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经
概述
首载于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医书。其中《帛书·经脉》甲种本,即《足臂十一脉灸经》称为“臂少阳癣(脉)”;乙种本,即《阴阳十一脉灸经》称为“耳脉(脉)”。《灵枢·经脉》称为“三焦手少阳之脉”。现通称为手少阳三焦经,简称三焦经。
循行
手少阳三焦经《帛书·经脉》两种本所载此经脉之循行皆从手走向头而入耳,与《灵枢·经脉》所载于上肢部近同。手少阳三焦经起始于第四指(无名指,小指次指)之末端,上行出于第四 、五掌骨之间,沿手背到达腕关节背部,再向上行于前臂外侧尺桡骨(臂外两骨)之间,穿过肘关节部,沿上臂外侧上行至肩关节部,与足少阳胆经交叉走其后面,进入锁骨上窝(缺盆),散布于胸腔之中部(膻中),散络于心包,下行穿过膈肌,从胸至腹属于上、中、下三焦本腑。
它的支脉是从胸腔中部分出,上行出于锁骨上窝(缺盆),再上项部,联系于耳廓后面,直行向上出于耳廓上角,自此弯屈向下到面颊部再至眼眶下部。
它的又一分支是从耳廓后面进入耳中,再出走于耳廓前面,经过客主人穴所在部,向前交叉于面颊部,到达外眼角(目锐眦),接于足少阳胆经。
病候
《帛书·经脉》甲种本所载此经脉病候只有耳聋一症;乙种本所载“是动则病”中增加“嗌肿”,“是耳脉(脉)主治其所产病”加上了目外眦及颊痛。《灵枢·经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等篇均有此经病候的记载,归纳如下:腹部胀满,小便不通,尿频尿急,水肿,遗尿,外眼角痛,咽喉肿痛,颊部和耳后及肩臂外侧部疼痛,无名指运动不灵等。
简介
循行部位: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末端(关冲穴),沿无名指尺侧缘,上过手背,出于第四、五掌骨间,沿前臂伸侧两骨(尺骨、桡骨)之间,直上穿过肘部,向上臂外侧,上行至肩部,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进入缺盆,于任脉的膻中穴处散络于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属上、中、下三焦。其支脉,从胸中向上,出缺盆,上走项部,沿耳后直上,抵于额角,再屈而下行面颊部,到眼眶下。另一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与前脉交汇于面颊部,到达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穴位分支
胸中分支:从膻中穴分出,向上走出缺盆,至项后与督脉的大椎穴交会,上走至项部,沿耳后(翳风穴)上行至耳上方,再屈曲向下走向面颊部,至眼眶下(颧醪穴)。耳部分支:从耳后(翳风穴)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听宫、耳门等穴),经过上关穴前,在面颊部与前一分支相交。上行至眼外角,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常用腧穴
[解剖]有指掌固有动、静脉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定位】:第4、5掌指关节之间的前缘凹陷中
【主治】:
②疟疾;
③手背痛。
【定位】:在手背部,当环指本节(掌指关节)的后方,第四、五掌骨间凹陷处
【主治】:①头痛,目赤;②耳鸣,耳聋;③咽喉肿痛;②两肩胛之间痛,腿疼,手指不能屈伸。
穴名:关冲穴、 液门穴、 中渚穴、 阳池穴、 外关穴、 支沟穴、 会宗穴、 三阳络穴、 四渎穴、 天井穴、 清冷渊穴、 消泺穴、 臑会穴、肩髎穴、 天髎穴、 天牖穴、 翳风穴、 瘈脉穴、颅息穴、 角孙穴、 耳门穴、 耳和髎穴、 丝竹空穴。
[配伍]配角孙治耳鸣耳聋;配太白治大便难;配支沟、内庭治嗌痛。
【类别】:原穴穴位名称: 外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①热病,头痛,目赤肿痛;②耳鸣,耳聋;③胁肋病,上肢痹痛。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解剖]在桡骨与尺骨之间,指总伸肌与拇长伸肌之间,屈肘俯掌时则在指总伸肌的桡侧;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和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及掌侧神经。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腕背横纹上3寸,支沟尺侧,尺骨的桡侧缘
【定位】:在前臂背侧,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肘尖下5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定位】:在臂外侧,当肘尖与肩髎的连线上,肩髎下3寸,三角肌的后下缘
【定位】:在肩部,肩髃穴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定位】:在颈侧部,当乳突的后方直下,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
【定位】:在头部,耳后乳突中央,当角孙至翳风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中、下1/3的交点处
【定位】:在头部当角孙与翳风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上、中1/3的交点处
【作用】:清热熄风
【作用】:疏风清热
【作用】:疏风清热
【定位】:在头侧部,当鬓发后缘,平耳廓根之前方,颞浅动脉的后缘
【作用】:疏风清热
【定位】: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作用】:疏风清热
SJ5 Wài guān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解剖]在桡骨与尺骨之间,指总伸肌与拇长伸肌之间,屈肘俯掌时则在指总伸肌的桡侧;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及掌侧神经。
[主治]热病,头痛,颊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胁痛,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手颤。
临床应用
本经主治:侧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等证
主要临床表现:耳聋,耳后疼痛,咽喉肿痛,目外眦痛,面颊肿痛,肩、臂、肘外侧疼痛,小指次指不用,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
病机分析:手少阳三焦经脉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出走耳前,交颊,至目外眦。本经有病,经气不利,故耳聋,耳后疼痛,咽喉肿痛,目外眦痛,面颊肿痛。手少阳三焦之经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经脉有病,则肩、臂、肘外侧疼痛,小指、次指不用。三焦主持诸气,疏通水道,输布水液,三焦气机不畅,则腹胀,气化不利冰液泛滥则水肿;膀胱气化失司则遗尿,小便不利。
穴歌
经穴分寸歌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