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肠系膜裂孔疝

肠系膜裂孔疝(mesenteric hiatal hernia)由肠襻穿过肠系膜裂孔而发病,Rokitansky(1826)尸检时首次发现盲肠疝入回肠结肠附近的肠系膜裂孔。Loebl(1844)报道了第一例横结肠系膜裂孔疝,Turel(1932)首次报道了1例乙状结肠系膜裂孔疝。Marsh(1888)和Ackerman(1902)手术治疗肠系膜裂孔疝病人并取得成功。 本病临床少见,多以肠梗阻为......
目录

病因

肠系膜有时可有先天性的缺损或裂孔,横结肠系膜偶尔也可有缺损,小肠襻可以穿过此孔而发生梗阻或嵌顿。胎儿期的肠管缺可能与先天性的肠系膜缺损有,多见于肠管锁的婴儿。

发病机制

研究实,肠系膜裂孔的存在是疝发病的解剖基础,Mitchell和Watson各自在1000例及1600例尸体中发现3例有回盲肠系膜裂孔存在,但生前无疝发生,表明尽管许多个体有肠系膜裂孔存在,但并非一定疝,只有在肠管的蠕动或肠蠕动异常,压增高等综因素的作用下才有可能发病。

1.肠系膜存有异常裂孔 病人肠系膜上存在异常裂孔是发生疝的重要原因之一,肠系膜裂孔的成原因可为先天性发育异常,也可由创伤或手术失误造成,其中先天性发育异常者占绝大多数,尤其在小儿更是如此,有作者报道99例肠系膜裂孔疝中,仅11例是后天性的;另有者报道83例肠系膜裂孔疝中有82例为先天性的,Treves发现胎儿的回盲部系膜有一或卵区域(Treves区域),该区域的特点是没有脂肪和可见的管,而且无肠系膜淋巴管的分支,是肠系膜缺损的高发区域。

(1)先天性肠系膜发育异常:对于先天性肠系膜裂孔成的原因,前认识仍不一致。

①有人认为,胚胎期肠完成正常旋转后,脏层腹膜与后腹膜的壁层腹膜成为肠系膜,若融不全或人类肠系膜的部分退化,则致使肠系膜上留有裂孔;

②另有人认为,是胎儿时期肠系膜发生缺性病变所致,如肠系膜裂孔好发于Treves区域,此区的特点是没有脂肪和可见的管,肠系膜裂孔的成常伴有先天性小肠,而缺则是锁或肠狭窄的重要原因,如Murphy报告11例小儿肠系膜裂孔疝中,7例发生在先天性锁或肠狭窄区邻近的肠系膜,说明液供应不足与肠系膜裂孔的系密切;

③还有者认为胎儿期间,由于盲肠下降,回肠系膜发生相当快速的延伸所致;

④也有者推测两层上皮相对时,中间缺乏结缔组织基质支持,容易产生间隙或缺损而自成孔洞。

解剖和临床资料显示,肠系膜裂孔可发生于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阑尾系膜以及网膜,以小肠系膜裂孔发生的肠系膜裂孔疝多见,尤其回盲部系膜(Treves区)缺损而导致的疝最为多见(图1),约占53%,结肠系膜裂孔约占肠系膜裂孔的28%,其中又以横结肠系膜裂孔最常见,横结肠系膜裂孔多发生于结肠动脉左侧和横结肠系膜部无管区,故此区横结肠系膜裂孔疝好发(图2),乙状结肠系膜缺损可呈环,常见于直肠动脉以下的较低部位,阑尾系膜缺损及网膜裂孔极为罕见。

肠系膜裂孔发生的原因和部位不同,其裂孔大小亦各有不同,先天性肠系膜裂孔多呈单发性,也有者报道少数病例可有多个裂孔,甚至达20余个,成筛状结构,裂孔多为,边缘整齐,光滑,硬韧,无粘连,且裂孔区无脂肪管,据尸体解剖和临床观察发现,先天性肠系膜发育异常导致的横结肠系膜裂孔最大,乙状结肠系膜裂孔次之,小肠系膜裂孔再次,阑尾系膜裂孔最小。

临床上发生在较大直径的肠系膜裂孔的疝,不易发生肠管嵌顿,而发生在小肠系膜裂孔的疝,易发生肠管嵌顿,绞窄或坏死,此外一些肠系膜裂孔疝的患者可同时伴有先天性肠道发育异常,如肠旋转不良,小锁等。

(2)获得性肠系膜裂孔的产生:导致肠系膜裂孔的后天因素有:

①医源性因素:如施肠切除肠总管空肠Roux-en-y等手术时,未肠系膜或系膜缝不严成裂隙,在其他诱因下肠管可疝入;

外伤因素:外伤,可使肠系膜撕裂成裂孔;放性外伤,则可直接损伤肠系膜,若手术时发生遗漏或修复不严密,术后可发生疝;

③感染因素:肠系膜本身或周围的炎症,可造成肠系膜缺损,成裂孔。

继发性肠系膜裂孔疝的发病部位与肠系膜裂孔成原因有,如医源性肠系膜裂孔疝多在手术操作部位;外伤肠系膜裂孔疝多伴有腔其他脏器损伤,且新鲜外伤裂孔周边有肿或凝块,陈旧性外伤裂孔则有明显的瘢痕组织,裂孔边缘不规则,不整齐;感染所致的肠系膜缺损部位和大小与感染的部位,性质有,有作者曾遇到1例胃癌术后并发急性腺炎再次手术的病人,术中发现因液腐蚀,感染导致横结肠系膜大面积缺损。

2.肠管蠕动或肠蠕动异常 正常情况下无压力差,因系膜较长,肠管可在自然蠕动中进入裂孔;肠蠕动异常或暴饮暴食后,部分肠管重量增加或人体体位突然改变以及压增高等诱因存在时,肠管更容易滑入或突入肠系膜裂孔疝,导致不全或完全性肠梗阻,疝入肠系膜裂孔的肠管可随肠蠕动而自退出,或者反复多次发生,病人可出现间断的发作性或慢性腹痛肠系膜裂孔的边缘由于肠管的反复疝入和退出,局部水肿,增生,并因而增厚。

3.压力增加 当压力突然增加,可将较多的小肠挤入裂孔,裂孔被动扩张后回缩,阻止疝入的小肠回复,发生箝部绞痛,腹痛反射肉痉挛,加重箝,由于缺乏疝囊的支持作用,嵌顿的肠管可迅速发生环障碍,疝入的肠管亦可因其异常蠕动而发生扭转,肠管因积,积液而膨胀,进一步加快了嵌顿肠管的缺,坏死速度,由于嵌顿的肠管及其系膜受压,液回流受阻,肠壁和肠系膜水肿,增厚,增厚的肠管和肠系膜进一步压迫疝环周围(肠系膜裂孔游离缘)的管,可起相应系膜所属肠段的缺,坏死,而疝入的肠管甚至并无绞窄,如果处理不及时,病人由于大量体液丧失,肠管膨胀,感染和毒素吸收,出现中毒休克和呼吸环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与体征因肠系膜裂孔(疝环)的大小以及疝入的肠管部位、多寡、是否发生完全性肠梗阻、是否发生绞窄而不同。

如疝入的肠襻未发生嵌顿、绞窄时,临床症状多较轻,但由于肠襻的反复疝入和退出,对肠系膜或肠管产生牵拉刺激,部分病人可表现为间断的发作性腹痛,或慢性腹痛,疼痛部位多在上部或脐周,少数伴有呕吐便秘。多数腹胀不明显,并缺乏肠型、肠蠕动及肠鸣音亢进等机械性肠梗阻的体征。

疝入的肠襻一旦发生绞窄,临床上即有完全性肠梗阻症状和体征,表现为突发性上部或脐周持续性绞痛,阵发性加剧,同时伴恶心呕吐停止排排便、腹胀等绞窄性肠梗阻症状。随着病程的进展,由于大量体液丧失、感染和中毒,患者出现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并在短时间出现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和中毒休克。部分病人如疝入的肠襻发生扭转,可出现不对称的腹胀,并可触及部肿块;全压痛、反跳痛及紧张明显,移动性浊音阳性,腔穿刺可抽出性渗液。

发生在横结肠系膜裂孔的疝,疝入网膜囊的小肠Winslow孔、韧带结肠韧带的裂孔或薄弱区再返回大腔,因该肠段“程”异常导致远端受压,病人可出现类似慢性溃疡病或幽门梗阻症状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红蛋白及细胞比积可因缺水、液浓缩而升高。

(2)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时提示有肠绞窄发生。

(3)清电解质、分析等测定可反映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的情况。

2.影像检查

(1)部透视或平急性期可显示绞窄性肠梗阻的表现,如肠腔大量积积液,“肠襻”影、团块致密(假肿)影等。但一般不能明确起梗阻的原因。

(2)肠系膜动脉造影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检查,可提示相肠系膜管通过疝环的异常走向和环情况等。

(3)CT扫描可显示疝的部位、肠管积、积液,肠壁增厚,肠管团块影等。

诊断

1.病史

(1)病人有间断发作性的腹痛慢性腹痛,部位多在上部或脐周,少数伴有呕吐便秘腹胀不显,缺乏典型机械性肠梗阻症状和体征。

(2)在慢性腹痛的基础上突然出现急性完全性肠梗阻症状和体征,可有不对称的腹胀,并可触及压痛性部肿块。如出现全压痛、反跳痛及紧张明显,移动性浊音阳性,腔穿刺可抽出性渗液,表明肠管已发生绞窄或坏死。

2.助检查

(1)如发生急性完全性肠梗阻部X线透视或平可显示肠腔积液,“肠襻”影、团块致密(假肿)影等。

(2)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和CT扫描有助于诊断。

治疗

由于本病术前很难确定诊断,且易发生肠绞窄、肠坏死,平均病死率高达62%,而且本病惟一有效的治疗法是手术。因此,对有间断的发作性的、慢性上部或脐周腹痛病史,诊断考虑为肠系膜裂孔疝的病人,可适当放宽手术指征,在病人及家属同意的情况下,择期手术。如因其他原因实施部手术时,应注意排除肠系膜裂孔的存在,发现肠系膜裂孔,应予以缝修补,以防以后肠系膜裂孔疝的发生。

对于因急性肠梗阻就医、且不能排除肠系膜裂孔疝可能者,应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及早手术治疗,以免发生肠绞窄、肠坏死,甚至危及生命。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牛膝茎叶

下一篇 十二经脉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