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不足常见于中老年人,由于小脑脑干依靠椎-基底动脉的供,当椎-基动脉发生病变时,流不畅,供不足,常出现眩晕等症状。本病属于中医“眩晕”、“”等范畴。其病机常与血虚滞,夹上扰,气机受阻有。椎动脉由两侧锁骨动脉发出,在第6至第1颈椎横突孔上升,枕骨大孔入颅后,于桥下缘汇成基底动脉,至中脑处分成左右两侧大脑动脉。椎基底动脉在颅分出许多分支,其供区包......
目录

病因

动脉由两侧锁骨动脉发出,在第6至第1颈椎横突孔上升,枕骨大孔入颅后,于桥下缘汇成基底动脉,至中脑处分成左右两侧大脑动脉。椎基底动脉在颅分出许多分支,其供区包括脑干神经、上与下传导束、听觉前器官、颞、枕及丘等处。供不足时,便出现复杂的临床症状,且因受损部位、程度、侧支环的情况不同而有差异。病因绝大多数为颈椎病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硬化、其他如压、动脉炎、颈部大管扭心脏病、管畸高凝状态、锁骨动脉征等也可能是发病原因。

临床表现

要的症状发作性眩晕,伴恶心呕吐,可有耳鸣听力减退。眩晕多在头颈部快速转动或体位改变时发生,呈旋转性、浮动性或摇摆性,双下肢发软,站立不稳,有地面移动或倾斜感,一般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有视力障碍者约占40%,表现为视力模糊,减退,复视,幻视或黑蒙。若脑干小脑受损时,出现眼球震颤共济失调,平衡障碍,困难,构音障碍及交叉性瘫等症状。少数患者有猝倒发作,常在迅速转头时突发双下肢无力倒地,意识清楚,能自站立,数秒钟或数分钟后恢复,与脑干网状结构使躯体张力突然降低有。此外,尚可有头痛,记忆力减退及精神异常等表现。椎动脉周围附着大量交感神经纤维,因此动脉颈椎病起的椎基底动脉不足常伴有自神经功能紊乱,出现肠、呼吸及心血管系统症状,病变侧Horner征阳性。尚可有颈项酸痛、后枕部痛、颈部活动受限等症。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多很轻微,可有水平性眼球震颤,轻度锥体束征(如力减退,反射活跃或亢进,壁反射不对称等),Romberg征阳性,指试验不准确,面部或肢体感觉减退。

下列几种检查对椎基底动脉不足的诊断有一些帮助:

①屈颈试验:患者端坐,低头屈颈,将颈部紧贴胸前,如果在30s出现头晕头胀症状,试验为阳性。

②伸颈试验:端坐头后仰,过度伸颈,使面部及部呈水平位置,若在30s头晕加重或头胀痛为阳性。

③转颈试验:端坐伸颈或屈颈,向左或向右转颈45°以上,观察向何侧转颈时出现头晕头胀症状,阳性者多为缺灶侧。

并发病症

可并发晕厥、电解质紊乱、动脉硬化等。

诊断

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即可做出诊断。

检查鉴别

检查

患者因呕吐严重者,钾、氯可异常。

1、颈椎拍 包括正位、侧位、斜位及过伸位,确定患者有无颈椎质增生、椎间隙狭窄、颈椎间盘突出等异常改变。

2、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 据其频谱图像,平均包线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等指标,从枕窗检测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可明确判定椎基底动脉及其要分支的流动力情况,推测管腔有无狭窄或痉挛,为椎基底动脉不足的诊断提供

3、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 对椎基底动脉不足的诊断具有肯定价值,已获得众多者的共识。由于脑干受损的程度,发病时间与BAEP检测间隔时间的长短,以及病变本身的病理性质不同,均可使BAEP的阳性率有差异。国文献报道由椎基底动脉不足起眩晕患者,BAEP异常率可达34.3%至75.0%,我院一组短暂性发作患者,BAEP异常率82.8%,表明BAEP是一项有价值的助诊断法,若能结动脉颅外段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效果更佳。

4、前功能检查要作冷热试验,有一部分病例出现单或双侧前功能减退。

5、眼震电图 可以客观描记眼球震颤向、速度、频率、幅度以及一些肉眼难以观察到的眼球震颤

6、头颅和(或)颈椎CT或MRI检查 了解脑干或后颅窝有无其他病变。颈椎CT检查较普通平更清晰,可发现颈椎质增生、韧带钙化、椎间隙变窄、颈椎间盘出及椎等改变,CT或MRI在显示横突孔狭窄与椎动脉受压面有相互印,相互补充的作用,可酌情选用,对鉴动脉颈椎病起的椎基底动脉不足有较高价值。

7、其他 如脂、糖、黏稠度、眼底、电图等检查对判断椎基底动脉不足亦有帮助。

1、尼埃病(Meniere’s disease) 又称内耳眩晕病,是由于淋巴分泌过多或吸收障碍,起膜迷路水肿,因而淋巴压力增高,导致淋巴腔扩大以及内耳末梢器缺氧变性所致。临床以发作性眩晕,波动性耳聋耳鸣为3个征。眩晕可在任何时间突发,呈旋转性,较剧,不能走或站立,静卧可以缓解,常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压下降。每次发作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发作与颈部活动无,冷热试验可见患侧前功能减退,听力检查为感音性耳聋,影像检查无颈椎病表现,TCD及BAEP检查有助鉴

2、脑干或小梗死如小脑后下动脉成(延髓外侧综征),临床突发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困难、病灶侧软声带麻痹共济失调、同侧面部及对侧半身痛、温觉障碍、Horner征阳性,持续时间长,CT或MRI检查对确诊有重要价值。

3、小脑角肿神经、三叉神经纤维为多见,CT或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4、前神经元炎急性发作眩晕,呈中度至重度,可有水平性眼球震颤,无耳聋耳鸣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前功能冷热试验两侧减弱,病程较长,可持续4~6周。

5、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眩晕发作与位置密切相,当某一特殊头位时,突发中度眩晕,恶心呕吐较少见;水平性或旋转性眼球震颤,持续10~20s。反复试验可逐渐适应不再出现眩晕与眼震,听力和前功能测定正常,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治疗

1.急性发作期治疗

急性发作期多有较严重的眩晕,伴恶心呕吐、站立不稳、动困难等症状,应尽快控制,一般采取综措施,注或静注射药物为,减少服药物。

2.改善缺氧状况,调代谢功能

除应用液稀释疗法、管扩张药、钙通道拮抗银杏叶、抗聚集药等治疗外,也可用细胞活化、如吡拉西坦复康)、吡硫醇复新)、γ-氨酸、氢麦角碱类制,参见梗死治疗有。可用高压氧治疗,患者在高压氧舱中吸入纯氧,对缓解椎基底动脉不足有较佳疗效,有条件者亦可采用体外反搏,氦-氖激光照射疗法及紫外线照射充氧自回输疗法。

3.病因治疗

针对起椎基底动脉不足的各种病因,如动脉粥样硬化压、高脂血症颈椎病心脏病、糖尿病、动脉炎等进治疗,调整压,降脂,降糖,抗炎症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并对颈椎病心脏病、管畸等作相应处理,才能取得较佳疗效。

4.一般治疗及功能锻炼

动脉硬化压、颈椎病等是起椎基底动脉不足的重要原因,但迄今为止,这些疾病尚无特效治疗。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效地改善液供应,促进侧支环的建立,纠正脂、糖的代谢紊乱,减轻症状,抑制病情继续进展,预防并发症等是当前积极动的治疗措施。

治疗药物

椎基底动脉不足患者,发作期由于眩晕、呕吐,常感恐惧焦虑,痛苦难受,应卧床休息,恶心呕吐明显者,酌情补液,注意养及水电解质平衡,尽可能避免各种外界环境刺激,保持安静。

1.急性发作期治疗 急性发作期多有较严重的眩晕,伴恶心呕吐、站立不稳、动困难等症状,应尽快控制。一般采取综措施,注或静注射药物为,减少服药物。

(1)低分子右旋糖酐,是一种多糖类聚物,输入后能使容量增加,有扩容作用。能覆盖于红细胞、皮细胞表面,降低液黏稠度,改善微环。常用250~500ml,静滴,1次/d,连用7~10天。使用前应作过敏试验,功能不全或有倾向者慎用。

(2)盐酸川芎嗪注射液2~4ml/次,或丹参注射液8~16ml/次,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滴,1次/d,7~10天为1疗程。

(3)盐酸倍他司汀(betahistine hydrochloride):又抗眩啶,培他啶,甲胺乙吡啶,为一种组织胺类似药,具有外周管扩张作用,能改善微环,特是能扩张管,增加流量,从而消除内耳性眩晕、耳鸣等症,又能抑制组织胺释放,产生抗过敏作用,4mg/,2mg/支,2~4mg,注,2次/d或4~8mg服,2~4次/d。

(4)尼莫地平(nimodipine)或尼莫通(nimotop):为选择性地作用于管平滑的钙通道拮抗,对外周管作用较小,对缺损伤有保护作用,尤其对缺管痉挛的作用更明显。尼莫地平(尼莫通)注射液10mg/瓶,常用10m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静滴,1次/d;或20~30mg服,3次/d。

(5)抗碱能药物:如氢溴酸莨菪碱0.2~0.3mg,3次/d;地芬尼多(眩晕停)25mg,3次/d;阿托品0.3mg,3次/d,或0.5mg注;山莨菪碱(654-2)注射液5~10mg,注等。

(6)安定药:如地西泮(安定)、硝西泮(硝基安定)、硝西泮(氯硝基安定)、艾司唑仑(舒乐安定)均有较好的镇静及松弛肉的作用,可酌情注或服。

(7)倍他司汀(敏使朗):即甲胺乙吡啶的商品,能增加动脉流量,改善小脑环,增加内耳流量,消除膜迷路积水,6mg/,3次/d,每次1~2溃疡病、气管哮喘、上腺患者慎用。

(8)阿米三嗪/萝巴新(都可喜):能增加动脉氧饱和度,有抗缺氧,改善代谢和微环的作用,临床用于缺管病,缺耳蜗功能障碍,老年人智能障碍及精神为障碍,每天早晚各服1

(9)银杏叶:文献资料表明,银杏叶管疾病起的眩晕、听力障碍耳鸣及记忆力减退等有显著的治疗作用,40~80mg,3次/d,1~3个月为1疗程。

2.改善缺氧状况,调代谢功能 除应用液稀释疗法、管扩张药、钙通道拮抗银杏叶、抗聚集药等治疗外,也可用细胞活化,如吡拉西坦(复康)、吡硫醇(复新)、γ-氨酸、氢麦角碱类制,参见梗死治疗有。可用高压氧治疗,患者在高压氧舱中吸入纯氧,对缓解椎基底动脉不足有较佳疗效。有条件者亦可采用体外反搏,氦-氖激光照射疗法及紫外线照射充氧自回输疗法。

3.病因治疗 针对起椎基底动脉不足的各种病因,如动脉粥样硬化压、高脂血症颈椎病心脏病、糖尿病、动脉炎等进治疗,调整压,降脂,降糖,抗炎症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并对颈椎病心脏病、管畸等作相应处理,才能取得较佳疗效。

4.一般治疗及功能锻炼 动脉硬化压、颈椎病等是起椎基底动脉不足的重要原因,但迄今为止,这些疾病尚无特效治疗,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效地改善液供应,促进侧支环的建立,纠正脂、糖的代谢紊乱,减轻症状,抑制病情继续进展,预防并发症等是当前积极动的治疗措施。

预后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预防护理

预防

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制度,注意劳逸结,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及过度疲劳,适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饮食宜清淡些,适当控制热量,避免肥胖,多补充含丰富蛋白质及维生素的食物。吸烟和酗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忌烟,适量饮,对预防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对控制椎基底动脉不足均有积极意义。

护理

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制度,注意早睡晚起,注意劳逸结,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及过度疲劳,适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