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手太阴肺经

太阴这个术语出自《黄帝》,十二经脉之一,三阴之一。它与手阳明大肠表里,上接足厥阴肝经,下接手阳明大肠于食指,经脉分布于胸前、上肢侧前、拇指桡侧,其络脉经别与之外相连,经筋分布于外部。太阴,起于中焦⑴,下大肠,还⑵,上。从肺系⑶,横出腋下,下少阴⑸、⑹之前,下肘中,⑺上⑻下⑼,入寸口⑽,上⑾,际,出大指之端。......
目录

经脉循行

古籍原文

手太阴肺经太阴,起于中焦⑴,下大肠,还⑵,上。从肺系⑶,横出腋下,下少阴⑸、⑹之前,下肘中,⑺上⑻下⑼,入寸口⑽,上⑾,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出其端。

原文注释

太阴 (Lung Meridian of Hand-Taiyin,LU.)

⑴中焦--宋·王维一《铜人腧针灸》注:“中焦者,在中脘,腐熟水谷,水谷微上注于”。

——《铜人》注:“之上曰贲门。”

肺系——元 · 滑伯仁《十四发挥》注:“谓喉咙也。”喉咙,兼指气管而言。

--音闹。指上。屈侧称,当二头部;伸侧称外,当三头部。

少阴——此处指少阴

——指手厥阴心包

——,指前,指侧,即掌侧。

⑻上——“之上”指桡骨

——指侧边而言。

寸口——腕后动脉搏动处。

际--“”或称“手”,今称“大际”,“际”即指的边缘部分。

原文翻译

太阴:起始于中焦,向下联大肠,回过来沿着,穿过膈肌,属于脏。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侧,走手少 阴,手厥阴之前(天府、侠白),下向肘中(泽),沿前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动脉搏动处(渠、太渊),上向大际部,沿边际( 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它的支: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

作用配伍

中府,云门,天府,侠白,泽,孔最,列缺,渠,太渊,际,少商。

中府

中府,俞,府中俞。

手太阴肺经(注:本书中的所有,包括皆直接自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4 年 7

月第一版发的《腧指要》一书。)

义】

收募三焦腑中的态物输供太阴

解】

1)中府。中,与外相对,部也。府,脏腑也。中府意指本

物质来自脏腑。本物质来自由胸

膜包裹的各个脏器,故中府。

2)中府、俞、府中俞。,胸也。俞,输送之意。府,脏

腑也。之意皆指本物质来源于胸部。

3)募。经脉物质由本募集并传输

(中府何以是募穴经脉的起始点何以在前胸上部而不在其它

之处?这是因为,其一,的物质为人体中比重最小的态物,态物在

人体系统中通过运动后它总是向人体系统重力场中的最高位置聚集;其二,从

不同的系统角度考察,人体中有多个不同系统层次的重力场对人体中的态物

起着制约作用,有局部的三焦腑重力场,有整体的重力场,而除人体系统

自身的重力场之外还有地球重力场。在以二为重力场坐标中三焦腑重力

场中,离最远的胸上外部为最高,在以为人体整体重力场坐标中

重力场中,离最远的胸上外部也是最高,而从地球重力场来看,人

体无论是平趟还是直立,胸上外部都是处于三焦腑系统的高位之处。由于上述

的原因,胸上外部的中府就成了在人体系统及地球系统两个重力场作用下

的最高位置,因此三焦腑中的态物在中府处聚集并向传输,中府

就成为了募穴。)

4)手足太阴之会。中府为手足太阴之会,非指本

质由手太阴和足太阴物质交会而成,而是指本物质同

时具有此二经气物质的特性,以“手足太阴之是为了和其它

的交会穴统一说法。

(中府物质来源于三焦腑中各个脏器的气化,它不光包括

气化,也包括气化气化气化。由于

气化比重最小,因此在三焦腑包膜的最高位置处所聚集的最多。由

脾脏热之故,脾脏气化态物中比重较小的部分它也在三焦腑包膜的

最高位置处聚集并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中府中的物质分布是

多,脾气其次,其它脏器的气化很少,气化最少,它要体现了

二脏的特性,故称手足太阴之会。)

特征】

物质为天部的水湿气态物,以脾气,分布为少

,即是压低、温度高。

【运规律】

温热湿气态物由三焦腑系统跃迁到体表系统的皮部

次。

【功能作用】

以水湿气态物的式由三焦腑系统向体表系统输送高温能量、

体液及各种养物质;通过向外输送物质能量的式来调改变三

焦腑系统和体表系统的温、压状况。

【治法】

肺虚湿则多灸或久留针补之;肺实肺热肺燥则急泻之或

用水针,莫灸。

[定位] 在胸外侧部,云门下1,平第一肋间隙处,前正中线6(图12-1)。

[解剖] 当胸大胸小处,侧深层为第一 肋间、外;上外侧有腋动、静, 胸肩峰动、静;布有锁骨神经中间支,胸前神经分支及第一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治] 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痛。

[配伍] 配泽治咳嗽;配肩肩痛

[刺灸法]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不可向深刺,以免伤及脏。

[附注] 募穴,手、足太阴会穴

云门

义】

一、太阴少气经气由此传输四极

解】

云,指本物质以云的式而存在,它是将的微观

物质放大到宏观状态并以类象的式来容本的特征。门,

出入的门户也,指本及其经脉与外部物质交换的一个重要门

户。云门意指经气以云状态物的式传输经穴之外。本

物质为中府传来的水湿气态物,因其从体的高温区外出体表的

低温区,外出至体表后它仍高于体表的环境温度,因此它会继续向

云门至云门后,此水湿气态物缩并化为云状态物

且以云状态物的式向经穴外传输,故云门。

特征】

物质为天部中的云状态物,比中府的温度压力要低,

所处位置为经气中的最高点,热能的吸收和扩处于动态平衡

状态。

【运规律】

物质的运分为二个部分,一部分以云状态物的式向

以外的皮部传播,一部分以冷缩后的雨状云系路线传向

天府

【功能作用】

传输物质;调输入及输入以外部分的物

质比例。说明如下:当中府传来的物质温度偏低、湿度偏大

时(此即气虚的状态),由于经脉部的物质亦不饱满,因此云

以外传输的云状态物就不及,回归的雨状云系

态物就偏多。反之,当中府传来的物质温度偏高、湿度偏小

时(此即实的状态),由于经脉部的物质饱满有余,因此云

以外传输的云状态物就偏多,回归的雨状云系

态物就不及。

【治法】

则补之灸之或点刺,热则泻针出

[定位] 在胸外侧部,突上锁骨下窝凹陷处,前正中线6(图12-1)。

[解剖] 有胸大,皮下有头静通过,深部有胸肩峰动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的分支丛外侧束、锁骨神经中后支。

[配伍] 云门、中府、隐白、期门、俞、魂门、大陵,胸中痛。

[治] 咳嗽气喘胸痛痛,胸中烦痛。

[刺灸法] 向外斜刺0.5~0.8,可灸。

天府

义】

输供的阳热之上达于天。

解】

天,天部也。府,府宅、门府也。天府意指本

上输天部之门府。本物质由云门传输而来,和天府处的温度

场相比,云门传来的物质温度仍处于高位,在天府

物质的变化仍是热缩冷降的变化,所之热以阳热之

上输于天,之意即在于强调物质的这一变化,故

府。

特征】

物质为天部中的态物,其存在式为雨状云系,比云门

的温度、压力要低,所处的天部空间层次也比云门的要低。

【运规律】

分为二个面,一是云门传来的雨状云系态物进

一步热缩冷降,化为密度、比重更大的雨状云系并向侠白

输,二是随着物质的热,一部分气化的阳热之上升于头面

的天部。

【功能作用】

承传物质,通过热式传递的阳热之

达天之天部。

【治法】

则补而多灸,热则泻针出或水针。

[定位] 在侧面,二头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处(图12-1)。

[解剖] 二头外侧沟中;有头静动、静分支;分布着外侧皮神经神经

[治] 气喘鼻衄痛。[配伍] 配池治疗痛。

[刺灸法] 直刺0.5~1

侠白

义】

经气在此分清降浊。

解】

侠,挟也,指穴位的功能作用。白,之色,指物质在

过本的变化转变后所表现出的特征。侠白意指经气在此分

清降浊。本物质为天府传来的雨状云系,由于物质

不断地远离人体的胸高温区,因此水湿在本处的变化乃是

一个热冷降缩的过程。由于不断地热冷降缩,因此,在本

穴位上气物质以雨降的式从天部降到了地部,也就是从皮层

降到了肉层。之意即是取水被挟挤则下,天部乌云化雨而落

由此变得清白之意。

特征】

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雨状云系和地之上部的冷降经水

【运规律】

天部的雨状云系热缩后以雨降的式归降地部并

【功能作用】

清降浊,润

手太阴肺经【治法】

则先点刺后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或水针。

【藏象】

人体中的物运是从中府走手,它有如自然界

由西向东运动的冷湿气流,冷湿气流的水湿浓度超过了它的临界饱

和值,云团就会化作雨水从天而降,雨降之后天空会变得晴朗清

白,雨水也完成了由天空向地部的位置转换。侠白即是人体

降雨点,正常情况下,天部的冷湿由侠白从天部(皮部

降至地部(部),以保的清和部的润,体现的宣降特 征。但是,侠白之雨是否归降于地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是

侠白处的温度场、压力场高低,局部区域的温度场、压力场偏高

可使气化成为穴位导运动而雨不降,二是天府传来的

物质本身水湿浓度就小就,到天府后未达到雨降的云湿

度临界值而不降,因此而造成天部与地部阴性水湿分配的不均匀。

[定位] 在侧面,二头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或肘横纹上5处(图12-1)。

[解剖] 二头外侧沟中;当头静及桡 动、静分支;分布有外侧皮神经,当神经过处。

[治] 咳嗽气喘干呕,烦满,痛。

[配伍] 配池,肩治肩痛。

[刺灸法] 直刺0.5~1

[定位] 在肘横纹中,二头桡侧凹陷处(图12-1)。

[解剖] 在肘关节,当肘二头之外起始部;有桡侧返动、静分支及头静;布有前外侧皮神经,直下为桡神经

[治] 咳嗽气喘,咳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吐泻,肘挛痛。

[配伍] 配太渊,渠治咳嗽气喘;配孔最治咳潮热;配池治肘挛痛。

[刺灸法] 直刺0.8~1.2;或点刺

[附注] 手太阴所入为“”。

孔最

[定位] 在前掌面桡侧,当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 7处。

[解剖] 有,在旋前上端之外缘,桡侧腕长、短伸缘;有头静、桡动、静;布有前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

[治] 咳嗽气喘,咳咽喉肿痛,肘挛病,疾。

[配伍] 配泽治咳嗽气喘;配际治咳

[刺灸法] 直刺0.5~1

[附注] 手太阴郄穴

列缺

[定位] 在前桡侧缘,桡骨突上,腕横纹上1.5,当拇长展之间。[简便取法] 两手虎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在另一手桡骨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

[解剖] 在拇长展之间,桡侧腕长伸侧;有头静,桡动、静分支;布有前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的混支。

[治] 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眼歪斜,齿痛。

[配伍] 配谷治伤风头痛项强; 配俞治咳嗽气喘

[刺灸法] 向上斜刺0.3~0.5

[附注] 手太阴经络;八会穴之一,通于任脉

[定位] 在前掌面桡侧,桡骨突与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 1

[解剖] 桡侧腕屈的外侧,有旋前当桡动、静外侧处;布有前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支。

[治] 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手腕痛。

[配伍] 配俞,泽治咳嗽

[刺灸法] 避动脉,直刺0.3~0.5

太渊

[定位]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动脉搏动处。

[解剖] 桡侧腕屈的外侧,拇展长测;有桡动、静;布有前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支。

[治] 咳嗽气喘 ,咳胸痛咽喉肿痛,腕痛,无症。

[配伍] 配泽,际,俞治咳嗽,咳胸痛;配人迎治无症。

[刺灸法] 避动脉,直刺0.3~0.5

[附注] 手太阴所注为“输”;原穴会太渊

[定位] 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解剖] 有拇短展和拇指对掌管当拇指静回流支;布有前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支。

[治] 咳嗽 ,咳咽喉肿痛,失音发热

[配伍] 配孔最,泽治咳嗽,咳;配少商治咽喉肿痛。

[刺灸法] 直刺0.5~0.8

[附注] 手太阴所溜为“荥”。

少商

[定位] 在手拇指末桡侧,指甲角0.1

[解剖] 有指掌固有动、静成的动、静网;布有前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支,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的末梢神经网。

[治]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昏迷癫狂

[配伍] 三棱点刺,配谷治咽喉肿痛;配中冲治昏迷发热

[刺灸法] 浅刺0.1,或点刺

[附注] 手太阴所出为“井”。

治歌诀

居上焦为华盖,居于上焦,为一身之华盖

宣发肃降朝百一身之,宣发肃降,朝百

利水司呼吸,为水之上源,司呼吸

娇脏皮病鼻塞为娇脏,在体皮毛,开窍

中府降泻胸热,中府为募穴会穴,泻胸中热

肺咳喘及痰火肺病,咳喘胸痛

健脾消肿降呕逆,亦可理气健脾治面肿、浮肿、腹胀

后病前取诊结核。后病前取之法治痛及诊断结核

疾,泽为降逆

气逆,本属水,为金之子,可泻之实,兼以通

咳喘吐泻急慢惊,诸疾,咳喘鼻衄咽痛,以及小儿急慢惊

膝痛肘挛难起。通治半身不遂、肘挛急,下病上取治膝痛

孔最治最认真,孔最为郄穴,功善凉血,治咯血、咳

宣肺解肌汗溱溱,亦可发汗解肌、宣发治无汗、热病汗不出

咽喉肿痛咳失音失宣肃之咽喉肿痛、咳喘、失音皆可用之

痔疮治在本。大肠表里,故亦可治大肠出

列缺解表清头,列缺可宣肺解表,善利喉咽

偏正头痛寒痰,本络穴,与阳明相通,治偏正头痛咳嗽寒痰

男子五淋阴中痛,为八会穴,通于任脉,治泌尿系之痛、阴痛、尿血

腕弱掌热喑咽炎。本与照海相配治干、咽痛、音哑,亦治局部手腕无力、掌中热

太渊通,太渊为原穴,有通止痛、益之功

咽痛咳嗽失音疾,本可止咳化痰,治咽喉肿痛、咳嗽失音

管疾病无,为八会之会,血脉病之无管炎

腕肘无力呃逆,治不和之呃逆,为输土通于,治多,亦治肘腕疼痛

际善治咽喉痛,本为治咽喉肿痛之要,可泄热利

泻热利功,际为荥,有清肺热、泻肺火之效

胸闷咳喘并发热,亦可理胸闷气短、咳喘发热

金鉴灸此治牙痛。本善泄热,一般不灸,惟《金鉴》以之灸治牙痛

少商开窍喉痹,少商有苏开窍、交通阴阳之效。可治咽痛鼻衄

癫狂功最奇。为井穴,可泄热开窍,治卒中、惊癫狂胸闷

经脉病候

灵枢经脉原文

手太阴肺经是动则病⑴,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⑵,甚则交两手而瞀⑶,此为⑷。

所生病者⑸:咳,上气,喘⑹,烦,胸满,,掌中热。

盛⑺有余,则痛,风寒汗出中,小便数而欠⑻;气虚⑼ 则痛、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⑽。

原文注释

⑴是动则病--张景岳《类》注:“动言变也,变则变常而为病也。”指这一经脉发生异常变化就可能出现有病症。

缺盆——指锁骨上窝部。缺盆中,包括喉咙部分。

⑶瞀——音茂。指胸闷乱,视力模糊而言。

——指前经脉所过发生气阻逆的见症。

⑸是所生病者--指这一经脉(腧)能治有面所发生的病症。

⑹喘——气喘声粗。“”或误作“渴”。

盛——指实症、阳症,与气虚相对而言。

⑻欠——指呵。《太素》杨上善注:“阴阳,上下相,故多欠也。”有作小便量少解,不确切。此处属实证,当是指张

气虚——指虚症、阴症,与盛相对而言。

⑽溺色变--溺,读作尿。小便色异常。

原文翻译

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部胀满,膨膨气喘咳嗽锁骨上窝“缺盆(包括喉咙部分)疼痛;严重的则交捧着两手,感到胸部烦闷,视觉模糊。还可发生前部的阻逆如冷、麻木、疼痛等症。

所属腧治有面所发生的病症,如咳嗽上逆而不平,喘息粗,心烦不安,胸部满闷,上、前侧前边(经脉所过处)疫痛或冷,或掌发热

经气盛有余的实症,多见肩疼痛,感冒风寒自汗出,伤风,小便频数,张;本经气虚不足的虚证,多见肩疼痛怕冷,气短呼吸急促,小便的色异常。

治病症

治咳、喘、咳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部位的其他病

脏腑病:咳喘,上气,烦肺胀满,小便数而欠。经脉病:胸满,缺盆痛,,掌中热。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牛藤

下一篇 衣原体尿路感染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