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化脓性颅骨骨髓炎

化脓性颅骨骨髓炎大多数来自直接 感染,如放性颅骨骨折颅或颅骨钻孔术、颅骨术后感染等,以及放射性治疗、皮肤移植失败等使颅骨而遭受感染。颅骨骨髓炎可发生于颅骨的任何部位,但以颅盖的最为多见。外伤颅骨骨髓炎多因放性损伤,尤其是污染严重的器伤或因头皮缺损、坏死使颅骨长期暴所造成,偶尔可由感染而致。颅骨骨髓炎范围可以限局在一块颅骨上,亦可超过缝侵及多个颅骨。有时可因逆......
目录

发病原因

外伤颅骨骨髓炎多因放性损伤,尤其是污染严重的器伤或因头皮缺损、坏死使颅骨长期暴所造成,偶尔可由感染而致。颅骨骨髓炎范围可以限局在一块颅骨上,亦可超过缝侵及多个颅骨。有时可因逆炎,将感染由膜下或硬膜外扩至颅成硬膜外积脓、硬膜下积脓及/或脓肿

疾病检查

颅骨骨髓炎早期容易忽略,X线照也只有在感染2~3周之后始能看到明显的钙和破坏征象。慢性骨髓炎此X线较易显示虫蚀状密度不均的质破坏区,其间有时可见密度甚高的死骨影像,为时过久的慢性颅骨骨髓炎,尚可在破坏区周围出现硬化和增生,故X线平可以确诊。

临床表现

颅骨骨髓炎可发生于颅骨的任何部位,但以颅盖的最为多见。起病有急有缓,急性期多为毒力较强的致病菌所致,可呈暴发型,起病急骤,病人突然高热寒战,体温可高达40℃左右,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如精神萎靡、周身酸痛、乏力、嗜睡,外周象中的白细胞增高,其中多核白细胞占90%以上。与此同时,局部颅骨发生炎症性浸润,与其相应的头皮可表现为红肿热痛,进而出现有波动感的头皮下脓肿,其破溃后常向外排出黄色灰色绿色等的黏稠或稀薄的脓液及小块死骨,进入反复发作久不愈的窦道,渐转为慢性过程。在毒力较弱的致病菌侵入颅骨后,起病人的全身及局部反应均较轻,呈慢性发展过程,可表现低热,外周象中的白细胞中度增高,以中性多核细胞为。局部头皮有中度红肿热痛,并逐渐发展成为有波动感的脓肿,在其破溃后成慢性窦道。在头部外伤及颅手术后的病人中,多因感染扩颅骨炎症反应,病变进一步发展,伤破溃流脓成慢性窦道。本病多在成头皮下脓肿或窦道后才就诊,一般于起病后1个月以上甚至有数月和数年者。如炎症不能及时得到控制,则可穿破硬膜向颅扩延,起颅并发症,据文献报道约占30%,其中要为脓肿,余为硬膜外和硬膜下脓肿膜炎。可因其侵犯的部位、范围及严重程度不同而起不同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头痛呕吐、高热、谵妄抽搐昏迷膜刺激症及压增高,肢体瘫痪,失语等表现,严重时导致脑疝而危及生命。故应针对不同情况及时诊治。

诊断

典型的颅骨骨髓炎诊断并不困难。在被污染的放性损伤或颅手术伤的病人,术后体温升高,外周象中白细胞增多,伤红肿热痛或裂流脓久不愈和有头面部疖肿或周身其他部位化脓性感染的同时体温升高,伴有头部局限性红肿热痛,逐渐成为有波动性的头皮下脓肿,进而破溃并常向外排出黄色黄绿色黏稠的脓液及小块死骨等表现,颅骨X线平、CT、MRI检查。脓液涂染色,显微镜下检查可找到化脓性细菌,培养时可发现化脓性细菌生长。结合病史、病程及临床表现和颅骨影像检查,多可明确诊断。当炎症侵入颅化脓性膜炎、硬膜下或外脓肿脓肿时,可表现出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如头痛呕吐、高热、抽搐昏迷压增高、肢体瘫痪等,液压力正常或增高,白细胞增多以多核白细胞为,在并发化脓性膜炎时液压力可明显增高,色混浊,每立米白细胞可多达数百或数千,蛋白明显增高,糖和氯化物均降低。结穿及影像检查,大多均可做出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颅骨结核、肉瘤颅骨梅毒相鉴

(一)颅骨结核 颅骨结核少见,临床无全身症状及局部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临床表现,起病缓慢, 无具体发病日期。而颅骨化脓性骨髓炎多有典型的化脓性临床过。颅骨结核以破坏为,很少有增生现 象,破坏区不规则,在同一部位破坏程度也不相同,常出现双重边缘,破坏区易存小死骨,往往脓肿或窦道。而颅骨化脓性骨髓炎在破坏的同时有增生硬化现象,并可见新么成。

(二)颅肉瘤早期无全身及局部急性感染症状,也无软组织炎症表现。颅肉瘤扩展迅速, 显示不规则破坏伴放射状膜反应,无死骨

(三)颅骨梅毒 颅骨梅毒极少见,以增生为,很少或无破坏。清康华氏反应阳性有助确诊。 我国最近没有颅骨梅毒

(四)地图颅 Hand-Schuller-Christian病。 以地图颅,凸眼,尿崩症,三大症状的嗜酸性肿的亚型。是一种少见的肿,一般多在5岁左 右病死,有时也见于青年,病灶呈在型,诊断困难,一般认为愈后不良。但作者的一例患者,已近40岁仍 然健在。

并发症

化脓性颅骨骨髓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化脓性膜炎,硬膜外或下脓肿脓肿,其症状体征及治疗法已如前所述,上述并发症均有一定生命危险,即使积极治疗而抢救了生命,但术后仍常留有一些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智力降低,肢体瘫痪癫痫发作,积水等后遗症,然而单纯的化脓性颅骨骨髓炎如及时治疗,除术后遗有颅骨缺损外,很少发生其他的后遗症。

治疗方法

颅骨骨髓炎的治疗,应在抗菌治疗的同时治疗施手术切除已失去活力和供的病,单靠抗感染治疗是没效果的。

手术法: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施术。以病灶为中或通过窦道做直线形或“S”,将头皮自炎变的颅骨上翻,清除感染性肉死骨,在病变区钻切除,感染的颅骨由于管已有成,一般均较少出,其破坏区质多疏松易碎,而周边则厚实坚硬。所有病均应全部切除,直到出正常颅骨障时为止,硬膜外的炎性肉及脓液亦应搔刮干净,一般以显正常硬膜0.5~1.0cm为度,但切勿穿破硬膜。创面用含庆大霉素1500μ/ml的溶液彻底冲洗,然后全层间断缝头皮,皮下置橡皮流24小时。遇有急性感染时,切可松松缝,并放置橡皮流管,以备术后流、给药及冲洗。

(1)硬膜外积脓

颅骨骨髓炎较易伴发硬膜外积脓,偶尔亦可因放性颅骨骨折早期清创不彻底而起,其时头皮伤常已愈。这类病人早期多有头痛、发烧、嗜睡,当脓肿成后往往出现压增高及局部组织受压症状,如偏瘫、失语或神经废损体征。CT扫描检查可见类似硬膜外肿的梭影像,早期呈低密度,一周以后渐变为等密度或高密度影。由于病灶区硬膜有炎性肉增生,能使凸的硬膜显著强化,呈致密的弧带为其特征。若为产菌感染,则可出现液平面及所体。

膜外积脓的手术治疗与颅骨骨髓炎病切除,硬膜外脓液及肉清除法相似,已如上述。

对靠近上矢状窦或侧窦的硬膜外积脓,应警惕栓性静窦炎的发生。一般在外科清除脓肿后,尚须继续抗菌治疗3~4周,同时,应适当给予抗凝治疗,以预防静栓的发生。

(2)硬膜下积脓

膜下积脓可发生于颅骨骨髓炎之后,亦可因穿透性颅伤早期处理欠妥而起感染。平时则常继发于严重的副窦炎。早期病人常有头痛、发烧及颈强直等表现。稍后,逐渐出现压增高如头痛、哎呀、视力下降及嗜睡等症状,但往往缺乏定位体征,较易漏诊。有时由于硬膜下积脓较大造成大脑半球受压或因皮质表面成,亦可出现神经机能障碍,如偏瘫、失语或偏盲。此外,伴发局部性癫痫的机会较多,可达30%。确切的诊断有赖于管造影、CT及MRI等影像检查。管造影不仅可以看到皮质管远离颅骨,同时还能发现包绕在脓肿周围的肉组织毛细管显影。CT平扫,早期多为紧靠颅骨下的新月低密度区,常伴有大水肿炎、白质梗塞灶及中线结构的明显移位。增强CT可出现边界清楚、厚度均匀的细强化带。当伴有皮质栓塞和炎时,局部常出现回状强化影。MRI表现,在T1加权图像上信号低于实质,高于液,T2加权图像上信号高于实质,略低于液。

膜下积脓的治疗一般张采用钻孔流及冲洗的法,即在积脓区的中及稍低部位钻孔,切膜,排除脓液,放入8号导尿管用抗生素溶液反复缓慢冲洗,然后留置导管作为术后流、给药及冲洗之用。若系颅骨骨髓炎所起的硬膜下积脓,则应颅骨骨髓炎的手术法切除病,同时,放置流管排出脓液、冲洗脓腔。

预后

单纯的化脓性颅骨骨髓早期病灶清除术及抗生素治疗,预后较好,对已死骨及慢性窦道者,如处理不及时得当,除可复发外,还可致颅并发症时预后较差。如果发生并发症,疾病进入晚期病情危重时,虽积极治疗仍有部分病人最终死亡。据文献报道,在107例患化脓性颅骨骨髓炎的病人中,单纯性者73例,治疗后除1例死于其他疾病、另1例因手术不彻底而未治愈外,其余结果均良好。而在伴有颅并发症的34例中死亡8例。可见是否存在颅并发症,其结果相差悬殊,因此对本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作用。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南瓜根

下一篇 化脓性脑膜炎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