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水气凌心

水气是病。指水气上逆,心脏的病变。凌,侵犯的意思。由于肾阳虚,气化障碍,水液停留体,不能正常排泄,产生痰饮水肿水气病。水气上逆,停聚胸影响心阳时,可致心阳不振,心气不宁,出现心悸促等症状。治宜温阳益、宁涤饮。水气,病。指水气上逆,心脏的病变。凌,侵犯的意思。由于肾阳虚,气化障碍,水液停留体,不能正常排泄,产生痰饮水肿水气病。水气上逆,停聚胸影响......
目录

概述

水气,病。指水气上逆,心脏的病变。凌,侵犯的意思。由于肾阳虚,气化障碍,水液停留体,不能正常排泄,产生痰饮水肿水气病。水气上逆,停聚胸影响心阳时,可致心阳不振,不宁,出现心悸促等症状。治宜温阳益、宁涤饮。

中医病机

水饮停,阻遏心阳候。多由肾阳虚或肾阳水饮上逆,侵凌于所致,属本虚标实。其病位要在,然而常常涉及两脏阳气虚衰,导致痰饮瘀血等的产生,而使病情更趋复杂多端。

体征

心悸气短,眩晕,呕吐涎,肢冷,胸脘痞满,渴不欲饮,小便不利,或胸闷而痛,无力,面浮肢肿,舌质淡青胖嫩,苔白润或白腻,沉弦或细滑,或细结代,或迟细。

治疗

治疗法则

温阳,化饮,利水。

施治

(一)方药

1.基本方药

(1)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15克、桂枝10克、白术12克、猪苓10克,法半夏10克、泽泻10克、沉香6克、皮12克。本适用于水气脾气虚者。

(2)真武汤加减:附子10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沉香6克、脂10克、干姜l0克。本适用于水气肾阳虚弱者。上,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温服,每日3次。

2.加减变化:若兼见水饮,症见咳逆上气者于基本

(1)中加细辛3克、干姜10克、五味子6克以温化饮;若兼见脾虚而倦怠无力者可加黄芪15克、党参10克、苡仁15克以健脾。若兼见肾阳虚症见下肢水肿,小便短少于基本

(2)中加用黄芪15克、椒目12克、防己15克以利水消肿。兼见胸闷而痛,痹阻者加沉香10克、檀香6克、全瓜萎12克、壳12克以宽胸理气温通止痛。若兼见结代者宜于基本

(2)中重用桂枝为12克,加党参12克、熟地10克、麦冬10克、炙甘草l0克以益

(二)饮食疗

(1)取乌或大鲫鱼剖肚去肠杂,纳入大蒜一个、椒目5克,不加盐,熟以汤白为度,吃汤。

(2)将白茯苓等磨成细粉,每次取茯苓粉15克左右,用粳米100克粥,有健脾利水消肿作用,可作水气水肿的病人的助治疗。

(3)鲤鱼一条约500克左右、生姜30克、葱6克,汤不放盐,汤吃

(4)鳝鱼500克、鲜薤白120克,汤不放盐,汤吃

(5)生(连衣)、生苡仁、赤豆、红枣各适量,同烂为度,每日早晚各服一碗。上法均对心阳不振兼脾气虚所致水气助治疗作用。

施治要点

(一)本虚实夹杂候,要注意处理好扶正、祛系,在小便不利,肢体浮肿治疗好转时,若过早补阳会助长热,过早补补阴又会碍于湿,导致水复聚,逆上犯。因此,在余未尽阶段,宜用祛不伤正,扶正不碍的“和”法治疗。只有余已尽,心阳不振兼见脾气虚或肾阳虚弱而随施治,调补善后。

(二)水气由于水逆上,的功能易为水阻碍而失调,出现瘀血症状,尽管瘀血候明显仍为标,是病理产物成为的继发致病因素,因此,水饮瘀血二者之间的次矛盾要妥善处理,不能单纯使用活化瘀治标失本,只有加强补行气以活化瘀之品,不耽误病程。

(三)水气还常兼见脾气虚,临床表现可见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此时治疗当以补脾化湿治本为,不宜过于分利,以免利水伤阴,造成病情加重。

针灸治疗

1.针刺俞、巨.阴谷、俞、俞,配取委阳、三焦俞、气海,补法针,留针15分钟,中间捻针2~3次,每日一次。

2.艾灸:可用上述针刺穴位,进艾灸,其中俞、俞、俞及气海为必灸之,每次15分钟,每日l~2次。

护理

1.若见下肢浮肿,可采用半卧位,医护人员要做好24小时出入量的观察和记录,并每周称体重1~2次,以观察水肿消退情况。

2.本患者在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小便不利,下肢浮肿较甚时,应适当给氧。在需要静输液时,应据病情遵医嘱控制液体量,否则补液量过多,会增加心脏负担,加重病情。

3.由于水气出现厥脱时,可酌情选用人参针、参附针等;若进一步发展心阳虚衰时,则可用万年青总甙、铃兰毒甙等,予以静滴注。若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一旦出现立即向医师联系,予以迅速处理。

4.病房要求空新鲜,安静,室常作消毒处理,防止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5.本病人身体抵抗力低弱,起居饮食均要谨慎,谨防外侵袭而加重病情。要求病人身体力地参加体力劳动及体育活动,以促进,增强体质。

"hasImageCarousel":null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基底节血肿

下一篇 思则气结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