、吐涎沫、头痛呕吐;呕而发热发热呕吐腹满为里实逆。

病理机制

病至厥阴,则木失调,心包也受犯,相火上炎为热,不能下达为,所以有上热下;在正交争中,阳胜阴衰则热多少;阴胜阳衰则多热少,所以有胜复。病内陷紊乱,阴阳不能顺接,所以有各种逆证胃气逆或湿热下注或实热壅结或胃虚,所以有吐利。

治则方药

厥阴病为里虚热错杂之症,其治法:上热下者,治宜热并用,厥阴寒证则宜温里厥阴则宜清下热,多热少治宜温阳。少热多自愈。

厥阴治法

厥阴病(1)消渴上撞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是热错杂,治疗也当温并施,乌梅厥阴热错杂,又善治蛔厥厥阴久利。

(2)吐逆自利,食入即吐,气味酸臭浑浊。本也是上热下情比较复杂,故也热并投。上热宜清,下宜温,正虚宜补,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药如)治之。

(3)下利不止,手足逆,咽喉不利,唾脓邪热当清,当温,正虚当补,郁阳当宣,热杂呈,故用药也当温凉补兼施,用麻黄升麻汤。

(4)利下粘腻脓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渴,数有力,是热性下利,故以大苦大白头翁汤治之,有很高的疗效。

(5)血虚正气被郁,手足冷,细欲绝,当归四逆汤最为适用。

(6)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呕吐,用茱萸汤

厥阴病变治法

(1)呕而发热,是病由阴转阳的佳兆;法当因势利导,用柴胡汤和解之。

(2)下利谵语实热下利,厥阴邪热外出,与肠之热相,因实尚未结鞭,故只宜小承汤缓攻之。

逆证治法

(1)下利逆,大汗出,身微热而恶寒,小便利,微欲绝,阴盛阳微,阳有外之象,为,急当扶阳抑阴,用四逆汤

(2)口干、烦渴饮、小便黄赤,属热厥,用石膏汤。

(3)肤冷、时静时烦、得食呕吐、常自吐蛔、为蛔厥乌梅具有降逆止呕,温安蛔,故为蛔厥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经证

下一篇 结肠直肠损伤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