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慢性硬脑膜外血肿

慢性硬膜外肿是指伤后2~3周以上出现肿者。一般而言,伤后13天以上,始有钙化现象即可作为慢性肿的诊断依据。本病以青年男性为多,可能是因为硬膜在颅骨上的附着没有妇女、儿童及老人紧密,而易于剥离之故。好发部位与急性硬膜外肿正好相反,即位于、枕等处为多,而颞部较少,究其原因,多系颞部肿易致脑疝,故而病程发展较速。疾病称:慢性硬膜外肿 所属部位:头 就诊科室:外科 症状体......
目录

定义

疾病称:慢性硬膜外

所属部位:

就诊科室:外科

症状体征:瘫痪恶心呕吐、其他症状

概述

慢性硬膜外肿较少见,系指伤后2~3周以上者,占硬膜外肿的3.5%~3.9%。自从CT应用以来发生率有所上升,有人发现竟占1/3以上(Burres 1979),其实这中间可能有部分属亚急性硬膜外肿,甚至是迟发性肿,况且诊断慢性硬膜外肿的时间标准,也不象慢性硬膜下肿那样明确。一般认为伤后13天以上,肿即始有钙化现象可作为慢性肿的诊断依据。

病因

慢性硬膜外肿的致伤因素与急性者并无特殊之处,都多因头部遭受外力直接打击,产生着力点处的颅骨骨折,伤及管所至;其不同者乃是病人伤后能较长时间地耐受肿,且临床症状表现十分迟缓。这可能与肿的大小、成速度、所在部位和病人颅腔容积的代偿能力有。故有出源于静的说法,虽然静压力较低不易剥离硬膜,但若受伤的瞬间硬膜与颅骨已被分离;或因伴发液漏致使颅压偏低时,均有造成慢性肿的机理。此外,亦有人认为是因外伤起的膜中动脉假性动脉破裂所致。

临床表现

本病以青年男性为多,可能是因为硬膜在颅骨上的附着没有妇女、儿童及老人紧密,而易于剥离之故。好发部位与急性硬膜外肿正好相悖,即位于、枕等处为多,而颞部较少,究其原因,多系颞部肿易致脑疝,故而病程发展较速。临床特点要是头疼、呕吐视乳头水肿。病人可以较长时间处于慢性高压状态,如果不认真检查,往往误诊为外伤后综征,直到因高压神经系统性体征,如意识障碍偏瘫瞳孔异常或眼部体征时,始起重视。

1、意识障碍:病人受伤后的意识改变有以下五种类型。

①伤后一直清醒;

②伤后一直昏迷;

③伤后清醒随即昏迷;

④伤后昏迷随即清醒;

⑤伤后清醒后,有一中间清醒期,随即又昏迷

2、神经系统症状:早期较少出现神经系统体征,仅在肿压迫功能区时,才表现出相应症状。但如持续增大,脑疝时,则可表现出患侧瞳孔大、对侧肢体瘫痪等典型征象。

3、压增高:随着肿的体积增大,病人常有头痛呕吐加剧。出现柯兴反应。如压增高、搏减弱,宏大有力、呼吸变慢等。

检查

慢性硬膜外肿的检查要是CT或MRI。CT扫描时,肿表现为高密度、双凸面状的、存在于颅骨和硬膜之间。

诊断

慢性硬膜外肿的诊断有赖影像检查。绝大多数病人均有颅骨骨折,而且骨折往往穿越硬膜管压迹或静窦。CT扫描的典型表现,是位于表面的梭高密度影,周界光滑,边缘可被增强,偶见钙化。MRI于T1和T2加权图像上均呈边界锐利的梭高信号区。

迟发性硬膜外肿:迟发性肿的意义是影像检查的概念,即首次CT扫描时没有明显影像异常而是在相隔几小时甚至十多天之后再次复查时,才发现的肿,故谓之迟发,并不是指肿的期龄或病程的急缓。迟发性硬膜外肿占整个硬膜外肿的5%~22%,男性青年较多。其发病机理,可能是由于病人头部外伤时存在硬膜的出源,便因伤后组织水肿、其他先此成的肿及某些压增高的因素,成了填塞效应而对出源有压迫作用。但继后若采用过度换、强力脱水液漏、清除颅肿及手术减压等措施,或因全身性压的影响使高压迅速降低,突然失去了堵塞效应,故而造成硬膜自颅骨剥离,遂起迟发性硬膜外肿。临床上,这类病人常有病情突然恶化或首次CT为阴性而病情却无好转时应立即复查CT,明确诊断。一旦诊断确立,应尽早手术清除。迟发性硬膜外肿与慢性硬膜外肿相比,预后明显较差。

鉴别诊断

病人可以较长时间处于慢性高压状态,如果不认真检查,往往误诊为外伤后综征,故早期需与外伤后综征相鉴,通过影像检查,不难鉴

并发症

慢性硬膜外肿的并发症如肿持续增大,可脑疝等。

治疗措施

对已有明显病情恶化的病人,应及时施手术治疗。除少数肿发生液化,而包膜尚未钙化者,可钻孔冲洗流之外,其余大多数病人都须颅清除肿。一则暴充分,二则不残留颅骨缺损。同时对术中查点和施操作均较便。此类病人如果处理得当,不伴发严重并发症,预后均较好。对个志清楚、症状轻微、没有明显功能损害的病人,亦有人采用非手术治疗,在CT监护下任其自吸收或机化。对已液化的慢性硬膜外肿可钻孔流术,但多数情况下,为了清除机化凝块或找出源应颅清除肿。

慢性硬膜外肿可以自机化、吸收。越来越多的报道硬膜外肿保守治疗成功。但是,也有人强调均应采取手术治疗,其据是手术效果良好,保守治疗病例中偶有数月、数年后病情恶化或发生迟发性癫痫或再出。    

预后

慢性硬膜外肿的预后与诊断和治疗是否延误及恰当有密切系。该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很低。绝大多数病人预后良好。综文献报道83例病人,仅1例死亡,病死率为1.2% 有2例病人遗有永久性神经功能缺陷。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南天竹梗

下一篇 气随血脱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