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病机十九条

病机十九条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准则,出自《黄帝·素问·至真要大论》。前人把疾病某些类同的症候,归纳于某一病因或某一脏的范围,作为辨证求因依据,列为十九条,其中属于六淫的十三条,属于五脏的五条。掌握这些病机,对一些比较复杂的症状起有执简驭繁的作用,但它只是一种粗略的分类归纳,临必须联系具体病情,全面分析,才能切实际。病机十九条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准则......
目录

主要内容

病机十九条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准则。

原文: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

岐伯曰:“诸掉眩,皆属于;诸,皆属于;诸膹郁,皆属于;诸湿肿满,皆属于;诸热瞀瘛,皆属于);诸痛痒疮,皆属于);诸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如丧守,皆属于;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诸胀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诸暴强直,皆属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诸转反,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如将原文顺序进适当调整,并归纳为:五脏病机五条;上下病机二条;湿病机三条;病机五条;热病机四条。则便于记忆。其诀是:五脏上下风寒湿五热四要记清。

掉眩,皆属于

本条涉及的症状为“掉眩”,病因为“”,病位所在的脏腑是“”。属木,木生脏,通于病可以生,发生以动为特征的候。本条所论属于内伤,所指乃病生发的掉眩症状,属于内风范畴,如:肝热肝阳化风,郁勃生,此为肝脏本身的病,又者水脏,水藏,真阴所寄,阴即水也,木赖水涵,化为养肝,若肾阴虚,水不涵木则木而生少,养肝血虚而生,此乃病在,乙癸同源,肾病。常用的如辛凉化风、清热熄风疏肝、养柔肝滋阴,或参介类以潜,石类以镇,或治掉等治法,俱上述不同的候与病机辨证以进,病如此,他脏之病亦如此,推此及彼,一反三,细细推敲,必有所获。掉眩也有病不在者,如《·素问》有上气不足,头为之苦晕,为之眩的记载,在《金匮要略》中亦有郁冒的论述。治疗面,上气不足所致眩晕,我常用黄汤、补中益汤为,至于郁冒,《金匮要略》已有泽泻汤成法。

,皆属于

本节致病之因为“”,出现的症状是“收”,病在五脏之“”。北,在天为,在地为水,属阴中之阴而藏元阳。《灵枢·本脏篇》曰:“经脉者,所以行气阴阳,濡筋而利关节”。《灵枢·调论》云:“者,喜温而恶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经脉喜温而恶寒经脉中,者泣涩,温者通利。若中元阳不足,生阴,不能正常地温煦经脉,则经脉不利,泣而失其畅。同时“正气不可干”,阳既虚,不畅,局部经脉缺少的正常涵养,则乘隙袭入,痹阻经脉,初则关节疼痛,活动不利,久而出现经脉挛急,关节拘挛难以伸。以上病机分析,本节所病之,既有阳虚内寒,又有外寒之袭入,正虚客,合邪虚实夹杂。如若病程冗长,除了阳之虚,还有之损,以及久病所生之瘀,郁所酿之,陈不除,瘀难消,、瘀三互结而成痼疾,已不能单纯应用温为治,宜以化瘀祛入温补虚,也许尚能减轻症状。以上所说的候以经脉挛急,关节伸不利为症,临床中也有因经脉挛急而出现局部肉、经脉疼痛者,如常见的腓肠痉挛,中医称之为转筋,同样可以应用本节原文的理论指导治疗。所以读《》不能死啃,必须活解,要结临床去思考、去理解、去伸,否则,真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膹(fèn)郁,皆属于

张景岳解释:“月贲,喘急也。郁,闷也。”,司呼吸,肃降,因多种不同的原因造成肃降无权,上逆,结胸中,则出现胸部塞闷、呼吸急促的病症,故曰其病在本节描述的症状类似以胸闷气急症的喘证,若兼有咳嗽多则为肺胀,伴以胸痛则与胸痹相近,兼有汗出肢冷微即为虚喘。临床所见如大虚,无所,或如浊壅降受阻,均可出现呼吸失常,胸闷喘息的临床症状,皆属病在于之例。又,大凡大虚者亦虚,下则摄纳无权,不归,上则无力,以致浮于上,胸闷喘息,肢冷汗泄,其病在,由,此为虚喘之重者。尚有病起大怒,怒者上,肝气而致胸闷喘息者,其病在,由,这是实喘之一。所以出现月贲郁症状,除了脏本身以外,涉及二脏,病在的脏腑不同,病因病机亦不同,还有疾病性质的属虚属实、属属热的区,治法迥异,必须详为辨析。

湿肿满,皆属于

本节症状是“肿满”,“肿”在全身皮肤,“满”为胀满,肿者现于外而医者可见,满者病于唯患者自知。发的病因为“湿”,病在的脏腑是“”。太阴,为卑滥之湿土,属阴中之至阴,性喜温燥恶寒湿,号称阴土,居人体之中,转运上下,又称枢轴。但坤轴之旋运,赖阳之温煦。如若脾阳虚,一则土德不振,旋运失职,水谷精气不能依赖脾气而上归于,二则土不生金,肺虚无力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之职能,于是水津不能四布,五焉得并,揆度失其常态,导致清者难升,浊者失降,水谷之湿郁而不化,积于中则受阻而发为胀满,外溢皮肤则积于腠而成浮肿,这是肿满之生于病之正局。也有脾虚土不生金,肺虚卫失固密,外乘隙袭入,腠,失宣达,三焦失利,水道不通,以致水湿泛滥,发为浮肿,湿乘于,而致胀满,此属《金匮要略》之风水,其病在,但细究病机病亦包括在,故立越婢加术汤黄芪防已汤。再者为水脏而寄元阳,元阳即真阳,亦称少火少火生气土有赖肾阳之温煦,肾阳不足,脾阳亦虚,旋运随之失职,不制水,水,不化水,水湿停滞,溢于外则浮肿,郁于中满,治用《金匮要略》八味春泽汤之类,如若为水阻,水互结而水肿胀满严重者,治用实饮,此附子干姜白术健脾茯苓湿草果燥湿木瓜化湿皮、木香、厚朴行气满,再加一味甘草调和诸药,以上二种,乃肿满之生于病的变局。本条所云,水湿停而生肿满,虽首责土,实非局限在

诸痛痒疮,皆属于

本节原文应改为“诸疮痛痒,皆属于。”这样与前面四句的文法相符。以上候在初起时患处皮肤微红而痒,疼痛尚轻,此后迅速加重,则局部皮肤掀红灼热,疼痛日益加重,李中梓云:“热轻则痒,热重则痛”。疮疡初起病轻,病轻则热轻,热轻则痒,延久病重,病重则热炽,热炽则痛,进而热极化火灼,腐而成脓,此类病属于阳毒热,阴不在其例。我治疗疮疖毒初起,常用《本草从新》所载之忍冬藤,该忍冬藤、生草与黄三味药物组成,药味少而药量大,符》“大”的组要求,忍冬藤用量特大为每五两(旧制),加入黄一碗同忍冬藤与黄二味有清热解毒、活的功用。治疗疮疖时一般不用凉血清心之品,这也印本节的涵义所在,虽然个疔疮发背热毒炽盛时也可出现分、高热不退识不清的症状,属于营血、热伤,这属于疾病反常发展的个例。因此本节“皆属于”的“不能死扣,必须活解。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病机十九条中“上”、“下”二条的容与其它各条不同,只有症状,没有病因,只有上下的部位,未点明确切的脏腑,因此习时的思维空间与思考的广度更大。本节症状为痿、喘、呕吐,病变所在为上。上指上焦,即胸中,,其中的与痿、吐二症无直接的联,惟有与痿、喘、呕三症的系密切,如《素问·痿论》曰:“五藏因肺热焦,发为痿躄。”又壅于则病喘、饮亦病喘、大虚亦能病喘。再则之降,肝气之升,一升一降,为和平,若其人肺虚,金不平木,以致降不及而升太过,逆犯胃气上逆而病呕吐喘息,此类候,治不在而在乎,或同治,应用麦冬沙参枇杷叶、石斛、竹茹等治疗恶心呕吐金平木法,临床中应用旋覆代赭汤治疗呕吐气喘,俱属此类。以上痿、喘、呕三发生皆系乎,故曰“皆属于”。但临床所见亦非尽然,而言,·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而不得至,必因于乃得禀也。今病不能为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衰,道不利,筋肉皆无以生,故不用焉。”与《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的理论,笔者治疗痿围绕清湿热、理中焦、补中虚、复中运的原则展,重点在中焦,而非本条所讲的上焦。临床中下肢痿软无力的患者,表现为肺阴不足或肾阴虚、肾阴虚者也非罕见,但采用相应的清养肺阴、滋养、滋补的治法,疗效明显的不如清湿热、理中焦、补中虚、复中运的治法。

固泄,皆属于下

本节涉及的症状有“”、“固”、“泄”,病变所在为“下”。“下”即“下焦”,五脏中位于下焦的有二脏。,轻者四肢冷,重者人事不省,《素问·论》分热厥,曰:“阳衰于下则为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还有“气虚”之说,都属于因虚至。阳指元阳,阴气指元阴,即元肾阴即元阴,皆藏于,为生命之,由此可见密切相,故曰“皆属于下”,“下”即“”也。再如奔逆之大厥,大怒菀于上之薄厥,烦劳阳张之煎厥,以上三种,大怒与烦劳皆属诱因,奔逆乃病机肾阴不足乃本病因。良以肾阴大虚,水不制肝阳暴张,相煽,以致奔逆,升而不降,而成,其病在,亦在乎,乙癸同源,同处下焦,亦符“皆属于下”。总之,从性质讲有虚寒实热之异,从标本论,有在、在,从致病的原因来说,要在于下焦之。固是前后不通,泄为二阴不固。二阴,前后二阴之不约或不利,与系密切,亦系“皆属于下”之例。如常用之五更泄泻,半硫治老年虚右归缩泉遗尿或尿后余沥不尽,以及济生、滋治小便癃闭等,都照其病在,治亦在的机理处理。

诸热瞀瘛,皆属于

本节症状“热”、“瞀”、“瘛”,病因为“”。热为发热;瞀,河间谓昏也,如醉而热甚,浊昧而瞀昏;瘛,动也,惕跳动瘛。发热昏昧与抽搐症状同时存在,属于火邪所致。热者之渐,者热之极,热之与,质本一体,程度不同而已。外感温热表邪传,陷入少,每每出现发热神昏抽搐等危症。神明中医把属于意识、思维、记忆等部分大脑活动功能归属于,当热病(不论伤寒温病)极期,发热不退,耗,正虚陷,热入营血少,除高热不退焦,尿少色赤以外,热伤无所志昏瞀,热盛生淫四末,四肢抽搐,甚者肢体僵直,角弓反张,归入痉范畴。瞀瘛症状多见于外感热病的极期。一般来说,温病初期,氏曰:“温邪上受,首先犯,”在上焦卫,不致于出现发热瞀瘛并见的危重症状。亦有例外者,如高年阴久虚,婴幼稚阴未充,或因所感邪热特甚,以致发病未几,随即传,陷入心包,热扰因热起,此为逆传心包,属于热病之反常传变见高热、神昏,幼儿与年老体弱者也可出现四肢抽搐营血逆传胞均属重症状有所类同,其病程的长短与阴耗伤的程度具有明显的区,治疗时,在祛扶正的药物的应用上,孰孰次,孰轻孰重,迥然不同。热病发展至热入心包少的时候,热势已炽,热之极便是,因此曰:“皆属于”,这也符俱从化的道理。

如丧守,皆属于

本节症状有“”、“鼓”、“”、“如丧守”,病因是“”。与噤通,失语,不出声也;鼓者鼓,战齿也;为身体抖动,即寒战如丧守,即不守舍,轻度的精神失常。一般的风热外感伤寒温病初起,其在卫表,不致出现上述严重见症,当外感热病发病多日,高热不退邪热炽盛,一则里热难以外达,阳郁不伸,出现真热假寒战、战齿之假象,若兼见四肢冷,即为热深深,二则热伤,表现为失语及不守舍。这样的候在伤寒阳明温病中亦可出现,属于表邪传里,里热炽盛的外感热病的剧期。不尔,势将入劫液,直至耗,昏昧狂乱,种种危象相继迭现。本条的症状除了寒战、战齿、失语、不守舍以外,应当与上条一样具有发热症状,在原文中没有提及,属于省略。诸热瞀瘛与诸如丧守二条的共同症状都是发热神昏(失语),前者伴有抽搐,后者兼见寒战、战齿病因都是火邪症状的差异,尤其后者出现了寒战、战齿的假象,只有通过病机分析,才能不为假象所惑,避免诊断与治疗失误,这正是“病机十九条”所体现的强调辨证的核思想,显示了中医的客观与科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本节症状“痉”、“项强”,病因为“湿”。痉为肢体强直,项强项强直不能转侧,二者性质相同,惟有程度上的区,以上症状湿发。对于本节原文,先贤颇有争议。姑且存而不论。

诸逆冲上,皆属于

本条涉及症状为“逆”、“冲上”,病因是“”。逆为上逆,应降而反升为之逆,冲上即逆上,要注意这个冲,它含有突然与相对严重的意思,与中的中相近,冲上者,突然而较剧的逆上也。临床中突然出现而相对较重的逆上症状外风内风上逆,升而不降的中外感风热,挟上逆的咳喘,暑热胃气逆上之呕吐等。性炎上,暴病多实,李士材曰:“阳邪急速,其病必暴。”以上病发病骤急,情相对较重,属热属实者居多,热之极谓之,故曰“皆属于”。治疗法,亦以清热、泻实、降逆为法。

腹胀大,皆属于热

本条症状腹胀大”,病因为“热”。腹胀又兼大者,其为臌,即现代医腹水征。河间解释,“阳热盛,则肿胀也。”李中梓曰:“大抵阳证必热,热者多实。”可见本条中“皆属于热”的热不能单从面去解释,它含有阳证实证与热的意思,但毕竟热实证阳证不同,因此把它作阳证与热解释也许更为恰当。不论气臌水臌臌、虫蛊,多属于有余之阳证实证,有表现为热的,也有表现为寒证的。临床中治臌胀,如柴胡疏肝加吞气臌,实饮、附子理中五苓、已椒苈黄四苓等治水臌,调饮加减治臌,以及枣汤舟车之攻逐等,用药有温有凉、有峻有缓,以消实积除胀满为其共同功用。

躁狂越,皆属于

本节症状是“躁”、“狂越”,病因为“”。躁与狂越均由失治所至。躁者自觉烦躁不安,志不昧,其尚浅;狂越者,昏狂无制,或登高而歌,或弃衣而走,病已危笃。躁与狂越皆系热扰神明失治所致。临床中常见外感热病出现躁狂症状者,躁多见于分无热盛与阳明实热中,为热扰之轻者,表现为烦躁,躁动不安,有时谵语而问之能答,应用辛凉重剂以清热,或投通腑泻实以泄热,热清则安,自然告愈。狂者多见于少之候,热伤阴,邪热炽盛,内陷心包神明被扰,识昏昧,胡言谵语,甚者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或伴肢痉项强,治用清营汤加吞安宫牛黄之类,以挽危急。此为热扰之极者,故曰“皆属于”。

诸暴强直,皆属于

本节症状“暴”、“强直”,病因为“”。暴,容发病之突然与病势之危重;强直,即项强直,四肢僵硬,角弓反张。对于四肢强直,角弓反张症状,在《金匮》称为痉,分刚痉与柔痉,刚痉由外风所致,柔痉系内风发,刚痉属外感,柔痉为内伤外感之痉,起病急骤,内伤之痉,发展稍缓,但情同样严重,而且具备的特征。本条候起病骤急,当属外感所致,由外袭伤而骤发强直症状者如小儿脐伤风),亦包括热病营血,病入少之热极生而致的痉搐者。“性动”、“者善而速变”,正由于本发病骤急、病情进展迅速、症状变化多端,具有动的特征,因此曰“皆属于。”但脐伤于外风袭入,热病中出现之强直症状为热极生发,属于内风范畴,二者治法迥异,不可同日而语。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本节所述症状是,在人体的某个部位,以手鼓之有声,声如鼓音,病因为热。人体各部以手鼓之有声者,唯有胸中医在诊断臌胀时也采用以手扣的诊法,听其声音,响亮如鼓声者为无气滞,属气臌,音低而沉闷者乃有积,为水臌臌、蛊臌之类。本节症状为扣之有声,声如鼓音,系中空无物之特征,常见于气臌气臌失疏泄,气滞失运,结于中,腹胀,甚者大,病为郁结之,其为实但未必属热,治疗方药柴胡疏肝沉香,药性偏于辛温,符“藏生胀满”之旨,故“皆属于热”的热,也不宜纯作热、热解释,姑且存而不论。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

本文提到的症状有“胕肿”、“疼酸”、“惊骇”,病因为“”。张景岳《类》把胕肿解释为浮肿,似乎不妥。《医经义》把胕肿改为肿,者足,即足浮肿,比较适。临床中出现足部浮肿,伴有酸痛,同时因此而出现惊骇不安之状者,如丹毒急性淋巴管炎),热痹(急性痛风关节炎、急性湿关节炎)等,这些候除了足部局部肿痛以外,往往兼有患处皮肤焮红,抚之灼热,由于疼痛烈剧,怕怕碰,往往会出现惊骇不安之状。上述候,属于阳证实证,且为热之甚者,热之极便是,故曰“皆属于。”本节原文也不能死读,不能被胕(印定眼,要一反三,不论肢体任何部位出现上述症状者,同样符“皆属于”的病机特点,治则亦基本类同。

诸转反,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本节症状有“转”、“反”与“水液浑浊”,病因为“热”。转为扭转,反为角弓反张,即身,水液指小便。凡出现肢体扭角弓反张而尿黄混浊者,由热发。在病机十九条中论述肢体扭、四肢强直、角弓反张症状者,有“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与本条“诸转反,水液浑浊,皆属于热”,涉及的病因湿、热三种。湿为阴,热为阳邪为百病之长,三者的属性不同而发的症状相同,因此本节原文中水液浑浊的现象,是反映热致病的症状特点之一,也是与由湿致病相区辨证要点之一。由此可见病机十九条十分强调辨证的重要,必须根据细微的症状变化,通过辨证,才能进正确的病机分析,进而确立恰当的治则方药,获取疗效。有人把水液浑浊作为一个并列的症状诠释,似乎欠妥。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

本节无具体症状,只指出“水液澄澈清冷”,病因为“”。水液,泛指人体所有的排泄物,澄澈清冷即透明稀薄,与上条水液浑浊之稠厚浓浊相对照,作为鉴候之虚实辨证法。例如:热咳嗽者稠厚,风寒咳嗽稀白;毒的脓液稠黄,阴的脓液清稀;色淡而稀多虚寒,稠厚色深为实热腹泻之大便清稀多水为虚寒,稠厚恶臭属实热外感鼻塞涕出稠厚者属风热,涕出清稀者多风寒;小便量多清澈为,量少混黄属热;带下清稀如水为虚寒,浓稠色黄为实热呕吐完谷不化,腐浊酸臭属热等,都是临时常用的辨证依据。虚实阴阳治则方药亦迥然不同,本条所指并非一个特定的候,而是一种辨证法,病机十九条体现了辨证中医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本条症状有“呕”、“吐酸”、“暴注下迫”,病因为“热”。呕是呕吐;吐酸即呕酸,或曰泛酸;暴者容起病急重;注,“一泻如注,”容泻势之甚;暴注即严重的急性腹泻下迫,肛门的窘迫症状,如里急后重。急性腹泻,一泻如注,伴有里急后重,以及呕吐,泛酸者,属于实热,如急性胃炎、急性肠炎之类。六腑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以降为顺,今热与宿食互结,壅积在胃气不降而反上逆,遂致呕吐,吐酸。热壅肠道,小肠不能受承,大肠无以化物,传导失其常度而腹泻,暴注下迫。凡此皆为实热,故曰皆属于热。如三黄泻心汤,既治家实热之呕吐、泛酸,亦可通因通用治疗实热腹泻

来源出处

《黄帝素问》简称《素问》,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相传为黄帝创作,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原来9卷,后唐王订补,改编为24卷,计81篇,定为《黄帝素问》,所论容十分丰富,以人与自然统一观、阴阳说、五说、脏腑经络线,论述摄生、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治则、药物以及养生防病等各面的系,集医理、医论、医于一体,保存了《五色》《变》《上》《下》《太始天元册》等20多种古代医籍,突出阐发了古代的哲思想,强调了人体外统一的整体观念,从而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源。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病机

下一篇 冲任损伤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