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南烛

南烛(拉丁:Vaccinium bracteatumThunb.)杜鹃科,越橘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9米;分枝多,老褐色,无毛。薄革质,总状花序生和腋生,有多数,苞片状,披针花梗短,花冠白色丝细长,花盘密生短柔毛。浆果熟时紫黑色果期6~10月。分布东南亚,南至南太平洋的新赫布里底群岛,北越南缅甸、达琉球群岛及小笠原群岛,西至印度(南部)。中国要分布于华东、......
目录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2~6(-9)米;分枝多,幼被短柔毛或无毛,老褐色,无毛。

叶片薄革质,、披针状披针,长4~9厘米,宽2~4厘米,端锐尖、渐尖,稀长渐尖,基部楔形、宽楔形,稀钝,边缘有细锯齿,表面平坦有光泽,两面无毛,侧脉5~7对,斜伸至边缘以网结,与中脉、网在表面和面均稍微突起;叶柄长2~8毫米,通常无毛或被微毛。

南烛总状花序生和腋生,长4~10厘米,有多数,序轴密被短柔毛稀无毛;苞片状,披针,长0.5-2厘米,两面沿被微毛或两面近无毛,边缘有锯齿,宿存或落,苞片2,线形卵形,长1~3毫米,密被微毛或无毛;花梗短,长1-4毫米,密被短毛或近无毛;萼筒密被短柔毛或茸毛,稀近无毛,萼齿短小,三角,长1毫米左右,密被短毛或无毛;花冠白色,筒状,有时略呈坛状,长5~7毫米,外面密被短柔毛,稀近无毛,面有疏柔毛,口部短小,三角,外折;雄蕊藏,长4-5毫米,丝细长,长2~2.5毫米,密被疏柔毛,药室部无,药管长为药室的2~2.5倍;花盘密生短柔毛。

浆果直径5-8毫米,熟时紫黑色,外面通常被短柔毛,稀无毛。期6~7月,果期8~10月。

该种分布至云、贵高原及台湾植株上出现了一些变异:花序各部分毛变少甚至近于无毛;苞片变小。

生长环境

生于丘陵地带或海拔400~1400米的山地。

喜温暖候及酸性土地,耐旱、耐、耐瘠薄,生于山坡、路旁或灌木丛中。

地理分布

产中国台湾省、华东、华中、华南至西南。分布朝鲜、日本(南部),南至中南半岛诸国、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栽培技术

繁殖播种

繁殖多以扦插和播种为扦插繁殖,于春季取一年生N,JN木质化的健壮条,剪去下部叶片,在雨季扦插。播种繁殖,将去年秋季采摘的浆果用0.3%高锰酸钾液浸种后, 于早春直接播种即可。播种宜用浅盆、木箱或地床, 以排水良好的粗砂粒铺于底部。撒播后,薄覆一层细土。灌水少量多次。出苗后,每周喷1次0.5%~1%的波尔多液,幼苗长出2~3时移植。

管理技术

肥水管理。盆栽土可将腐殖土、炉灰1:1的比例配制。春季可每月追施1次磷肥,后施以氮磷为的混肥料,幼果期喷施壮果蒂灵,果实膨大期施用追肥,此期氮、磷施用量要分占到年施肥总量的10%、5%和10%,确保有足够的养供树体生长发育。碱性土质地区浇水可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亚及食

修剪

修剪一般在早春或冬季进,剪去枯、斜、徒长、病虫及部分交叉,以保树冠和树型的完美。修剪涂抹愈伤防腐膜。

病虫防治

最常见的虫害是红蜘蛛,多在6~8月高温干旱时危害严重,可用73%克螨乳油 1000~3000倍液、0.9%齐螨素乳油5000~6000倍液、20%螨死净2500倍液、20%三氯杀螨醇乳油800~1000倍液,交替轮换使用,效果较好。最常见的病害是褐斑病,要发生在雨季, 可将波尔多液和其他保护性杀菌交替使用,每隔15天左右喷洒1次,降雨多时7~10天喷1次。

药用价值

南烛叶

南烛出处:出自《本草新编》。

南烛

来源:为杜鹃植物乌饭权的。8-9月间采收,拣净杂质,晒干。

成份含三十一烷(hentriacontane),无羁萜(酮)(friedelin),表无羁萜醇(epifriedlanol),槲皮素(quercetin),异荭草素(isoorientin,即homoorientin),对-羟基桂皮酸(p-hydroxy-cinnamic acid),消旋醇(myoinositol)。和嫩含微量元素钡、溴、硼、、锰、、镓、钛、镍、铋、钼、矾、锆、铜、银、锌、钻、锶。

性味:酸;涩;性平。

归经

功能:益肠养肝胃气虚;久泻;少食;不足;膝乏力;须发早白。

用法用量服:汤,6~9g;膏;或入

各家论述

⑴《本草拾遗》:止泄除睡,强筋益力。

⑵《日华子本草》:益肠,捣汁浸,晒干服。

⑶《本草汇言》:益凉血养筋。

⑷《本草疏》:南烛,《本》言其味苦平,性无毒,然尝其味亦多带微涩,其平者,平即凉也。《十剂》云,涩可去,非其味带涩,则不能止泄,非其本凉,则不能变白。发者,之余也,色者,之华也,热则鬓发早白而枯槁;弱则困倦嗜卧而力不长;肾虚则筋软弱而步不前。入凉血,入,入,其云却老,非虚语矣。凡变白之药,多是气味,有妨,惟南烛气味和平,兼能益南烛同旱莲草、没食子地黄桑根枸杞山茱萸何首乌)白蒺藜,为乌须发之圣药,气味和平,性复无毒。除变白外,无他用。

南烛子

出自《本草纲》。

⑴《本草图》:南烛,今惟江东州郡有之。株高三、五类苦楝而小,陵冬不雕,冬生红子作穗。人家多种植除间,俗谓之南天烛,不拘时采其用。亦谓之南烛草木。其子似茱萸,九月熟,酸美可食。不相对,似茗而厚,味小酢,冬夏常青,微紫,大者亦高四、五丈而甚肥脆易摧折也。

⑵《纲》:南烛,吴、楚山中甚多。山矾,光滑而味酸涩,七月小白结实朴树子成簇,

来源:杜鹃科村物乌饭树果实。8~10月间果实成熟后采摘,晒干。

成份:干果实含糖分约20%,游离酸7.02%,以苹果酸(malic acid)为,枸橼酸(citric acid),石酸(tartaric acid)少量。

药理作用:提取物在体外能使艾氏腹水癌细胞变性。

性味:酸;甘;性平

归经肝经

功能治:补;强筋;固精气;止泻痢。不足;须发早白;筋无力久泄梦遗;带下不止;久泻外痢

用法用量服:汤,9~15g。或入

各家论述

⑴《纲》:强筋,益力,固

⑵《药材》:强。治久泄梦遗,体虚弱,赤白带下。

⑶《要药分》:《纲》于南烛,载有止泄、除睡、变白三条,于子载有固、驻二条,其强筋益力,子与相同,此殆互文,非若他药之治,或子或,有绝不相同者也。余尝以南烛子久痢久泻,辄效,以治饭后瞌睡,亦效,可知止泄除睡不独为然也。又尝以子治痢日久症,亦效、此并《本草》所来及者。曾制一,用南烛子为君,制首乌为臣,谷芽生、焦各半为,其使药则随症加用,如久痢黄连木香诃子,久泻加山药、建莲,除睡加益智远志,痢黄连槐花当归地榆,真是如响斯应。

:添,舒筋明南烛子(生者)两斤,白果(去壳)四两,山药末一斤,茯苓四两,芡实半斤,同捣为饼,乾为末;入枸杞子一斤,熟地一斤,山茱萸一斤,桑叶末二斤(嫩桑为妙),巨胜子半斤。共为末,蜜为。每日早晨老送下五钱。(《本草新编》)

备注

⑴本品有毒,全株含梫木毒素,嫩含量尤多。中毒后易呕吐,大便次数增多、多尿神经中枢及运动神经末梢麻痹肉痉挛。

⑵古代本草所载的南烛杜鹃乌饭树植物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南收购和各地销售的南烛子即为此种的干果实。(《全国草药汇编》)

南烛根

出处:出自《本草纲

乌饭树

来源:为杜鹃植物乌饭树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性味:酸;微甘;性平

功能瘀;止痛。牙痛;跌伤肿痛

用法用量服:汤,9~15g;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或水洗。

各家论述江西草药手册》:瘀,消肿,止痛。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胶质母细胞瘤

下一篇 脱阴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