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结肠瘘

结肠瘘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病理状态,因各种原因所肠道之间的异常通道,肠管与其他空腔脏器之间或肠管与体表之间的病理通道,都属于肠瘘的范畴,若发生在结肠则称为结肠瘘,结肠瘘可分为外瘘和瘘两种类型,肠容物漏出体外者称为外瘘,瘘管与另一肠管或其他空腔脏器相通者称为瘘。结肠成的原因不同,瘘的大小和长短差较大,肠瘘态不同,大体将结肠瘘分为3类:完全瘘、管状瘘和状瘘三类。1.完全瘘多......
目录

病因

结肠成的原因不同,瘘的大小和长短差较大,肠瘘态不同,大体将结肠瘘分为3类:完全瘘、管状瘘和状瘘三类。

1.完全瘘

多由于手术造成,肠腔全外翻,壁外,肠容物全部或绝大部分由瘘流出。

2.管状

可为病理性或手术后,尤其是流管硬,压迫结肠起的肠壁坏死成的瘘,管小而瘘管长,肠容物大部分流入瘘远端的肠管,仅小部分从瘘流出体外。

3.状瘘

多为创伤所致,肠管紧贴壁,肠黏膜的一部分翻出瘘处,肠容物部分由外瘘流出体外,部分流入远端肠道

临床表现

结肠损伤、炎症或肿结肠修补或肠切除术后,发生结肠瘘漏液,多发生在手术后4~5日,手术后始有腹痛减轻,后又出现持续性腹痛加重,往往伴有毒血症,如体温升高,部压痛、反跳痛与紧张也日渐加重,这时应首先考腔感染,或有肠瘘的可能。部切有肠容物流出,是肠瘘的可靠据,但准确判断瘘的部位比较困难。一般来说,回肠瘘流出物多呈黄色米粥样或稀糊状,结肠瘘排出物为半成或不成

肠壁上的瘘可为单个,亦可为多个,壁上的瘘外也可为单发或多发。手术或外伤起的肠瘘,虽然初起时为单个瘘,但有时因壁切,肠袢外,肠壁因感染、水肿严重、换药时损伤或肠腔压力成多个瘘

结肠外瘘是低位瘘,其危害的严重性是:一腔感染,造成严重的腹膜炎,其次是水电解质的丢失及养不良。

检查

1.肠瘘检查

服活性炭粉或从管注入美蓝溶液,伤流出炭粉或蓝色液体,实有肠瘘存在,服或注入药物后至排出所需时间,亦可帮助确定瘘的部位。

2.X线检查

复查腔立位平可见下游离体增加也可明有肠瘘存在的可能(下在手术后可残渣余孽存积但应逐渐减少)。

3.瘘管造影

如有瘘管可瘘管插入导管注入造影,可以帮助了解肠瘘是否存在及部位大小、瘘管走向以及周围肠管情况等。

4.肠钡检查

有助于了解瘘的部位、瘘的大小及瘘远端有否梗阻等。

5.B型超声检查

要是了解腔有否残余感染存在及部位大小。

诊断

病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即可作出诊断。

治疗

(一)结肠瘘治疗原则

1.保维持全身养和水电解质平衡,提高肠瘘的自愈能力。

2.给予大量抗生素控制腔感染,并在适当时机彻底流。

3.设法了解瘘位置、大小。

4.保护外瘘周围的皮肤。

5.设法找到肠瘘成原因,对症治疗。

6.难愈的肠外瘘,选择适当时机给予手术治疗。

(二)肠瘘

据不同阶段给予相应的治疗:

1.第一阶段(瘘发生后7~10日)

患者处于瘘尚未稳定期与感染的初期,感染严重,局部炎症水肿,如手术修补肠瘘往往失败,而且会导致感染扩;应该给患者食,肠减压,并给予肠外养纠正一般情况;给予抗生素,彻底腔感染灶,并将肠容物彻底流出腔(伤及时清除或插管流)。

2.第二阶段(瘘发生后10~30日)

过第一阶段处理,患者逐渐恢复,瘘流或处理已成为“被控制”的瘘,感染仍很严重或继续发展扩时应积极控制感染加强养。尤其是全静养是必要的手段,以供给热量与氮源。

3.第三阶段(瘘发生后1~3月)

1~2阶段处理,效果较好的瘘已愈或稳定,因肠瘘较低对养的影响不大,但瘘不愈时,应及时了解不愈的因素,常见的原因:

(1)瘘远端梗阻;

(2)瘘管的组织已上皮化;

(3)结肠黏膜与壁愈,使瘘状;

(4)瘘口部有异物存在;

(5)瘘附近有脓肿流不畅;

(6)特殊感染或肿存在。

这段时间重点是找瘘不愈的原因,控制感染,尤其是肠壁间隙脓肿,高度怀疑时应及时剖探查脓肿。当然B型超声能检查实时,可在其导下穿刺抽脓,注入抗生素,以解除手术中腔广泛粘连,易损伤肠管的顾虑。

4.第四阶段

肠瘘未愈的患者,腔感染控制,瘘局部情况好,可考虑择期手术,清除病因,以。如瘘远端梗阻,应解除后再修补瘘;单纯状瘘或管状瘘,可将瘘翻向肠腔而不要过多的探查腔,当然局部因特殊感染或肿存在时,应将病变切除

(三)围手术期的处理

1.急症患者,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时纠正休克,以防肠壁缺时间过长。术后纠正贫血养不良。

2.择期手术,解决养不良,必要时可静养,提高手术前后的浆蛋白、血红蛋白、维生素C的含量等等,并做好术前的肠道准备工作。

(四)手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肠切除时,肠切除断端用管钳夹过的组织应剪除,对肠病变起的狭窄、肠扭转、肠套迭或肠系膜管损伤,成等,作肠切除时,宁可多切除一些,以保肠端组织正常。一般肠断端离坏死肠管(或病变肠管)至少3~5cm。

2.保端的良好环,切除肠管时,肠系膜对侧多切除一些,以保运,分离系膜时,不要太多,不能超过肠端1cm。缝时,系膜侧应带着部分无管的系膜以保运,又不损伤供应的管。

3.肠切除时,局部不能有感染及肿存在,缝必须将肠黏膜翻,以保肠端的完全浆膜面对浆膜面愈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涩脉

下一篇 色诊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