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阴肺经
经脉循行
古籍原文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⑴,下络大肠,还循胃口⑵,上膈属肺。从肺系⑶,横出腋下,下循臑内⑷行少阴⑸、心主⑹之前,下肘中,循臂内⑺上骨⑻下廉⑼,入寸口⑽,上鱼⑾,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原文注释
手太阴肺经 (Lung Meridian of Hand-Taiyin,LU.)
⑴中焦--宋·王维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注:“中焦者,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水谷精微上注于肺”。
⑶肺系——元 · 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注:“谓喉咙也。”喉咙,兼指气管而言。
⑷臑内--臑音闹。指上臂。屈侧称臑内,当肱二头肌部;伸侧称臑外,当肱三头肌部。
⑼廉——指侧边而言。
⑾鱼,鱼际--“鱼”或称“手鱼”,今称“大鱼际”,“鱼际”即指鱼的边缘部分。
原文翻译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 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 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作用配伍
本经腧穴
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中府穴
(注:本书中的所有穴名,包括别名皆直接引自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4 年 7
【穴义】
【名解】
膜包裹的各个脏器,故名中府。
(中府穴何以是肺之募穴?肺经经脉的起始点何以在前胸上部而不在其它
之处?这是因为,其一,肺所主的物质为人体中比重最小的气态物,气态物在
人体系统中通过运动后它总是向人体系统重力场中的最高位置聚集;其二,从
不同的系统角度考察,人体中有多个不同系统层次的重力场对人体中的气态物
起着制约作用,有局部的三焦腑重力场,有整体的脊骨重力场,而除人体系统
自身的重力场之外还有地球重力场。在以二肾为重力场坐标中心的三焦腑重力
场中,离肾最远的胸上外部为最高,在以脊骨中心为人体整体重力场坐标中心
的脊骨重力场中,离脊骨最远的胸上外部也是最高,而从地球重力场来看,人
体无论是平趟还是直立,胸上外部都是处于三焦腑系统的高位之处。由于上述
的原因,胸上外部的中府穴就成了在人体系统及地球系统两个重力场合作用下
的最高位置,因此三焦腑中的气态物在中府穴处聚集并向肺经传输,中府穴也
的交会穴统一说法。
(中府穴的气血物质来源于三焦腑中各个脏器的气化之气,它不光包括肺
的气化之气,也包括心的气化之气、脾的气化之气和肾的气化之气。由于肺的
气化之气比重最小,因此在三焦腑包膜的最高位置处所聚集的肺之气最多。由
于脾脏的燥热之故,脾脏气化的气态物中比重较小的部分它也在三焦腑包膜的
最高位置处聚集并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中府穴中的气血物质分布是肺气最
多,脾气其次,其它脏器的气化之气很少,肾的气化之气最少,它主要体现了
【运行规律】
次。
【功能作用】
焦腑系统和体表系统的温、压状况。
【治法】
用水针,莫灸。
[定位] 在胸外侧部,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6寸(图12-1)。
[解剖] 当胸大肌、胸小肌处,内侧深层为第一 肋间内、外肌;上外侧有腋动、静脉, 胸肩峰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间支,胸前神经分支及第一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刺灸法]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云门穴
【穴义】
【名解】
低温区,外出至体表后它仍高于体表的环境温度,因此它会继续向
状态。
【运行规律】
天府穴。
【功能作用】
时(此即气虚的状态),由于经脉内部的气血物质亦不饱满,因此云
时(此即气实的状态),由于经脉内部的气血物质饱满有余,因此云
态物就不及。
【治法】
[定位] 在胸外侧部,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图12-1)。
[解剖] 有胸大肌,皮下有头静脉通过,深部有胸肩峰动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的分支臂丛外侧束、锁骨上神经中后支。
[配伍] 云门、中府、隐白、期门、肺俞、魂门、大陵,主胸中痛。
天府穴
【穴义】
【名解】
府。
【运行规律】
的天部。
【功能作用】
达天之天部。
【治法】
[定位] 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图12-1)。
[解剖] 肱二头肌外侧沟中;有头静脉及肱动、静脉分支;分布着臂外侧皮神经及肌皮神经。
[主治] 气喘,鼻衄,瘿气,臂痛。[配伍] 配曲池治疗臂痛。
侠白穴
【穴义】
【名解】
由此变得清白之意。
【运行规律】
行。
【功能作用】
【治法】
【藏象】
和值,云团就会化作雨水从天而降,雨降之后天空会变得晴朗清
降雨点,正常情况下,肺经天部的冷湿云气由侠白穴从天部(皮部)
降至地部(脾部),以保证肺气的清和脾部的润,体现肺气的宣降特 征。但是,侠白穴之雨气是否归降于地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是
侠白穴处的温度场、压力场高低,局部区域的温度场、压力场偏高
度临界值而不降,因此而造成天部与地部阴性水湿分配的不均匀。
[定位] 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图12-1)。
[解剖] 肱二头肌外侧沟中;当头静脉及桡 动、静脉分支;分布有臂外侧皮神经,当肌皮神经经过处。
尺泽穴
[解剖] 在肘关节,当肘二头肌腱之外方,肱桡 肌起始部;有桡侧返动、静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直下为桡神经。
[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配伍] 配太渊,经渠治咳嗽,气喘;配孔最治咳血,潮热;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孔最穴
[定位] 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 7寸处。
[解剖] 有肱桡肌,在旋前圆肌上端之外缘,桡侧腕长、短伸肌的内缘;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
列缺穴
[定位]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 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解剖] 在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内侧;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分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的混合支。
[主治] 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
经渠穴
[定位] 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 1寸。
[解剖] 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有旋前方肌当桡动、静脉外侧处;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太渊穴
[解剖] 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拇展长肌腱内测;有桡动、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主治] 咳嗽 ,气喘 ,咳血 ,胸痛 ,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
[配伍] 配尺泽,鱼际,肺俞治咳嗽,咳血,胸痛;配人迎治无脉症。
鱼际穴
[定位] 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解剖] 有拇短展肌和拇指对掌肌;血管当拇指静脉回流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少商穴
[解剖] 有指掌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的末梢神经网。
[配伍] 三棱针点刺出血,配合谷治咽喉肿痛;配中冲治昏迷,发热。
主治歌诀
泻肺通经降气逆,本穴属水,为肺金之子,可泻肺之实,兼以通经活络
孔最治血最认真,孔最为肺经之郄穴,功善凉血止血,治咯血、咳血
偏正头痛嗽寒痰,本穴为络穴,与阳明经相通,治偏正头痛及咳嗽寒痰
男子五淋阴中痛,为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治泌尿系之茎痛、阴痛、尿血
腕弱掌热喑咽炎。本穴与照海相配治咽干、咽痛、音哑,亦治局部手腕无力、掌中热
腕肘无力痰呃逆,治肺胃不和之呃逆,为输土通于脾,治痰多,亦治肘腕疼痛
金鉴灸此治牙痛。本穴属火善泄热,一般不灸,惟《金鉴》以之灸治牙痛
经脉病候
灵枢经脉原文
是动则病⑴,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⑵,甚则交两手而瞀⑶,此为臂厥⑷。
是主肺所生病者⑸:咳,上气,喘喝⑹,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⑺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⑻;气虚⑼ 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⑽。
原文注释
⑴是动则病--张景岳《类经》注:“动言变也,变则变常而为病也。”指这一经脉发生异常变化就可能出现有关病症。
⑸是主肺所生病者--指这一经脉(腧穴)能主治有关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
⑻欠——指呵气。《太素》杨上善注:“阴阳之气,上下相引,故多欠也。”有作小便量少解,不确切。此处属实证,当是指张口出气。
⑽溺色变--溺,读作尿。小便颜色异常。
原文翻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肺部胀满,膨膨气喘、咳嗽,锁骨上窝“缺盆”内(包括喉咙部分)疼痛;严重的则交捧着两手,感到胸部烦闷,视觉模糊。还可发生前臂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如咳嗽,气上逆而不平,喘息气粗,心烦不安,胸部满闷,上臂、前臂的内侧前边(经脉所过处)疫痛或厥冷,或掌心发热。
本经气盛有余的实症,多见肩背疼痛,感冒风寒自汗出,伤风,小便频数,张口嘘气;本经气虚不足的虚证,多见肩背疼痛怕冷,气短、呼吸急促,小便的颜色异常。
主治病症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