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竹梗
南天竹梗·版本一
(《纲目拾遗》)
【来源】为小檗科植物南天竹的茎枝。植物形态详" 南天竹子"条。
南天竹梗·版本二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拼音名】Nán Tiān Zhú Gěnɡ
【英文名】Stem of Common Nandina, Stem of Heavenly Bamboo
【来源】
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 Thunb.的茎枝。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andina domestica Thunb.
采收和储藏:全年右采,除去杂质及叶,洗净,切段,晒干。
【原形态】南天竹 常绿灌木,高约2m,茎直立,圆柱形,丛生,分枝少,幼嫩部分常红。叶互生,革质有光泽;叶柄基部膨大呈鞘状;叶通常为三回羽状复叶,长30-50cm,小叶3-5片,小叶片椭圆状披针形,长3-7cm,宽1-1.5cm,先端渐尖,基闻楔形,全缘,两面深绿色,冬季常变为红色。花成大型圆锥花序,长13-25cm,花直径约6mm,萼片多数,每轮3片,内两面三刀轮呈白色花瓣状;雄蕊6,离生,花药纵裂;子房1室,有2个胚珠,花柱短。浆果球形,熟时红色或有时黄色,直径6-7mm,内含种子2颗,种子扁圆形。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资源分布:分布陕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化学成份】南天竹茎含南天竹种碱(domesticine),南天竹种碱甲醚(O-methyldomesticine),小檗碱(berber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木兰花碱(magnoflorin),编幅葛任碱(menisperine),南天竹碱(nandinine),异波尔定碱(isoboldine)及南天青碱(nandazurine),去氢南天宁碱(dehydronantenine),清风藤碱(sinoacutine),N-去甲南天宁碱(N-nornantenine),羟基南天宁碱(hydroxynantenine),荷叶碱(nuciferine),去氢异波尔定碱(dehydroisoboldine),掌叶防已碱(palmatine),黄连碱(coptisine),非洲防已碱(columbamine),芬氏唐松草定碱(thalifendine),芬氏唐松草亭碱(thalidastine),5-羟基小壁碱(berberastine),表小檗碱(epiberberine),去四氢碎叶紫堇碱(groenlandicine)。
【功能主治】清湿热;降逆气。主湿热黄疸;泻痢;热淋;目赤肿痛;咳嗽;膈食
【摘录】《 中华本草》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