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家族性结肠息肉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归属于腺瘤息肉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偶见于无家族史者,全结肠直肠均可有多发性腺,多数腺瘤有蒂,乳头状较少见,息肉数从100左右到数千个不等,自黄豆大小至直径数厘米,常密集排列,有时成,其组织结构与一般腺瘤无异。本病患者大多数可无症状,最早的症状腹泻,也可有绞痛、贫血体重减轻肠梗阻。常在青春期或青年期发病,好发年龄为20~40岁。据其临床表现、纤维......
目录

概述

本病患者大多数可无症状,最早的症状腹泻,也可有绞痛、贫血体重减轻肠梗阻。常在青春期或青年期发病,好发年龄为20~40岁。据其临床表现、纤维结肠镜及活组织检查一般可确诊。

研究发现,本病息肉并不限于大肠。有人对22例本病患者作进一步检查,发现有15例伴有小肠息肉,随访10年,发现有9例尚伴有十二指肠息肉,同时还发现有半数患者伴有发育异常,13%的患者有组织,提示本病与Gardner综征(一种伴有组织的肠息肉病)有一定系。

对本病的治疗,应尽早结肠切除术与回肠-肛管术或回肠直肠术。术后仍需定期作直肠镜检查,发现新的息肉可予电灼治疗。

病因

本病一般认为与遗传因素有,(5号染色体长上的APC基因突变),常有家族史,病变广泛者除有一般息肉的出血症状外常可发生,故应及时手术,不能手术者也应定期随访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症状体征

1.大便带粘液便便次增多消瘦乏力贫血及程度不同的部不适或腹痛或伴骨瘤等肠道外肿息肉位于大肠

2 .肛门指诊可触及息肉可以伴色素斑或色素沉着以及其他组织器官

检查

1.结肠镜,可见大量息肉布满结肠粘膜,活检可确诊。

2.钡灌肠可见结肠多处或广泛充盈缺损。

3.肛门指诊可触及息肉

鉴别

要应与结直肠癌、肠套叠及其他肠道肿相鉴

并发症

可出现肠套叠肠梗阻、大出休克等并发症,当伴有全消化道息肉时无法治。

治疗方案

(一)治疗原则

1、盲肠、升结肠直肠息肉稀少者,可次全结肠切除,盲肠直肠术。术后定期复查,发现息肉就用高频电摘除。

2、全结肠密集分布型息肉,如息肉无恶变,应结肠切除,将回肠做成“J”或“W”型贮袋与肛管。如息肉有恶变,可结肠切除,回肠术,并且息肉恶变的不同部位,做相应部位的淋巴结清扫、治术。

3、手术或术中纤维结肠镜摘除肠道息肉

(二)术前准备

1、肠道准备等同大肠癌的术前准备。

2、如需应用术中纤维结肠镜,应将纤维结肠浸泡于1∶1000洗必泰溶液中消毒30min,插镜者的刷手等无菌准备同手术者。

(三)麻醉与体位

1、全身麻醉或持续硬膜外麻醉。

2、仰卧位或石位:①小肠插入纤维结肠镜摘除小肠多发性息肉者取仰卧位。②肛门插入纤维结肠镜摘除回肠结肠多发性息肉者,取石位。

(四)术中注意点

1、皮肤消毒、铺单同一般剖术。

2、先腔探查,探到息肉后,将息肉固定好,若是切除小肠息肉,切应与小肠的纵轴平,纵切横缝;若是切除结肠息肉,应纵;切略小于息肉,因切肠壁后挤压息肉时可将切撑大,将息肉挤出切;然后,在息肉部先结扎再缝扎,切除息肉,切用肠线及丝线缝。如此反复操作,可切除肠道数枚乃至10余枚息肉。切肠壁时注意保护切,防止污染腔。

3、术中如需用纤维结肠镜诊断及摘除小肠多发性息肉者,应先将小肠中段息肉摘除l枚,将该处肠壁切做一荷包缝,镜从该切插入,先向小肠近侧插入直达十二指肠,发现息肉蒂<1.0cm或小息肉,当即纤维结肠镜用高频电将息肉摘除,大息肉不能镜摘除者,在肠壁上作一标记,待镜拔除后再切除;然后再将镜转向小肠远侧,处理息肉法同前。但在镜插入远侧前应在回肠末端处夹一把肠钳,防止体进入大肠腹胀

4、术中如需纤维结肠镜诊断,并摘除回肠大肠的多发性息肉,病人应取石位,镜从肛门插入。处理息肉法同上。

(五)术后处理

1、同一般肠梗阻术后处理常规。

2、出院后应定期复查,以防息肉复发。

(六)出院标准及随访

壁切症状消失,即可出院。出院后3、6、12个月门诊复查。注意是否仍有便血,癌变者注意有无局部复发或转移。

维生素及中药服及灌肠治疗。

预防

有阳性家族史者应警惕本病,特是有粘液便应及时到医院诊治;发现有及周围皮肤,口腔粘膜及手指特殊色素斑或色素沉着应及时做消化道造影或纤维镜及结肠镜检查。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萍蓬草

下一篇 弱脉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