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牛蒡根

牛蒡根(拉丁:Arctium lappa,),菊科牛蒡植物牛蒡。它分布于东北、西北、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西等地。其高1~2m,粗壮,肉质;直立,互生,叶片卵形或广卵形头状花序簇生于或排列成伞房状,小,红紫色花冠先端5浅裂,花药黄色;子房下位,瘦果或长状倒卵形,灰褐色淡黄棕色期6-8月,果期8-10月。它......
目录

形态特征

牛蒡黏草、夜叉头、蝙蝠刺、蒡翁菜、便牵牛、饿死囊中草、疙瘩菜、象朵、老母猪朵、见愁、老愁。二年生草本,高1-2m。粗壮,肉质,直立,上部多分枝,带紫褐色,有纵条棱。基生,丛生,有长柄;互生;叶片卵形或广卵形,长20-50cm,宽15-40cm,先端钝,具刺尖,基部常为心形全缘或具不整齐波状齿,上面绿色或暗绿色。具疏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短绒毛。头状花序簇生于或排列成伞房状,直径2-4cm,花序梗长3-7cm,表面有浅沟,密被细毛;总苞苞片多数,覆瓦状排列,披针或线状披针,先端钩小,红紫色,均为管状,两性,花冠先端5浅裂,聚药雄蕊5,与花冠互生,花药黄色;子房下位,1室,先端盘状,着生短刚毛状冠毛花柱细长,柱头2裂。瘦果或长状倒卵形,灰褐色,具纵棱,冠毛短刺状,淡黄棕色期6-8月,果期8-10月。

药材性状

呈纺锤,肉质而直立。皮部黑褐色,有皱纹,呈黄白色。味微苦而性粘。

生长习性

栽培。野生者,多生于山野路旁、沟边、荒地、山坡向阳草地、林边和村镇附近。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东北、西北、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西等地。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入药部位

性味

味苦、微甘,性凉。

归经

功效

风热,消毒肿。

用于风热感冒,头痛咳嗽热毒面肿,咽喉肿痛,齿肿痛,湿痹痛,癓瘕积块,疖恶疮,痔疮肛。

配伍

1、治时余热不退,烦躁发渴,四肢无力,不能饮食:牛蒡根捣绞取汁,服一小盏。(《圣惠》)

2、治热攻烦躁恍惚:牛蒡根捣汁一升。食后分为三服。(《食医境》)

3、治头面忽肿,热毒攻,或手足头面赤肿,触着痛:牛蒡子洗净研烂,成膏,摊在纸上,贴肿处,仍以热调下,一服,肿止痛减。(《斗门》)

4、治中热肿:(切)一升。以水五升,取三升,分温三四服。忌蒜、面。(《延年秘录》)

5、治小儿肿:牛蒡根捣汁,细之。(《普济》)

用法用量

服:汤,6-15g;或捣汁;或研末;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或膏涂;或水洗。

使用注意

《本草拾遗》:“恶实暴干,不尔,令人欲吐。”

采集加工

10月间采挖2年以上的,洗净,晒干。

药理作用

1、促生长作用;

2、其他作用:抗菌及抗真菌的作用。

植物文化

《山家清供》:“蒡脯,孟冬后采去皮,净洗,毋失之过,槌匾压以盐、、茴、萝、姜、椒熟油诸料研细一两,培干食之,如肉脯之味。笋与莲脯同法。”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牛蒡茎叶

下一篇 阴茎阴囊象皮肿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