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病机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以阴阳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即病机说。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当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人体正气强弱不一,病变部位有深浅,阴阳平衡状态有邪气性质与盛衰亦有差异,在疾病过程中的病机也是随着正消长而不断变化的。因此,疾病发生的机理,有不同......
目录

概念及其层次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当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人体正气强弱不一,病变部位有深浅,阴阳平衡状态有邪气性质与盛衰亦有差异,在疾病过程中的病机也是随着正消长而不断变化的。因此,疾病发生的机理,有不同的分类法,可以区分为病机总纲、基本病机、和具体病机等不同的层次。

病机总纲

病机,是指能够涵盖各类疾病的病机变化,包括阴阳失调和正盛衰两面。阴阳协调平衡则人体无病,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而阴阳失调,是任何疾病过程中都必然存在的病理变化,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阴阳”。阴阳不可见,热见之,故热可以阴阳属性。各类致病因素统,因伤正,正交争以致正盛衰变化,则是从正交争的角度探讨疾病病机虚实变化的纲领。因此,在临床辨证过程中,其首要任务就是要分析探求阴阳失调和正盛衰的具体情况,进而掌握疾病的虚实,从而作出准确的辨证,成为论治的基础和指导。

基本病机

要指气机失调和气化失常。人之所有惟,人体所有的生理活动都是以气机活动和气化过程为基础的,因此,任何具体的生理活动都是气机运动和气化活动的一部分,都可以用气机运动和气化过程加以概括。所以说,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任何病机变化不论是产生于局部,还是发生于全身,都必然要气机运动的失调和气化活动的失常,从这一意义上讲,气机失调和气化失常是疾病的基本病机

具体病机及其分类法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具体的病变部位、致病因素,都会表现为具体的病,都存在具体的病机变化。只有对此进细致分析研究,才能更有效的指导临床实践。

病变部位分类:

脏腑病机:人体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完成以脏腑为核。疾病不出外感内伤两大类,在疾病发生之后,无论何种病因,也不论邪气从何处侵入,都必然要影响到脏腑。外致病,邪气由表入里,波及脏腑;内伤发病,则邪气直损脏腑。此外,临床辨证、处用药、将养调摄,也无不以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基础。由此可知,脏腑病机在具体病机中据首要的、导的地位。

津液病机:人体以五脏为中五脏精气精气不外津液之属,凡此之类,充于脏腑,,达于全身。成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津液由脏腑气化活动而产生,同时也是维持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疾病过程中,或邪气直伤津液,或影响其谧藏与,即导致其功能活动失常。因而,津液病机要可以概括为质亏损和功能逆乱。这一病机变化具有普遍性,即他不但体现出各种病机变化基本规律,而且可以单独存在,因而,又具有特殊性。

经络病机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运行气、通阴阳、联脏腑组织、四肢百的重要作用。因此,脏腑的协调,阴阳贯通,畅达,皆以经络的正常生理功能为基础。在疾病过程中,可以出现单纯的经络受病,或脏腑受病,累及经络等不同的情况。临辨证用药、,皆以经络病机为基础,如对头痛辨证论治,就强调辨头痛部位,以明病变所在脏腑、经络,进而分选药,可以增强针对性,提高治疗效果。

疾病病因分类

六气病机六淫邪气外感病的致病因素,六气病机要是研究六淫邪气发疾病的各种病机变化,这是外感热病内伤杂病以及临床各科都要涉及的容。

七情病机:情志变化本是生命过程中的正常情志活动,但七情变化过与不及也能发疾病。七情致病,各有特点与变化规律,其损伤脏腑与产生的候各有特征,而探讨七情致病的病机特点与规律性,对认识情志病、精神病以及其他疾病都是十分重要的。

生五病机湿五邪而生,常责之五脏功能失常,故此五邪即是病理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所以,生五病机,一面要分析五邪产生的病机过程,同时又要研究五产生后导致新的疾病发生的病机变化。因此,生五病机与上述六气七情病机,与脏腑、津液经络病机等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同时又有着极为密切的系,这是分析生五病机的基础与指导。

痰饮瘀血病机痰饮瘀血作为病理产物性病因,其致病的机理是极其复杂多变的,这是由于其本身产生机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的,其致病特点也不同于六淫七情。因此,痰饮瘀血病机常常单独讨论。但由于痰饮瘀血成,其病因离不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病变也不出脏腑气化失常,气机失调,津液亏虚,因而,讨论痰饮瘀血病机,又必须联系六淫七情、脏腑病机津液病机等。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辨明疾病的本质。

疾病类、病、、症的病机分类

外感病机要包括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三焦病机,分用于阐述外感热病病机变化规律。六经病机本是专门研究伤寒外感病的病机变化规律;卫气营血病机三焦病机专门研究外感温热病的病机规律,但前者要用于阐述温热病机制,后者则要研究湿热病机规律。

病机:研究分析临床各科具体病病机规律。临床各科诸多疾病,因其发生、发展都有独特的规律性,因此,分予以详细研究,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科病中常见的失眠病,病因不出七情内伤,饮食失劳倦过度,病机则有邪气扰,不宁,或阴阳亏虚,失养的不同。再如,郁病起于七情内伤,基本病机气机郁滞,病位在。但气郁日久,可以导致郁、郁、湿郁、郁等,诸郁化火,复能伤阴,因此,郁病机具有以肝郁为首,气郁为先,久郁致虚的特点。临把握具体病病机特点,对辨证论治、辨证施护都具有指导意义。

病机候亦称,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这一病理变化就是病机。临床辨证论治过程中,就包含了对候产生机理的分析与判断,因此,辨证的过程,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探求病机病机代表的候群具有相对固定的特征。如《伤寒论》中所述的桂枝柴胡,都是赋予特殊含义的候,它代表着卫失和,少阳被郁等不同病机变化。不同疾病,可具有相同的病机,如郁胁痛痛、腹痛淋证等都可见肝气郁结的病机,这是异病同治的理论依据。候本身就说明病机变化。如内伤头痛中,常见头痛瘀血头痛,一辨证头痛,则其头痛病机必然是浊中阻,清阳被蒙;瘀血头痛则必然是瘀血阻滞,不通。同时也就成为立法、处、用药的基础。故病机,是辨证论治这一过程中所要探求的重要容之一,是临床辨证论治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症状病机症状是病人观感觉到的异常变化,或为医生通过各种诊察手段而获得的客观异常所见,简称症。它是构成疾病临床表现的最基本单位。同一症状,在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病因、不同的疾病过程中,其发生机理也不尽相同,因此,症状产生的机理,称为症状病机症状可以说明病机,典型的症状,常常是疾病病机的外在征象。如《伤寒论》说的:“伤寒、中柴胡,但见一便是,不必悉具”。这个一症不是无原则的,它必须能说明病机,因而是典型症状,也称症。同一症状,产生的原因不同,病机。如食欲不振一症,或因积滞失和降不能受纳;或因脾虚不运,以致不能纳;或因肝气郁结,木不疏土,不和;或因胃阴不足,失润降等等。同一患者所述不同症状,其发生机理也不同。如血虚患者,失眠心悸健忘养;头晕为清窍失荣;面色萎黄由肤失养;大便结则为肠道失润;细为血虚不能充盈之故。分析症状病机是准确辨证的前提,也是临床加减用药的重要依据。因此,也就成为临床医生的基本功。

理论

病机的理论,在《黄帝》中已奠定了基础,病机,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审查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病机的理论在《黄帝》中已奠定了基础。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的“诸掉眩,皆属于……”等“病机十九条”,是以“五运六气”的“六气”与五脏相应的理论,将临床常见的诸多症状,分归属于之疾患,湿、热、之疾患,病变部位是在“上”或“下”等。但必须指出:《》之论述病机容非常广泛,并不局限于“病机十九条”,它与正和阴阳之盛衰,和脏腑之虚实,以及某些病(如疼痛、痿、痹、等)的病机,均有详尽的论述。

机理分析

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它的制约因素一是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二是与致病因素的性质有。病作用于人体,正气奋起抗,正斗争破坏了人体的阴阳相对平衡,导致阴阳失调,脏腑气机升降失常紊乱,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但从总体来说不外以下几个面:①正斗争。正斗争在候上的反映 ,要表现虚实的变化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以邪气亢盛为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反映。一般多见于疾病的早期或中期。如涎涌盛,食积不化,瘀血阻,水湿泛滥及壮热、狂躁,声高粗,腹痛,二便不通,实有力等,均为实证。虚,以正气虚损为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反映。如大病久病后的疲体倦,面容憔悴,心悸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畏寒肢冷,无力等,均为虚证正斗争还可以概括疾病转归,正胜衰则病退,正虚实则病进。②阴阳失调。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各种因素作用于人体,也必须通过体阴阳失调,才能成疾病。所以,阴阳失调又是疾病发生 、发展的在依据 。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要表现为阴阳盛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转化,以及阴阳离决等几个面。③升降失常。人体气的运动可概括为升降出入 ,是脏腑经络阴阳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因此升降失常,可导致五脏六腑表里外,四肢九窍发生各种病理变化。如失宣降的胸闷咳喘,失和降的呃逆呕恶等。在升降失常中,尤以升降失调至为重要,因为是升降运动的枢纽,影响着整体机能活动,所以治注意调升降是至重要的原则。

内容概括

病机说的具体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面:

1.从整体上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正盛衰、阴阳失调、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等。

2.从脏腑、经络等某一系统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

3.探讨某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六经传变病机卫气营血传变病机三焦传变病机等。

4.研究某一种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感冒的病机、哮喘的病机痰饮病机疟疾病机等等。

5.研究某一种症状的发生、发展的病机。如疼痛的机理、恶寒发热的机理、失眠的机理等等。

6.研究由于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起的综性病机变化,如生“五邪”。

制约因素

它的制约因素一是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二是与致病因素的性质有。病作用于人体,正气奋起抗,正斗争破坏了人体的阴阳相对平衡,导致阴阳失调,脏腑气机升降失常紊乱,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但从总体来说不外以下几个面:

正斗争。正斗争在候上的反映 ,要表现虚实的变化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以邪气亢盛为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反映。一般多见于疾病的早期或中期。如涎涌盛,食积不化,瘀血阻,水湿泛滥及壮热、狂躁,声高粗,腹痛,二便不通,实有力等,均为实证。虚,以正气虚损为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反映。如大病久病后的疲体倦,面容憔悴,心悸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畏寒肢冷,无力等,均为虚证正斗争还可以概括疾病转归,正胜衰则病退,正虚实则病进。

阴阳失调。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各种因素作用于人体,也必须通过体阴阳失调,才能成疾病。所以,阴阳失调又是疾病发生 、发展的在依据 。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要表现为阴阳盛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转化,以及阴阳离决等几个面。

升降失常。人体气的运动可概括为升降出入 ,是脏腑经络阴阳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因此升降失常,可导致五脏六腑表里外,四肢九窍发生各种病理变化。如失宣降的胸闷咳喘,失和降的呃逆呕恶等。在升降失常中,尤以升降失调至为重要,因为是升降运动的枢纽,影响着整体机能活动,所以治注意调升降是至重要的原则。

医书记载

历代医家对于病机说均非常重视。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素问》及《灵枢》的基础上,结临床实践阐述了热病虚实热、表里阴阳的进退变化;在《》脏腑、经络虚实的基础上,对不少病病机了阐述。隋代巢元的《诸病源候论》对1729种病候病因病机、及其临床候作了阐述,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病因病机专著。金元时期的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出“六气皆从化”和“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的观点;李东垣在《外伤辨惑论》中,论述了“内伤,百病由生”和“与元不两立”的病机;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论述了“邪气”致病的病机;朱溪在《格致余论》中阐释了“阳有余而阴不足”和“湿热相火”等病机

中医理论

中医病机理论,是不断发展而日臻完善的。《》对病机作了系统的阐述,《素问·至真要大论》列病机十九条,将临床常见的一些病,从五脏湿"六气"加以概括,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十分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认为"之所凑,其必虚"(《素问·评热病论》),"正气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隋代《诸病源候论》较全面地论述了多种疾病的病机,例如指出各种淋证共同的病机是"肾虚膀胱热",十分当,至今对临床有指导意义。晋代《》和宋代《中藏》以脏腑为中,以虚、实为纲,归纳脏腑的病机。唐代《千金要》提出较为完整的脏腑虚实辨证,金代刘河间认为"六气皆能化火",对病机理论都颇有发挥。金代张元素丰富、发展了从脏腑虚实探求病机说,并把药物的使用直接与脏腑病机联系起来,体现了理法方药的一致性。此外,很多医家从临床着手,对病机有专题发挥,如李东垣著《论》,治病侧重升补脾之阳,天士阐发养胃阴的机理,李时珍、赵献可、张景岳、李梴等对命门的论述等,都不断丰富了病机容。

研究价值

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即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破坏了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后,所出现的各种病理变化。病机是医者透过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过仔细的分析,把握阴阳的消长、病的进退、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以及津液失调的具体情况而归纳出来的,它反映了病变化的机理,是决定治疗法则和处用药的前提。故中医治病,历来十分注意审察病机

病机随着疾病的不断变化而演变。如虚实邪气侵袭,伤害正气病机由实转虚;正虚不运,痰饮瘀血病理产物生,病机又由虚转化为虚实夹杂,称之为因虚致实。又如热,感受,初起可表现为寒证,但久郁会生热,病机也随之演变为郁化热;而热病过程中,因正气受损,或过用凉之药等因素,亦可转化为寒证。了解这些病理演变,对临床理使用温凉补泻等法是很有意义的。

病机十九条

掉眩,皆属于

本条涉及的症状为“掉眩”,病因为“”,病位所在的脏腑是“”。属木,木生脏,通于病可以生,发生以动为特征的候。本条所论属于内伤,所指乃病生发的掉眩症状,属于内风范畴,如:肝热肝阳化风,郁勃生,此为肝脏本身的病,又者水脏,水藏,真阴所寄,阴即水也,木赖水涵,化为养肝,若肾阴虚,水不涵木则木而生少,养肝血虚而生,此乃病在,乙癸同源,肾病。常用的如辛凉化风、清热熄风疏肝、养柔肝滋阴,或参介类以潜,石类以镇,或治掉等治法,俱上述不同的候与病机辨证以进,病如此,他脏之病亦如此,推此及彼,一反三,细细推敲,必有所获。掉眩也有病不在者,如《·素问》有上气不足,头为之苦晕,为之眩的记载,在《金匮要略》中亦有郁冒的论述。治疗面,上气不足所致眩晕,我常用黄汤、补中益汤为,至于郁冒,《金匮要略》已有泽泻汤成法。

,皆属于

本节致病之因为“”,出现的症状是“收”,病在五脏之“”。北,在天为,在地为水,属阴中之阴而藏元阳。《灵枢·本脏篇》曰:“经脉者,所以行气阴阳,濡筋而利关节”。《灵枢·调论》云:“者,喜温而恶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

经脉喜温而恶寒经脉中,者泣涩,温者通利。若中元阳不足,生阴,不能正常地温煦经脉,则经脉不利,泣而失其畅。同时“正气不可干”,阳既虚,不畅,局部经脉缺少的正常涵养,则乘隙袭入,痹阻经脉,初则关节疼痛,活动不利,久而出现经脉挛急,关节拘挛难以伸。以上病机分析。

本节所病之,既有阳虚内寒,又有外寒之袭入,正虚客,合邪虚实夹杂。如若病程冗长,除了阳之虚,还有之损,以及久病所生之瘀,郁所酿之,陈不除,瘀难消,、瘀三互结而成痼疾,已不能单纯应用温为治,宜以化瘀祛入温补虚,也许尚能减轻症状。以上所说的候以经脉挛急,关节伸不利为症,临床中也有因经脉挛急而出现局部肉、经脉疼痛者,如常见的腓肠痉挛,中医称之为转筋,同样可以应用本节原文的理论指导治疗。所以读《》不能死啃,必须活解,要结临床去思考、去理解、去伸,否则,真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膹(fèn)郁,皆属于

张景岳解释:“月贲,喘急也。郁,闷也。” ,司呼吸,肃降,因多种不同的原因造成肃降无权,上逆,结胸中,则出现胸部塞闷、呼吸急促的病症,故曰其病在本节描述的症状类似以胸闷气急症的喘证,若兼有咳嗽多则为肺胀,伴以胸痛则与胸痹相近,兼有汗出肢冷微即为虚喘。临床所见如大虚,无所,或如浊壅降受阻,均可出现呼吸失常,胸闷喘息的临床症状,皆属病在于之例。又,大凡大虚者亦虚,下则摄纳无权,不归,上则无力,以致浮于上,胸闷喘息,肢冷汗泄,其病在,由,此为虚喘之重者。尚有病起大怒,怒者上,肝气而致胸闷喘息者,其病在,由,这是实喘之一。所以出现月贲郁症状,除了脏本身以外,涉及二脏,病在的脏腑不同,病因病机亦不同,还有疾病性质的属虚属实、属属热的区,治法迥异,必须详为辨析。

湿肿满,皆属于

本节症状是“肿满”,“肿”在全身皮肤,“满”为胀满,肿者现于外而医者可见,满者病于唯患者自知。发的病因为“湿”,病在的脏腑是“”。太阴,为卑滥之湿土,属阴中之至阴,性喜温燥恶寒湿,号称阴土,居人体之中,转运上下,又称枢轴。但坤轴之旋运,赖阳之温煦。如若脾阳虚,一则土德不振,旋运失职,水谷精气不能依赖脾气而上归于,二则土不生金,肺虚无力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之职能,于是水津不能四布,五焉得并,揆度失其常态,导致清者难升,浊者失降,水谷之湿郁而不化,积于中则受阻而发为胀满,外溢皮肤则积于腠而成浮肿,这是肿满之生于病之正局。

也有脾虚土不生金,肺虚卫失固密,外乘隙袭入,腠,失宣达,三焦失利,水道不通,以致水湿泛滥,发为浮肿,湿乘于,而致胀满,此属《金匮要略》之风水,其病在,但细究病机病亦包括在,故立越婢加术汤黄芪防已汤。再者为水脏而寄元阳,元阳即真阳,亦称少火少火生气土有赖肾阳之温煦,肾阳不足,脾阳亦虚,旋运随之失职,不制水,水,不化水,水湿停滞,溢于外则浮肿,郁于中满,治用《金匮要略》八味春泽汤之类,如若为水阻,水互结而水肿胀满严重者,治用实饮,此附子干姜白术健脾茯苓湿草果燥湿木瓜化湿皮、木香、厚朴行气满,再加一味甘草调和诸药,以上二种,乃肿满之生于病的变局。本条所云,水湿停而生肿满,虽首责土,实非局限在

诸痛痒疮,皆属于

本节原文应改为“诸疮痛痒,皆属于。”这样与前面四句的文法相符。以上候在初起时患处皮肤微红而痒,疼痛尚轻,此后迅速加重,则局部皮肤掀红灼热,疼痛日益加重,李中梓云:“热轻则痒,热重则痛”。疮疡初起病轻,病轻则热轻,热轻则痒,延久病重,病重则热炽,热炽则痛,进而热极化火灼,腐而成脓,此类病属于阳毒热,阴不在其例。我治疗疮疖毒初起,常用《本草从新》所载之忍冬藤,该忍冬藤、生草与黄三味药物组成,药味少而药量大,符》“大”的组要求,忍冬藤用量特大为每五两(旧制),加入黄一碗同忍冬藤与黄二味有清热解毒、活的功用。治疗疮疖时一般不用凉血清心之品,这也印本节的涵义所在,虽然个疔疮发背热毒炽盛时也可出现分、高热不退识不清的症状,属于营血、热伤,这属于疾病反常发展的个例。因此本节“皆属于”的“不能死扣,必须活解。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病机十九条中“上”、“下”二条的容与其它各条不同,只有症状,没有病因,只有上下的部位,未点明确切的脏腑,因此习时的思维空间与思考的广度更大。本节症状为痿、喘、呕吐,病变所在为上。上指上焦,即胸中,,其中的与痿、吐二症无直接的联,惟有与痿、喘、呕三症的系密切,如《素问·痿论》曰:“五藏因肺热焦,发为痿躄。”又壅于则病喘、饮亦病喘、大虚亦能病喘。再则之降,肝气之升,一升一降,为和平,若其人肺虚,金不平木,以致降不及而升太过,逆犯胃气上逆而病呕吐喘息,此类候,治不在而在乎,或同治,应用麦冬沙参枇杷叶、石斛、竹茹等治疗恶心呕吐金平木法,临床中应用旋覆代赭汤治疗呕吐气喘,俱属此类。

以上痿、喘、呕三发生皆系乎,故曰“皆属于”。但临床所见亦非尽然,而言,·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而不得至,必因于乃得禀也。今病不能为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衰,道不利,筋肉皆无以生,故不用焉。”与《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的理论,笔者治疗痿围绕清湿热、理中焦、补中虚、复中运的原则展,重点在中焦,而非本条所讲的上焦。临床中下肢痿软无力的患者,表现为肺阴不足或肾阴虚、肾阴虚者也非罕见,但采用相应的清养肺阴、滋养、滋补的治法,疗效明显的不如清湿热、理中焦、补中虚、复中运的治法。

固泄,皆属于下

本节涉及的症状有“”、“固”、“泄”,病变所在为“下”。“下”即“下焦”,五脏中位于下焦的有二脏。,轻者四肢冷,重者人事不省,《素问·论》分热厥,曰:“阳衰于下则为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还有“气虚”之说,都属于因虚至。阳指元阳,阴气指元阴,即元肾阴即元阴,皆藏于,为生命之,由此可见密切相,故曰“皆属于下”,“下”即“”也。再如奔逆之大厥,大怒菀于上之薄厥,烦劳阳张之煎厥,以上三种,大怒与烦劳皆属诱因,奔逆乃病机肾阴不足乃本病因。良以肾阴大虚,水不制肝阳暴张,相煽,以致奔逆,升而不降,而成,其病在,亦在乎,乙癸同源,同处下焦,亦符“皆属于下”。

总之,从性质讲有虚寒实热之异,从标本论,有在、在,从致病的原因来说,要在于下焦之。固是前后不通,泄为二阴不固。二阴,前后二阴之不约或不利,与系密切,亦系“皆属于下”之例。如常用之五更泄泻,半硫治老年虚右归缩泉遗尿或尿后余沥不尽,以及济生、滋治小便癃闭等,都照其病在,治亦在的机理处理。

诸热瞀瘛,皆属于

本节症状“热”、“瞀”、“瘛”,病因为“”。热为发热;瞀,河间谓昏也,如醉而热甚,浊昧而瞀昏;瘛,动也,惕跳动瘛。发热昏昧与抽搐症状同时存在,属于火邪所致。热者之渐,者热之极,热之与,质本一体,程度不同而已。外感温热表邪传,陷入少,每每出现发热神昏抽搐等危症。神明中医把属于意识、思维、记忆等部分大脑活动功能归属于,当热病(不论伤寒温病)极期,发热不退,耗,正虚陷,热入营血少,除高热不退焦,尿少色赤以外,热伤无所志昏瞀,热盛生淫四末,四肢抽搐,甚者肢体僵直,角弓反张,归入痉范畴。

瞀瘛症状多见于外感热病的极期。一般来说,温病初期,氏曰:“温邪上受,首先犯,”在上焦卫,不致于出现发热瞀瘛并见的危重症状。亦有例外者,如高年阴久虚,婴幼稚阴未充,或因所感邪热特甚,以致发病未几,随即传,陷入心包,热扰因热起,此为逆传心包,属于热病之反常传变见高热、神昏,幼儿与年老体弱者也可出现四肢抽搐营血逆传胞均属重症状有所类同,其病程的长短与阴耗伤的程度具有明显的区,治疗时,在祛扶正的药物的应用上,孰孰次,孰轻孰重,迥然不同。热病发展至热入心包少的时候,热势已炽,热之极便是,因此曰:“皆属于”,这也符俱从化的道理。

如丧守,皆属于

本节症状有“”、“鼓”、“”、“如丧守”,病因是“”。与噤通,失语,不出声也;鼓者鼓,战齿也;为身体抖动,即寒战如丧守,即不守舍,轻度的精神失常。一般的风热外感伤寒温病初起,其在卫表,不致出现上述严重见症,当外感热病发病多日,高热不退邪热炽盛,一则里热难以外达,阳郁不伸,出现真热假寒战、战齿之假象,若兼见四肢冷,即为热深深,二则热伤,表现为失语及不守舍。

这样的候在伤寒阳明温病中亦可出现,属于表邪传里,里热炽盛的外感热病的剧期。不尔,势将入劫液,直至耗,昏昧狂乱,种种危象相继迭现。本条的症状除了寒战、战齿、失语、不守舍以外,应当与上条一样具有发热症状,在原文中没有提及,属于省略。诸热瞀瘛与诸如丧守二条的共同症状都是发热神昏(失语),前者伴有抽搐,后者兼见寒战、战齿病因都是火邪症状的差异,尤其后者出现了寒战、战齿的假象,只有通过病机分析,才能不为假象所惑,避免诊断与治疗失误,这正是“病机十九条”所体现的强调辨证的核思想,显示了中医的客观与科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本节症状“痉”、“项强”,病因为“湿”。痉为肢体强直,项强项强直不能转侧,二者性质相同,惟有程度上的区,以上症状湿发。对于本节原文,先贤颇有争议。姑且存而不论。

诸逆冲上,皆属于

本条涉及症状为“逆”、“冲上”,病因是“”。逆为上逆,应降而反升为之逆,冲上即逆上,要注意这个冲,它含有突然与相对严重的意思,与中的中相近,冲上者,突然而较剧的逆上也。临床中突然出现而相对较重的逆上症状外风内风上逆,升而不降的中外感风热,挟上逆的咳喘,暑热胃气逆上之呕吐等。性炎上,暴病多实,李士材曰:“阳邪急速,其病必暴。”以上病发病骤急,情相对较重,属热属实者居多,热之极谓之,故曰“皆属于”。治疗法,亦以清热、泻实、降逆为法。

腹胀大,皆属于热

本条症状腹胀大”,病因为“热”。腹胀又兼大者,其为臌,即现代医腹水征。河间解释,“阳热盛,则肿胀也。”李中梓曰:“大抵阳证必热,热者多实。”可见本条中“皆属于热”的热不能单从面去解释,它含有阳证实证与热的意思,但毕竟热实证阳证不同,因此把它作阳证与热解释也许更为恰当。不论气臌水臌臌、虫蛊,多属于有余之阳证实证,有表现为热的,也有表现为寒证的。临床中治臌胀,如柴胡疏肝加吞气臌,实饮、附子理中五苓、已椒苈黄四苓等治水臌,调饮加减治臌,以及枣汤舟车之攻逐等,用药有温有凉、有峻有缓,以消实积除胀满为其共同功用。

躁狂越,皆属于

本节症状是“躁”、“狂越”,病因为“”。躁与狂越均由失治所至。躁者自觉烦躁不安,志不昧,其尚浅;狂越者,昏狂无制,或登高而歌,或弃衣而走,病已危笃。躁与狂越皆系热扰神明失治所致。临床中常见外感热病出现躁狂症状者,躁多见于分无热盛与阳明实热中,为热扰之轻者,表现为烦躁,躁动不安,有时谵语而问之能答,应用辛凉重剂以清热,或投通腑泻实以泄热,热清则安,自然告愈。狂者多见于少之候,热伤阴,邪热炽盛,内陷心包神明被扰,识昏昧,胡言谵语,甚者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或伴肢痉项强,治用清营汤加吞安宫牛黄之类,以挽危急。此为热扰之极者,故曰“皆属于”。

诸暴强直,皆属于

本节症状“暴”、“强直”,病因为“”。暴,容发病之突然与病势之危重;强直,即项强直,四肢僵硬,角弓反张。对于四肢强直,角弓反张症状,在《金匮》称为痉,分刚痉与柔痉,刚痉由外风所致,柔痉系内风发,刚痉属外感,柔痉为内伤外感之痉,起病急骤,内伤之痉,发展稍缓,但情同样严重,而且具备的特征。本条候起病骤急,当属外感所致,由外袭伤而骤发强直症状者如小儿脐伤风),亦包括热病营血,病入少之热极生而致的痉搐者。“性动”、“者善而速变”,正由于本发病骤急、病情进展迅速、症状变化多端,具有动的特征,因此曰“皆属于。”但脐伤于外风袭入,热病中出现之强直症状为热极生发,属于内风范畴,二者治法迥异,不可同日而语。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本节所述症状是,在人体的某个部位,以手鼓之有声,声如鼓音,病因为热。人体各部以手鼓之有声者,唯有胸中医在诊断臌胀时也采用以手扣的诊法,听其声音,响亮如鼓声者为无气滞,属气臌,音低而沉闷者乃有积,为水臌臌、蛊臌之类。本节症状为扣之有声,声如鼓音,系中空无物之特征,常见于气臌气臌失疏泄,气滞失运,结于中,腹胀,甚者大,病为郁结之,其为实但未必属热,治疗方药柴胡疏肝沉香,药性偏于辛温,符“藏生胀满”之旨,故“皆属于热”的热,也不宜纯作热、热解释,姑且存而不论。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

本文提到的症状有“胕肿”、“疼酸”、“惊骇”,病因为“”。张景岳《类》把胕肿解释为浮肿,似乎不妥。《医经义》把胕肿改为肿,者足,即足浮肿,比较适。临床中出现足部浮肿,伴有酸痛,同时因此而出现惊骇不安之状者,如丹毒急性淋巴管炎),热痹(急性痛风关节炎、急性湿关节炎)等,这些候除了足部局部肿痛以外,往往兼有患处皮肤焮红,抚之灼热,由于疼痛烈剧,怕怕碰,往往会出现惊骇不安之状。上述候,属于阳证实证,且为热之甚者,热之极便是,故曰“皆属于。”本节原文也不能死读,不能被胕(印定眼,要一反三,不论肢体任何部位出现上述症状者,同样符“皆属于”的病机特点,治则亦基本类同。

诸转反,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本节症状有“转”、“反”与“水液浑浊”,病因为“热”。转为扭转,反为角弓反张,即身,水液指小便。凡出现肢体扭角弓反张而尿黄混浊者,由热发。在病机十九条中论述肢体扭、四肢强直、角弓反张症状者,有“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与本条“诸转反,水液浑浊,皆属于热”,涉及的病因湿、热三种。湿为阴,热为阳邪为百病之长,三者的属性不同而发的症状相同,因此本节原文中水液浑浊的现象,是反映热致病的症状特点之一,也是与由湿致病相区辨证要点之一。由此可见病机十九条十分强调辨证的重要,必须根据细微的症状变化,通过辨证,才能进正确的病机分析,进而确立恰当的治则方药,获取疗效。有人把水液浑浊作为一个并列的症状诠释,似乎欠妥。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

本节无具体症状,只指出“水液澄澈清冷”,病因为“”。水液,泛指人体所有的排泄物,澄澈清冷即透明稀薄,与上条水液浑浊之稠厚浓浊相对照,作为鉴候之虚实辨证法。例如:热咳嗽者稠厚,风寒咳嗽稀白;毒的脓液稠黄,阴的脓液清稀;色淡而稀多虚寒,稠厚色深为实热腹泻之大便清稀多水为虚寒,稠厚恶臭属实热外感鼻塞涕出稠厚者属风热,涕出清稀者多风寒;小便量多清澈为,量少混黄属热;带下清稀如水为虚寒,浓稠色黄为实热呕吐完谷不化,腐浊酸臭属热等,都是临时常用的辨证依据。虚实阴阳治则方药亦迥然不同,本条所指并非一个特定的候,而是一种辨证法,病机十九条体现了辨证中医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本条症状有“呕”、“吐酸”、“暴注下迫”,病因为“热”。呕是呕吐;吐酸即呕酸,或曰泛酸;暴者容起病急重;注,“一泻如注,”容泻势之甚;暴注即严重的急性腹泻下迫,肛门的窘迫症状,如里急后重。急性腹泻,一泻如注,伴有里急后重,以及呕吐,泛酸者,属于实热,如急性胃炎、急性肠炎之类。六腑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以降为顺,今热与宿食互结,壅积在胃气不降而反上逆,遂致呕吐,吐酸。热壅肠道,小肠不能受承,大肠无以化物,传导失其常度而腹泻,暴注下迫。凡此皆为实热,故曰皆属于热。如三黄泻心汤,既治家实热之呕吐、泛酸,亦可通因通用治疗实热腹泻

杂病赋

病机玄蕴,理幽深。虽圣之备载,匪师授而罔明。处百病而决死生,须探阴阳候,订七方而施药石;当推苦乐志之所客,标本莫逃乎六气。病之所起,枢机不越乎四因。一辨色、二辨音、乃医家圣妙用。三折,九折,原病者感受舆情。能穷浮、沉、迟、数、滑、涩、大、缓八之奥,便知表、里、虚、实、、热、、正八要之。八为诸纲领,八要是众病权衡。涩为伤,责责然往来涩滞,如刀刮竹之状;滑为盛,替替然应指滑,似珠流动之。迟数热,纪至数多少;浮表沉里,在重轻。缓则正复,和若春柳舞,大则病进,势如秋水潮生。六同等者,喜其勿药;六偏盛者,忧其采薪。表宜汗解,里即下平。救表则桂枝 芍,救里则姜附参苓。病有虚实之殊,虚者补而实者泻;热之异,者温而热者清。

风寒暑湿之所客,虚实贼微正之相乘。正乃真气,良由国之鲠臣。驱如逐寇盗,必亟攻而尽剿;养正如待小人,在修已而正。地土浓薄,究有余不足之禀赋;运胜复,推太过不及之流病既得乎法,用药奚患乎弗灵?原夫中,当分真伪。真者,见六经,有中脏腑、血脉之分;伪者,遵三子发挥,有属湿气虚之谓。中脏命危,中腑肢废。在经络眼 斜,中血脉则半身不遂。僵仆卒倒,必用补汤拥塞,可。手足螈 曰搐,项反张曰 。

或为偏枯,或变风痹风懿瘫痪痿易,四肢缓而不仁,湿并,三而为痹。虽善数变之莫测,皆木胜淫之所致。雪霜凛冽总是;酷日炎皆为类。伤寒紧身中暑虚热炽。当敛补而清,可温而去。诸痉强直,体重附肿,由山泽湿;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天地整肃燥气湿则害其皮肉,则涸其肠,西北高土,尝苦渴疡;东南地卑水湿,多染瘅肿泄痢。其有伤有中,盖伤之浅,而中之深。在人有壮有怯,故壮者而怯者剧。天人七,君相五志,为工者能知直折顺性之理,而术可通。善医者解反法求属之道,而病无不治。虚火实火补泻乎宜;湿热热,攻发必异乎。既通六气之机,可垂千古之誉。尝闻属阴,不足则生热,斯河间之确论;属阳,有余便是,佩溪之格言。盛者为喘急,为胀满,为塞,兼降必自己;血虚者为吐衄,为劳瘵,为烦,非清热而难痊。理中汤胃虚冷,润下化胸涎。暴呕吐逆,为所致;久嗽咯血,是之愆。

湿胜濡泄不止。益荣汤怔忡恍忽无眠。达生令孕妇束胎而易产。麻仁润肠治老人少而难便。定惊悸,须索牛黄琥珀;化仗鹤虱雷丸。通以葵菜、菠 ,取其滑能利窍;消昆布、海藻,因其咸能软坚。斯先之秘妙,启后进之无传。所谓夏伤于,秋必作疟。近而暴者,实时可廖;远而 者,三日一发。若瘅疟但用清,在阴分勿药。人参,治多热少而虚;柴胡,理热多少而渴。自汗阳亏,盗汗阴弱。

嗽而无声有兮,湿侵,咳而有声无兮,烁。霍乱,何《局》议乎辛温?积聚有虚有实,岂世俗偏于峻削?当知木郁可令吐达;金郁泄而土郁夺,水郁折而郁发。泄发即汗利之称,折夺是攻抑之。倒仓廪,去陈 ,中州荡涤良鬼门,洁净府,上下分消妙法。如斯瞑眩,反掌生杀,辄有一失,悔噬脐之莫追,因而再逆,耻成之弗约。大抵暴病非热,久病非,良由热积所致;卒痛,却乃暴所干。五泄五瘅因湿热,惟利水为尚;三消三衄为,若滋阴自安。呕吐咳逆,咎归于;阴 疝瘕,统属于。液归而作汗,敛之者黄 六一;热炽而发疹,消之者人参化斑。身不安兮为躁,不宁兮为烦,忽然僵起粟,昏冒者尸厥,卒尔跌仆流涎,时醒者号曰癫痫腹满吞酸,此是留饮

胸膨嗳,盖缘上停,欲挽回春之力,当修起死之。窃谓阴阳,疗各不同,外两伤,治须审内伤外伤,辨呼吸之情;阴证阳证,察往来之,既明阴阳,便知虚实冷热。曰浊曰带,有赤有白,或属而或属。白于而赤于,本无热之分,但有虚实之说,痢亦同然。瘀积湿热,勿淡渗兜涩汤,可用汗下温涌泄。赤散通小便癃闭白丸大肠痛结,退劳热偏宜,青礞石化结甚捷。郁者必扪其,胎死者可验其。玄胡、苦楝医寒疝于二当归、龙荟,泻湿热痛攻于两胁。谙晓阴阳虚实之情,便是医家玄妙之诀。当以诸痛为实,诸痒为虚。虚者精气不足,实者邪气有余。

泄泻有肠垢、 溏,若滑则兜涩为当;腹痛有食积郁热,倘阴则姜附可施。痛者,客,手足温者,温即已。头痛者,入连于,爪甲黑者,危笃难医。结阳则肢肿有准,结阴则便血无疑。足膝屈弱曰香港脚,肿痛者湿多热甚。痛不已曰肾虚闪挫气滞瘀。苦疼,药尊 本,鼻渊不止,选莘荑。手麻湿痰,手木缘湿气虚,淋沥似欲通不通。气虚清心莲子便血审先粪后粪。阴结者平地榆。盖闻溲便不利谓之类,饮食不下谓之格,乃阴阳有所偏乘,故息因而复溢。咳呕血不同,咳嗽起,呕血逆来。吞酸与吐酸各吞酸,吐酸涌出。水停下曰饮,水积胁下曰癖。水以泽泻茯苓,攻癖以芫花大戟控涎虽云峻利,可逐伏痰保和性味温平,能消食积。溺去无痛,有痛者自是赤淋。短气难布息,粗息者却为喘急脘当而痛,要分客热客;遍身历而疼,须辨属湿。通圣专疗诸越鞠六郁。虚弱者头晕,亦本痰火而成;湿热滑梦遗,或为思想而得。缘杂病绪紧无据,机要难明,非伤寒经络有凭,可识,临病若能三思,用药终无一失,略众疾之端,俾为后之式。

 病机赋

窃谓臣虽小道,乃寄死生,最要变通,不宜固执。明药、、病、治之理;悉望、闻、问、切之情。药推、热、温、凉、平和之,辛、甘、淡、苦、酸、咸之味,升、降、浮、沉之性,宣、通、泻、补之能;究浮、沉、迟、数、滑、涩之,表、里、,热、实、虚之应,阿阿嫩柳之和,弦、钩、毛、石之顺。药用君,臣、、使,分老、幼、瘦、肥。药乃天地之,药宜切病,之表,贵有。病有外感内伤、热、之机,治用宣、通、泻、补、滑、涩、湿、重、轻之外感异乎内伤寒证不同热外感宜泻而内伤宜补,寒证可温而热可清。补泻得宜,须臾病愈;清温失度,顷刻人亡。外感风寒,宜分解散内伤饮食,可调以消熔。胃阳司纳受,阳常有余;脾阴司运化,阳常有余。六腑之本,五脏之源。胃气弱则百病生,脾阴足而万息。调理,为医中之王道,戒饮食,乃却病之良

病多冷郁气郁发热,或出七情动生,有因脏动静以伤暑,或者出入雨水而中湿气,亦有饮食失调而生湿热,倘或房劳过度以动相火。制伏相火,要滋养其真阴;祛除湿热,须补其外湿宜表内湿宜淡渗。阳暑可清热,阴暑,分多分少而治;究表究里,或汗或下而施。动,治为先;生,理气为本。治,轻者可降,重者从其性而升消;理气,微则宜调,甚则究其源而发实火可泻,或泻表而或泻里;虚火宜补,或补阴而或补阳。暴病之谓,怪病之谓湿,五有异;温清燥,五治不同。有因而生;有因而生。或郁久而成病,或病久而成郁。金、木、水、、土,五郁当分;泄、折、达、发、夺,五法宜审。郁则生而成病,则耗以致虚。病有微甚,治有逆从。微则逆治,甚则从攻。病有本标,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法分攻补,虚而用补,实而用攻,少壮新,专攻是则;老衰久病,兼补为规。久病兼补虚而兼解郁,陈症或荡涤而或销熔。

积在肠,可下而愈,块居经络,宜消而痊。女人气滞,宜行气;男子阳多乎阴,可补阴以配阳。苁蓉、山药,男子之佳珍;香附、缩砂,女人之至宝。病、病,二者当分;阳虚阴虚,两般勿紊。阳虚病,昼重而夜轻;阴虚,昼轻而夜重。阳虚湿湿生热;阴虚阳盛阴虚则生而错阴盛阳虚则生而周身浮肿。阳虚外寒阴虚热。补阳补,用甘温之品;滋阴,以苦之流。调气贵用辛凉,和必须辛热。阳为阴导,阴乃阳据归。阳虚补阳,而阴虚滋阴调气,而病和阴阳两虚,惟补其阳,阳生而阴长;俱病,只调其随。藏,以之燔;滋水养水,以制之亢。降水升,斯人无病,阴平阳秘,我体常春。小儿纯阳而无阴,老者多而少。肥人气虚,宜豁而补;瘦者血虚,可泻滋阴

膏粱无厌发,热所使;淡薄不堪生肿胀寒湿而然。北地耸高,宜清热而润燥;南下,可湿以温病机既明,用药勿忒。以加减存乎人,要审病而宜;用药补泻在于味,须随时而换。奇、偶、复七方须知,初、中、末三治要察。因热用,热因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高者抑之下者之;外者发之,者夺之。则坚凝,热则能胜湿湿润燥,辛能结,甘能缓中,淡能利窍,苦以泄逆,酸以收耗,咸以软坚。升降浮沉则顺之,热温凉宜逆也。病有浅深,治有难易。初感风寒,乍伤饮食,一药可愈;旧存 癖,久患虚劳,万难疗。复霜之疾亟疗,无妄之药勿试。病若挟虚,宜半攻而半补。医称多术,或用灸而用针,针有劫病之功,灸获回生之验;针能去病而作痛,灸则消 以成脏寒虚脱者,治以灸HT腑;挛痹者,疗以针刺实蓄结肿热者,宜以砭石痿厥热者,当仿导引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者,须觅醪醴;凝泣,病生于筋者,可熨药。病剽悍者,而收之;干霍乱者,刮而之。医业十三科,宜一派,病情千万变,仔细推详。姑撮碎言,以陈管见,后之人,庶达迷津。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