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发热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辨证施治
(1)证候肺结核、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等证属阴虚内热、虚劳骨蒸者,见午后潮热,或者夜间发热,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4)方药银柴胡、知母、胡黄连、地骨皮、青蒿、秦艽、鳖甲、甘草。
血虚,可加当归、熟地、白芍、生地;咳嗽,加桔梗、五味子、阿胶(烊化)、麦冬。
(1)证候肺结核、贫血、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等证属阴虚火旺者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舌红少苔,脉数。
(2)治则养阴透热。
盗汗较重者,可去青蒿,加牡蛎、浮小麦固表敛汗;阴虚较甚者,加玄参、生地黄、制首乌滋阴;失眠者加柏子仁、酸枣仁,首乌藤养心安神;兼有气虚者加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
(1)证候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咳嗽咯血,心烦易怒,足膝疼热,或消渴易饥,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
(4)方药熟地黄(酒蒸)、知母(酒浸,炒)、黄柏(炒褐色)、龟板(酥炙)。
咯血,吐血,加旱莲草、仙鹤草、侧柏叶;盗汗,加糯稻根、浮小麦、煅牡蛎。
(1)证候吐血、衄血;或疟疾、伤寒屡汗之后,取汗既多,阴亏津伤,烦渴不止,潮热不退,脉虚者。
如火盛躁烦者,加真龟化服;如气虚者,间用人参;如心虚不眠多汗者,加枣仁、当归;如汗多烦躁者,加五味子,或加山药、山茱萸;如见微火者,加女贞子;如虚火上浮,或吐血,或衄血不止者,加泽泻、茜根,或加川续断。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