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矢状窦旁脑膜瘤

矢状窦旁又叫傍矢状面,是指肿基底附着在上矢状窦并充满矢状窦角的,在肿与上矢状窦之间没有组织。其体常突向一侧大脑半球,肿以一侧多见,也可以向两侧发展。矢状窦旁是指肿基底附着在上矢状窦并充满矢状窦角的,在肿与上矢状窦之间没有组织。其体常突向一侧大脑半球,肿以一侧多见,也可以向两侧发展。矢状窦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占颅17%~2......
目录

概述

矢状窦旁是指肿基底附着在上矢状窦并充满矢状窦角的,在肿与上矢状窦之间没有组织。其体常突向一侧大脑半球,肿以一侧多见,也可以向两侧发展。

流行病学

矢状窦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占颅17%~20%。国外不同研究机构报道的矢状窦旁的发生率相差较多,原因是有些作者将靠近上矢状窦的一部分大脑镰旁和大脑凸面也归于矢状窦旁

矢状窦旁在上矢状窦的不同部位上发生率也尽不相同,其中以矢状窦的1/3和中1/3最为多见鶒。国鶒的报道中位于上矢状窦前1/3的肿占46.6%,中1/3占35.4%后1/3占18.0%。

发病高峰年龄在31~50岁鶒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

发病机制

矢状窦旁以肉皮型和纤维型最为常见。

可以以以下几种生长

①肿基底位于一侧矢状窦壁,向大脑凸面生长,肿体嵌入大脑半球侧;

②肿同时累及大脑镰,基底沿大脑镰延伸肿体位于一侧纵裂

③肿由矢状窦旁向两侧生长,跨过上矢状窦并包绕之矢状窦旁常能部分或全部阻塞上矢状窦腔,肿常侵蚀相邻部位的硬膜及颅骨,使颅骨显著增生,向外隆起。

要由同侧的膜中动脉,来自于大脑前后动脉的软膜分支也参与其供

症状

矢状窦旁生长缓慢,早期虽压迫组织和矢状窦可不产生症状。病人出现症状时,肿多已生长得很大,随着肿体积增大,占位效应明显增强,并逐渐压迫邻近组织或上矢状窦,影响静回流,逐渐出现压增高、癫痫和某些定位症状或体征。也有小的症状,为偶然发现。还有一些虽然体积不大,但伴有较大的囊性变,或肿周围水肿严重,因此出现压增高症状,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精神不振,甚至出现视力下降,临床检查可见视盘水肿

癫痫是本病常见的首发症状,可高达60%以上,尤其是在中央区的窦旁癫痫发生率可高达73%。肿的位置不同,癫痫发作的式也略有不同。位于矢状窦前1/3的肿患者常表现为癫痫大发作,中1/3的肿患者常表现为局灶性发作,或先局灶性发作后全身性发作;后1/3的肿患者中癫痫发生率较低,可有视觉先兆后发作。

精神障碍以矢状窦前1/3常见,有报道占59%,本组占22%。病人可表现为痴呆、情感淡漠或欣快。有的病人甚至出现性格改变;老年病人常被误诊为老年性痴呆动脉硬化

患者的局部症状虽然比较少见,但有一定的定位意义。位于矢状窦前1/3的肿患者,常可表现为精神症状,如欣快,不拘礼,淡漠不语,甚至痴呆,性格改变等。发生于矢状窦中1/3的肿患者可出现对侧肢体无力感觉障碍等,多以足部及下肢为重,上肢及面部较轻。若肿呈双侧生长,可出现典型的双下肢痉挛性瘫痪,肢体收呈剪状,应与脊髓病变发的双下肢痉挛性瘫痪相鉴。位于后1/3的肿患者常因累及枕状裂,造成视野缺损或对侧同向偏盲。双侧发展后期可致失明。

位于枕矢状窦旁可出现视野障碍,有文献报道可占29%。有些患者还可见肿部位颅骨突起。

前应用CT或MRI对本病的诊断已很容易,大部分病人都能在早期得到确诊。CT的窗像和MRI还可以提供与肿相邻的颅骨受侵犯破坏情况,为手术提供更详细的情况。

并发症

如进手术治疗,可能发生以下并发症:

1.术后严重水肿由于术中中央静或其他重要回流静受损所致。发生后应进脱水降颅压等常规处理。

2.术后肢体运动或大小便等功能障碍多由于术中重要功能区受损所致。可给予改善微环药物促神经代谢药物能量药物等帮助其恢复

3.栓塞属于严重并发症,可造成患者死亡或严重残疾,一旦发生应积极抢救有残疾者梗死处理 诊断: 前应用CT或MRI对本病的诊断已很容易,大部分病人都能在早期得到确诊。CT的窗像和MRI还可以提供与肿相邻的颅骨受侵犯破坏情况,为手术提供更详细的情况。

检查

1、头颅X线平 有一定意义,有报道认为颅骨可确定约60%的上矢状窦旁。有局部质增生或变薄腐蚀,甚至虫蚀样破坏的表现;管变化可见患侧膜中动脉沟增深迂障静扩张,一些肿可见钙化斑。

2、管造影 在CT应用前,管造影是对矢状窦旁定位定性的要手段,可见到特征性肿染色和抱球状供动脉影像。当前管造影对本病的诊断价值在于:

(1)了解肿的供动脉和肿运情况:矢状窦前1/3和中1/3的供要来源于大脑动脉,后1/3肿要为大脑动脉,同时都可有膜中动脉参与供,此时的膜中动脉可增粗迂。如肿侵及颅骨,可见颞浅动脉参与供

(2)管造影的静期和窦期:可见肿将静挤压移位,有的矢状窦会被肿阻塞中断,这些造影征象对决定术中是否可将肿连同矢状窦一并切除是极有帮助的。

3、CT或MRI扫描 是本病诊断的要手段。CT扫描可显示出上矢状窦旁、等密度或高密度影,增强扫描时可见密度均匀增高,基底与矢状窦相连。有些患者可见周弧低密度水肿带。另外,CT扫描窗像可显示颅骨改变情况。MRI与CT相比,在肿定位和定性面均有提高。肿在T1加权像上多为等信号,少数为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则呈高信号、等信号或低信号;肿部信号可不均一;注射Gd-DTPA后,可见肿明显强化。MRI扫描还可清楚地反映肿与矢状窦的系。

鉴别

对矢状窦旁边界清楚的肿应与转移癌鉴,后者病史短,肿周围水肿严重且较广泛,有时可发现前列腺卵巢的原发癌病灶。

治疗

矢状窦旁生长情况比较复杂,因此术前准备需要更加充分术前管造影,了解肿的供情况及上矢状窦、回流静的通畅与否对手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有些患者需同时行要供动脉栓塞术,再手术切除肿,以减少术中出。另外,术前需详细了解肿所在部位的解剖系,了解肿与上矢状窦大脑镰和颅骨系。一侧生长矢状窦旁可采用一侧颅,切缘均抵达中线,如肿向对侧生长,切设计则可过中线。为避免锯瓣或掀起瓣时矢状窦及周围管撕裂起大出,尤其是肿侵透硬膜和侵蚀颅骨并与之粘连紧密时,可在矢状窦一侧多钻数孔用咬钳咬槽的办法代替线锯锯,并轻轻分离与颅骨的粘连可以减少管及矢状窦撕裂的机会。翻并取下游离后,要立即着手处理,封以蜡。矢状窦旁供丰富,术中止和补充容量是手术成功的键因素之一。除了术前可动脉栓塞外,术中还可采取控制性压的法。矢状窦表面出可用吸收性明胶海绵(明胶海绵)压迫止,硬膜上的出可以用电凝或压迫的法也可颅后先缝扎膜中动脉通向肿鶒的分支。双侧生长的肿可采用以肿较大一侧为颅,切瓣均过中线。肿与硬膜无粘连或粘连比较疏松时,可将硬膜剪翻向中线,如粘连紧密则要沿肿周边剪膜。对于体积较小的肿,可仔细分离肿与周围组织的粘连,最好在显微镜下严格沿肿包膜和蛛网膜层面分离体,由浅入深,逐一电凝渗入肿管,并向向上牵拉体找到肿基底,予以分离切断,常可将肿较完整地取出。对于体积较大的肿尤其是中1/3的矢状窦旁常可见到中央静跨过肿生长为避免损伤中央沟静及邻近的大脑皮质功能区,可沿中央沟静两侧切并将之游离后再分块切除肿。术中应尽量保护中央沟静及其他回流静,只有在确实完全时方可切除对残存于矢状窦侧壁上的肿组织有效而又简单易法就是电灼电灼可以破坏残留的肿细胞,防止复发,但要注意电灼时不断用生理盐水冲洗,防止矢状窦成。若肿已浸透或包绕矢状窦,前1/3的上矢状窦一般可以结扎并切除中、后1/3矢状窦则要据其通畅与否决定如何处理只有在术前造影实矢状窦确已塞,或术中夹矢状窦15min不出现静,才可考虑切除矢状窦,否则不能结扎或切除。也可以将受累及的窦壁切除后用大隐静或人工管修补。也有作者认为窦旁次全切除术后肿复发率较低鶒,尤其在老年患者中肿生长缓慢,即使复发后肿会将矢状窦慢慢塞,建立起有效的侧支环,再二次手术全切肿的危险性要比第一次手术小得多。肿受累及的硬膜切除后需做修补颅骨缺损可据情况一期或延期手术修补。

预后

矢状窦旁手术效果较好。手术死亡率在4.4%~14.5%之间,术中大出和术后严重的水肿是死亡的要原因只要术中避免大出,保护重要皮质功能区及附近皮质静,就能降低手术死亡率和致残率。肿全切后复发者很少,但累及上矢状窦又未能全切肿的患者仍可能复发复发率随时间延长而升高,术后以放疗可以减少肿复发的机会。近年来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有效地防止了上矢状窦、中央沟静及其他重要结构的损伤,减少了手术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了肿全切率。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上皮样囊肿

下一篇 欧李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