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椎弓裂
定义
概述
颈椎椎弓上下关节突之间呈圆柱状结构,通常称为关节突间部而不称峡部。因尚不清楚的先天性因素导致该部骨缺损或连续性中断即为颈椎椎弓裂;在此基础上,由于退变或头颈部应力作用导致病变椎节移位,即为颈椎滑脱。可造成颈椎不稳及脊髓、神经根刺激症状。
从解剖学方面考虑,颈椎椎弓裂相当于腰椎峡部裂与滑脱,但其发病率远低于后者。Waldron统计了52例脊椎椎弓裂与滑脱,其中发生在颈椎的仅1例。而由于病例少见目前尚无确切的发病率统计。发生于两侧者较单侧多见;从颈椎椎弓裂发病部位看,文献报道的好发节段为颈6约占75%;其次为颈2约占18%;而颈1和颈7椎弓裂尚未见报道。
病因学
病理改变
椎弓上、下关节突之间的部位称为关节突间部。在腰椎此部位较为狭长称为峡部,而在颈椎此部位呈柱状。颈椎椎弓裂系指此部两侧或单侧不连,可引起颈椎向前方滑脱,造成颈椎不稳及脊髓、神经根刺激症状。向前滑脱的椎体可压迫椎体前方的食管。有时,此部可变细长但未断裂,屈伸动态x线像显示不稳。
发病机制
本病常合并颈椎部位其他先天性畸形。如脊柱裂、椎弓根缺如、关节突发育不良等。由于胎儿上下关节突实为一个骨化核所形成,即该处的缺损不在骨化中心融合处,因此并非原始骨化中心未闭合。可能在胎儿早期原始骨化的椎弓因某种因素导致形成不全,或在此畸形基础上发生轻微骨折所致。
随着年龄增长,局部缺损越来越明显(但部分人此处为软组织或软骨所填塞,获得相对稳定,则不表现出临床症状)。由于颈椎上下关节突前面毗邻神经根,当该部位退变增生、不稳时,则造成椎间孔狭小,并有刺激、压迫窦椎神经及脊神经的可能性,产生局部或根性症状,严重者可压迫脊髓。然而,至今在对新生儿的检查中尚未发现此病另外,尚难以解释其为何多发于颈6。Morvan曾提出疲劳性应力骨折学说但在伸屈活动中受应力最大的颈5很少发生颈7也从未见报道,似不能支持这一观点。
临床表现
本症以男性较多见,男女之比为2~3∶1。据已报道的病例统计患者中年龄最小者为5岁最大为72岁,而以30~40岁较多见。
本病患者可完全无症状,仅在体检或流行病学调查时被发现。多数患者仅有头颈酸痛不适也可有头晕、恶心等。少数病例伴有神经根刺激症状多在轻微受伤、劳累或头颈部活动时诱发或加重;如同时发生颈椎滑脱也可能引起神经根受压症状。而脊髓症状尤为少见,一般仅见于合并颈椎间盘突出或颈椎椎管狭窄的患者。
颈椎椎弓裂无滑脱者,可出现颈椎不稳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颈枕部和肩部疼痛。合并颈椎滑脱者可出现神经根受压症状和吞咽困难。脊髓受压症状较少见,但若颈椎滑脱合并颈椎间盘突出或颈椎管狭窄则易出现脊髓受压症状。部分病例可无任何临床症状,仅在X线检查时发现颈椎弓裂合并颈椎滑脱。体检时可发现患者颈椎活动受限,颈椎活动可诱发或加重临床表现。合并颈椎滑脱的患者可在其颈部触及“台阶样”畸形。有时患者颈部可呈斜颈畸形。合并脊柱裂者,可同时出现脊柱裂的临床症状和体片。
辅助检查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据X线平片,包括正、侧位,左、右斜位及伸屈动力位片。对有疑问的病例应行断层摄片,从而更清楚地显示病变部位。CT和MRI检查对诊断本病仅提供参考但有助于鉴别与发现其他疾患。本病的X线片特点为:
3.椎弓后半部向后脱位,椎体向前轻度滑脱(≤Ⅰ度),椎间孔可变小。
4.多合并同侧或相邻的椎弓根、关节突发育不良以及脊柱隐裂等其他畸形
值得注意的是,在CT扫描切层上,颈椎椎弓裂与腰椎峡部裂表现不尽相同,其主要表现为关节突与椎体相连部位连续性中断,断端光滑,关节突与椎体的夹角也不同。
鉴别诊断
除依据临床外,主要依据X线平片,包括正、侧位,左右斜位及伸、屈位功能片,
有疑问者,可行断层摄片,即可确立诊断。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足以明确本病的诊断。必要时可行断层摄片、屈伸动力性摄片、脊髓造影、CT和MRI检查,X线检查包括颈椎正侧位片及斜位片。在诊断本症时应注意同创伤、肿瘤等原因造成的颈椎椎弓破坏相鉴别。
并发症
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
1、口服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疼痛、局部消炎、放松肌肉治疗,对于颈椎不稳等继发的局部软组织劳损等疗效较明确,但不能从根本上治疗颈椎病。对于伴有四肢无力或麻木的患者来说,还可以使用神经营养药物辅助康复,促进受压神经的恢复。
2、牵引法:通过牵引力和反牵引力之间的相互平衡,使头颈部相对固定于生理曲线状态,从而使颈椎曲线不正的现象逐渐改变,但其疗效有限,仅适于轻症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且在急性期禁止做牵引,防止局部炎症、水肿加重。
3、理疗:理疗法是物理疗法的简称。就是应用自然界和人工的各种物理因子,如声、光、电、热、磁等作用于人体,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但其作用也较微弱,不能从根本上治疗。且经常理疗易对皮肤产生烫伤。
4、中医疗法博大精深,疗效但与医生的个人经验有很大关系,需慎重选择。
手术治疗
颈椎椎弓裂的药物治疗尚无特效药,其颈椎椎弓裂的治疗应根据临床症状、滑脱的程度以及是否合并脊髓、神经根损害来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对于无明显临床症状者,应加强对颈部的保护及注意日常工作、生活时的体位。一旦出现神经根或脊髓损害症状或伴有滑脱,则应考虑外科手术干预。手术的目的在于:
手术的目的在于:
(1)减压:改善临床症状。
手术应选择经前路途径,将椎弓裂椎节与下位椎节相融合。如下伴滑脱,可采用环锯法或椎间盘切除减压与自体髂骨植骨术,对于合并颈椎滑脱者,我们采用 Caspar椎体牵开器,使滑脱之椎节复位,椎间孔扩大,恢复颈椎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然后再行减压及植骨。如条件允许,植骨后还可辅以颈椎带锁钢板内固定,使融合节段达到即刻稳定,这样可免除术后石膏外固定,减轻了患者痛苦。
后路手术也可进行植骨融合,使颈椎椎弓裂椎节获得稳定,但与前路手术相比后路手术存在如下缺点:
(2)无法进行直接减压,特别是椎间隙处的减压,且难以恢复颈椎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
(5)若采用内固定,手术难度大,危险性高。
因此,除非患者合并椎管狭窄可考虑后路手术外,一般应选择前路手术。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