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硬脊膜外脓肿

膜外脓肿,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常因误诊而造成对患者的损害。容易产生膜外脓肿的因素包括:糖尿病慢性肾病、免疫缺陷、酗、恶性肿、静药物滥用、柱手术和外伤等。绝大多数为继发性。其原发感染灶可为邻近或远隔部位之疮、疖肿蜂窝织炎等化脓灶,或为各脏器感染,如脓肿卵巢脓肿腹膜炎等。也可为全身血症的并发症。发病部位与解剖特点有密切系。硬膜由膜和硬膜两层结构成。硬膜外腔......
目录

病因

发病原因

绝大多数为继发性。其原发感染灶可为邻近或远隔部位之疮、疖肿蜂窝织炎等化脓灶,或为各脏器感染,如脓肿卵巢脓肿腹膜炎等。也可为全身血症的并发症。发病部位与解剖特点有密切系。硬膜由膜和硬膜两层结构成。硬膜外腔充满富含脂肪的疏松结缔组织和静丛,硬膜前此两层紧密相连,并与柱后纵韧带接触,实际上无腔隙存在。硬膜外组织要在和外侧,自颈以下间隙渐增大,胸4~8之间的腔隙达0.5~0.7cm,胸9~2以下腔隙渐变狭窄,故病变部位以脊髓侧、胸段最常见,极少发生在上胸段和颈段。

感染途径要有:

1、源性感染 致病菌由附近或远隔感染灶液而至硬膜外腔。

2、感染直接蔓延 从柱周围化脓性感染灶直接扩而来,如化脓性骨髓炎、骶尾部瘘管感染等。

3、直接进入 如与柱相连通的放性外伤椎穿刺或硬膜外阻滞造成感染。

4、隐源性感染途径不明。

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假单胞菌、伤寒杆菌等,也偶为真菌,如放线菌、生菌等。

病机

病菌侵入硬膜外间隙后,在富于脂肪和静组织的间隙蜂窝织炎,有组织、渗出和大量白细胞浸润,进一步发展为脂肪组织坏死、硬膜充水肿,脓液逐渐增多而扩脓肿脓肿要位于硬膜囊的侧和两侧,很少侵及侧。上下蔓延的范围可达数个段,在个情况下可累及椎管全长,甚至向颅脓肿多为单发,少数病例有多个在小脓腔与一个要脓腔相沟通。脓肿式和动态改变与致病菌、机体和局部组织的免疫反应、硬膜外腔的解剖特点、管和淋巴系统结构等因素有。呼吸运动和管搏动可使椎管负压差增大,这对炎症通过管或淋巴系统向硬膜外腔扩具有“吸”作用。而头和躯干的伸活动所起的脊髓和硬膜的移动性,则为脓肿上下扩创造有利条件。后期由于脓液逐渐吸收,结缔组织增生而最终成肉组织脓肿除直接机械性压迫脊髓外,还可管的炎性成,使脊髓供发生障碍,最后脊髓软化,造成不可逆性损害。据炎症的病理态,膜外脓肿可分为:

1.急性型 全部为脓液。

2.亚急性型 脓液与肉组织并存。

3.慢性型 以炎性肉组织

临床上以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多见,急性型少见。

并发症

 脓肿成后,压迫脊髓,还可管的炎性成,使脊髓供发生障碍,可能瘫痪

症状体征

大多数病例呈现急性进程,少数以炎性肉组织成为病理特点者,则可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进程。

1.急性膜外脓肿起病时有高热、寒战、全身倦怠、精神不振、头痛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高全身感染征象,部分病例有膜刺激症。早期患者感染病变部部明显疼痛,病变部位或附近棘突有压痛和叩痛,局部皮肤可有轻度水肿,棘突旁组织有压痛和叩痛。由于病变部位神经受炎症刺激而出现神经痛,因病变部位不同而向胸、部放射,位于骶部脓肿可出现下肢疼痛,早期出现尿潴留等。随着病情的发展,可逐渐出现下肢乏力,麻木,锥体束征。脊髓症状出现后常在一至数天迅速出现横贯性损害,表现为肢体弛缓性瘫痪感觉障碍并明显的括约功能障碍。

2.亚急性硬膜外脓肿 临床进程和急性相似,只是痛较明显且时间较长,发病1~2周出现神经痛,疼痛每因活动或压增加如排便、咳嗽、喷嚏而加重,进一步发展出现脊髓功能损害症状

3.慢性膜外脓肿 病程较长,1.5~18个月不等,起病缓慢,有时有低热,症状时有起伏,进而出现脊髓受压症状,表现为痉挛性截瘫、感觉和括约功能障碍。与椎管常难以鉴

检查

1.X线平 有33%~65%的病人在X线平上显示锥体及其附件异常变化,其中70%见于慢性膜外脓肿,10%见于急性膜外脓肿病例。这是因为锥体及其附件感染导致质破坏、增生,而椎体塌陷和椎旁感染需要时间。

2.放射性核素扫描 阳性率为67%~100%。

3.脊髓碘油造影 曾是诊断膜外脓肿法,可明确病变的段和范围,以利手术。

4.CT和CT椎管造影 增强CT检查阳性率可达100%,CT椎管造影也可达90%,但要明确显示病灶范围仍有困难。

5.MRI 是前诊断膜外脓肿最为可靠和准确的法,它可显示锥体骨髓炎(T1低信号、T2高信号)、椎间隙和组织感染(T2信号增高)和脊髓受压移位以及脓肿(T1为低或等信号)的范围。如MRI和CT仍不能明确诊断,应采用脊髓碘油造影。

鉴别诊断

膜外脓肿应与下列疾病鉴

1.急性脊髓炎 常无原发化脓感染史,体检无局限性棘突叩击痛或压痛,痛也不明显。一般在发病后3天病变段以下肢体即完全瘫痪脊髓网膜下腔没有阻塞。

2.柱转移癌 常可找到原发癌肿,如、乳腺、前列腺或消化道等肿,X线可见到“手琴”样椎体压缩和破裂。

3.蛛网膜炎一般起病缓慢,症状时轻时重,感觉障碍分布常不规则,且不能以单段损害来解释其全部症状;椎管造影时碘油流动缓慢、分,成不规则的点滴状、条状或状阴影,碘油受阻端的边缘不整齐。

4.椎管 常无感染史,必要时可作椎管碘油造影或脊髓MRI检查,手术探查亦可区之。

5.柱结核 有结核或身体其他部位结核病史,痛和低热症状历时较长,柱可有后突畸,X线可见质破坏和椎旁冷脓肿阴影等,CT和MRI也有助于鉴诊断。

6.症和其他疾患(如肋间神经痛等) 仔细询问病史和检查,不难加以鉴

疾病治疗

治疗

膜外脓肿应作为神经外科急诊进治疗,在脊髓发生不可逆损伤以前即应紧急手术减压和排脓。临床实践表明,瘫痪时间在2h者,手术效果满意,>36h则效果差,而完全瘫痪48h后再手术仅可能挽救病人生命。因此缩短瘫痪至手术的时间是提高本病疗效的键。椎切除要足够和充分,清除脓液和肉组织,尤其是炎性肉组织常在硬膜外环包绕压迫脊髓,应尽量清除干净,使硬膜恢复正常搏动,以达到彻底减压和防止感染扩的。脓液做细菌涂,进厌氧菌、需氧菌、结核杆菌和真菌培养。

手术切的处理有三种:①切不缝,填以纱条;②部分缝留置流物;③全部缝,以望达到一期愈。除皮肤缝线用丝线外,皮缝线宜用肠线。对手术切口干净,未受严重污染者,可用含庆大霉素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后,一期将切以缩短病程;如切肉层已有脓液或术时脓液污染伤,即不应缝或部分缝。有人张硬膜外放置导管,术后进冲洗和注入抗生素导管保留5~7天。上述各种情况下,均应术前、术后全身应用强有力广谱的抗生素,待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出来后,再酌情更改抗生素。如果培养结果是阴性,就据细菌涂革兰染色结果选择抗生素。如果没有伴随的椎体骨髓炎,术后静抗生素3~4周,否则给6~8周。静给药停止后要继续抗生素数周。可适当应用神经养药物,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同时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加强养,防止褥疮和并发症。

最近有人提出用高压氧治疗,并取得满意效果,其理论依据:①对厌氧菌增殖产生不利环境;②有利于中毒症状的改善。

预后

本病的治疗效果与病程缓急、病人全身状况、细菌毒力、脊髓受压程度尤其与手术进的早晚有直接系。一般在未完全瘫痪前手术者,瘫痪均能完全恢复。如出现完全性截瘫3~5天以上,则术后脊髓功能难以恢复。死亡原因要有二:其一是感染不能控制,死于血症;其二是死于并发症,尤其是尿路感染和褥疮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铺地黍

下一篇 对待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