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结肠血管扩张症

结肠管扩张症是一组结肠管畸病变的总称,是由良性非肿性扩张的管丛构成,又称结肠发育不良、结肠管扩张、结肠动静,1960年Margulis首次通过肠系膜动静造影实了结肠管扩张症的存在,以后有报道逐渐增多。获得性管畸(75%): 最为常见,占所有结肠管扩张症的90%以上,是消化道出的最常见原因,比结肠结肠憩室炎起的消化道出还要多,病变多为单发,由薄......
目录

发病原因

获得性管畸(75%):

最为常见,占所有结肠管扩张症的90%以上,是消化道出的最常见原因,比结肠结肠憩室炎起的消化道出还要多,病变多为单发,由薄壁管组成,不伴有炎症和纤维化,尽管多发于右半结肠,也可以发生于左半结肠小肠,偶有报道发生于食管十二指肠和空,回肠管病变不累及其他脏,尽管多发于老年人,但该病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群,病变出大多发生于伴有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硬化高压症,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慢性肾病的老年人。

先天性动静(15%):

始发于青年人,病变多呈弥漫性,但非浸润性,由异常动脉和静构成,通常发生于小肠,多发,也可发生于结肠,与遗传性出毛细管扩张症相似,但不伴有Osler-Rendu-Weber综征(遗传出毛细管扩张症)的全身性表现,这些先天性病变有时还伴有Tumer综征(表现为躯体短小,性腺发育不全和蹼颈等畸)。

遗传性毛细管扩张症(10%):

大多具有家族遗传史,肠道出极少发生于35岁以前,可以发生于肠道的任何部位,但回肠和右半结肠最多见,常为多发,在分布,在口咽部和黏膜处可见典型的毛细管扩张表现,其他常被侵犯的脏器包括毛细管,小动脉和小静管壁弹力纤维纤维的薄弱,使得病变部位易在受损伤后发生大量出,这种情况可由于患者的减少变得更加严重,毛细管扩张症的典型镜表现为小的红色黏膜病变,呈扁平卵,轻压变成白色,局部可见似蜘蛛网样细小管网。

病机

结肠管扩张症的病变好发于右半结肠,尤其是盲肠,文献报道大约75%分布于盲肠和升结肠,12%位于横结肠,12%位于左半结肠,少数病变还可位于消化道的其他部位,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在伴有高压症的患者中病变大多为在多发,在其他患者中病变大多为单发,除高压症以外,约60%的患者还可伴有心血管,脏的疾病,不伴有皮肤或病变,在未特殊处理的普通甲醛乙醇固定标本上,结肠管扩张症病变的典型病理表现比较难以被发现,尤其是早期病变,Boley报道在被管造影实的病变中,普通病理检查的发现率仅为30%左右。

肉眼观察见早期和较轻的病变黏膜完整,没有特殊表现;中晚期患者在病变部位可见黏膜呈珊瑚样改变,隆起张的静呈放射状分布,向中汇集于一较粗大的中央穿透静;病变严重的患者可见局部黏膜糜烂。

组织检查显示病变直径大多在0.1~1cm,病变部位黏膜完整,病变没有细胞的增生和管的生,最常见而明显的早期异常是在黏膜下可见到明显扩张而迂的薄壁管,绝大多数仅有皮细胞层,偶尔有少量的平滑,在结构上相似于扩张的静,中晚期患者可在黏膜下层见到由局限性静或扩张的毛细管组成的管团,在更加广泛的病变,黏膜下扩张静增多,变管穿过黏膜层并侵犯黏膜,病变严重时,黏膜可被迂而扩张的管团所代替。

标本的特殊处理有2种常用的法,一种是采用钡注射;另一种是采用硅酮橡注射,切除标本后,用肝素盐水将标本液冲洗干净,注入上述任何一种物质,待注射物凝固后观察标本黏膜表面和组织观察组织切面,可以比较容易地见到扩张的管丛。

Ⅰ型结肠管扩张症的发生机制与后天性因素起的结肠回流受阻,黏膜下动静短路有,静回流受阻包括黏膜下静回流受阻和门静回流受阻2种原因。

Bolev认为,结肠管扩张症的发生与结肠常反复升高有结肠压力升高或肠壁平滑处于收缩状态,使穿越平滑管壁受压,肠壁黏膜下小静回流受阻,静压力升高,加之静壁本身的病变和薄弱,导致静扩张,同时由于静管扩张毛细管前括约功能不全,进而成微小的动静瘘,使静压力进一步升高,加重管扩张,据Laplace物理定律:球物体腔壁所受的压力与该球体半径的平和腔压力的乘积成正比,也即腔壁所受的压力与球体半径的平成正比,盲肠和近端升结肠是全结肠中直径最大的部分,当某种原因结肠压力增高时,盲肠和升结肠近端的肠壁所受的压力最大,由此可解释结肠管扩张症好发于右半结肠近端的原因。

Ⅱ型和Ⅲ型结肠管扩张症的发生一般认为与先天性肠壁和管壁的发育缺陷有

症状

绝大多数结肠管扩张症的人群没有临床症状,只有少数病人以骤发,间歇或反复发作的无痛性消化道出为临床发病特征,Welch报道72例消化道出病人中,有43例是由于结肠管扩张症起,Boley报道32例由结肠管扩张症起的消化道出,其中23例在2次以上,由于每次发作的出量,出速度和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有明显差异,病变位于结肠近端,出较多的患者多数有栗色便或柏油样便;病变位于左半结肠,出较多的患者大便可呈鲜红色;少数短期大量出的患者可因急性大出而发生休克;长期反复少量出的患者要表现为慢性贫血

结肠管扩张症起的消化道出中,多数患者每次发作的出量较少,出具有自限性,80%~90%以上的出特殊治疗可自停止,但以后可以常复发。

近半数由结肠管扩张症起的消化道出患者伴有冠病或动脉狭窄病史,另有约1/3的患者伴有结肠憩室炎,这一面反映结肠管扩张症是一种老年病,同时也提示其出的发生可能与心血管疾病,动脉高压以及扩张管周围局部的结肠炎症有

对有反复发作的消化道出或有慢性贫血病史的患者,各种检查排除了消化道肿食管张和黏膜出结肠憩室炎,结肠消化道出的常见原因后,应考虑有结肠管扩张症的可能,特是6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以及伴有硬化门静高压症的患者。

选择性肠系膜管造影是有效而准确的临床诊断法,准确率可达75%~90%,然而,由于该检查为有创性检查,对老年患者有一定的险,加之近年来结肠纤维镜检查的普及和应用验的积累,更多的临床医生倾向于通过纤维结肠镜检查来确定诊断,对伴有下消化道活动性出,且出速度在每分钟0.1ml以上的病变,放射性核素扫描也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法,结肠钡双重造影检查可帮助除外由于结肠结肠憩室炎等起的出

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本病多无确诊价值,对原发疾病和并发症的诊断可提供帮助。

1.常规

可有贫血的表现。

2.液生化

其指标变化与原发疾病有,如动脉硬化者可有脂代谢的异常;糖尿病者糖代谢的相指标异常;高压症和病变晚期病人浆蛋白代谢异常等。

3.功能和功能

硬化高压症或慢性阻塞性肺病者,可有功能或功能的异常。

1.结肠钡双重造影

由于结肠管扩张症的病变局限于黏膜下,而且病变通常小于1cm,仅约15%的患者在结肠钡双重造影检查时可见到在的小的结肠黏膜糜烂病变或小溃疡,大多数患者没有异常发现,结肠钡双重造影的的是除外其他肠道病变,如结肠,憩室等。

2.肠系膜管造影

结肠管扩张症在肠系膜管造影时的典型表现为造影在病变部位静排空延迟和可见卵管簇,管簇在管造影的动脉相最为明显,多位于回结肠动脉末端分支部位,表现为卵管簇团,造影排空缓慢,在静相仍可见结肠扩张的静,提示黏膜下有扩张的静丛,伴有动静动静瘘病变时,由于动静短路成,早期即可见静充盈(4~5s即出现)。

结肠管扩张症伴有急性出的患者,除以上表现外,还可以在病变部位观察到造影溢入肠腔,表现为管簇周围持续存在局限性不定的阴影。

3.纤维结肠镜检查

近年来,纤维结肠镜检查已愈来愈多地应用于结肠管扩张症的诊断,该法既可以用来肠系膜管造影的结果,排除其他病因起的出,如消化道肿等,同时还可用于病变的活检和治疗,Salem等对56例结肠管扩张症的肠系膜管造影和纤维结肠镜检查的结果进了比较,发现两者有88%的结果相符,另外,纤维结肠镜检查还常可发现肠系膜管造影难以发现的多发性微小病变,但是,纤维结肠镜检查对肠道准备的清洁程度,检查者的验水平有较高的要求。

结肠管扩张症病变的镜下表现与病变的程度有很大系,由于通常的病变位于黏膜下,并且病变范围较小,在大多数轻症患者黏膜表现不明显,镜检查难以发现明显的管病变,当扩张管侵及黏膜层时,病变部位可见典型的平坦或略为隆起的红色管斑,斑点可见呈蜘蛛网样或珊瑚样分布的管网,病变局部黏膜充,触之易出,有活动性出的患者,纤维结肠镜检查可在出部位见到出点,周围有扩张的管斑点。

虽然可以通过纤维结肠镜进病变的活检,但可能发出,故应持谨慎态度,另外,应当起注意的是纤维结肠镜检查结果假阳性比较多,其结果的解释需与近期消化道出的病史以及肠系膜管造影的结果相结

4.99mTc标记红细胞扫描

纤维结肠镜和肠系膜管造影检查相比,99mTc标记红细胞扫描在诊断结肠管扩张症出面具有更大的优越性,该检查快速,无创,不需要做任何的肠道准备,对出速度要求较低,肠系膜管造影诊断消化道出一般要求出速度在每分钟1~2ml以上,而99mTc标记红细胞扫描只需出速度在每分钟0.1ml以上即可。

诊断

本病宜与消化道肿食管张和黏膜出结肠憩室炎,结肠消化道出相鉴

并发症

在短期的大量出者可发生休克;长期,反复的少量出要并发贫血

治疗

(一)治疗  

由于大部分结肠管扩张症患者为老年人,其中相当多的患者伴有心血管疾病,而且大部分患者出可自停止,因此对出量较少,病变肠系膜管造影或纤维结肠镜确诊的患者,可先采取比较保守的治疗法。但应向患者解释清楚有再次出的可能。  

1.管造影导管治疗

肠系膜管造影明确诊断并伴有活动性出的病变,可采用局部留管,滴注加压素等管收缩药的治疗法。加压素可以2U/min的量滴注,持续用药12h。但要注意有起肠缺的可能,留置的导管也可能发生移位。另外,导管拔除后有再次出的可能。Athanasoulis等人报道采用管收缩注射控制出的有效率可达92%,但有约21%的患者再次出。该法虽可反复多次使用,但创伤较大,老年病人具有一定的险。肠系膜管造影导管吸收性明胶海绵栓塞有肠梗死的可能,险更大,不宜采用。  

2.纤维结肠镜治疗

近年来纤维结肠镜止已愈来愈多地被采用。其优点是安全、有效、可反复进。对于比较小的出点可采用电凝法止,即用活检钳将病变夹起,低电流(10~15W)通电1~3s。对于较大的病变可采用Nd-YAG激光法止纤维肠镜止可以是预防性,也可以是治疗性。对有消化道出病史,纤维结肠镜检查怀疑为既往出点的部位可进预防性的止。一次电凝效果不确实的部位,可多次进电凝。电凝时需注意钳夹的深度宜适当,防止起结肠穿孔。另外,应避免使用醇做纤维结肠镜检查前的肠道准备,因肠道代谢后可产生易燃体,电凝时易发肠腔体爆炸。纤维结肠镜止的有效率文献报道在68%~88%,再次出的发生率在0%~34%之间。  

3.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手术的选择仅应局限于:

①反复消化道出或有慢性贫血肠系膜管造影检查确诊系结肠管扩张症起的出,且病变部位明确,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反复再次出者;

②有反复消化道出或慢性贫血病史,但一切检查结果正常,可以除外肿、憩室炎等起的出管造影或纤维结肠镜检查显示局限性结肠管扩张,并高度怀疑此管扩张为出源。对于这类患者手术的选择要特慎重,尽可能等再次出明确出部位后再手术;

③对消化道出不能控制,管造影或纤维结肠实系由管扩张起的患者,应紧急手术。手术的基本原则是彻底切除病变肠段,防止遗漏,否则会发生再次出。手术切除的范围可依据术前管造影和纤维结肠镜检查所发现的病变范围决定。术中要全面仔细地检查肠系膜管的态,对伴有系膜管迂或扩张的肠段可通过透光法重点检查是否存在肠壁管畸管扩张团。  

另外,所有手术患者术前均应进充分的肠道准备,手术时尽可能采用石位。对怀疑有多发病变或术中病变部位难以确定的患者,在有条件的医院应考虑术中纤维结肠镜检查。结肠后,通过肠腔肠镜的光线透过肠壁可在病变部位见到蜘蛛网状的管密集区(图4)。此法简单、易,可有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二)预后  

结肠管扩张症手术后再次出的发生率约4%,要原因是遗漏病变,尤其是位于末端回肠结肠其他部位的病变。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牛筋草

下一篇 积滞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