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南烛子

南烛子,一种草药,又乌饭果,是常绿灌木杜鹃植物乌饭树果实。具有益,强筋明的作用。【拼音】Nán Zhú Zǐ【南烛【来源】杜鹃乌饭树植物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以干果实入药。【性味】微甘、酸。【功能治】强筋,益。用于身体虚弱,脾虚久泄,梦遗滑,赤白带下。【用法用量】1~3钱。【摘录】《全国草药汇编》【出......
目录

南烛子版本一

南烛子【拼音】Nán Zhú Zǐ

南烛

【来源】杜鹃乌饭树植物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以干果实入药。

性味】微甘、酸。

【功能治】强筋,益。用于身体虚弱,脾虚久泄,梦遗滑,赤白带下。

【用法用量】1~3钱。

【摘录】《全国草药汇编》

南烛子版本二

【出处】《纲

【拼音】Nán Zhú Zǐ

】乌饭果(《药材》)。

南烛子【来源】为杜鹃植物乌饭树果实。8~9月间果实成熟后采摘,晒干。置干处。

【原态】

乌饭树,又:牛筋(《本草拾遗》),黑饭草、乌饭草(《日华子本草》),乌草(《宝本草》),南烛草木、男续、染菽、猴药、后卓、猴菽、草木之王、惟那木(《本草图》),饭草(《纲》),乌米饭树、康菊紫、苞越橘

常绿灌木,高1~3米,多分枝条细,灰褐带红色,幼时带有点状微毛,老时落。互生;卵状至狭,长3~6厘米,宽1~3厘米,边缘具稀疏尖锯齿,基部楔形,先端锐头,革质,有光泽,中脉有短毛;叶柄短而不明显。总状花序腋生,长2~5厘米,具有10数,微具毛;苞片披针,长1厘米,边缘具不明显锯齿花柄长0.2厘米,具绒毛;萼钟状,5浅裂,外被绒毛;花冠白色,壶状,长5~7毫米,具绒毛,先端5裂反卷;雄蕊10,花药先端伸长成管状丝有白茸毛;子房下位,花柱长6毫米。浆果红色,成熟时紫黑色,直径约5毫米,萼齿宿存,白色种子数颗。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或灌木丛中。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台湾等地。产江苏、浙江等地。

【性状】干果实,球,直径4~5毫米。表面暗赤褐色,略有细皱纹,具宿萼,萼筒钟状;先端5浅裂,裂三角,约包被果实2/3以上,端具黄色点状的花柱痕迹,基部常有果柄。味酸而稍甜。

【化成份】干果实含糖分约20%,游离酸7.02%(以苹果酸为柠檬酸、石酸少量)。

【药理作用】提取物在体外能使艾氏腹水癌细胞变性。

性味】《纲》:酸甘,平,无毒

归经】《本草新编》:入

【功能治】

,强筋明。治久泄梦遗,久痢久泻,赤白带下。

①《纲》:强筋,益力,固

②《药材》:强。治久泄梦遗,,体虚弱,赤白带下。

【用法用量】服:汤,2~4钱;或入

【附】添

【各家论述】《要药分》:《纲》于南烛,载有止泄、除睡、变白三条,于子载有固、驻二条,其强筋益力,子与相同,此殆互文,非若他药之治,或子或,有绝不相同者也。余尝以南烛子久痢久泻,辄效,以治饭后瞌睡,亦效。可知止泄除睡不独为然也。又尝以子治痢日久症,亦效,此并《本草》所未及者。曾制一,用南烛子为君,制首乌为臣,谷芽生,焦各半为

南烛子版本三

【出处】

出自《本草纲》。

1.《本草图》:南烛,今惟江东州郡有之。株高三、五类苦楝而小,陵冬不雕,冬生红子作穗。人家多种植除间,俗谓之南天烛,不拘时采其用。亦谓之南烛草木。其子似茱萸,九月熟,酸美可食。不相对,似茗而厚,味小酢,冬夏常青,微紫,大者亦高四、五丈而甚肥脆易摧折也。

2.《纲》:南烛,吴、楚山中甚多。山矾,光滑而味酸涩,七月小白结实朴树子成簇,

【拼音】Nán Zhú Zǐ

】乌饭果、乌饭子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杜鹃科村物乌饭树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Vaccinium bracteatum Thumb.[V.spicatum(Lour.)Poiret;V.malaccense Wight;V.bracteatum var.Thunb.longitubum Hayata]

采收和储藏:8-10月间果实成熟后采摘,晒干。

【原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2-6(9)m。多分枝,幼被短柔毛,老褐色叶柄长2-8mm,通常无毛或被微毛。叶片薄革质,、披针状,长4-9cm,宽2-4cm,先端锐尖,渐尖,基部楔形,宽楔形,边缘有细锯齿,表面平坦有光泽,侧脉5-7对,斜伸至边缘以网结。总状花序生或腋生,长4-6cm,有多数花序轴密被短柔毛;苞片状,披针,边缘有锯齿,宿存或落,苞片2,线形卵形,密被微毛或无毛;萼筒密被短柔毛或茸毛,萼齿短小,三角,长1mm左右;花冠白色,筒状,有时略呈坛状,长5-7mm,外面被短柔毛,面有疏柔毛,口部短小,三角,外折;雄蕊藏;丝细长;花盘密被短柔毛,浆果直径5-8mm,熟时紫褐色期6-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丘陵地带或海拔400-1400m的山地,常见于山坡林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至西南以及台湾等地。

【性状】性状鉴 果实类球,直径4-6mm。表面暗红褐色至紫黑色,稍被白粉,略有细纵纹。先端具黄色点状的花柱痕迹,基部有细果梗或果梗痕。有时有宿萼,约包被果实2/3以上,萼筒钟状,先端5浅裂,裂短三角。质松脆,断面黄白色含多数长卵状三角种子,橙黄色或橙红色微,味酸而稍甜。

【化成份】干果实含糖分约20%,游离酸7.02%,以苹果酸(malic acid)为,枸橼酸(citric acid),石酸(tartaric acid)少量[1]。

【药理作用】提取物在体外能使艾氏腹水癌细胞变性。

性味】酸;甘;性平

归经肝经

【功能治】补;强筋;固精气;止泻痢。不足;须发早白;筋无力久泄梦遗;带下不止;久泻外痢

【用法用量】服:汤,9-15g。或入

【各家论述】

1.《纲》:强筋,益力,固

2.《药材》:强。治久泄梦遗,体虚弱,赤白带下。

3.《要药分》:《纲》于南烛,载有止泄、除睡、变白三条,于子载有固、驻二条,其强筋益力,子与相同,此殆互文,非若他药之治,或子或,有绝不相同者也。余尝以南烛子久痢久泻,辄效,以治饭后瞌睡,亦效,可知止泄除睡不独为然也。又尝以子治痢日久症,亦效、此并《本草》所来及者。曾制一,用南烛子为君,制首乌为臣,谷芽生、焦各半为,其使药则随症加用,如久痢黄连木香诃子,久泻加山药、建莲,除睡加益智远志,痢黄连槐花当归地榆,真是如响斯应。

【摘录】《中华本草》

南烛子介绍

药材

南烛子

拼音

Nanzhuzi

英文

-

拉丁

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

乌饭果;原植物乌饭树牛筋,黑饭草,乌饭草

称考

南烛子(《纲》),乌饭果(《药材》)。牛筋(《本草拾遗》)、黑饭草、乌饭草(《日华子本草》)、乌草(《宝本草》)、南烛草木、男续、染菽、猴药、后卓、猴菽、草木之王、惟那木(《本草图》)、饭草(《纲》)

【科来源】

子叶植物杜鹃植物

【药用部位】

乌饭树果实

性味归经

酸甘,平,无毒。《本草新编》:“入。”

【功效治】

,强筋明。治久泄梦遗,久痢久泻,赤白带下。

【用法用量】

服:汤,2~4 钱;或入

【资源分布】

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台湾等地。

【药材鉴定】

果实,球,直径4—5毫米。表面暗赤褐色,略有细皱纹,具宿萼,萼筒钟状,先端5浅裂,裂三角,约包被果实2/3以上,端具黄色点状的桂痕迹,基部常有果柄。味酸而稍甜。

【古籍考

出自《本草纲》①《本草图》:“南烛,今惟江东州郡有之。株高三、五类苦楝而小,陵冬不雕,冬生红子作穗。人家多种植除间,俗谓之南天烛,不拘时采其用。亦谓之南烛草木。其子似茱萸,九月熟,酸美可食。不相对,似茗而厚,味小酢,冬夏常青,微紫,大者亦高四、五丈而甚肥脆易摧折也。” ②《纲》:”南烛,吴、楚山中甚多。山矾,光滑而味酸涩,七月小白结实朴树子成簇,生青,九月熟则紫色有细子,其味甘酸,小儿食之。”

【化成分】

果实含糖分约20%,游离酸7.02%(以苹果酸为柠檬酸、石酸少量)。

【相

,舒筋明南烛子(生者)两斤,白果(去壳)四两,山药末一斤,茯苓四两,芡实半斤,同捣为饼,乾为末;入枸杞子一斤,熟地一斤,山茱萸一斤,桑叶末二斤(嫩桑为妙),巨胜子半斤。共为末,蜜为。每日早晨老送下五钱。(《本草新编》)

【原生态】

乌饭树生于山坡、路旁或灌木丛中。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水逆

下一篇 基底节血肿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