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肾上腺髓质功能亢进

上腺质是从胚胎神经嵴(外层)中移出来的交感神经细胞所成。这种原始的交感神经细胞有嗜铬酸盐的特性。交感神经细胞分化成两类细胞:①交感神经母细胞:成熟后成交感神经细胞。②嗜铬母细胞:成熟后成嗜铬细胞。因此,从这些细胞发生的肿有4种:即交感神经细胞(sympathologonioma)、交感神经母细胞(sympathoblastoma)、交感神经细胞(ganglioneuro......
目录

概述

  上腺质是从胚胎神经嵴(外层)中移出来的交感神经细胞所成。这种原始的交感神经细胞有嗜铬酸盐的特性。交感神经细胞分化成两类细胞:①交感神经母细胞:成熟后成交感神经细胞。②嗜铬母细胞:成熟后成嗜铬细胞。因此,从这些细胞发生的肿有4种:即交感神经细胞(sympathologonioma)、交感神经母细胞(sympathoblastoma)、交感神经细胞(ganglioneuroma)和嗜铬细胞(pheochromocytoma)。从嗜铬母细胞发生的嗜铬母细胞(pheochromoblastoma),即恶性嗜铬细胞。交感神经细胞和交感神经母细胞常统称为神经母细胞(neuroblastoma)。上腺质肿--嗜铬细胞质功能亢进的要原因。现在临床上已实有质增生而质功能亢进的病例。嗜铬细胞的病例早在1世纪前已有报道,但至1927年起才有临床手术摘除肿的成功报道。1949年Holton及1950年Goldenberg等发现嗜铬细胞分泌上腺素和去甲上腺素,从此才了解嗜铬细胞的临床发病机制。过去认为嗜铬细胞是一种罕见病。近年来,由于诊断法的不断改进,发现的病例有所增加。据统计其发病率占所有压病例的0.4~2.0%。

诊断

  如有典型的发作型压,又能触及肿,则诊断较易,但仍须用特殊检查法明确诊断。但因临床上嗜铬细胞常有不典型和多变的症状,以致部分病例被误诊,故凡压病例,都应检测其尿液中儿茶酚胺及其要代谢产物的排出量;同时对不明原因的部肿块亦要考虑到嗜铬细胞的可能。

  (一)与尿中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 某些食物和药物可干扰其测定,故检查前必须停用。

  压发作时,测定浆或尿中儿茶酚胺增高较明显,尤其测定发作后3小时尿儿茶酚胺及香草基扁酸(VMA)排出量并与不发作时的3小时排出量作比较时更为明显。

  正常人尿中VMA24小时排出量1~6mg。超过10mg/24h则有诊断意义。有时病人留24小时尿有困难时也可测尿中VMA和酐比率,正常为0.25~3.5μg/mg,正常平均值为1.4μg/mg。正常人24小时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上腺素10~30μg,去甲上腺素20~60μg。

  浆中正常儿茶酚胺值<1μg/L,上腺素0.05±0.03μg/L,去甲上腺素为0.2±0.08μg/L。

  (二)药理试验 仅在诊断不能肯定时才采用。诊断如已肯定时不再作此试验。因此试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和副作用。测定前尚须做一些准备工作:①停服镇静及所有干扰儿茶酚胺测定的食物和药物2天。②静卧15分钟,重复测定压至压稳定在一水平上。③试验前应排空膀胱。④准备好去甲上腺素、酚妥拉明(rigitine)和其它抢救药物。

  1.激发试验 适用于压不明显,收缩压低于22.7kPa(170mmHg)者。①按摩试验:按摩肿块或可能长有嗜铬细胞的部位,并同时观察其压的变化。②冷加压试验:右压,左手浸泡在4℃冷水中至腕上部达1分钟。在15秒,30秒,60秒,2分,5分,15分钟时分测量压1次,直至压恢复正常。如压上升超过原来达4.6/3.33kPa(35/25mmHg),则为阳性。③组胺(histamine)试验:静快速注入组胺0.05mg后,每半分钟测压1次,共3分钟,随后每2分钟1次共15分钟,直至压平稳为止。患者如压超过原来6/3.33kPa(45/25mmHg)并持续5分钟为阳性,表示有嗜铬细胞可能。激发试验后测定尿VMA排出量(1小时、3小时或24小时)并与激发前作比较则意义更大。如激发试验中出现压危象,可静滴入酚妥拉明(rigitine)拮抗之。组胺试验有假阳性发生约10%,假阴性5%以上。副作用有头痛、面红、动过速、压下降、气管痉挛等。哮喘病人忌用。④糖素(glucagon)试验:量为0.5~1.0mg,法同组胺试验。⑤氨酸(tyrosine )试验:量为1mg,法同组胺试验。

  2.抑制试验 试验前的准备同激发试验。适用于压高于24/14.66kPa(180/110mmHg)的患者。①酚妥拉明(rigitine):静快速注入酚妥拉明5mg(用5ml生理盐水稀释)后,如压下降超过4.6/3.33kPa(35/25mmHg)且持续3~5分钟者为阳性,说明有嗜铬细胞可能。如有休克时,可用去甲上腺素拮抗。②苯苄胺(dibenzyline)试验:服苯苄胺20mg1日3~4次共2周。压下降,发作减少,症状明显好转者为阳性。同时也作为术前准备之一。

  (三)肿的定位 嗜铬细胞的定位法同其它上腺肿,如B超,CT均是常用的诊断法。嗜铬细胞一般体积较大,供丰富,故也较容易发现。但在作某些带有一定创伤性检查前(如上腺管造影),应同手术一样,做好充分准备,以防在检查中出现压危象和意外。上腺动脉造影或动脉造影常可发现一供十分丰富的肿。常可见较粗的供应动脉。因肿富于供,故在作动脉造影时,有时不但能显示上腺部位的较大嗜铬细胞,也可显示异位的或多发的其它嗜铬细胞。这对手术是十分有帮助的。上腺静造影除可显示肿外,尚可从静导管抽取不同部位的静测定儿茶酚胺含量来帮助诊断。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上腺质显影(如131I-MIBG)作核扫描,也有助于肿的定位。

治疗措施

  手术切除肿是最好的治疗法。对有严重併发症而不能耐受手术或恶性肿已发生转移者,可用药物治疗。

  (一)手术治疗

  1.术前准备 ①上腺素能受体阻滞的应用。术前应服苯苄胺,量从10mg1日2次逐渐增加,可达20mg1日3~4次。至少2周以上,并使压降到正常水平,症状基本控制。其副反应有鼻塞和直立性虚脱律过快的病例可得安以控制率在90次/分以下。②补充容量。手术摘除肿后使儿茶酚胺量急骤下降,小管紧张性降低,小管扩张而致容量相对不足,可加重手术中休克。故术前应先补足容量。可输全,也可输中分子右旋糖酐溶液。并应准备足够量的源供术中应用。

  2.麻醉准备 ①术前麻醉用药不宜用阿托品,可以莨菪检(scopolamine)0.3mg注代替。②准备好一路静补液通道专供输,另一路专供滴入调压和律失常的药物。如右上腺巨大肿在术中有可能需阻断下腔静时,则应选用上肢或颈静补液。调要用去甲上腺素和酚妥拉明。术中压波动最大是在分离和摘除肿时,此时尤应密切注意监护。手术结束后仍应至少保留一路静补液。部分病例术后仍须静滴入去甲上腺素维持压一段时间后才能逐步撒除。③大多数病例可取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手术,如须作胸时,可选用全麻。

  3.手术切的选择 上腺嗜铬细胞如能术前准备定位,可选用第11肋间切手术。如定位不明确,有多发或异位的嗜铬细胞,或为上腺质增生症时,则可部切探查。巨大的上腺嗜铬细胞如压迫下腔静,则可选用第8肋间胸。术中应首先游离肿上下的下腔静,再摘除较为安全。

  4.手术时的探查 部分异位和多发的嗜铬细胞在术前已明确诊断,但部分仍须在术中探查。探查如扪及肿块则挤压之,如为嗜铬细胞压明显上升。但服过量苯苄胺作准备的病例则可不明显。肿分离时应轻柔,以免挤压导致压波动,结扎供养管或摘除肿时应通知麻醉助人员,以准备随时抢救可能发生的压骤降。肿摘除后,压不下降或下降幅度不大,收缩压仍高于正常或很快回升到原来水平,则可能体有尚未被发现的残余肿,应继续探查。98%以上的异位嗜铬细胞均在腔和盆腔之间,故可打腹膜探查之,尤其于两上腺部位及大管附近应更仔细探查。

  凡因块手术时,如有压较大波动,均应考虑到嗜铬细胞的可能,应立即组织抢救。必要时应中止手术,明确诊断后再作妥善准备,然后才手术摘除。

  肿巨大无法摘除的病例,有作者报告作包膜下肿剜除,取得一定效果。

  双侧上腺质增生的病例,可作增生较明显一侧的上腺全切除,术后如压仍不下降,再作对侧的2/3切除。术中可刮除质或用福尔马林涂抹以清除质。术前准备同嗜铬细胞,并应注意可能发生上腺皮质功能不足的可能。

  5.术后的处理 部分病例肿摘除后压不稳定,则需调滴注去甲上腺素或酚妥拉明的滴速来平衡。此种病例术后应严密观察压变化以调药量的浓度和滴速,直到病情稳定后再逐步递减。大多病例在术后1~2天可最终停止用药。

  部分病例术后压由继发性脏、心血管系统疾病所致,需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由于肿有复发或再生的可能,故病人应长期随访。如有复发及转移、应考虑急性肿的可能。

  (二)药物治疗

  常用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如α受体阻滞苯苄胺和β受体阻滞得安。一般多用作术前准备。部分因有严重併症或肿巨大无法切除者可长期服用以控制症状。有作者报道可试用大量核素描记的上腺固醇进治疗。

  α-甲基对位氨酸(α-methyl-para-tyrosine)可以竞争性抑制氨酸羟化酶,阻断从氨酸成多巴,从而抑制儿茶酚胺的成,故也可试用。量600~1200mg/d,分次服。副反应有嗜睡、焦虑口干溢乳震颤麻痹等。

  

病因学

  上腺质功能亢进的要原因有嗜铬细胞、恶性嗜铬细胞上腺质增生。

  嗜铬细胞呈,有完整包膜,周围管丰富怒张。肿一般较大,直径在2~6cm。约90%发生在上腺质,其余10%可发生在上腺以外的部位。发生在上腺以外的肿,多见于腹膜动脉旁,包括嗜铬体(Zuckerkandl体)。也可在脏、门、门、头附近,动脉附近,髂管旁,卵巢膀胱区。腔以外的嗜铬细胞极少见,如后纵隔柱旁,偶见于颈部、颅睾丸上腺嗜铬细胞90%是单发,双侧或多发占10%。肿一般属良性(占90%左右),切面呈桔黄色,常见出、坏死及囊样变,管丰富。间质很少,肿细胞较大,为不规则多角。胞浆中颗粒较多,与正常上腺质细胞相似,但较大。铬酸盐可使颗粒着色,故称嗜铬细胞。约10%的嗜铬细胞为恶性,但单从组织上有时难以鉴,其要表现在其有恶性为,即肿包膜浸润,淋巴、等脏器的转移。

  极少数病例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检查均符嗜铬细胞的诊断,但无肿存在,是上腺质增生所致。增生的质细胞在态上与正常质细胞无区,仅见整个上腺体积较大,腺体饱满,表面隆起,质层增宽(与皮质比大于1:10)。质增生为双侧性病变,但两侧的增生程度可有差异。

  临床表现是由于肿细胞分泌大量儿茶酚胺所致。上腺嗜铬细胞要分泌上腺素。而上腺外部位的嗜铬细胞要分泌去甲上腺素,这是由于异位的肿组织中缺乏甲基转移酶之故。嗜铬细胞分泌儿茶酚胺可以是间歇性的也可以是持续性的,从而出现了多变的临床症状

  神经母细胞神经细胞也可以分泌儿茶酚胺,出现类似嗜铬细胞的临床表现。

  1964年Pear将广泛存在于分泌腺体及其它组织中能产生分泌多肽等物质的细胞统称为APUD细胞(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 cells),这些细胞均起源于神经嵴。例如垂体分泌ACTH、促黑色素的细胞,胰岛分泌糖素、胰岛素和泌素的α,β及δ细胞,消化道分泌泌素的G细胞,甲状腺分泌降钙素的C细胞,上腺质的嗜铬细胞,以及气管分泌管活性肽的细胞等。当神经嵴细胞发育异常时,就可以出现多发性分泌腺瘤(mu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MEN)。其起的病症称多发性分泌腺瘤征(MENS)。Wermer认为这是一组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外显率。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可以分成①MENⅠ型(Wermer综症):包括甲旁亢,胰岛糖,消化道溃疡(zollinger-Ellison综症)。可伴有垂体前上腺皮质功能亢进。②MENⅡ型(Sipple综症):又可分成Ⅱa型(甲状腺样癌、嗜铬细胞)和Ⅱb型(甲状腺样癌、甲旁亢、嗜铬细胞其它多发性神经、粘膜神经先天性巨结肠)。有人把伴有多发性粘膜神经的Ⅱ型称之为MENⅢ型。故凡嗜铬细胞伴有其它分泌紊乱者应疑及MENSⅡ型可能。MENⅡ型中的甲状腺样癌起源于甲状腺间的C细胞,能大量分泌降钙素,使钙降低,从而刺激甲状旁腺起甲状旁腺增生或腺瘤。故一般认为其甲旁亢是继发性的。偶尔可产生前列腺素和ACTH,导致腹泻脂肪痢及皮质醇症。MENSⅡ型病例的上腺嗜铬细胞大多为双侧性并有恶性倾向。故此类病例应普查有系的家其他成员,病人应长期密切随访。

  一部分嗜铬细胞有家遗传倾向。其特点是①其发病年龄比非家性的为早。②双侧发病率高达47%。③在一个家成员中发病的成员,其发病时的年龄和肿部位往往相同。④常伴有多发性分泌肿Ⅱ型或神经发育异常。如多发性神经纤维病、硬化症、三叉神经多发性等,应予注意。

  

临床表现

  嗜铬细胞大多发生于成人,多在20~50岁。儿童病例仅占1/5。但儿童病例中50%可为双侧性的、多发性的及上腺外的肿。男女性无明显差。家族性嗜铬细胞常为多发性、双侧或上腺外肿,并有较高的复发率。

  其临床疾病均与儿茶酚胺分泌增高有

  (一)压 临床上表现为持续性压者占2/3,阵发性压占1/3。持续性压包括发病始就呈持续性,或在持续性压基础上有阵发性加剧。也有早期为阵发性压,以后成持续性。早期压由肿分泌的儿茶酚胺所致,后期则因反复长期心血管和脏的继发病变所致。

  阵发性压的临床症象可十分典型。突然发作心悸促、胸部压抑、头晕头痛、出汗,有时会伴噁呕吐腹痛、视觉模糊等症状。患者精神紧张,焦虑恐惧,面色苍白四肢震颤压骤升26.7kPa(200mmHg)以上,甚至超过40.0kPa(300mmHg)。压发作时可伴动过速或过缓或律不齐。偶可发生溢血脑病衰竭、水肿昏迷抽搐。发作一般持续数十分钟,但也可长达数小时或数十小时。发作缓解后患者极度疲劳衰弱,面色及皮肤潮红,全身出汗,流涎,瞳孔缩小,尿量增多。发作多由剧烈运动、体位变更、压迫部、饥饿、精神刺激等诱因激发。膀胱周围及直肠周围的嗜铬细胞可由于膀胱充盈、排尿、排便而起发作。早期阶段,发作较轻、较少,往往数月1次,以后逐渐增多,甚至1天数次。

  部分嗜铬细胞只分泌去甲上腺素,在压发作时,脸色苍白,四肢发冷,严重时四肢皮肤出现网状斑纹,指()端紫绀甚至干性坏死。发作时无动过速,率反见缓慢。无糖代谢紊乱。而当嗜铬细胞分泌上腺素为时,则压上升以收缩压为,病人面色潮红,多汗,焦虑动过速,常发生麻痹(肠上腺素能受体被兴奋,肠蠕动和张力减弱),有糖代谢紊乱、糖升高和出现尿糖。

  嗜铬细胞也可发生压和休克压常出现在压发作之后,也有压发作不显著而出现休克压发生的原因是:①长期、大量的儿茶酚胺刺激使末梢管强力收缩的时间较长,发生组织缺氧,毛细管通透性增加,浆容量降低。或由于肿大量分泌儿茶酚胺后突然停止分泌,管由原来的收缩状态变为舒张状态,管容量骤增,有效容量不足而致休克。②β受体被上腺素兴奋而使管扩张。③力衰竭和律紊乱排出量减少。

  部分病例因长期压(病人可无自觉症状起眼底出、渗出、硬化而致视力下降。

  (二)代谢面的改变 表现为基础代谢增高和糖耐量降低。患者有发热消瘦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一些症象。由于糖原分解增加并抑制胰岛素分泌,病人空糖增高,糖耐量试验呈糖尿病样线,有时甚至出现尿糖。压发作时病人糖可明显升高。有的病例可有高热,甚至因此疑有感染。其原因可能因代谢增快和肿组织的坏死。

  (三)部肿块 巨大的肿部可扪及,但仅占病例的少数。挤压肿可诱发压等症状发作。但巨大的肿不一定阁下相应的严重症状。肿常因坏死、囊性变等原因致肿的功能活性不高,症状反而不明显,可误诊有其它

  (四)少数嗜铬细胞病例可无临床症状,仅在肿逐渐增大产生局部压迫症状时可被发现。其原因可能是:①肿分泌功能不明显。②体有代偿机制,如多巴等拮抗上腺素和去甲上腺素扩张管因素的作用。③肿分泌功能呈间竭性。后两种情况必须起重视,因为未作适当的术前准备即手术摘除肿,麻醉或手术的刺激可使肿突然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压危象或休克,甚至死亡。未被明确诊断的嗜铬细胞手术是后腹膜手术时病人突然死亡的一个原因。

  部分病例虽有症状,但病人未能自觉,直至体检或视力障碍检查时才发现此症。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厥阴

下一篇 糯米条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