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虚
基本内容
大肠传导功能衰弱,临床以腹痛喜按、便秘或泄泻为主要表现的证。常见于泄泻、便秘、痢疾、腹痛,以及西医的慢性肠炎、老年性或习惯性便秘等疾病。
大肠传化糟粕以排出体外的功能,有赖于津液的濡润与阳气的固摄和推动。若大病、久病、热病、过度思虑、饮食劳倦等各种原因伤阴耗气,致使大肠失去津液或阳气的维系,则可形成大肠虚证,出现大便异常。临床表现主要是腹痛喜按及大便异常,具体表现则据寒热属性的不同而有差异。①大肠虚热。多由素体阴亏,或久病伤阴,或热病后津液未复,或妇女产后出血过多所致。临床表现以大便干燥难于排出为主症,伴见形体消瘦,皮肤干燥,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治宜滋阴养液,润肠通便,方用润肠丸、五仁丸等。②大肠虚寒。多因过食生冷瓜果、或久泻、久痢损及脾阳、或命门火衰,大肠失于温煦,传导失司所致。主要见症有下利稀薄,或大便失禁,肠鸣,甚则脱肛,腰部隐痛,喜温喜按,伴手足不温,舌淡苔白滑,脉沉弱。治宜温肠祛寒,可选用桃花汤、真人养脏汤。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