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心气虚

心气虚的表现为心慌气短、乏力、快或慢。如伴心阳虚则手足冷、畏寒、面色白。心气虚者可用人参黄芪肉桂。指由发汗、泻下太过,或劳过度,心气耗损或年老脏气日衰、病后体虚所致。表现为心悸气短(活动时加剧),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苍白,体倦乏力,舌质淡,体胖嫩,苔白,虚等。治宜益。治疗多用君子汤黄芪以益,加酸枣仁远志柏子仁五味子等以养气虚,包括元宗气、卫......
目录

简介

指由发汗、泻下太过,或劳过度,心气耗损或年老脏气日衰、病后体虚所致。表现为心悸气短(活动时加剧),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苍白,体倦乏力,舌质淡,体胖嫩,苔白,虚等。治宜益

治疗多用君子汤黄芪以益,加酸枣仁远志柏子仁五味子等以养

气虚,包括元宗气卫气的虚损,以及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从而导致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现象。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伤过度而耗损(“劳则耗”),或久病不复,或等脏腑功能减退,的生化不足等所致。

气虚病理反映可涉及全身各个面,如气虚则卫外无力表不固,而易汗出;气虚则四肢肉失养,周身倦怠乏力;气虚则浊阴不降" target="_blank">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萎顿,头昏耳鸣气虚无力以率,则脉象虚弱无力或微细;气虚则水液代谢失调,水液不化,输布障碍,可凝成饮,甚则水泛滥而成水肿气虚还可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从而表现一系列脏腑虚弱征象。

主证

心悸气短自汗胸闷不适,疲体倦,面色淡白,无力或结代。

辨证

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故见心悸气短无力或结代,疲体倦,心气不足,卫阳不固则自汗出。心气不足,不得上荣,故面色淡白。心气虚,中气不足,胸中气机不畅,故胸闷不适。

治法

心气,安。补

汤加减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酸枣仁柏子仁甘草等。心悸气短自汗胸闷不适,疲体倦,面色淡白,无力或结代。

基本信息

疾病称(英文) deficiency of heart-energy

拚音 XINQIXU

中医心悸,怔仲,不寐,健忘胸痹痛,癫痫百合病,西医:肌病贫血神经官能症,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

中医释名

心气是临床常见的、病势较缓、病情较轻的候。多因禀赋不足、心气素虚;年迈体衰、脏气渐弱;劳倦思虑过度,耗伤心气;或由久病双亏,心气乏源;或因误汗、过汗、汗出过多,心气随之而泄,导致心气不足。

中医病机

心气是临床常见的、病势较缓、病情较轻的候。多因禀赋不足、心气素虚;年迈体衰、脏气渐弱;劳倦思虑过度,耗伤心气;或由久病双亏,心气乏源;或因误汗、过汗、汗出过多,心气随之而泄,导致心气不足。其属虚,病位要在。日久可影响三脏功能失调;极易造成瘀血浊等病理产物的发生。

,藏,“……有神明者,所化生之本也……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入门》)。若心气虚,则推动液运的力量减弱,流不畅;心气不足,失潜藏,故不守舍。因而《症因治》说:“……心气虚则无威,失守。”故本是以运迟缓,不宁为病机特点。若心气虚进一步发展,气虚及阳,可出现心阳虚,前文已述,亦可累及于失宣发肃降,亦虚,气虚

中医治疗

治则:补益心气

(一)方药

1.基本方药

(1)宅中汤加减:炙黄芪15克、党参12克、朱茯神10克、远志10克、当归10克、白芍l 0克、丹参6克、柏子仁10克、酸枣仁10克、炙甘草6克。本适用于心气虚,无、热象症状者。

(2)汤加减:党参12克、炙黄芪10克、柏子仁10克、酸枣仁10克、朱茯神10克、当归10克、白芍10 克、百合12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本适用于心气虚偏阳虚症状者。

(3)甘草汤加减:炙甘草12克、党参10克、生地黄15克、阿胶珠10克、朱麦冬10克、大麻仁10克、百合10克、广木香6克、生姜6克、大枣5枚。本适用于心气虚偏阴虚而兼见结代,或促者。

以上方药,浓,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温服,每日3次。

2.加减变化:若气虚及阳,症见肢冷者加附6克、荜澄6克以温阳;若气虚瘀,症见胸闷憋痛,唇紫绀者在汤的基础上加檀香6克、桂枝10克、丹参10克以活;若纳呆腹胀、大便溏泄者加白术10克、薏苡仁15克、陈皮10克、砂仁6克以健脾湿;兼见血虚,症见淡红,心悸不已者可在宅中汤基础上加桂元肉15克、制首乌12克以养;若兼咳嗽少气,喘促面浮加沉香6克、蛤蚧10克、桃仁15克干共研末,每次5克以固平喘:若兼见胆虚,症见心悸不寐.寐中恶梦纷纭,易惊恐,可在宅中汤基础上加茯苓10克、石菖蒲10克、珍珠母15克,以补

(二)外药物

在出现痛、痛时,选用下列方药以治其标,暂缓疼痛。

1."绞痛宁膏"(锦州中药厂):丹参红花等活化瘀,芳香开窍药物加入载体药物制成药膏。在疼痛发作时,贴于前区,每次用2帖,24小时更换一次,对连续贴两周。

2."冠膏":药用丹参川芎红花当归、乳没、丁香沉香、人工麝香等制成药膏。交替贴于膻中俞、虚里等,每l张,贴12~24小时。

3.取王不留贴于部的小肠冠状动脉后、前列腺后等,每天压4次,每次每压40次。每3天换药一次。10次为一疗程。

(三)饮食疗

1.忌食辛辣,因其逼津外泄,虑其更伤阴;忌食生冷、肥甘,因生冷伤脾阳,肥甘生浊,故当之。易蕴生湿热,耗伤阴,当戒

2,饮食宜清淡,可进食时令鲜果。亦可食用一些滋补阳肉有情之品,如瘦肉、类、家禽类等。

3.食疗:(1)百合15克、桂元肉15克,加冰糖少许请钝后,少量频服。(2)百合30克、莲子肉30克、粳米200克粥早晚服用。(3)桂元肉30克、大枣15克,加入糯米200克,粥食之。

(四)理疗法:本法是十分重要的。务必使病人情志安定,精神愉快,避免受外界的不良刺激,劝慰病入要解除疾病所造成的精神负担。对西医的器质性病变中出现的心气时,除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外,再针对原发病进治疗,可以提高疗效。

施治要点:

(一)心气不足出现的心悸、怔仲等症,易受不安静环境的影响和精神因素的刺激而使不宁,致使心悸、怔仲加重。因此,要注意使用柏子仁、枣仁、茯神夜交藤合欢皮等安之品。

(二)心气虚,运无力瘀阻则出现痛,此时治标多用芳香开窍行气化瘀之药物。虽然能取效一时,但对久病气虚之人,辛之力较大的麝香冰片久用既耗又损阴,可使绞痛频频发作。此时最好加益之药如红参(或人参西洋参)、参三七血竭等共研细末,每服3~5克常可提高临床疗效。

(三)在心气不足进一步发展而致心阳亏虚时(西医的病态窦房结等疾病中多见),阳损及阴,又可导致真阴的耗损。营血不足,衰微,阴不系阳又可致虚阳浮越,可演变为一派阴虚阳亢、阳衰亏的复杂候,治疗上随之变化,用甘草六味地黄加减,可获良效。

(四)老年人有郁闷伤感,条达不畅的理特点。在患有心气不足所致的痛时,常见到情志抑郁不畅。其痛虽不严重,但发作频繁,要起我们高度重视。因痛频发,进-步发展可成"痛",此时,因剧痛难忍,大汗淋漓,四肢逆,微欲绝;极易导致心阳的发生,所以在益的同时,要加用-些疏肝解郁的药物如郁金香附玫瑰绿萼乌药等,不仅能起到治疗效果,同时还有预防作用。

针灸

俞、厥阴俞、膻中、足三里等。进针得气后,留针15分到20分钟,留针期间,间断捻转提插,加强针感。或取0.5厘米长的针,刺入厥阴俞、俞穴位后,用小块布固定,持续留针5—7天再取出。亦可取图钉或揿针,用管钳将针夹紧刺入穴位,然后用布固定,留针5、7天。适用于不能每天就诊或需要巩固疗效者。

推拿按摩推拿前区、膻中三阴交、足三里等,每3分钟,俞每4分钟。每日早晚各一次,20天一疗程。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1.精神及生活护理较为重要,要使病人克服急躁、惊恐、焦虑的不良情绪。病人居处的环境应安静,严喧哗,且应空新鲜,干净舒适,以保病人能安静休息。

2.心气亏耗患者,一定要高度重视脉象的变化。过快、过侵及促、结、代等间歇,要及时调整方药,观察病情,结合病情迅速进辨证处治。

3.“痛”、“痛”病中属心气虚的病人,不宜饭后“百步走”,因饭后液多集中在消化道以帮助消化食物,而饭后活动则使液分布到四肢,造成相对的心脏不足而诱发“痛”。劳则耗,导致心气更虚,加重痹阻,不通则痛作,不可不注意。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心气盛

下一篇 心热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