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颅骨骨膜窦

颅骨膜窦是发生在颅骨膜上或膜下的无层静管组成的管团,该管团借许多粗细不等的障静、导管与颅大静窦沟通。(一)发病原因颅骨膜窦发病部位最常见于部,借流静与上矢状窦相通,少数发生于枕部,可与横窦沟通,此外,个也有发生于颅底的报道,本病通常为单发,及少数病人可能多发,以往颅骨膜窦的发生原因将其分为三型:先天型,自发型和外伤型,但由于本病进展缓慢,隐匿,有些属于先......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颅骨膜窦发病部位最常见于部,借流静与上矢状窦相通,少数发生于枕部,可与横窦沟通,此外,个也有发生于颅底的报道,本病通常为单发,及少数病人可能多发,以往颅骨膜窦的发生原因将其分为三型:先天型,自发型和外伤型,但由于本病进展缓慢,隐匿,有些属于先天型的病人在后天偶然发现,故将其归纳分为自发型和外伤型两类。

(二)发病机

1.自发型

比较多见,可由于先天性发育异常,颅骨的慢性疾病,静病或遗传缺陷所致的导静异常增多等的基础上,再因咳嗽呕吐等动作使静破裂等原因成,有些病例同时伴有其他部位的管异常如海绵状或颅,个还伴有先天性颅骨发育异常。

2.外伤

头部外伤后,膜下发生肿,管与颅窦相通,或因颅骨骨折,加之凝机制障碍以及蛛网膜颗粒压迹较深,从而促进本病的发生,有人认为颅骨骨折造成颅外异常管和静窦同时损伤,或因颅骨骨折兼有静撕裂并起硬膜外肿,在此基础上发生本病。

症状

大多数病人可无症状,有些病例只是偶然被发现,当肿物增大时,局部可有膨胀感。一般在头皮上可见一可压缩的软性肿物,无搏动,局部头皮可呈微红色青蓝色,有时在头皮表面还由小的毛细管扩张或,任何能增加颅压的因素均能使肿物增大,当直立和坐位时,肿物消失,此时,压迫双侧颈静肿物又复出现。当处于仰卧、俯卧或低头时,肿物明显增大,在病变处可触及颅骨的孔隙或破坏。

检查

X线检查,有的可见局部颅骨密度稍低和几个大小不等的孔。颈动脉造影的静期有时能显示出病变,而通过病变部位直接穿刺造影则能清楚地显示出病变的全貌及流静。头颅CT显示病变呈略高密度影,局部颅骨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和缺损,增强扫描,病变呈明显的增强效应,近似于颅窦的增强效果,但有时也由于流静的狭窄或栓的成,而使增强反应不大。磁共振扫描见病变区为混杂信号影。组织检查可见病变由许多毛细管和扩张的无层的静组成。

 诊断

1.明确外伤史并有明显的头皮挫伤或颅骨骨折

2.病变部位与受伤部位一致。

3.病变区在受伤前未见异常。

4.外伤与肿物的出现有一段时间间隔。

5.组织检查,自发型的腔内壁有一层较完整的皮,而外伤型者缺乏。

鉴别

膜窦须与海绵状膜膨出,皮样囊肿等鉴,可用压迫颈静法来判断是否为本病,即压迫双侧颈静时见肿物明显增大,而其他性质肿物几乎不出现上述征象,X线造影,CT,磁共振扫描有助于进一步鉴诊断。

治疗

以往有人曾向局部注射硬化或放射治疗,但因疗效不明显而被遗弃。多以手术治疗为,手术前可适当抬高头位,使肿物既能呈现轮廓,又不致液过度充盈为宜,以防手术出过多。手术通常在靠近肿物处瓣状切,从膜下剥离,然后缝扎皮瓣上的出,对外孔,用蜡涂抹止,也可先将皮瓣与病变分离,然后再从膜下剥离,切除病变。用蜡封堵孔。一般上述处理的效果良好,并发症少。如果病变部位颅骨破坏、缺损严重或上述处理后又复发者,可考虑颅将病变及流静全部切除。术中注意避免空进入静窦,以免体栓塞发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温邪上受

下一篇 喜则气缓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