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胆道蛔虫病

肠道蛔虫钻入道即道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约占道疾病的8~12%,可发病于任何年龄、以儿童青年多见、无性差异、农村较为多见。处理不当,可起多种并发症、危害甚大,也是原发性结石的原因之一。道蛔虫病(biliary tract ascariasis,biliary ascariasis)蛔虫钻入道引起的疾病。蛔虫进入总管、管和胆囊症统称为道蛔虫病,祖国......
目录

疾病名称

  道蛔虫病(biliary tract ascariasis,biliary ascariasis)

疾病概述

  蛔虫钻入道引起的疾病。蛔虫进入总管、管和胆囊症统称为道蛔虫病,祖国医称之为“”或“蛔厥”,国外于1765年已尸解发现。其症状剧烈但体征轻微,“症征不符”为本病特点,若不及时妥善处理,可起严重并发症。本病发病率与卫生条件有,我国农村发病率较高,约占道疾病8%-12%,少数地区占道疾病的首位,多发于青少年。解放后,由于多年来管水、管粪等卫生、防治工作的结果,发病率明显下降,在大城市医院已成为少见病。多数道蛔虫病,可通过中西医结,以解痉、止痛、消炎利、排蛔,并驱除肠道蛔虫等手段可治愈。出现严重并发症者考虑手术治疗。

临床表现

  1.儿童、青少年多见,常有驱蛔虫史。

  2.突然阵发性上样痛,间歇期宛如常人。

  3.绞痛时伴恶心呕吐,可吐蛔虫。

  4.后期有管炎及各种并发症表现。

  5.软,仅有剑突下或右上深压病。

  6.间歇期无体征。

  7.症状剧烈,但体征轻微,“症征不符”为本病特点。

  该病以儿童和青年人多见。症状腹痛,可以突然发生剧烈的部疼痛,呈阵发性,持续一定时间后可自缓解,间隙期可以完全不痛。常可伴恶心呕吐,常见有吐出蛔虫者。静道造影、窥镜逆管造影或 T型管管造影、 B型超声等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诊断依据

  1.据病史,症状及体征。

  2.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升高,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多有增加。

  3.大便中查到蛔虫卵。

  4.B超示有蛔虫声象图。

治疗方法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解痉、镇痛、利驱虫、控制感染和纠正水、电解质失调。除非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大多数患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

1.科治疗

(1)解痉镇痛①解痉镇痛药物:常用药物有:阿托品、654-2,维生素K3等,可解除平滑痉挛所起的绞痛。绞痛剧烈,在诊断明确时可配应用杜冷丁异丙嗪苯巴比妥等。②针灸治疗:发病初期可采用中医针灸治疗,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上脘、太冲、鸠尾、脐俞、等。③用食50ml、芝麻油25ml服。

(2)利驱虫①中药乌梅汤。②道排蛔汤。③驱虫药物:左旋咪唑驱虫净(四咪唑)、驱蛔灵等。④氧驱虫:插入管之后,成人缓慢的一次性注入氧3000ml,儿童酌减。⑤应用33%硫酸镁。⑥十二指肠镜直视下取虫。

(3)预防和控制感染可采用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甲硝唑替硝唑抗生素

2.手术治疗

道蛔虫若非手术治疗2~5天,症状不见缓解或加重者,并发急性化脓性管炎以及急性期过后,治疗仍有蛔虫或并发胆石者,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为总管探查,取出虫体、道。术后还需注意驱虫治疗,以免蛔虫病复发。

疗效评价

  1.治愈:非手术治疗,症状体征消失,无并发症者。B超示蛔虫已排出道;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手术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者。

  2.好转:保守治疗症状减轻,但B超等检查蛔虫未完全排出道者,或出现并发症保守治疗后好转者。

  3.未愈:症状不消失,并出现夏科氏三联症;B超示仍有蛔虫。

专家提示

道蛔虫病常见,尤其是农村发病率更高。预防本病必须先要预防肠道蛔虫病。要全社会动员做好管水、管粪等卫生防治工作,积极宣传,每个人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吃不洁之生菜果,防止病从入。有肠道蛔虫症时,给予定期驱蛔治疗,如得了道蛔虫病,应遵医嘱彻底治疗,以免虫卵、虫体残导致结石道蛔虫病中西医结治疗,大多能治愈,如治疗无效,症状加重,并出现并发症者,可考虑手术切管取蛔虫胆汁,和其他相应处理。现也有人张采用窥镜直视下取蛔虫。

预防常识

传染源是蛔虫病人或带虫者,感染性虫卵通过口腔吞入肠道而成为带虫者。所以只有把好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才能彻底肠道蛔虫的发生。2、肠道有蛔虫的病人,在进驱虫治疗时,用药量要足,以彻底杀死,否则因蛔虫轻度中毒而运动活跃,到处乱窜,极有可能钻入道而发生蛔虫症

注意事项

1.在发作时,病人因疼痛应用止痛杜冷丁药物时,一日应用不超过2-3次,以防久用成瘾。  

2.并发道感染应用抗菌素四环素过程中,注意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尤其小儿患者,因四环素釉质发育不全,牙齿发黄生长缓慢等。  

3.在应用中药苦楝皮糖浆进治疗时,应严格控制用量以防中毒,其次对于心脏功能不全的病人及体质较弱者忌用。  

4.(科)保守治疗7天以上无缓解,甚至反而加重者,或反复发作,出现皮肤粘膜发黄及能触及肿大的胆囊,而又找不出其它原因者,可考虑送医院外科手术(管探查术)治疗。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柠条花

下一篇 大肠湿热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