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色诊

色诊中医通过辨色来诊察病情的法。色分明晦泽夭、色分浮沉聚、色为上下外。五色须分五运六气五脏色须分平病生死、察色须知动态进退、察色须能综变通。色诊中医通过辨色来诊察病情的法,由于“色为之所荣,面为之所凑,变幻,色即应之,色之最著,莫显于面”,加上面部诊察之便,验之丰富,故望面色在色诊上几乎取得了代表地位,成为临床诊察重点之一。然面部色诊古人论述虽多,但如何既提纲挚领......
目录

基本概述

色诊中医通过辨色来诊察病情的法,由于“色为之所荣,面为之所凑,变幻,色即应之,色之最著,莫显于面”,加上面部诊察之便,验之丰富,故望面色在色诊上几乎取得了代表地位,成为临床诊察重点之一。然面部色诊古人论述虽多,但如何既提纲挚领地掌握而又切实际地运用,却并非易事。我省中医泰斗 姚荷生先生,生前曾从理论紧密结实践的角度,对面部色诊的运用法,提出过较为系统的见解。下面即是笔者在师从于先生之际,据先师有的文稿和作者随师所,就其该术思想和临床验所作的初步总结。

察色须分色调、色泽与色位

大凡望面色,不仅要观察色调之青、红、黄、白、黑,尤须分辨色泽之 明晦、泽夭、浮沉、聚和色位之上下、外等差异。因为色调只能知其六气之偏性, 五脏之偏亢,而察色泽与色位乃病机虚实、病所之浅深、病程之远近以及病势之进退。就一般法而论,在色泽面,分明晦可以辨轻重,分泽夭可以观胜败,分浮沉可以知深浅,分聚可以测远近;在色位面,分上下可以知病处,分左右可以,分外可以辨进退。至于色调面,五色既有五脏之分,又有六气之辨。

色分明晦泽夭

轻重胜败 色有光泽,光明无,属阳,润泽有象,属阴分浅而分深,阳易复而阴难填。因此, 病色光明者,为阳未困,色见润泽者,乃阴未伤,此病必浅在阳分而均未受其太大妨碍,其势自然较轻;若色现晦暗,预示阳被困,阴受累,故病必重;若救治得当,正气尚有望调复,若再失润泽而现枯槁,则是阴已耗,病必难复,此时胜正败,就已不只是病势轻重的问题,而更乎生命之安危矣。所以临床事实上,光明者未有不兼润泽,此正能胜,病必较轻;而晦暗与枯槁则未必相兼,大致前者实太盛,后者正虚太深,皆候病重;而一旦晦枯相兼,是胜正败之机显,则病易走向死亡转归。

色分浮沉聚

浅深远近 色为之华,病则必随之出入利滞而有浮沉聚的相表现。浮沉者,乃就色在皮肤浅深而言。色浮为着色浅薄于肤上,是正气尚能与相抗,仍能照常运外达之象,说明病表浅,尚未;色沉为着色深厚于肤下,是正气不能抵抗,已难自求外达之象,说明病深入,出入已受影响。此色之浮沉与之浮沉实出一理尔。聚者,乃就色在面部分布而言。远近者,是指病程之久暂。色是色弥漫布,没有显著边际,常属初感病,尚在分,入未稳而势必飘浮不定;色聚是色素团聚一处,隐有固定界限,常属抱病已久,渐及分,得与有之物相结,势必固着而有定处。因此,以其说可测病之久暂,毋宁说可鉴病之有之流滞结。

色为上下

高下中外 色变于面,有泛于全部者,亦有偏着局部者,病之浅者,色变应无色,其色漫无定,与分部系不多。病之深者,色变应于有之脏器,其色沉着抟聚,则有比较显著的分布系。而色位的分属与寸口位的分部相似,即据上竟上、下竟下、外亲外、的法则,与脏躯体有大致如下的映射系:“自而下阙上厉首(面)、咽喉之部分,自 阙中而下端属五脏之部分。自内眦而下至承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部分,自车而斜下胫足之部分。”(《 知要》)即大体成上病候上、下病候下、脏候中央、腑候两侧、候边缘的分属系。另外,在面色还有左右分部,即临床确有左右浓淡偏胜,左右互相蔓延、互相转移的事实,此均可以左为分,右为分,由、由的规律加以运用,如女子内伤分病多,肝经热往往左颊偏红,男子外感分病多,分有热往往右颊偏赤。至于有病虽入某脏,其色不现于本部而现于他部者,此仍生克攸,更须以分部加以分析。

五色须分五运六气

五脏应 五运,而有五色皆现于面,即青为木,赤为,黄为土,白为金,黑为水;然 六气太过为淫,也足以影响而色为之变。

有常色,变无常

这两种病意义,并非矛盾,实有浅深之。所谓“有常色,变无常”,“之常色……黑”是也,之变色,“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淖泽,淖泽则黄、赤”。

深而

由于深而浅,五运之质五脏,病之深者 经脉而表现真色;六淫外犯,病之浅者随络脉而表现病色。因此, 五色偏亢虽能分候五脏之病,但必是重病、久病,病势已深入到五脏本质的境地,才会出现“脏真”之象;如果外感初病,先犯络脉内伤未深,先扰,病尚轻浅者,尽管出现的还是五色变化,但它反映的不是五脏本质而是六淫了,此类现象临床十恒八九,不可不明。例如:外感色常滞,为之不扬也;湿色常黄,为之化浊也;热色常赤,熏蒸,灼而然也;则视所挟之热不同而为淡为红;湿亦视其所挟之热不同而或明或暗;热极化火而深入分,则{赤肿急;湿毒而深入分,则或青或黑。若内伤正虚有,其所显略有所异同:阳虚弱者,有青白,有则淡白,有湿则萎黄;阴亏少者,热则颧赤,内燥则色枯。

五脏主色须分平病生死

五脏五色,始于生理,非独病理。不过平人五脏调和、五色调匀则会显平人淡黄隐红之色。然常人也有脏气禀赋之偏而成五(注:《 灵枢》有 金木水土“五之人”)偏色之象,病入五脏失调,轻重不同,而有病色生死之异。因此, 五色偏胜之。平病生死,其差异之大,不能不

五脏平色者

正如曰:生于则如缟裹朱,生于则如缟裹绀,生于则如缟裹栝娄实,生于则如缟裹红,生于则如缟裹紫。所谓缟,素帛白绸之类也,如裹者,朦胧光泽,而不之象。此乃五脏安和、无乖,所生之色能为胃气黄色、皮肤之白色所掩护也。

五脏病色

不仅五色有偏,而且必因病变影响胃气之冲和,不能包裹含而彰然暴于肤上。正如曰:色青如翠羽,或赤如鸡冠,或黄如蟹,或白如猪膏,或黑如乌羽。又如曰:色青如草兹,或赤如[,或黄如实,或白如枯,或黑如煤烟者,皆呈独亢不藏之病色。然前五色,虽暴而有光 明润泽之象,说明病虽重而俱存,故为病中生之色;后五色,不仅暴无遗,且皆已沉晦枯槁,即失其光明、失其润泽,两者俱亡,谓之真脏色见,故为病中死之象。总之,含蓄明润为平人正色,暴明润为病中之生色,暴枯晦为病中死色,此以色泽为鉴,可谓简便当。

察色须知动态进退

观察面色,即要知其一定之征象,还要究其变动之趋势,由此乃能察病于机先,把握其进退。

显而晦者外入:浊而清者里达表

如色之由显而晦或自浊而清,则知有由外入或自里达表之机。又如察色之上下外,以其反映具体病位之所在,不如显示病变动态之趋势,临床意义更为突出而可靠。

由表入里病益甚;由里出表病欲已

尤其对湿为病,色现沉浊晦滞者,可以据色素之上下外的移动趋向,测定它的发展情况究竟是“病益甚”还是“病欲已”,即色素从外向为病自外入里,由轻而重,从走外为自里达表、由重而轻。因为人身上清下浊,清灵之区,不易容,如果面部色素逐渐下,好像云雾降,说明病退却,故可以预测它的好转;反之,表现自下上,乃病从浊阴地带逐渐上冲,自然不是良好征象。

察色须能综合变通

相互

色调、色泽、色位虽各有特征而各候其病,但彼此之间本是统一而互有联的,因此,言虽当分,用则当,这样才能互相启发,由常而达变。

仅就五色而言,每因六淫相兼而有混杂之象。如则淡青,挟热则隐红,湿淡黄暗滞,湿挟热则黄赤垢腻,凉燥则薄而枯滞,温燥则隐红急薄。

再就色泽色位而言,常因病机病位以类相似而有一定系。如病之浅者,色多浮薄,薄多清明,清多弥漫不定则分部不确;病之深者,色多厚沉,沉多暗滞,滞多抟聚,聚有界限而分部较显。

互为变通

色调、色泽与色位三者之间,候病虽有侧重,但因病理的整体系,会彼此互有变通。如色侧重病因,但又有淡微虚,浓甚实之常例;色泽侧重病机,但又有明亮多、热阳邪,暗滞多湿湿热熏蒸而黄明如桔子色,寒湿沉着而黄晦如烟熏色等大致倾向;色位侧重病位,但又有满面充斥盛正实(阳明实热色赤),局部暴正虚贼(肾虚热两颧潮红)等一般趋势。

症有真假

再者,病有常变,症有真假,而色诊亦然。如外来而郁阳挟热,其面赤缘缘而怫郁不彻; 阴盛格阳,其面赤足冷;热深深,其面青红,此皆色中之变也。又如古人以“有色无(光泽),不病命倾,有无色,虽困不凶”之论,强调光泽之重要,但又有暴感寒湿、郁遏太甚而初病即见晦滞之色者,有久病而反现浮光之象者,还有虚劳瘦削临近死亡而现光者,有阴虚旺之疾,其阴被逼外泄而油光满面者,皆为反常之假象。此又当色症参,细致观察,则能发现其变中仍有常理贯通,其假象仍有真迹流

另外,前人指出:“新病脉夺,其色不夺;久病色夺,其不夺;色不夺,新病易已;色俱夺,久病难治;善色不病,于义诚当,恶色不病,必凶殃;正病正色,为病多顺;病色交错,为病多过。”(《 医宗金鉴》)此皆有据之言。临床若能冷静耐地加以观察验,自能发现其中道理。如有不少痼疾(癌心血管疾病之类),有长期潜伏或潜在发展的前期过程,此时临床并无显著痛苦病症,但很早确会出现不良的病色病脉,然往往不会起足够重视,待到病症暴或体检发现,多属中、晚期而疾重难返。因此,临床应用色诊,如同诊一样,不能急功近利地只求一时之验,而应注意客观纪实、多,否则不能真正领会《》强调“能,可以万全”之意,乃是就平病生死重大界限或长远预后而言,甚至不免陷入“是假的”,“色不可靠”的观念误区。

色诊著作:

《 察观色》, 王鸿谟著, 苑出版社出版。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结肠瘘

下一篇 色随气华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