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颈椎黄韧带骨化症

颈椎黄韧带化症是指颈椎黄韧带反复的损伤累及和反应性修复过程导致了韧带化,从而起一系列症状的一类疾病。这是一种老年性疾病,50~60岁年龄组的比例较高,并且发病率有随着年龄的增加增高的趋势。患者以男性居多,男女之比为2∶1。疾病称:颈椎黄韧带化症 所属部位:颈部 就诊科室:外科 症状体征:身痛、其他症状继Elsberg首次报道了黄韧带增生之后,有了许多于黄韧带皱褶突入椎管及黄韧带增厚......
目录

定义

疾病称:颈椎黄韧带化症

所属部位:颈部

就诊科室:外科

症状体征:身痛、其他症状

基本概述

继Elsberg首次报道了黄韧带增生之后,有了许多于黄韧带皱褶突入椎管及黄韧带增厚的文献报道,人们对位于椎管的各韧带成分异常造成的椎管狭窄逐渐起重视。

1912年,Le Double率先描述了黄韧带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现象,1920年Polgar又首次报道了黄韧带化的X线表现,以后Schmorl、Shore、山和小泉等陆续有报道。70年代以后,众多者特日本者对此进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随着脊髓造影、CT扫描及MRI检查的不断发展,韧带化症已被公认为一种独立的临床性疾病,并正在起人们的注。

病因

韧带化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其同局部力因素、代谢异常、家族遗传等众多因素系密切。各种使黄韧带附着部负荷异常增强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韧带损伤,而反复的损伤累及和反应性修复过程将导致韧带化。

与后纵韧带化发病情况一样,韧带化症在日本、东南亚等以食含糖量较高食物(稻谷类)为的地区及患有糖尿病人群中多发,可见黄韧带化与糖代谢等全身情况有。许多作者提出黄韧带化实际上属于韧带化症的一部分,也有人提出该病同遗传因素,如HLA抗原系统、种族差异均有,曾有1例同卵双生儿同时患有黄韧带化并发后纵韧带化的报道。

病理改变

韧带是连接柱邻位椎韧带,在人体所有韧带中弹力纤维含量最高,外观呈黄色而得。黄韧带起自第二颈椎下缘,止于第一骶椎上缘,参与椎管后壁组成。其下缘附着于下一椎的上缘和后上表面以及上关节突的前侧,上缘则附着于上一椎的下缘和前下表面以及下关节突的前侧,再加上椎上缘略微向前倾斜,使得椎管后壁非常光滑。从后面观,黄韧带分为左右对称的两半,在中线与棘间韧带相互融,外侧一直扩展到椎间孔并构成后壁,在椎间孔的外侧与小关节囊融。通常将黄韧带分为两部分,椎间部及关节囊部,在黄韧带的中线处,几乎每一水平都有小静穿过。

韧带中弹力纤维的含量高达60%~80%,颈椎段弹力纤维呈纵向排列。当椎处于最大屈位时可比中立位拉长35%~45%,而最大伸展位时,黄韧带则增厚,并缩短10%。正常情况下由于韧带的预张力作用,当椎过伸时不致发生皱褶或弯折(buckle)而凸于椎管。生物力研究也表明黄韧带被拉长70%时才被破坏,这样黄韧带面可保柱在正常范围自如活动,另一面又可在外力过大时将能量吸收,从而稳定柱并保护脊髓

韧带化多始于其在椎上缘附着处和上关节突的侧,并逐渐向上、两和中线向发展,向前发展还可以起所谓椎弓肥厚(Hyperostosis of pedicle)。病理组织研究表明,黄韧带要是软。在病变早期,纤维结构排列紊乱,纤维显著增生,弹力纤维极度减少。在肿胀纤维中,有许多纤维细胞及大量岛状化灶,化灶中有小梁及骨髓腔及哈佛管,正常情况下黄韧带管存在于椎边缘的中线部及上关节突的前部,当化灶正在成时,可在其边缘发现大量组织伴随。

曾有作者发现黄韧带钙化灶中有软化生及化,因而考虑黄韧带钙化化属同一病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但绝大多数人认为,黄韧带钙化化是两个然不同的病理过程。黄韧带钙化时厚度明显增加,并含有砂样或石灰乳样结,光镜检查为钙盐沉着于纤维或软基质中,钙化灶周围有较多的多核巨细胞、组织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呈肿样异物反应,与以小梁、骨髓结构为特征的黄韧带化是完全不同的。对钙化物进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其为羟基磷灰石、焦磷酸钙、磷酸钙等矿物质结晶体。

颈椎黄韧带成结突起,造成由韧带起的性椎管狭窄。据黄韧带间部及关节囊部的化部位不同,分造成椎管中央部或神经管部狭窄、以及椎管中央部及神经神经管部同时都有狭窄,压迫局部颈脊髓神经脊髓神经出现神经水肿、直径变细、脱髓鞘等病理改变。神经系统的损害,除局部反复受到的轻微压迫之外,还同长期存在的轻度微环障碍有

临床表现

韧带化在颈、胸、椎均可发病,但颈椎较少见,而以胸椎和椎居多且此类患者伴有另外一些韧带化,如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棘上韧带化等。

韧带化常见于中、下颌椎,以颈5~6与颈6~7,病变范围多为1~2个椎,多段黄韧带化十分少见,而在同一,两侧病灶与单侧病灶的发生率相近。单侧病灶中,以左侧多见。

颈椎黄韧带化症在临床上表现为颈椎管狭窄起的脊髓压迫症状,患者大多以肢体疼痛。麻木起病,尤以上肢及手指麻木居多,症状加重,出现肿胀、乏力、僵硬、肢体不灵活,伴有颈部疼痛、僵直、活动受限、酸胀等症状,部分患者可有胸部束带感,下肢力不同程度减退,出现走不稳,患者描述走踩棉花样感觉,严重者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和性功能障碍,脊髓受压明显时,出现锥体束症状反向亢进,张力增高,膝阵挛阳性,病理反射阳性等。感觉障碍表现不尽相同,可出现脊髓段平面性感觉障碍神经分布的区域性感觉障碍脊髓半侧损伤(Brown Sequard)综征。

辅助检查

由于本病临床表现常与颈椎病椎管狭窄症等类似,不具特征性,故诊断要依靠影像检查。

X线平韧带化阴影常与椎体影像重叠而难以辨。在侧位上,可见椎侧或椎之间有密度增高的化块阴影,下缘起于下一椎上缘,上缘终止于该椎中1/2处,其状常为三角,如化灶较小或辨认有困难的,可摄断层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值得提出的是,X线上还常可观察到其他不同部位、不同韧带化现象,有文献表明,在颈椎黄韧带化患者中,有近一半发生柱不同部位韧带化,如胸椎黄韧带化,颈椎后纵韧带化等。除此之外,尚可观察到其他颈椎疾病,如颈椎退性改变、发育性椎管狭窄以及先天性颈椎畸等。

脊髓造影表现为同化水平相一致的完全性梗阻或不完全性硬阻,在X线上常可见不完全梗阻的压迫来源来自于硬膜囊的后

CT扫描可清晰地显示位于颈椎椎侧的团块状化灶,并向椎管突出,压迫颈脊髓(图1),其CT值与相同,如作CT脊髓造影检查,可见颈脊髓硬膜囊受压移位情况,进一步判定其受压程度。

MRI检查在MRI的T1及T2加权矢状面图像上,增厚、化的黄韧带常低信号影凸向椎管,造成颈椎侧硬膜囊压迫。颈椎黄韧带退变增厚时,在T1、T2加权时也呈等信号低信号突向椎管,但两者在态上常不尽相同,黄韧带退变时常为多段、半阴影,而化灶则为单段三角影,而且压迫程度更为严重。

者指出,黄韧带化灶与其他组织一样含有骨髓及脂肪组织,在T1加权上也可呈高信号影,并有人对在MRI图像上呈不同信号程度的黄韧带组织相应的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发现MIR上是等信号强度区域为肥厚的韧带中增生的小管,标志着化进展期的始。

尽管在横断面图像上,MRI显示颈椎黄韧带化不及CT扫描清晰,但其可直接进矢状面成像,除显示化对脊髓压迫程度之外,还可反映出脊髓受压后的信号变化情况,判断疾病预后。

鉴别诊断

与颈椎黄韧带化相比,颈椎黄韧带钙化更为常见,两者在临床与影像表现较为相似,应注意两者鉴韧带化症与黄韧带钙化症的鉴

韧带化症 黄韧带钙化

男性多见 女性多见

病变水平全椎均有,下胸椎多见 仅见于下颈段

病变部位 椎附着部 椎

病变态 棘状,状或结

与椎系 连续,不随姿势变化移动 不连续

与硬膜系 常粘连或融 不粘连

并全身其他部位钙化 无 多见

并发症

颈椎黄韧带化症可并发大小便功能障碍和性功能障碍。

治疗措施

非手术治疗

症状较轻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颈部制动、颈托固定、理疗、药物治疗等。但大多数患者非手术疗效往往效果不佳。

手术治疗

通常认为,当脊髓神经受压症状明显时,应颈椎后路手术,彻底切除化增厚的黄韧带,这是解除压迫、恢复脊髓功能的有效措施。手术式包括单纯椎切除术和椎术。由于黄韧带化灶常与椎缘连续且与硬膜囊粘连,故在手术操作时要十分仔细,防止脊髓损伤及液瘘的发生,有硬膜囊破损时,应该进手术修补。

颈椎黄韧带化症的药物治疗:尚无特效药。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