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
症状起因
(一)泌尿系统疾病
肾小球疾病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遗传性肾炎和薄基底膜肾病;各种间质性肾炎、尿路感染、泌尿系统结石、结核、肿瘤、多囊肾、血管异常、尿路憩室、息肉和先天性畸形等。
(二)全身性疾病
1、感染性疾病: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猩红热、钩端螺旋体病和丝虫病等。
2、血液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和血友病。
3、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等引起肾损害时。
4、心血管疾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急进性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肾动脉栓塞和肾静脉血栓形成等。
(三)尿路邻近器官疾病
急、慢性前列腺炎、精囊炎、急性盆腔炎或脓肿、宫颈癌、输卵管炎、阴道炎、急性阑尾炎、直肠和结肠癌等。
(四)化学物品或药品对尿路的损害
如磺胺药、吲哚美辛、甘露醇、汞、铅、镉等重金属对肾小管的损害;环磷酰胺引起的出血性膀胱炎;抗凝剂如肝素过量也可出现血尿。
(五)功能性血尿
平时运动量小的健康人,突然加大运动量可出现运动性血尿。
常见疾病
急、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遗传性肾炎、间质性肾炎、尿路感染、泌尿系统结石、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血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急进性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肾动脉栓塞、急、慢性前列腺炎、精囊炎、急性盆腔炎、宫颈癌、输卵管炎、阴道炎、急性阑尾炎
诊断
(一)确定是否为真性血尿
1、血尿需要与摄入某些食物或药物色素如甜菜根、氨替比林、酚磺酞、酚溴酞钠和在碱性尿中的山道年或大黄等引起的红色尿相区别。此外,由于卟啉代谢障碍所引起的紫质尿,尿色亦可呈红色。这些情况的尿液与血尿不同,多为均匀而不混浊,无沉淀,震荡后不呈云雾状。镜检无红细胞,隐血试验阴性。
2、血尿也需要与血红蛋白尿相区别:临床所见的血红蛋白尿绝大多数因血管内溶血所引起,主要的病因有血型不合的输血、感染性疾病(如恶性疟疾、伤寒、魏氏梭状芽胞杆菌感染)、药物、毒物、损伤和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所引起的蚕豆病;也有少数血红蛋白尿因肾实质内溶血或肾后溶血所致,前者发生在肾梗死,后者则因尿液渗透压很低而使红细胞溶解所引起。血红蛋白尿亦表现为均匀不混浊,放置后无红色沉淀、镜检无红细胞或仅见少数红细胞,隐血检查则为阳性。
3、血尿还需要和月经、子宫、阴道或肛门出血污染尿液、诈病血尿以及和排尿无关的尿道出血等情况进行鉴别。
(二)判断出血部位
1、肉眼血尿:可根据血尿和排尿的关系而分为全血尿、初血尿和终末血尿。全血尿指排尿的全过程都是血尿,病变的部位在膀胱或膀胱以上。膀胱出血尿色较鲜红。如出血较多时,可形成形状不规则血块。肾、输尿管出血尿呈暗红色,排出的血块呈长条状。初血尿指排尿开始时为血尿,以后尿血色逐渐变淡或消失,提示病变在前尿道或膀胱颈。终末血尿指排尿终了时才出现血尿,提示病变在膀胱底部或后尿道。
2、镜下血尿:可以通过尿三杯试验收集尿液标本,并分别进行显微镜检查,以大概了解血尿的来源。
3、尿沉渣镜检和尿蛋白测定:可有助于区别肾小球、肾间质病变和肾后性血尿。
1、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排尿次数增多谓之尿频,尿频可由尿量增多或膀胱容量减少引起。临床上所见的尿频,多因膀胱黏膜炎症所致。
2、腰腹痛:血尿伴有腰腹部疼痛者,最常见的病因为尿石症。肾、输尿管结石移动产生梗阻时可引起肾盂输尿管平滑肌的强烈痉挛,表现为侧腰部和上腹部阵发性的剧烈疼痛,沿输尿管方向放射至下腹部外生殖器或股内侧,称为肾绞痛。其他原因的肾出血如有血块阻塞输尿管亦可引起肾绞痛。
3、腰腹部肿块:单侧腰部肿块应考虑为肾肿瘤、肾积水及肾下垂等。双侧腰部肿块应考虑为多囊肾。腹部肿块应注意鉴别是否为膀胱尿潴留,可在导尿后再进行检查。
4、水肿、高血压和蛋白尿:应考虑为肾炎或高血压肾病,常伴有肾功能损害的表现。
5、其他部位出血:多见于感染性疾病、血液病和其他全身性疾病。
(四)特殊检查
鉴别诊断
无痛性血尿也称无症状性血尿,即除血尿外无其他不适。无痛性血尿常见于下列疾病,其诊断与鉴别诊断如下:
1、肾癌
肾癌是常见的肾肿瘤,多发生于40~60岁,血尿、疼痛、肿块又叫肾癌三联征,发生三联征表明大多数病人已处肾癌晚期。肾癌病人常以反复发作的无痛性全程血尿为首发症状,甚至是惟一症状,约70%病人是肉眼血尿。出现血尿表明肿瘤已侵及肾盂、肾盏。少数病人除了三联征还可伴有高血压、发热、精索静脉曲张,确诊主要靠影像学检查,肾脏呈不规则增大,肾盂肾盏变形、移位,在肿块处,B超可见均质与非均质的团块状回声,CT见不规则低密度肿块影,X线造影可见“蜘蛛腿样”改变。
肾盂肿瘤最常见是移行上皮的乳头状瘤或移行上皮癌,鳞状细胞癌约占7%,腺癌更少。肾盂肿瘤血尿发生率占90%,是首发症状,表现为频繁发作的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常伴条状血块。肿瘤较小时,超声检查无意义,主要靠逆行性尿路造影,可见充盈缺损及显影边缘不规则,插管时收集患侧肾盂尿作肿瘤细胞学检查,可帮助确诊。
3、膀胱癌
膀胱癌病人的血尿,特点是间歇性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70%~90%伴血块,有时血块堵塞尿道或肿瘤生长在颈部可引起排尿困难、尿潴留,肿瘤侵犯输尿管开口可引起上尿路梗阻,肿瘤侵犯三角区可引起膀胱刺激症状。膀胱癌最首选的检查方法是B超,最可靠且常用的办法是膀胱镜检,直视下可见肿块的形态、大小、部位、数量。
4、薄基底膜肾病
此病是遗传性疾病,可见于任何年龄,血尿大多数是持续性镜下血尿,在上呼吸道感染或剧烈运动后有肉眼血尿,病人一般无蛋白尿、浮肿、高血压,肾功能正常,尿生化、影像检查均正常,组织学光镜检查也正常,惟一病理改变是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肾小球基底膜呈弥漫性变薄。
血尿伴疼痛是泌尿系结石的基本特征,除了下列常见情况外,肿瘤坏死组织脱落、肾结核、肾盂肾炎等也可出现疼痛并有其伴随症状,应与结石鉴别。
肾结石一般为腰部钝痛,持续性存在或阵发性加剧,若结石移动可引起绞痛,一般为镜下血尿或尿检正常。在剧烈运动或肾绞痛后,血尿加重或出现肉眼血尿,B超、X线检查易明确诊断。
输尿管结石多为绞痛,是由于结石嵌顿引起输尿管痉挛所致,中上段结石疼痛在腰部或上腹部,下段结石疼痛位于下腹部,多有向会阴的放射痛,可伴膀胱刺激症状,绞痛后可有血尿,多为镜下血尿,血尿高峰期在绞痛发作后3~5h,X线可见结石阴影,绞痛发作后立即作肾盂造影,可能患侧不显影,B超除见结石外,还可显示输尿管扩张、肾积水,部分病人输尿管结石可自行排出。
膀胱结石随体位变动,而在膀胱内滚动,所致症状也时轻时重,有时无不适或仅有轻度尿频、尿急,由于结石刺激引起膀胱炎症,病人常为终末血尿,在排尿过程中,有时结石突然阻塞膀胱颈口或后尿道,病人可出现排尿中断,疼痛加剧,并放射到会阴部及阴茎头,病人极为痛苦,小儿常用手抓阴茎,此时血尿加重,B超、X线、膀胱镜可明确诊断,有时用金属尿道扩张器检查,有触到结石的感觉及听到碰撞的声音。
泌尿系肿瘤出血,血块在肾盂、输尿管内形成梗阻,可引起疼痛,少数病人血块引起输尿管痉挛,可发生肾绞痛,此时常为肉眼血尿,B超检查,可见血块及血块上方尿路扩张征象。
血尿伴尿频、尿急、尿痛多表明病变在下尿路,以急性膀胱炎最多见。其鉴别诊断如下:
此病多见于女性,多发生在新婚蜜月或妊娠期或发生于导尿、尿道器械检查之后。病人突然发病有尿频、尿急、尿不尽感,排尿时尿道有灼痛或会阴部、耻骨上有疼痛不适,病人多有终末血尿,少数为全程血尿,尿常规检查有红细胞、脓球、大量白细胞,中段尿培养有细菌生长。此病症状明显期禁止做尿道膀胱镜检查。
此病多见于女性,除了尿频、尿急、尿痛外,常有寒战、高热、伴头痛、纳差、恶心等全身感染症状,大多伴腰痛或肾区不适,肾区有压痛、叩痛,病人多为镜下血尿,尿常规除红细胞外,白细胞增多或有脓球,部分病人可见白细胞管型,有定位诊断意义,CT检查显示患侧肾外形肿大,见楔形强化降低区,从集合系统向肾包膜放射,B超检查,显示肾皮质髓质界限不清。
3、肾结核
肾结核男性多见,以20~40岁多见,尿频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尿频以夜间为甚,严重者排尿次数达几十次,似尿失禁,病人有尿急、尿道灼热感。这些膀胱刺激症状早期是由于肾脏排下的脓尿刺激所致,晚期则是结核性膀胱炎或膀胱挛缩所致,病人为终末血尿,如血液来自肾脏则为全程血尿,病人反复出脓尿,尿中有时有干酪样物质。少数病人有低热、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24h尿沉渣直接涂片抗酸染色后找结核杆菌阳性率达70%左右,尿PCR检查结核呈阳性,X线造影显示肾集合系统有破坏征象。
病人表现有五类症状。一是全身感染症状,病人突然发热、寒战、乏力、纳差;二是膀胱刺激症状,有明显的尿频、尿急、尿痛;三是血尿,主要是终末镜下血尿;四是直肠刺激症状,有腰骶部疼痛;五是梗阻症状,排尿费力,甚至前列腺脓肿形成引起急性尿潴留,肛查前列腺触痛明显,急性期禁止作前列腺按摩。尿三杯试验,第3杯尿有大量白细胞及脓球。
血尿伴腹部肿块:单侧上腹部肿块多为肾肿瘤、肾结石伴积水、肾损伤出血、肾下垂、肾囊肿、异位肾等;双侧上腹部肿块常为多囊肾、先天性肾积水;下腹部肿块则应考虑尿潴留或膀胱、盆腔肿瘤。其鉴别诊断如下:
肾结石伴积水者一般病程较长,平常病人有轻度腰痛,剧烈运动后加剧,少数病人结石嵌顿,积水逐渐形成加重或结石导致了不完全性梗阻,可无明显症状,极少数病人积水可达万余毫升,因腹部肿块压迫腹腔脏器出现相应症状而就诊。血尿多位全程镜下血尿,合并感染时血尿可能加重。
此类病人表现为受伤后出现明显全程肉眼血尿,轻度肾挫裂伤,肾包膜未破一般不会出现腹部肿块。严重肾损伤,肾包膜破裂,出血量大,短期内可形成腹部肿块,病人常伴腰痛、休克、腹膜刺激症状,B超、CT是首选辅助检查办法。B超显示下列特点,肾破裂可见肾盂、肾盏、回声光点散乱,肾盂积血时呈肾盂、肾盏光点分离,肾周血肿,可见低回声暗区,CT可显示肾实质的裂伤部位、程度、尿外渗、肾周血肿范围以及有无血管损伤。
3、肾下垂
肾下垂多见于瘦高的妇女,右侧约占80%,病人由于久站或劳累可有患侧腰部酸痛或牵扯痛,平卧后疼痛缓解,病人多为镜下血尿,可有间歇性、暂时性高血压及胃肠道症状、神经衰弱症状。
少数病人可发生迪特尔危象(Dietlcrisis),即行走或剧烈运动后,肾脏突然下垂,使肾血管或输尿管发生急性扭转,肾脏缺血病人突然出现急剧的上腹部或腰部绞痛,并向下腹部放射类似的肾绞痛,且伴有发热、寒战、恶心、呕吐、出冷汗、脉搏增快、血压下降等。体检触及的肿块可上移,B超、CT、X线检查对比站立位与平卧位肾脏位置可确诊。
多囊肾是遗传性疾病,有家族史,表现有腰痛、血尿、腰腹部肿块、上尿路感染、高血压、并发肾结石、慢性肾功能不全,其中以腰腹部肿块最常见,发生率达80%,双侧触及肿块者占发病总数的50%~80%。肿块表面不平,呈结节状,有一定张力,稍可活动。血尿产生原因是囊肿内压增高,过度牵拉囊壁血管致破裂或继发感染、结石所致,所以血尿为间歇性镜下血尿或无痛性肉眼血尿。
有一些病人以血尿为主诉,全身情况良好,没有其他泌尿系统症状,经过系统检查未能查明病因,常泛称之为“特发性”血尿。此类血尿约占临床病例的1、3%,男多于女性,年龄20~40岁。
特发性血尿可能是由于病变尚属很早期,可在严密的随访观察中获得确诊。另一些可能是表现不典型的肾炎,经多年观察并无肾功能改变,确诊有赖于肾活体组织检查,但因肾穿刺为创伤性检查,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1、肾小球疾病
近年来发现,不明原因血尿的青年病人,主要病因是肾小球疾病。其中IgA肾病和薄基底膜性肾病相当常见,需要依赖肾活检确诊。IgA肾病肾活检免疫荧光检查以肾小球系膜区有以IgA为主或只有IgA,呈融合块状或散在颗粒状沉积物为特征性表现,但需排除继发性因素方可诊断此病。薄基底膜性肾病又称家族性良性血尿,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40%的患者有家族史。肾活检电镜以发现肾小球基底膜明显变薄为特征。
2、微结石
此类结石体积小、密度低,加上肾脏随呼吸运动及输尿管蠕动,X线、B超检查往往不易发现,部分微结石可随尿液排出,CT薄层扫描有时可发现。
肾血管系统疾病常以血尿为惟一表现而无其他症状,青少年和儿童多见。确诊依赖于选择性肾血管造影。肾血管病变如肾盂和输尿管静脉曲张、肾内动一静脉瘘、下腔静脉或肾静脉先天性畸形、肾静脉血栓形成等,都是上尿路出血的重要原因。这些血管病变可引起血流淤滞、组织缺氧、感染、血管破裂,甚至形成肾盂静脉通道,从而导致血尿发生。有人认为,在肾盏部位的静脉与集合系统中间有一层很薄的隔膜,将两侧分开。任何一侧压力增高,都会造成两侧压力不均引起隔膜破裂出血。
4、运动性血尿
其病理生理机制与运动时肾或膀胱因撞击、挤压、血管牵扯的机械性创伤和肾血液流量减少、肾血管收缩所致的肾小球通透性增加有关。运动性血尿具有以下临床特点:
(3)生化检查及影像检查等均正常。
(5)运动后血尿可多年内反复出现,但属自限的良性过程,预后良好。
多见于口服避孕药的年轻妇女。临床表现为反复肉眼血尿、肾区钝痛、无或有轻度蛋白尿。实验室检查发现血纤维蛋白多肽A水平升高;腰痛发作时,核素动态肾显像表现为节段性肾缺血;肾活检显示正常肾小球,叶间动脉壁增厚,偶有免疫球蛋白沉积。远期预后未明确,有些病人停服避孕药物或用抗凝治疗后,症状可减轻。
6、“胡桃夹子”现象
即左肾静脉被夹在肠系膜上动脉及主动脉之间。男性常伴精索静脉曲张。
血尿伴全身症状,多表明血尿原因为肾实质疾患或血液疾患。肾实质疾患如肾小球肾炎、局灶性肾炎等;血液疾患如白血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这类病人除血尿外,还有原发病的表现。
此种情况病变多在前列腺、膀胱或尿道。常见的疾病如前列腺增生症、膀胱结石、尿道结石。尿道肿瘤或膀胱颈部肿瘤阻塞尿道或尿道内口,也可引起血尿及排尿困难。
临床常见疾病有急性肾盂肾炎、肾结核、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急性肾盂肾炎女性多见,起病急,畏寒、发热、腰部疼痛明显。肾结核则以青壮年男性多见,常伴有午后低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流行性出血热好发于秋冬季,以发热、出血、休克、肾损害为特点。钩端螺旋体病则好发于秋季并有流行病史,起病急、有寒战、发热、剧烈头痛、乏力、腓肠肌疼痛、结膜充血及其不同程度全身出血为表现。
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取新鲜尿液作常规检查,比重低而固定,见于肾实质损害。
2、大量蛋白与管型见于肾小球病变。
3、含红细胞淡影与管型,见于肾实质病变。
4、含大量脓细胞、白细胞,见于尿路非特异性感染、肾结核、肾乳头坏死,而肾结石、肿瘤可有无菌性脓尿。
5、含结晶者如尿酸结晶、草酸盐结晶,见于尿路结石,磺胺结晶见于服磺胺药者,胱氨酸结晶见于胱氨酸结石。
6、含坏死组织见于肾、膀胱肿瘤;含坏死肾乳头见于肾乳头坏死。
7、含乳糜块者,见于乳糜尿。
(二)X线检查
3、逆行造影时充气作对比,可显示隐性结石,注双氧水作对比剂,可显示肾乳头炎、肾孟乳头状瘤。静脉肾盂造影显影不佳而逆行造影不成功者,可行经皮肾穿刺作肾盂造影。
(三)超声波检查
可显示肾脏位置、大小、结石、积水、囊肿或实质占位病变,膀胱结石、异物、肿瘤及残尿量,前列腺大小、形态及肿瘤。B超是一种简便无创伤检查,根据不同的回声图像可较准确地鉴别实质性肿块,囊性液体,脂肪组织及结石钙化等,彩色多普勒B超,可探测体内微小血管性病变。
(四)放射性核素检查
肾图可了解单侧肾病变或下尿路病变对肾功能的影响;肾扫描与闪烁显像,可了解肾脏形态、功能与尿路情况,对肾肿瘤、多囊肾等占位病变诊断有帮助。
可直接观察导致血尿的膀胱、尿道病变,从输尿管口喷血可了解血尿出自那一侧肾脏。
(六)CT/MR
对泌尿系肿瘤的鉴别、定位、浸润程度及转移进行诊断。肾血管造影,它可发现肾动、静脉交通、肾实质内病变、肾内血管病变,了解肾损伤的程度及其鉴别肾脏肿瘤性质等。
(七)肾穿刺活检。
治疗
(一)对因治疗
对血尿病人的治疗应强调查明病因,绝不能单纯控制出血,而不进一步查明引起血尿的原因,延误病因治疗。对于许多器质性病变,要及时依不同疾病采取根除病因的治疗方法,若不能明确病因,也必须排除泌尿男生殖系肿瘤,随后定期复查和随访,争取早日确诊,得以及时有效的治疗。
(二)止血药物在多数情况下,肉眼血尿所造成的失血不是主要因素,但肉眼血尿常引起病人的心理恐慌,因此,在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的同时,可给予止血药物。
(三)局部用药
对下尿路出血,除全身应用止血药物外,可局部应用药物止血。可经导尿管向膀胱内灌注冰盐水或温盐水反复冲洗,有助于止血,也可向膀胱内灌注硝酸银溶液,使膀胱黏膜收敛,出血停止,它适用于膀胱黏膜弥漫性渗血。临床上有应用凝血酶膀胱内灌注止血的报道。
(四)大量血尿的处理
1、一般治疗:大量血尿时,病人应卧床休息,多饮水,减少出血和血块形成。严重出血造成明显失血时,给予输血、输液。血尿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易诱发感染,应给予抗菌药物防治感染。
2、膀胱镜检加电灼止血:绝大多数下尿路出血经膀胱镜检查加电灼止血能控制出血。
3、气囊导尿管牵引压迫止血:这一方法主要适用于前列腺病变所导致的后尿道出血。
4、肾动脉栓塞术:对于一侧上尿路的大出血,药物难以控制,病因尚不够明确或病人病情危重,暂不能耐受手术者,可行一侧肾动脉栓塞术。肾动脉栓塞术有较好的效果,创伤小、恢复快。选择性肾动脉栓塞可尽可能多的保留肾功能,有条件的单位宜选用此方法来控制出血。
5、髂内动脉栓塞或结扎术:膀胱大量出血,因病变本身如晚期膀胱癌等无法控制者,应考虑行髂内动脉栓塞或结扎术,以控制出血,因膀胱内血管有广泛交通支,单侧髂内动脉结扎效果不佳,宜结扎双侧髂内动脉。
6、手术探查:上尿路大出血,对无条件行肾动脉造影及栓塞者,或肾动脉栓塞后效果不好者,或经应用止血药物,输血等不能控制出血者,宜行急诊手术探查。上尿路大量出血者,病变几乎都来自肾脏,根据病变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但多数采取肾切除术。
大量血尿可在膀胱内形成大量凝血块,导致病人排尿困难、尿潴留及充盈性尿失禁,而且会使下尿路出血病灶出血加重,正确处理此类情况在急诊工作中很重要。无论何种方法清除血块,术后应留置导尿管作持续膀胱冲洗,防止血液凝结成块。
1、留置导尿管加冲洗:这一方法适用于膀胱内血块不多,且多为小血块者。
2、电切镜检查加冲洗:此方法是清除膀胱内大量血块的有效方法,并能在直视下看清血块、出血点,用水冲洗,能冲出小块的血块,血块较多时接膀胱灌注器,利用负压加快血块的冲出。有时血块时间长或血块中纤维素较多,单纯冲洗效果欠佳,可用电切袢勾取血块或用袢将血块像切豆腐样,划成小块再冲洗,冲洗血块后电凝下尿路的出血点。
临床表现
1、尿颜色的改变
血尿的主要表现是尿颜色的改变,除镜下血尿其颜色正常外,肉眼血尿根据出血量多少而尿呈不同颜色。尿呈淡红色像洗肉水样,提示每升尿含血量超过1ml。出血严重时尿可呈血液状。肾脏出血时,尿与血混合均匀,尿呈暗红色;膀胱或前列腺出血尿色鲜红,有时有血凝块。但红色尿不一定是血尿,需仔细辨别。如尿呈暗红色或酱油色,不混浊无沉淀,镜检无或仅有少量红细胞,见于血红蛋白尿;棕红色或葡萄酒色,不混浊,镜检无红细胞见于卟啉尿;服用某些药物如大黄、利福平,或进食某些红色蔬菜也可排红色尿,但镜检无红细胞。
2、分段尿异常
将全程尿分段观察颜色如尿三杯试验,用三个清洁玻璃杯分别留起始段,中段和终末段尿观察,如起始段血尿提示病变在尿道;终末段血尿提示出血部位在膀胱颈部,三角区或后尿道的前列腺和精囊腺;三段尿均呈红色即全程血尿,提示血尿来自肾脏或输尿管。
3、镜下血尿
尿颜色正常,但显微镜检查可确定血尿,并可判断是肾性或肾后性血尿。镜下红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为肾小球性血尿,见于肾小球肾炎。因红细胞从肾小球基底膜漏出,通过具有不同渗透梯度的肾小管时,化学和物理作用使红细胞膜受损,血红蛋白溢出而变形。如镜下红细胞形态单一,与外周血近似,为均一型血尿。提示血尿来源于肾后,见于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和前列腺病变。
血尿的同时患者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而以泌尿系统症状为主。如伴有肾区钝痛或绞痛提示病变在肾脏。膀胱和尿道病变则常有尿频尿急和排尿困难。
注意事项
血尿会造成患者的不安,应给予患者情感支持。每4小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监测患者的出入量及血尿的量及性质。如果患者已置入尿管,在有血凝块或组织阻碍排尿时应进行膀胱冲洗。教育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并控制止痛剂的使用。可为患者准备诊断性检查,如血液及尿液检查、膀胱镜检查、肾脏X线片或肾脏活检。
日常护理
(一)休息与活动
指导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大量出血时卧床休息。
(二)病情观察
1、测量生命体征,每天2次。
2、记录尿量及颜色。
3、观察每次排尿的颜色,评估血尿是血丝还是血块,分清是初始血尿、全程血尿还是终末血尿。可采用尿三杯试验方法:取3个洁净玻璃杯,嘱患者1次排尿,将前、中、后3段分别排入3个玻璃杯中,该实验可初步了解血尿产生的部位。
4、观察伴随症状,如肾或输尿管结石伴有肾绞痛;膀胱炎和尿道炎伴有尿频、尿急和尿痛;肾小球肾炎伴有水肿、高血压和尿蛋白。
(三)协助检查
(四)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每天饮水量不少于2000ml,以冲洗尿路、预防感染和血块堵塞;但肾炎明显水肿应少饮水,食物以清淡为主,如长期血尿者,应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牛肉、肝、蛋黄、豆制品、菠菜、油菜、海带等。
(五)心理护理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