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王守仁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浙江余姚人。伯安,幼云,5岁时改守仁,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的思想家、哲家、文家和军事家。陆王之集大成者,非但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曾任提督军务都御史,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其陵墓位于柯桥区兰亭镇洪溪鲜山南麓。王守仁出生于书香门第、官......
目录

人物生平

生而不凡

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王守仁天生有特殊的质。他的母亲怀孕十四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衣绯,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为“瑞云楼”。

王守仁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为“守仁”,随后他就说话了。他的父亲王华喜爱绍兴的山水,才家离余姚,移居绍兴。幼年的王守仁,有着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拥有一个非常优越的习环境。

年少有为

十二岁时,王守仁正式就读私塾。十三岁,母亲郑氏去世,幼年失恃,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远,思不同常人。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当时国家朝政腐败,义军四起。他发誓一定要好兵法,为国效忠。

十五岁时,他听说石英、王勇、石龙(石和尚)、刘通等起义,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未果。同年,他出游居庸、山海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略四之志。

弘治元年(1488年),王守仁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弘治二年(1489年),王守仁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船过广信,王守仁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史上著的“守仁格竹”。

娶妻诸氏

弘治元年(1488年),王守仁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弘治二年(1489年),王守仁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船过广信,王守仁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史上著的“守仁格竹”。

步入仕途

弘治五年,王守仁第一次参加浙江乡试,与胡世宁、孙燧同榜中,其后,业大有长进。但他越来越喜欢谈论军事,并且很会射箭。然而,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阁首李东阳对其笑道:“你这次虽然不中状元,下一次科必定会中状元,试一试为下一次科作个状元赋。”王守仁拿起笔就完成了,朝堂上的元老们都很惊奇他的天赋才能。嫉妒他的人就始议论说,这个年轻人如状元及第,必然是中无人。王守仁二十五岁再次参考科,再次落第。他的状元父亲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被贬悟道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出治葬前威宁伯王越,回朝上疏论西北边疆防备等八事,随后授刑部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随后因病请求归乡。弘治十七年(1504年),起用授兵部武选司事。

贵阳修文阳明洞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同时,他的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路途中,王守仁被刘瑾派人追杀,伪造跳水自尽躲过一劫。逃过追杀的王守仁暗中到南京面见父亲王华,王华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随后他踏上路途,来到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馁,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的中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正德四年(1509年)闰九月,王守仁谪戍期满,复官庐陵县(今江西吉安)知县。次年八月,刘瑾被杨一清联宦官张永设计除去,十二月升任南京刑部事。正德六年(1511年)王守仁随即被召入京,历任吏部验封司事、署员外郎、吏部文选司事。正德七年(1512年),历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南京太仆寺卿。正德九年(1514年),升任南京鸿胪卿。

平定江西

浚县大伾山王阳明诗碑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兵部尚书王琼对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赏识,在王琼的推荐下,王守仁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

当时,南中地带盗贼蜂拥四起。谢志山占领横水、左溪、桶冈,池仲容占领浰头,各自称王,与大庾的陈曰能、乐昌的高快马、郴州的龚福全等遥相呼应,攻占、剽掠各处府县。而福建大帽山的盗贼詹师富等又起兵。前任巡抚文森托病去职。谢志山联乐昌的盗贼夺取大庾,进攻南康、赣州,赣县簿战死。守仁到任后,知道官府中有不少人是盗贼的,于是责问年老而狡黠的仆役,仆役浑身哆嗦不敢隐瞒,如实坦白。守仁赦免了他们的罪过,让他们侦探叛军的情报,守仁因此掌握了盗贼的动静。随后他传檄福建广东会兵一处,首先讨伐大帽山的盗贼。王守仁用兵“诡异”、独断,素有“狡诈专兵”之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守仁亲自率领锐在上杭屯兵,假装撤退,出敌不意进攻,连破四十余寨,斩杀、俘获七千多人。他向朝廷上疏称,权力太小,无法命令将士。王琼上奏,给了王守仁旗牌,可以便宜从事。七月,进兵大庾。十月,克左溪、横水,破巢八十四,斩杀、俘获六千多人。战毕,在横水设置崇义县。随后师还赣州,讨伐利头的盗贼,斩杀两千多人。王守仁率领书生和偏裨,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附近的人都惊呼守仁是

平定叛乱

清·沈俊绘《新建伯赠侯王文成公像》绍兴博物馆藏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据说,消息传到北京后,朝中大臣震惊不已,只有王琼却十分自信地说:“王伯安在江西,肯定会擒获叛贼。”

当时,王守仁正准备前往福建平定那里的叛乱。江西吉安与南昌之间的丰城,王守仁得到朱宸濠叛乱的消息,立即赶往吉安,募集义兵,发出檄文,出兵征讨。一始,王守仁来了个疑兵之计。他深知如果宁王顺长江东下,那么南京肯定保不住。作为留都的南京丢了,叛军在政治上就会占有一定的动,平叛就会有困难。

王守仁平定盗贼后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无兵。在江西的朝廷官吏都来帮助守仁,又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县士兵,征调军粮、制造兵械船只。

王守仁假装传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迷惑宸濠,声称朝廷派了边兵和京兵共八万人,会同自己在南赣的部队以及湖广、两广的部队,号称十六万,准备进攻宁王的老巢南昌。为争取时间集结军队,又写蜡书让朱宸濠的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劝宸濠发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泄给宸濠。此时,李、刘二人果然劝宸濠进兵南京,宸濠大疑,兵不动。

宁王犹疑不定,等了十多天,探知朝廷本没有派那么多的兵来,才沿江东下,攻下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两城,逼近安庆。而在朱宸濠率兵六万自九江沿江而下、窥伺南京的时候,王守仁率领仓促组建的八万平叛军,直捣宁王的老巢——南昌,迫使朱宸濠回援。当时有人建议王守仁往救安庆,他不肯,分析说:如果救安庆,与宁王力相持江上,而南康和九江的敌人就会乘虚攻我后,我们受敌;而我们直捣南昌,南昌守备空虚,我们的军队锐正足,必可一而下;宁王必定回救,到时我们迎头痛击,肯定会取胜。后来的事实果如王守仁所料。

问津书院名宦祠王阳明供像此时守仁大军已集结完毕。宸濠锐都前往安庆,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虚,守仁率兵攻打南昌,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终双在鄱阳湖决战,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宁王叛乱历时35天后宣告结束。

然而,平叛大功却没有得到武宗的认同。武宗身边的佞幸之臣,平时与宁王交往密切,态极端复杂。一些佞幸之臣希望王守仁将朱宸濠释放,然后再让已南巡的武宗亲自“擒获”朱宸濠,以满足武宗的虚荣。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势,王守仁急流勇退。他将朱宸濠交付当时尚属正直的太监张永,然后称病,以避免卷入更多的政治事端中。所以,终武宗一朝,王守仁平叛之功没有得到朝廷的封赏。直到世宗即位以后,王守仁才加官晋爵。

立院讲

王守仁立像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世宗即位,由藩王入继大统的世宗,在对王守仁有过短暂的赏识之后,便对这位非常能干的臣子采取了冷漠的态度。在世宗即位之际,王守仁因父老请归,世宗说王守仁有擒贼平乱之大功,正要论功赏,不许他辞官。同年七、八月,先升其为南京兵部尚书,不许他推辞,稍后又准许他顺路回去探视父亲。不久,加封王守仁为新建伯,世袭。

嘉靖元年(1522年),父亲王华去世,王守仁回乡守制。嘉靖三年(1524年),他受邀在稷山书院讲;嘉靖四年(1525年),又在绍兴创建阳明书院,其弟子亦始讲,传播“王”。同年,原配夫人诸氏去世,王守仁续娶张氏,并于次年喜得一子。嘉靖六年(1527年)九月,在赴广西平叛前夜,他在天泉桥留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总督两广

清代焦秉贞绘《王阳明像》

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造反。总督姚镆不能平定,于是下诏让守仁以原先的官职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黄绾借此机会上书争辩守仁的功绩,请赐给他券和岁禄,并叙录平定宁王叛乱功臣,世宗都答应。十二月,守仁军至思恩,卢苏、王受早就听闻了守仁平定盗贼和叛乱,十分害怕,投降了守仁。

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王守仁率湖广兵抵达南宁,而卢苏、王受刚归降,愿意立功自赎。王守仁于是派遣大臣商议,并命湖广佥事汪溱、广西副使翁素、佥事吴天挺及参将张、都指挥谢佩监湖广土兵,袭剿断藤峡叛军。此后仍然总督分永顺兵进剿牛肠等寨,保靖兵进剿六寺等寨,约好以四月初二各至抵达地点。

当时,叛军听闻明军檄湖广土兵抵达,均逃匿深险之中;又听闻卢苏、王受归降,王守仁进驻南宁,故以为王守仁遣诸兵布阵,于是防备弛缓。至此,湖广兵皆偃旗卧鼓驰马抵达,与明军一同突进,四面夹击。叛军大败,于是退守保仙女大山,据险结寨。官军攀木缘崖仰攻,并随后连连攻破油榨、石壁、大陂等地,直击断藤峡。随后王守仁密檄诸将移兵剿仙台等贼,分永顺兵、保靖兵各自进剿,约定在五月十三日抵达巢。叛军退守永安力山,仍然被王守仁围困的大军打败,溃军为副将沈希仪斩杀。至此,断藤峡叛军几乎全尽。

病逝归途

王阳明平乱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推荐勋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舟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光明,亦复何言!”丧过江西,军民都穿着麻衣哭送守仁。先前因平定宁王叛乱封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隆庆时追赠新建侯,谥文成。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主要作品

王守仁 草书七言诗 立轴 水墨纸本《古文观止》中收录有王守仁篇《瘗旅文》、 《教条示龙场诸生》。王守仁早年作诗刻意求工整,晚年融会哲理。

书法

王守仁在书法作品以草为王守仁融入书法,丰富了中国的书法理论。

著作

《大问》、《王阳明全集》、《传习录》

作品收录于《明史》、《古文观止》

主要成就

功绩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

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

思想

阳明先生阳明,又称王,作为儒的一门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说。阳明并非单一地、直接地渊源于陆九渊,其直接的源头是“陈湛”。陈献章明代之先河,过弟子湛若水,而影响王阳明。对阳明与陈湛的渊源系,界一直有明确的说法。阳明始创于“龙场悟道”,其“悟道”的理路,与陈献章的“静养端倪”堪相一致,这一看法已是界的共识。而且王阳明与湛若水交往甚密,进了长时间的术论辩与切磋,而影响王阳明。如朱维铮说,“陈献章,是王阳明说的真正教父”;“广东,是王的策源地”。

王守仁一生中的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中去找“理”,“理”全在人“”,“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故人自秉其要。在知与系上,强调要知,更要,知中有中有知,所谓“知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不则不能算真知。

阳明是明朝中晚期的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阳明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说之一。阳明不是唯,也不仅仅是理之,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张天人一,更重视人的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即理、知一、致良知等核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圣与外王的统一。站在今天新的历史位上,传承发扬阳明,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个人生活

曾祖父:王世杰(一说王杰)

祖父:王天叙(一说王伦)

父亲:王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岳父:诸养和

夫人:诸氏(原配,诸养和之女)、张氏(继室,生王正亿)

弟弟:王守俭、王守文、王守章

儿子:王正宪(侄子,嗣子)、王正亿(长子)

孙子:王承勋、王承、王承恩

曾孙:王先进、王先达、王先通、王先鋐、王先铎

玄孙:王业洵(王先进嗣子)、王业弘(王先达子)

轶事典故

巧避灾祸

宁王之乱平定后,圣驾忽又出巡,奸宦的意难测,王守仁感到非常忧虑。正好京师有两位宦官来到浙江王守仁设宴于镇海楼款待他们。到一半,王守仁把旁人斥退,又移走楼梯,拿出两箱书简,都是两人交往宁王的据,王守仁全数交给了他们。两个宦官感谢不已。王守仁始终未遭祸害,多得自这两个宦官维护之力。假使此时王守仁持书简来挟制他们,那么仇怨便更深,而祸害也将无穷。

降服王畿

王畿年少时豪放率性 ,日日在肆博场中,每天都涉足馆和赌场。王守仁很早就想结识他,可是始终没有适当的机会。于是,王守仁每天命弟子勤练各种赌技及唱歌,然后暗暗派一弟子尾随王畿到楼,对王畿表示愿意与他赌一局。王畿笑着说:“腐儒也会赌博吗? ”王守仁的弟子说:“我们老师门下每天都在赌。”王畿不由大感惊奇,就要求见王守仁。一见王守仁的面,立刻表示愿意成为王守仁的弟子,成为王门七派中“浙中派”创始人。

智服北军

宁王之乱发生后,宦官张忠、朱泰等人极力勤诱武帝亲征。这时王守仁擒获朱宸濠的捷报已传抵京城。张、朱等奸臣不免大失所望,一面在朝中故意播流言中伤王守仁,一面纵容北军不守军纪并肆意谩骂,甚至故意离间,想发北军谋叛。王守仁面对这种情况,不但不为他们的言所恼怒,反而更加以礼相待,他先命巡捕官晓谕城中百姓搬迁到乡下暂住,只派老弱体衰的仆人看守屋舍,继而重重犒赏前来的北军。但朱泰等人事先已训令北军,不得接受王守仁的犒赏,于是王守仁便传示百姓:北军离乡甚远,苦楚,百姓应克尽地之礼,厚待北军。于是百姓凡外出遇北军有丧,一律停车致意并奉奠仪,长声叹息后才离去。

过一段日子,北军都被当地百姓的盛情所感动。时冬至将至,王守仁命百姓在城中祭典,超渡亡魂。百姓因刚历朱宸濠兵变的战乱,因此以哭吊亡魂祭拜死者的哀泣声不绝于。北军听了,无不勾起思乡的情怀,纷纷流着泪要求返乡。

人物纪念

人物故居

王守仁故居王守仁故居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余姚镇龙泉山北麓武胜门路。明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诞生于此。故居各大建筑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为门厅、轿厅、砖雕门楼、大厅、瑞云楼、后罩屋。大厅两侧各有侧屋。故居总占地面积4800平米。其中瑞云楼是王守仁当年出生的地,已修复如初,并辟为王守仁史迹陈列馆。大厅为王氏家人议事及重要庆典活动场所。其它建筑如砖雕门楼,轿厅等历岁月沧桑,仍保持了原有貌。1997年3月被公布为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陵墓

王守仁王守仁墓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书法圣地兰亭镇以南2里许的仙暇山庄王守仁墓坐北朝南,依山岗,顺依山势,逐级升高,视野阔,风水特佳。墓冢直径10米,墓道全长70余米,百余级台阶,四层平台,全部用石材雕刻而成,势雄伟,是浙江地区较典型的明代墓葬建筑。墓地近2000平米的山麓地带,数十棵抱古松环侍左右,建了庄严肃穆的环境氛围。

墓始建于明嘉靖八年(1529年),清康熙、乾隆年间曾多次修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高宗弘历南幸,作过一次修缮,御赐“世真才”题并建四柱冲天式石牌坊于墓前。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驻绍部队将领陶广树立墓碑。1988-1989年绍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投资20余万元,对王守仁墓进了全面整修。

1988-1989年整修后所刻《重修王阳明先生墓碑记》容:王阳明,守仁,伯安,绍兴府余姚人。弘治十二年进士。历任刑部、兵部事,左检都御史,巡抚南赣,总督两广,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先生,少颖悟,博览籍,后倡导张‘知一,以致良知’为旨归,世称‘姚江派’,于明中叶后,影响甚巨,播扬东瀛。嘉靖七年,先生兵卒于江西南安,享年五十有七。先生常讲于山阴,且深有桑梓之念。故卒后由弟子王畿等扶柩归岳越,葬于今绍兴县兰亭街鲜山南麓,明清间数修其墓。一九三七年,当地驻军军官常文立碑,此后渐次荒芜。一九八七年七月二十四日,绍兴县人民政府列其墓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立王阳明墓修复委员会。一九八八年出资修墓,以浙江省社会科院为中介,日本国九州大冈田武彦誉教授发起,日本友人二百八十一,集资赞助哲茔,赖复永垂,瞻仰爰为之记。修墓工程肇始于一九八八年九月十二日,竣工于一九八九年三月。——绍兴县王阳明墓修复委员会,一九八九年三月。

赣州阳明书院

赣州阳明书院,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西津路8号,专注于王阳明的研究、发掘和推广。该书院前收藏了超过5000册与王阳明相的书籍。

崇义县博物馆

赣州市江西省崇义县建立了崇义县博物馆,以此向世人展示其作为“阳明之城,王圣地”的文化身份,纪念著家王阳明。

广东阳明公园

阳明公园,同时也是阳明博物馆,座落于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的东山岭地区。这个公园覆盖了3000平米的土地,其部设有阳明博物馆。在博物馆部,参观者可以找到与王阳明及和平县相的历史轨迹、文化遗产和民间故事等丰富展品。

人物评价

王守仁像朱载坖: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徐渭: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 。

朱彝尊:诗笔清婉,书法尤通,足为临池之模范。

王世贞:①伯安之为诗,少年有意求工,而为才所使,不能深造而衷于法;晚年尽而归之道,而尚为少年意象所牵,率不能深融而出于自然。其自负若两得。②文章之最达者,则无过宋文宪濂、杨文贞士奇、李文正东阳、王文成守仁。③理之逃,阳明造基。④王伯安如食哀家快爽不可言;又如瀑布,一泻千,无渊渟沉冥之致。

李贽:阳明先生在江西与孙、许同时,则为江西三忠臣。先生又与胡端敏、孙忠烈同乡荐,曾闻夜半时有巨人文场东西立,大言曰:“三人好作事!”已忽不见,则在浙江又为三大人矣。且夫古之立大功者亦诚多有,但未有旬日之间不待请兵请粮而即擒反者,此唯先生能之。然古今亦未有失一朝廷即时有一朝廷,若不见有朝廷为胡虏所留者。朝晏然,三边晏然,大同城不得入,居庸城不得入,即至通州城下亦如无有,此则于少保之勋千载所不可诬也。若英宗北狩,杨善徒手言单词,欢喜也先,遂令也先即时遣人随善护送上皇来归。以余观之,古唯厮养卒,今仅有杨善。吁!以善视养卒,则养卒又不足言矣。此皆今古大功,未易指屈,则先生与于与杨又为千古三大功臣焉者也。呜呼!天生先生岂易也耶!在江西为三大忠,在浙江为三大人,在今古为三大功,而况理又足继孔圣之统者哉?

张岱: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沈德符:惟王文成以理建安壤,遂国封,固书生之希固书生之希构矣...乃知王文成真天植异禀,其用兵几同韩、白(韩信、白起),而见罗亦以良知余唾,妄希茅土,且兼十哲三良而有之,亦不知量矣。

黄宗羲:王阳明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黄景昉:王新建(守仁)能用度外人,收罗甚富,如致仕县丞、捕盗老人、报效生员、儒士、义官、义民、杀手、打手等,皆在笼奔走中,即土亦为死。大都眼高襟豁,从问澄彻来。

《阳明先生遗像册》-王阳明画像魏禧: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王士祯: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

纪昀:守仁勋业,卓然见诸施,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张廷王守仁始以直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籓。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矜其创获,标异儒先,卒为者讥。

曾国藩:王阳明矫正旧出新,功不在禹下。

邓之成:阳明以事功显,故其最为扎实有用。

严复:①夫阳明之致良知。而以知一、必有事焉,为其功夫之。②独阳明之,简径捷易,高明往往喜之。

梁启超:①他在近代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②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结束,吐很大光

章太炎:①文成以过非人所,故付之于良知,以发于事业者或为时位阻,故言‘之明觉察处即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于是有知一之说。②文成之术,非贵其能从政也,贵乎敢直其身,敢其意也。

孙中山: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大家王阳明的‘知一’说。

蔡元培: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而思想界之象又一新焉。

三岛毅:忆昔阳明讲堂,震天动地活机藏。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

东乡平八郎:一生低首拜阳明。

高濑武次郎:我邦阳明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所赐予。

冈田武彦:修文的龙场是王阳明大彻大悟,并成思想体系的圣地…阳明最有东文化的特点,它简易朴实,不仅便于习掌握,而且易于实践执。在人类这个大家里,不分种族,不分老幼,都能理解和实践阳明的良知之

胡哲:五百年来,能把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

郭沫若:王阳明对于教育面也有他独到的张,而他的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说每多一致。他在中国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钱穆:①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的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良知既是人又是天理,能把与物、知与统一起来,泯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面性,解决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②阳明以不世出之天姿,演畅此愚夫愚妇与知与能的真理,其自身之道德、功业、文章均已冠绝当代,卓立千古,而所至又汲汲以聚徒讲为性命,若饥渴之不能一刻耐,故其淹被之广,渐之深,在宋明者中,乃莫与伦比。

张岱年:阳明宣扬‘知一’,强调躬实践的重要,更提出“致良知”说,强调人的观能动性,提倡独立思考具有深刻的意义。

王守仁题跋像杜维明:①王阳明继承和发扬光大了中国儒特有的人文精神。他提出‘仁者要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就是要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他提出‘知一’,就是要创造人与社会的和谐;他提出致良知,就是要创造人与自身的和谐。②近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

余秋雨: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 ,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王阳明一直被人们诟病的哲在我看来是中华民族智能发展史上的一大成就,能够有资格给予批评的人其实并不太多。

当年明月:他的,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千古,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其中受益匪浅。

历史影响

明朝正德年间王阳明巡抚南赣,平定盗贼的结果之一是一批"新民"被安置在赣南西部和南部山区,受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的影响,"新民"没有被当地居民同化,而是以新群体的式定居下来,成为山区发的一重要力量.这对同一时期土地贫瘠,人相对饱和的闽西及受到东南沿海倭寇之乱影响的闽粤地区的人们产生巨大的吸力,到明末清初,闽西和粤东流民不断涌入赣南,成就了赣南独具特色的"新客家".

艺术形象

高兴宇《王阳明》

吕峥《明朝一哥王阳明》

鹤阑珊《王阳明:人生即修

罗智《王阳明最奇的

雾满拦江《奇圣人王阳明》

影视

2005年电视剧《正德演义》:王宇饰王阳明

2005年电视剧《剑出江南》:刘子峰饰王阳明

2007年电视剧《夜来雨》:张晨光饰演王阳明;

2010年电影《龙凤店》:王宇饰王阳明

2011年电视剧《王阳明》:陆剑民饰演王阳明。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