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喜则气缓

喜则缓(an excess of joy may lead to the sluggishness of vital engelgy)是指过喜使心气不守舍,精神浮荡,气机弛缓。“喜则缓”出自《素问·痛论》,指的是一种病理现象,是指适度的喜,可使和志达,如果喜太过,反会令人精神心气弛缓,出现心悸失眠,甚至精神失常等症状.比如,“范进中”就是由于太高兴了,而精神失常的最好例......
目录

基本内容

喜则缓”出自《素问·痛论》,指的是一种病理现象,是指适度的喜,可使和志达,如果喜太过,反会令人精神心气弛缓,出现心悸失眠,甚至精神失常等症状.比如,“范进中”就是由于太高兴了,而精神失常的最好例.  “喜则缓”,即九为病的机理之一.对“喜则缓”,《素问·调论》是这样论述的:“喜则和志达,荣卫通利,故缓矣.”这就是说,如果适度之喜,则舒缓(缓:言生理),若喜甚,则过于缓,而渐至涣.

喜则缓是指过喜使心气不守舍,精神浮荡,气机弛缓。喜为七情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在脏为……在志为喜,喜伤”,喜为之志。《医碥·》说:“喜则缓,志通畅和缓本无病。然过于喜则荡不藏,为笑不休,为不收,甚则为狂。”荡,喜笑不休则伤

七情中的“喜”,是情愉快的表现。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但是高兴过度就会伤“”,中医认为“神明”,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超乎常态的“喜”,会促使不安,甚至语无伦次,止失常。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故事,就是讲他数十年窗不得志,一旦中,高兴得止发狂,疯癫而不识人。这就是中医所谓“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的原因。另外,过度喜悦能跳加快,头眩晕而不能自控,某些冠病人亦可因过度兴奋而诱发绞痛或梗死。因此,喜乐当适度。喜则意和畅,卫舒调,但过度会走向反面。

详细释义

喜则缓 xǐzéqìhuǎn

缓,心气舒缓或和达之意,喜能使人精神兴奋,情和达,气机通利,但狂喜暴乐,反会令人精神所弛缓,出现心悸失眠,甚至精神失常等症状

喜则缓,…喜则和志达,荣卫通利,故缓矣。——《素问·痛论》

英文解释

⒈ joy causing qi slack

怒则上rage causing qi to flow upwards..

喜则缓joy causing qi slack...

悲则消grief causing qi depression

⒉ excessive joy makes the qi sluggish

恐伤 Fear impairs the Kidney...

喜则缓 excessive joy makes the qi sluggish...

怒则上 Rage causes the Qi to flow adversely upward

来源

素问·痛论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帝曰:愿闻人之五藏卒痛,何使然?岐伯对曰:经脉不止,环周不休。而稽迟,泣而不,客于外则少,客于中则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者,或之而痛止者,或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而痛者,或腹痛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之奈何?

岐伯曰:客于外,则则缩 踡 ,缩 踡 则绌急,绌急则外,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则痛久矣。客于经脉之中,与 炅 相薄则满,满则痛而不可也。稽留,炅从上,则充大而乱,故痛甚不可也。客于肠之间,膜原之下,不得,小故痛,之则,故之痛止。客于侠,则深之不能及,故之无益也。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元,随直上,客则不通,不通则因之,故喘动应手矣。客于背俞,则泣,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故相而痛。之则热至,热至则痛止矣。客于厥阴厥阴者,阴器,系于客于中,则急,故胁肋与少痛矣。厥气客于阴上及少泣在下相,故腹痛客于小肠膜原之间,之中,泣不得注于大经稽留不得,故宿昔而成积矣。客于五藏,逆上泄,阴气竭,阳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复反,则生矣。客于肠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热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不通矣。

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视而可见,奈何?岐伯曰:五藏六府,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帝曰:扪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视其病之,坚而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可得也。帝曰:善。

余知百病生于也,怒则上,喜则缓,悲则消,恐则下,收,炅则泄,惊则乱,劳则耗,思则结,九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飧泄,故上矣。喜则和志达,荣卫通利,故缓矣。悲则心系急,,而上焦不通,荣卫不,热在中,故消矣。恐则却,却则上焦还,还则下焦胀,故矣。腠理,故收矣。炅则腠理,荣卫通,汗大泄,故泄。惊则无所倚,无所归,虑无所定,故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皆越,故耗矣。思则有所存,有所归,正气留而不,故结矣。

中医论述

病因病理术语。即九为病的机理之一,谓过喜伤,则心气不收。《素问·痛论》:“余知百病生于也,怒则上,喜则缓,悲则消,恐则下,收,炅则泄,惊则乱,劳则耗,思则结。”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七情脏气

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与脏密切相,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以生喜怒思忧恐。”可见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又说“在志为喜”,“在志为怒”,“在志为思”,“在志为忧”,“在志为恐”。喜怒思忧恐,简称“五志”。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而脏腑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如《素问·调论》说:“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本》又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故七情脏气系密切。

七情致病的特点

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侵袭人体,从皮肤或而入,发病之初均见表证。而七情内伤,则直接影响相应的脏,使脏腑气机逆乱、失调,导致多种病变的发生。

直接伤及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喜伤”,“思伤”,“忧伤”,“恐伤”。临床上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对各脏有不同的影响。但并非绝对如此,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灵枢·问》说:“者,五脏六脏也,……故悲哀愁忧则动,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这里即指出了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脏五脏六腑之大受损可涉及其它脏腑。又如郁怒伤肝气横逆,又常犯,出现不调,不和等

而藏疏泄,运化而位于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为生化之源。故情志所伤的病,以三脏失调为多见。如思虑劳过度,常损伤,导致脾气两虚,出现志异常和失健运等症;郁怒伤怒则上,气逆,可出现肝经气郁的两胁胀痛,善太息等症;或气滞瘀,出现胁痛,妇女痛经闭经症瘕。此外,情志内伤还可化火,即“五志化火”,而致阴虚旺等症,或导致湿、食、诸郁为病。

影响脏腑气机

《素问·痛论》说:“怒则上、喜则缓、悲则消、恐则下、惊则乱、思则结。”

怒则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气逆,并走于上。临床可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喜则缓,包括缓解紧张情绪和心气两个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使卫通利,情舒畅。《素问·痛论》说:“喜则和先达,卫通利,故缓矣。”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不守舍,出现精神不能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故《灵枢·本》说:“喜乐者,而不藏。”

悲则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抑郁,意志消沉,耗伤。

恐则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不固,泄于下,临床可见二便失,或恐惧不解则伤,发生痿厥遗精等症。

惊则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致无所倚,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

思则结,是指思虑过度,伤。可导致气机郁结。古人认为思发于,而成于,故思虑过度不但耗伤,也会影响脾气。思虑过度,则伤,暗耗阴失养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气机郁结阻滞,则运化无力的受纳腐熟失职,便会出现纳呆,脘腹胀满,便溏等症。

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据临床观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若患者有较剧烈的情志波动,往往会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如有压史的患者,若遇事恼怒,肝阳暴张,压可以迅速升高,发生眩晕,甚至突然昏厥,或昏仆不语,半身不遂,眼歪斜。

出处 《素问·痛论》:“喜则缓,……喜则和志达,荣卫通利,故缓矣。”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颅骨骨膜窦

下一篇 下厥上冒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