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迁延性昏迷

迁延性昏迷 所谓迁延性昏迷,顾思义是长期意识障碍对外界失去反应的状态。这类病人均属严重的原发性或继发性脑干损伤或过久的缺氧之后。由于脑干网状结构中维持醒觉状态的上激动系统受到损害,使外界的兴奋不能顺利地传入活化大脑皮层,或因皮层神经细胞发生广泛的不可逆的变性和坏死,以致丧失大脑皮质的功能。疾病称:迁延性昏迷(求命征) 所属部位:头 就诊科室:外科 症状体征:昏迷,其他症状迁延性昏迷是长期......
目录

定义

疾病迁延性昏迷(求命征)

所属部位:

就诊科室:外科

症状体征:昏迷,其他症状

基本概述

  迁延性昏迷是长期意识障碍对外界失去反应的状态。这类病人均属严重的原发性或继发性脑干损伤或过久的缺氧之后,以致丧失大脑皮质的功能。

有人把这种情况又称为去皮质状态、无动性缄默、醒状昏迷植物状态,甚至Jennett和Plum(1972)认为可以称作“求命征”(A Syndrome in Search of a Name),这确实是一种很特殊的昏迷状态。据Jennett(1976)观察,严重外伤昏迷的病人,如果眼球尚可游动,约有31%最终呈植物状态或死亡;若为眼球活动减少时,其中64%呈植物状态或死亡;若为眼球活动完全消失则高达95%。

他还发现:这些患者如果对痛刺激只有回缩反应时,约有63%死亡或呈植物状态;如果仅有伸直反应或四肢完全地缓时,则高达83%。为何将植物人与死亡者相提并论呢?因为成为植物状态的人,事实上都是从死亡边缘拯救回来的,也可以说是从死亡中死里逃生。不言而喻,随着对重型损伤的诊断、治疗、护理和监护水平的提高,死亡率将会不断下降,但对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损害已达到相当范围和不可逆的程度时,作为植物状态生存下来的人却不会减少。

病因

迁延性昏迷是由于原发或继发性脑干损伤、持续压增高起严重的皮质缺、缺氧、广泛而较重的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复苏不及时而起。

临床表现

  这类病人多为重型损伤后持续昏迷不醒,或因原发性脑干损伤过重;或有,因脑疝造成继发性脑干损害;或属持续高压起严重、缺氧;甚或发生呼吸、跳骤停而复苏。大力抢救之后,虽然病情渐趋稳定、颅压亦恢复正常,但意识却处于长期昏迷状态,至少持续3个月以上。临床所见多在伤后最初的1~2月呈深昏迷,对强痛刺激仅有肢体伸直反应,其后1~2月于痛刺激时,逐渐出现睁眼动作。继而可有本能的自发睁眼,或有温无的地眼球游动,但不能遵嘱活动,对语言毫无反应。

与此同时,原有的大脑强直随之消失,逐渐对痛刺激有缓慢的肢体回缩反应,且张力仍较强,并常有强握、吸吮、磨牙和咀嚼等动作出现。病人终日处于似睡非睡的状态,有明显的醒觉和睡眠律,对外界环境漠不,似乎有陌生或不理解感,有时眼球可以追随人或物的移动,但缺乏有的的动作,不能自动调整不适的卧姿,也不动索食。检查时瞠不语,四肢张力较高,双上肢多呈屈状态,紧抱在胸前,被动强伸时可有痛苦表情,偶尔呻吟,双下肢旋、收,置于伸立或屈位,双足屈。浅反射检查壁反射消失,但往往提反射尚存。角膜反射、瞳孔光反应、吞咳嗽反射均存在。

检查

  迁延性昏迷的诊断要依靠其特有的临床征象,同时,应结伤情、昏迷时间及助性检查以便确诊。

1.电图检查

常为重度异常,可以呈弥漫性的高慢波活动,或呈低波幅8~9Hzα样波,以前和中央区为显,对声、光、疼痛、被动睁眼等刺激均无反应,又称α波昏迷

2、CT和MRI检查早期可见整个大脑半球、基底小脑白质区的广泛低密度或高信号改变,深部白质较明显,并沿回的白质伸延。有时在中脑显示出、软化灶,但延髓往往完好。最后随着脑萎缩的发展,沟和池加宽,脑室系统亦有所扩大。

鉴别诊断

  1.外伤积水:因重型损伤后并发积水的病人,常有持续昏迷的表现,虽然治疗后伤情已稳定,便意识恢复不理想,甚至有加重的趋势,容易误为植物状态。所不同者,外伤积水均伴有显著的压增高,脑室穿刺流后,病情迅即好转。CT扫描可见脑室扩大但沟及池不增宽,且脑室周围有间质性水肿带,可资区

2.锁综征(Locked-in Syndrome):系因头颈部损伤累及脑干或椎基底动脉而致,又称假昏迷桥脑侧部综征。虽然不都是外伤所致,但遇此情况时容易误为植物状态。因外伤所致锁综征尚有恢复的希望,故应及时鉴,积极治疗。此症的特点是缄默不语、四肢瘫痪、意识清楚且能通过眼睛的活动与人沟通,用睁眼、眼表达意思。而属于植物状态的病人则无意识不能与人沟通,更不能遵嘱睁眼、眼。有时在外伤后急性期,如果病人因脑干损伤仍处于昏迷状态时,二者较难区;不过,不病情逐渐好转时,其恢复过程总是意识在先,即意识虽已恢复但不能运动,丧失张、吞及哭笑活动,呈缄默不语、四肢软瘫的状态。

  3.死亡(Brain Death);严重损伤导致中枢性衰竭的病人,呼吸已停止,但依靠人工呼吸器还可以继续维持患者跳达数小时乃至数日之久,个报告最长维持至74天。这种情况下,病人对外界一切刺激均无反应,自呼吸停止,肉松弛,体温下降,脑干反射消失,接着出现环衰竭的征象。偶尔因脊髓大脑管辖之后,仍能表现出肢体伸张反射,这并不代表中枢神经功能还存在,实际上已死亡且心脏跳动也已离了中枢的支配。或间有病人伤情虽极重笃,但积极抢救组织尚未达死亡程度而得以存活下来,可是由于严重的广泛损害而终成植物状态。通常,死亡的确定必须包括以下4点: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后至少连续观察6小时;无自呼吸和运动1小时以上;双侧瞳孔大、固定,光反应及角膜反射消失;电图描记4分钟以上,增益5μV/mm以上,呈平波电图。当然,在特殊情况下,尚可采用管造影、同位素管造影、CT强化扫描及颅多普勒管扫描等法,来验环是否中断。确定死亡的最低观察时限尚无统一标准,一般在呼吸停止后人工呼吸维持12小时以上时始检测是否死亡,确诊时需要作先后两次临床检查,中间相隔6或12小时。

并发症

迁延性昏迷由于长期卧床,容易并发部感染、褥疮等。还可并发原发或继发性脑干损伤、广泛而较重的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

治疗措施

  对迁延性昏迷要在于预防,一旦发生,尚无治疗良策。据国报道,植物状态1~2年甚至长达12年后仍有恢复的病例,堪称奇迹。不过对这类病人不应抱消极态度,应该予以认真治疗、护理,以期有所恢复。

  1、迁延性昏迷的预防:预防最为键,因为一旦迁延性昏迷发生,前尚无特异的有效治疗法。

2、加强病人监护:病人应住重症监护病房,严密监测颅压和值,勿使颅压超过4kPa(30mmHg),维持PaO2在9、3kPa(70mmHg)以上,PaC02在3、3~4、6kPa(25~35mmHg)之间。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应给予气管、过度换、降温及巴比妥治疗以保护细胞等等。头高15°位卧床,2h翻身1次预防褥疮发生,保持各关节的功能位置并定时活动以防关节挛缩和足下垂,应有计划地安排推拿按摩针灸及理疗。

及时对症处理高热、躁动、癫痫、尿潴留,加强对其他系统并发症的防治,给予病人足够的能量与养支持。为维持养状况除服和饲饮食之外,尚需给予静养、乳化脂肪、氨基酸、水解蛋白、维生素、微量元素、浆、白蛋白、球蛋白等,甚至不定期输,如果还不能达到基本养要求,可造瘘进食。认真作好各项护理工作,因为这类病人的死亡几乎均为其他系统并发症所致。

3、迁延性昏迷的药物治疗要是促神经细胞功能恢复药物或因子:属源性的有神经甘酯、三磷腺苷(ATP)、辅酶A(CoA)、细胞色素C、谷氨酸、r-氨酸、维生素B6、胞磷碱等,均对组织代谢有重要作用,给予其中一种药物即能在转化成其他分子,故可任意选用。给药法是:每天用三磷腺苷20mg+辅酶A 50U+胰岛素4U溶于葡萄糖液中,滴注;细胞色素C 15~30mg/d,滴注;r-氨酸1~4g/d,滴注;维生素B6 50~100mg/d,滴注;胞磷碱(胞二磷碱)250~500mg/d,滴注。

另一类药物系外源性具有促进神经元氧化还原的代谢作用,常用的有:甲氯芬酯(氯酯醒)1~2g/d,溶于10%葡萄糖液中滴注;氨乙异硫脲(克迷)1g/d,滴注;吡拉西坦(复康)8~10g/d,滴注;阿米三嗪/萝巴新(都可喜)1~2/d,服;吡硫醇(复新)0、1~0、2 g,3次/d,服;尼莫地平20~40mg,3次/d,服;蛋白水解物(活素)10~30ml/d,滴注;吡拉西坦0、1~0、2g,3次/d,服;桂利嗪(益嗪)5mg,3次/d,饭后服;七皂甙钠5~10mg/d,滴注。此外,还有人应用抗抑郁药丙米嗪(丙咪嗪)或抗震颤左旋多巴,也有一定功效。应注意上述药物的疗效差异较大,需慎重选择使用。近年来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结果表明,非特异性阿受体拮抗药——纳洛酮对促进颅创伤昏迷病人意识恢复有良好作用。常用量:急性期8~16mg/d,恢复期4~8mg/d。

4、改善液供应和提高氧含量:高压氧治疗对病人的促醒及功能改善具有一定疗效,紫外线辐射和充氧液输入,颈动脉含氧或人造氟碳注入,颈动脉周围封等治疗也有效果。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皮层性多汗症

下一篇 莲藕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